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联想恩仇录》第三章——峥嵘岁月,倪光南崭露头角

作者:霍徳

1956 年,大陆完成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规划中筹建成立的中科院计算所就落户到了中关村。

《联想恩仇录》第三章——峥嵘岁月,倪光南崭露头角

被冠以中国硅谷、科学城的中关村解放前只有70户人家的小村庄,村子周围有大片的坟地。那时候的中关村还叫“中官村”,为什么叫中官村呢?因为在明清时期称太监为“中官”,太监退休后多在此买地建房养老,所以村子就被叫做了“中官村”。太监死后也就埋在了村子的周边,所以那些坟地也被叫做“中官坟”。

解放后,因中国科学院落户于此地,大家觉得“中官”二字不好听,北师大校长陈垣先生的提议把名字改为“中关村”,这个名字也就沿用至今。

《联想恩仇录》第三章——峥嵘岁月,倪光南崭露头角

轰鸣的机器推倒了农家房舍、树林和菜地,这个存留几百年的历史故地,此刻已成过往烟云,随之而来的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大楼和宽敞的条条大路,从此也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1958 年2 月,计算所筹备委员会从白石桥的西苑大旅社迁到了中关村新落成的计算所北楼。

1961年7月,倪光南以全五分的成绩完成大学学业,被分到了中科院计算所,这也是倪光南梦寐以求的地方,不仅是分配到了北京,更是因为中国科学院是全国顶尖的科研单位。

倪光南到计算所报道,被分到了外部设备室。当时的计算所全部精力都在吴几康领导的“119型计算机”的研发,为了把119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又建立了专管运算控制、存储器、外部设备、电源通风几个小组的第八室。倪光南又从外部设备室调到了第八室,两个月后升任值班长。

1966年3月,倪光南跟随计算所工作组前往河南罗山搞“四清运动”,一同前往的还有曾茂朝。一个月后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到了秋天四清运动结束,倪光南和曾茂朝一同随工作组回到中科院计算所。这个时候的计算所,包括中科院以及整个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研单位已经放弃了研究,每天主要的任务就是不停地开会,不断地背读《毛选》《语录》,每天如此。每个人都跟打了鸡血似的异常兴奋,热血沸腾,时不时地上街参加游行活动。

这种日常活动一直持续到了1967年6月才算结束。6月17日大陆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国防科工委要把“东方红”号人造卫星发射上天,需要计算所协助完成数据和地面监控的任务,所以,曾茂朝和倪光南才算从那段荒谬的岁月和空间里解脱出来。

1968年5月,怕出岔子的倪光南赶紧跟赵明漪领了结婚证,在那个动荡不堪的年代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而一穷二白的倪光南连婚房还是老婆赵明漪单位分的房子,面积不到11平米。

同年,在倪光南带领下实现了键盘和计算机的完美结合,显示器上能显示256个汉字,这一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也得到了快速的推广应用。

《联想恩仇录》第三章——峥嵘岁月,倪光南崭露头角

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联想恩仇录》第三章——峥嵘岁月,倪光南崭露头角

1974年8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布置下,四机部(电子工业部、机械工业部、中国科学院、新华社)召开计算机工作会议,设立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倪光南作为计算所唯一的代表,向当时与会的领导负责人、专家代表介绍了自己在汉字处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赞同和认可。

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确定启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

北京大学教授王选接手带领748工程精密中文编辑排版系统,开始着手研发激光照排系统,也就是这次研发奠定了北大方正的技术基础。倪光南提议的“汉字信息处理”也得到了时任计算所六室主任曾茂朝的大力支持,并且快速立项,也就该项目奠定了后来联想公司的技术实力和基础。

748工程对于汉字信息处理与计算机的接轨这一世界性难题是个超越。在2000年由中国工程院等单位组织的“20世纪大陆重大工程技术成就”评选中,王选主持的“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项目名列第二位,仅次于“两弹一星”。

倪光南在748工程会议之后就开始着手“汉字信息处理”项目,这也就是“联想汉字”的前身。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这场持续了长达10年的浩劫,对于大陆人民来说是一场灾难,对于大陆的科技发展来说错过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商用用途,而大陆劳动人民还在拨弄着几千年传承下来算盘上的算珠。

1978 年1 月,竺乃刚、倪光南、陈芷英三人的《汉字输入和人机对话》在《计算机学报》发表,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这项研究成果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计算机汉字研究与应用,确定了汉字的地位,不再被普遍认为是要淘汰的“落后文字”。

《联想恩仇录》第三章——峥嵘岁月,倪光南崭露头角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国家百废待兴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大会取得的重要成果为科技体制改革,为科技第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也为制定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奠定了基础。使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了日益强大的科技人才大军。

在这次大会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喊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口号,给了科技工作者莫大的信心,让他们重新看到了希望。

1978年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也为倪光南出国学习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机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