天天看点

我的朋友李焕地(第一集)

作者:生活实验家林间
我的朋友李焕地(第一集)

李焕地在参观艺术展

我刚认识一个朋友叫李焕地,她是我移居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后认识的一个很朴实正直的人。我们是在湖边走路时候认识的。她经常是带着耳机,不时自言自语地嘟囔,有时候蹦出几句流利的英语。

认识她是在一个雨过天晴的下午,很多人都不失时机地出来“冒泡了”。

我在湖边散步,被一阵欢快的音乐吸引看到湖边亭子里几个人在排练节目。一个人在指导另外两个人表演“董永与七仙女”。我走过去问:可不可欣赏你们的表演?“当然啦,欢迎加入。”这位“编导”很热情地拉我过去。后来我才知道她就是李焕地。

她平时不化妆衣着也不时尚,就像从工厂下班的中年妇女一样,只是没有臃肿的肚子,走路也健步如飞。留着齐肩短发,像大多数中年人一样可以看到白发在头上开始占据明显的位置。

你一定和我一样好奇她的名字。

我们相处得熟络起来后,我开玩笑地问她:“你是不是李焕英的亲戚啊?”你猜她怎么说?

我的朋友李焕地(第一集)

她解释起来自己名字的来历:

她是七十年代出生的,那是时刚刚改革开放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时代。

她家里有两个姐姐,轮到她出生时候父母都盼望有个弟弟,一来有个男孩儿在农村是个重劳力可以干体力活,二来也让村里嘲笑他们生不出男孩儿的人闭上嘴。谁料想又是一个女孩子!那准备好的男娃儿名字就用不上啦,干脆叫焕弟吧,取换成弟弟的意思。在村组登记的时候被人顺手写成土地的地。这名字也算真正是接了地气的。

后来她还因为这样的名字被同学们猜到她父母是为了生男孩才起这样的名字的。她一直为自己的名字刚到羞愧自卑。

我安慰她说,那个年代的很多名字都有时代特色,不是父母的错。比如“建国”“国庆”“自强”“招娣”“红梅”…

我的朋友李焕地(第一集)

80年代

她回忆起童年,虽然物质贫乏却也很开心。她说我宁愿回到过去,那时候的童年比现在的小朋友童年要单纯轻松些。没有电脑手机,电子游戏机这些电子设备。那时候也很少有人戴近视镜。

那时候父辈刚刚经历过挣公分的大队部集体生产,每家都开始有自己的田地。开始了交公粮的生活。那时候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多产粮食,除去交的公粮多出来的部分就可以卖钱,维持日用和孩子读书上学。

我的朋友李焕地(第一集)

80年代的打谷场

八十年代的小学生作业不过就是写十几遍生词生字和几道数学题。只有年底升班考试时候才一个科目一张卷子地考试。

那时候村里学校没有打印机,卷子是油印的,有很大油墨味儿,写答案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蹭的到处都是墨。考完试你会看到手上都是黑色的。如果你擦脸色汗或者揉鼻子,就会变成油彩的脸,惹得大家大笑不止。为了避免照抄,老师让同学们搬凳子到操场上分散开来,蹲在地上,卷子放在凳子上考试。太阳照在身上除了晒黑点还能补钙。那时候没有防晒补水的概念。村里的小孩儿都是小麦色健康的肤色。那时童年的榜样就是考上大学的人。谁被国家分配工作就是捧上铁饭碗啦。

不像现在大学生毕业都要自己找工作,自己考公务员。

我的朋友李焕地(第一集)

阳光下的凌霄花

李焕地有很多好玩的故事,如果喜欢记得关注哦,下次还有好玩的故事呢。比如她都这么大年纪啦怎么还学英语呢?

如果你也想说70,80年代的一些现象。可以留言讨论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