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艺术史︱被创造的概念:后印象派

作者:欣欣妈妈MM

鲁迅先生说,“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人脑中的观念也是如此,很多观念其实并不存在,但一旦被创造出来,获得了大家的认同,它从此就有了生命力,“后印象派”就是如此。

艺术史︱被创造的概念:后印象派

《曳起桥与打伞女士》(Drawbridge with a Lady with a Parasol),1888年,收藏于德国瓦尔拉夫-里夏茨博物馆.jpg

01

名字的由来

如果你是一名美术馆的策展人,现在你这里有上百幅来自于保罗.塞尚、乔治.修拉、保罗.高更、文森特.梵高等人的画作,如果你对他们的画作不太熟悉,那么请看看下面的画作,来寻找一下它们的共同点。

艺术史︱被创造的概念:后印象派
《圣维克多的山》塞尚1904-1905
艺术史︱被创造的概念:后印象派
The Seine and la Grande Jatte – Springtime 1888
艺术史︱被创造的概念:后印象派
《橄榄树》(The Olive Trees),1889年
艺术史︱被创造的概念:后印象派

《塔希提》 1892 高更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呢?我想你可能跟当时为他们布展的英国博物馆馆长罗杰.弗莱(1866-1945)在1910年,陷入与你相同的烦恼之中。

保罗.塞尚、乔治.修拉、保罗.高更、文森特.梵高其中三位都参加过印象派的画展,塞尚更是从第1次印象派画展开始就一直被认为是印象派的画家。高更虽然不太被莫奈等印象派画家认可,但在印象派画家的元老毕莎罗的支持下也参加过好几次印象派的画展。

艺术史︱被创造的概念:后印象派

《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sland of la Grande Jatte),1884年到1886年

修拉在第八次印象派画展中展出了《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却标志着印象派走向了新的篇章。因为他们四人,用着自己各自的方式,将艺术引向了各自认为的理想之地。

面对风格迥异的画风,这位馆长还需要将马奈的画作也融入其中,一起展出。但在艺术上存在着一种“二律背反”,即公众的兴趣点和学生的兴趣点是相互对立的。

艺术史︱被创造的概念:后印象派

Tahitian Women on the Beach (1891) 高更

想当初先锋艺术家追求瞬时的当下,创作印象主义风格画作的时候,公众认为这都是个啥,直到1886年在纽约一炮而红,然后印象主义风格才在欧洲大陆流行开来。

艺术史︱被创造的概念:后印象派

梵高《乌鸦与麦田》

在当时1910,印象派在欧洲大陆已经非常热门,而马奈就是当时艺术圈中的超级IP,所以为了将塞尚、修拉、高更、梵高和马奈组合在一起,弗莱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加一个前缀——最终,此次展览的名称叫做“马奈和后印象派艺术家。”

艺术史︱被创造的概念:后印象派

塞尚《圣维克多山》

但对于英国大众而言,“印象派”本身就很新,而“后印象派”则意味着太多新鲜的概念,因此画展受到了猛烈的攻击,但罗杰.弗莱也不是吃素的,他通过了一系列的文章和书籍来为“后印象派”。

话说得罪谁也不能得罪理论派学者,在他条分缕析的的分析,改变了公众对现代艺术的看法,也使艺术批评产生了一场革命。展览举办后不到十年间,当初被斥为“垃圾”的画作几乎全部进了国家美术馆,反而成了人们热爱和讨论的对象。而“后印象主义”也在论战中被广为流传。

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得弗莱认为他们四位都可以归结为“后印象主义”画家呢?

02

保罗.修拉

所谓“后”是对“前”的超越和叛逆。那对于修拉(1859-1891)而言,他对于印象派继承了什么又超越了什么呢?

修拉在1880年退伍回到巴黎开始作画,后来成为了印象派画家中的一员。随着修拉与印象派画家的接触日渐增多,修拉发现,印象派的作品还是不够真实,太过于追求稍纵即逝的感觉,反而错失了对于永恒的把握。

艺术史︱被创造的概念:后印象派

《阿尼埃尔浴场》维拉,1884年,收藏于英国国家美术馆

修拉希望自己可以为印象派带来秩序和纪律,日常赋予理性和稳固性,来增加永恒的感觉。但问题是秩序和纪律如何表现?修拉求助于科学!

在1880年代,科学正改变着巴黎人的生活,古斯塔夫.埃菲尔在巴黎搞了个“钢铁巨人”,这也意味着巴黎早已今非昔比,从混乱局面蜕变为建立在数学精准基础之上的现代杰作。

艺术史︱被创造的概念:后印象派

Detail from Circus Sideshow (Parade de Cirque) (1889) showing pointillism and color theory

修拉也相信任何事情都可以用科学来解释,即便艺术创作也是同样如此。所以,他想探索色彩的奥秘。

印象派将光与色的科学观念引入到绘画之中,革新了传统固有色观念,创立了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的现代写生色彩学。但修拉走得更远,认为印象派的调色还是不够科学。

他摒弃印象派那种即兴的画法,代之以点状颜料大量细致地涂于画布的做法,他经常从色轮相对的两边挑选,以加强它们的活力 【1】。

修拉发现,如果把那些对比色的颜色(红与绿、蓝与黄等)稍微分开,它们会显得更加鲜亮。修拉发明了点画派的绘画技法。

艺术史︱被创造的概念:后印象派

Paul Signac, Femmes au Puits, 1892, showing a detail with constituent colors. Musée d'Orsay, Paris

点彩派的做法与在调色板上混合颜料的传统方法形成鲜明对比。点彩主义类似于一些彩色打印机和大型印刷机使用的四色 CMYK 打印过程。

修拉那些微小颜料既不相触又不相混,观众的眼睛自然会把它们调和在一起。他会在白布上涂一层亮白打底,以增强色彩的斑斓,而这将加强这些纯色分散点的光度,使他的画面呈现出波光粼粼、摇摆晃动的表象。【2】

艺术史︱被创造的概念:后印象派

《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修拉最有代表性的点画派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它没有任何印象派艺术家那种“稍纵即逝的瞬间”;它更像奏乐小人的游戏,其人物形象被凝固在那里,音乐停止后还继续保持着他们的姿势,既不客观也不真实。

因为随便哪一个巴黎公园的喧闹之处都,人们都不会是像图中那样,按照秩序或站或坐。

修拉继承了印象派艺术颜色鲜艳的画法,同时选择的也是与印象派的主题——日常生活。但修拉不满意印象派对于真实的需求,他借助更为精确的科学方法,利用光和色彩在眼睛的作用原理,将艺术创作推向了一个科学的极致。

以至于高更评价说,点画派不再是艺术,因为它太过在意所谓的“真实”,早已失去了艺术家对于作品的想象力。所以点画派的这是一种今天很少有艺术家走在这条路上。

梵高

文森特.梵高应该算是最具有戏剧性的一个艺术家,他的疯狂、割耳、自杀以及他丰有表现力的画作是他广为人知的故事。正如毕莎罗所说“我多次说过,这个人将来要么发疯,要么超过我们所有人,而这两点他都占了,对此我没有预见到。”【3】

艺术史︱被创造的概念:后印象派

《自画像》梵高 1887

梵高生活在北欧,来到巴黎被印象派丰富的色彩所吸引。在这里他学会了印象派的小笔触的画法和如何使用颜色的技巧。后来梵高到了阿尔勒,法国南部的阳光彻底地改变了一个北欧来的年轻人的色彩观。

梵高学习印象派但并不认同印象派的理念:对于“眼见为实”的执着。对于梵高而言,他最想要展现的是关于人类境遇更深刻的真理,即不仅仅描绘所见,还有他对所见的感受。

艺术史︱被创造的概念:后印象派

Vincent_van_Gogh_(1853-1890)_-_The_Olive_Trees_(1889)

梵高开始扭曲他笔下的形象以表达情感,像一个讽刺漫画家一样去追求效果而极力夸张。正如梵高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如是说

“我渴望制造这种不准确,这种对事实的偏离、重塑、改变,从而使它们变得,怎说呢?——虚假,如果你想这么说的话,可是比字面上还要来的真实”【4】

艺术史︱被创造的概念:后印象派

《丝柏树》(Cypresses),1889年,收藏于大都会博物馆

梵高的作品,表达的不再是客观世界,而是客观世界在我们内心的感受,梵高认为绘画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梵高独创的厚涂法绘画,使他的画作更像是一个3D雕塑。

梵高绘制技法深刻地影响了另一位来自北欧的画家爱德华.蒙克(1863-1944),他一直想使他的作品的感情更加强烈,但不知从何下手,直到在巴黎之行看到了梵高的作品。

艺术史︱被创造的概念:后印象派

《呐喊》The Scream 1893 爱德华蒙克

蒙克在《呐喊》中模仿了梵高“扭曲”形象的画法来传递他心灵深处的情感。

而受到梵高用绘画表现内在情感的激发,爱尔兰画家弗朗西斯.培根绘制的《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将表现主义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艺术史︱被创造的概念:后印象派

《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1953弗朗西斯.培根

“绘画是某人自己的神经系统投射到画布上的一种方式”,正是梵高的写照。

艺术史︱被创造的概念:后印象派

去往塔拉斯孔路上的画家 1888 (Vincent Willem van Gogh, 文森特·梵高

在37岁的时候,处于创作鼎盛时期的梵高朝着自己的胸口开了两枪,离开了这个他挚爱又令他痛苦的世间。

03

高更

高更对于印象派的反叛就更加强烈了。首先,高更认为印象派艺术家缺乏治理上风的严谨,无法看到眼前现实之外的任何东西。他认为他们对生活的理性看法,否定了艺术最重要的元素:想象力。

艺术史︱被创造的概念:后印象派

《你何时结婚》1892 高更

再则,对于维拉和梵高而言,他们至少还认同印象派的主题:现代生活。但对于高更而言,他觉得他是被束缚在文明的牢笼之中。他向往那个充满原始的野蛮之地,去做“一个野蛮人,一头在树丛中没有颈圈的狼”。

但高更同时也是继承了印象派的一些技法,比如使用二维大色块的画法,这种技法给画面增加了平面化和孩子气的特质。

艺术史︱被创造的概念:后印象派

Ta Matete, 1892 高更

1890年,高更出走塔希提,他想继续按照史前的,原始的方式生活下去,不为现代世界的服饰和浅薄所束缚,并把它表达出来。【5】

高更崇尚原始的生活,塔希提的阳光、沙滩、还有海蓝蓝给了高更很大的创作灵感。这里的人们简单而又原始,有着不谙世事的天真。

高更的画作都充满了象征意义,他绘制的不再是为了描绘现实,更是勾画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对于颜色的选择,也纯粹是为了象征和装饰,为了戏剧性的比喻和画面,选择放弃真实。

艺术史︱被创造的概念:后印象派

《你为何生气?》1896 高更

在《你为何生气》中我们能看到6位妇女,前景的是三位女性,两位坐在地上耳语,面朝我们的这位女性坦胸露乳,羞怯的看着地面,而她的正前方是一位站着的傲慢的俯视着她们。

而画面后侧,一位老妪坐在茅草屋门口,而画面的后方一位年轻的少女,已经脱掉了上衣,而后面有个老妇人正在哄骗着她。

据说,这描绘的是一个妓院的场景。前景的三位女性已经开始招揽客人,或认命、或羞怯、或无所谓。而后面的年轻女子,正在走向命运的不归路上,而不自知。

高更用这幅画象征着塔希提正在被外来的文明所“强暴”。他目睹岛上未受糟蹋的生活方式责备自己的同胞急速地腐蚀和破坏掉。

它们是心理剧,揭露出折磨着绘画对象的那些忧郁和创伤,也折磨着我们所有的人。他反抗印象派,是艺术回归到想象的王国。【6】

04

小结

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维拉是点画派的先驱;梵高是表现主义的先驱;高更是象征主义,原始主义的先驱。而塞尚,则被弗莱称为“现代主义之父”,就连20世纪大名鼎鼎的毕加索也是如此认为。

在画风上,对于画作的感受上,和对于作品的处理手法上以及自身对于艺术目标的追求上都完全不同。

而且“后印象主义”也是在他们去世几十年后才发明的一个艺术概念,这四个人,他们的风格的发展道路截然不同,最后他们的共同点也越来越少。

印象派是现代艺术的开端,在印象派之前,艺术都是“想象力的视觉语言”,绘制的作品都不反应当前现实生活。

因此,印象派主义画家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即追求“严格客观性和如实的反应日常生活”。

在此之后,“严格的客观性”、“日常生活”、“想象力的视觉语言”这些的各种相互组合,成长为各式各样了现代艺术。

比如:修拉是“印象派+科学的色彩分析法”让印象派更加坚实和稳定;梵高是“印象派的小笔触+扭曲的线条”来表达丰富的内心情感;高更用“印象派的二维大色块画法+“想象力的视觉语言”来表达象征性的含义。而塞尚则是 他们中活得最久,也是实践和尝试最多,走的更远的一位艺术家。

因为他们都是从印象派中发展起来的,“后印象派”是对于印象派的摒弃、继承、发展和叛逆。于是“后印象派”就这么在艺术史上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个位置。

参考:

  1. p102,《现代艺术150年》 作者:【英】威尔.贡培兹 ,王烁 王同乐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p103 ,作者:【英】威尔.贡培兹 ,王烁 王同乐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p85,作者:【英】威尔.贡培兹 ,王烁 王同乐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 p86 ,作者:【英】威尔.贡培兹 ,王烁 王同乐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 p095 作者:【英】威尔.贡培兹 ,王烁 王同乐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 p97 ,作者:【英】威尔.贡培兹 ,王烁 王同乐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E N D ——

喜欢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猪猪成长自留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