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成都什么好吃,轮胎它真的知道吗?

作者:谈资有营养
成都什么好吃,轮胎它真的知道吗?

1月6日,米其林正式发布了首版成都米其林指南完整榜单。虽然有官宣晚于纸质版发布的尴尬,但成都还是就此成为中国内地第四座米其林上榜城市。作为2010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洲首个“世界美食之都”的城市,成都上榜其实并不算惊喜。

成都什么好吃,轮胎它真的知道吗?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片对榜单的质疑声,跟之前的京沪穗类似,类似“一个做轮胎的凭什么来教我成都什么好吃”的观点赢得众多点赞,而米其林基本等于智商税的表达也并非罕见,其评判标准“环境服务远大于口味”似乎已成相当程度的共识。

但如果能用更开放的眼光来看待,则虽然不必将这一标准视为金科玉律,但米其林确实是一座成都和川菜通向世界的桥梁。

成都什么好吃,轮胎它真的知道吗?

从1931年开始,米其林的餐厅评星等级就定为三级:

成都什么好吃,轮胎它真的知道吗?

来源:米其林官网

成都此次发布了一家2星、八家1星和十三家必比登,总数比四年前广州首版的六十三家还少了一大截。而广州首版发布时,全球粤菜大本营甚至连一家2星餐厅都没有,当时米其林就被广州人民在网上吐槽:离谱到天际。因此成都食客此次的不满,广州食客早已感同身受。而在北京首版发布时,米其林小红书的封面甚至错成天津的古迹照。

不仅北上广成的食客普遍吐槽,亚洲其他地区也不例外。东京是米其林2007年进入亚洲的第一站,虽然东京Kadowaki餐厅被评2星,但老板兼总厨門脇俊哉公然表示让欧美来评价什么日本料理好吃、什么不堪入口,本身就是扯淡。至于师傅开的餐厅不入米其林法眼、徒弟的反而榜上有名,更是在讲究等级和传承的日本烹饪界被以为笑柄。

不同菜系之间的比较,有时天然存在难以弥合的不理解。例如关于中餐和西餐的评价标准,曾在米其林2星餐厅工作过的一名华裔女作家就曾写过:

“……中菜系里有许多对软韧弹牙口感(也就是所谓的Q)的追求,这向来是西方人比较难欣赏的,所以举凡凤爪、海蜇、牛筋、软骨,甚至华人誉为顶级美食的鲍参翅肚,对许多西方饕客来说都很难理解,即便心胸开阔勇于尝试,也不容易判断烹饪的质量。还有,中菜时常讲究连皮带骨,表示食材完整新鲜,啃咬啐吐之间另增情趣,并不表示草莽低档,这在西式的高级餐厅里是绝对看不到的。诸如此类的例证不胜枚举,如果评审员因其中任何一样差异产生偏见,都难免影响评鉴结果。”

虽然米其林评星有当地评委参与、虽然评委在下结论时或许尽量公正,但评价流程仍然难以避免主观。为川菜着迷不已、著有《鱼翅与花椒》的英国女作家扶霞也曾批评,“他们派一个人去吃一顿饭,有可能去两三次,可是是一个人。很多中餐馆,一个人去吃不到好菜,必须要和一大桌一起去,才可以真的看到他的技术。”

其实相对于大众化、家常化为主的川菜,日本料理和粤菜这种在大众印象中更“精致”、更“高级”的菜式,已经是源于法式餐饮的米其林评价体系下更易被其认同的菜系,中国的星级餐厅中粤菜占普遍多数就是例证,上海的第一家3星餐厅也是粤菜。即便如此,蔡澜的评价还是相当直接。

成都什么好吃,轮胎它真的知道吗?

蔡澜并未言过其实。在洛杉矶,米其林一开始评出四家2星餐厅,被本地媒体和食客口诛笔伐,说米其林根本缺乏对于南加州美食的理解力,导致至今2星餐厅减到两家、3星餐厅依然为零;在澳洲和新西兰,当地人对于米其林体系全然无感,米其林也就没有进驻的欲望;即便在欧洲大本营,与法国毗邻的意大利饮食界也一直有声音抱怨:米其林把法餐的枷锁套在意大利菜的颈项上。

而如果换一种评价体系,米其林标准用笑话来形容甚至都还算厚道。在美国作家保罗·福塞尔的《恶俗》中,对于“恶俗餐厅”有过经典评价,“在真正顶尖的恶俗场所,视觉表现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这顿饭满足的器官是你的眼睛而不是嘴巴”。而广州以“中国大陆第一家米其林星级川菜”著称的某餐厅,引以为豪的“摘星秘籍”就是以十万块不锈钢砖和四十万块琉璃羽毛打造大厅的流线型幕墙,“带来扑面而来的视觉震撼”以成为网红打卡地。另外作为主打传统川菜的餐厅,出品总监却是从事 15 年西餐的广东籍厨师。

2020年11月,北京的某素食餐厅成为北京仅有两家3星餐厅之一,更是全球唯一一家米其林3星素食餐厅。食物本身暂且不论,但餐厅无处不在甚至连洗手间也不放过的山寨体名人名言、从院墙到壁柜到餐盘到菜单历历在目的米其林3星LOGO、号称环保却五颜六色花样百出以代替纸巾的手帕、对厨师介绍浮夸到不自知的吹嘘、服务员照本宣科背诵的素食赞美词、唯恐客人见识有限的展示众多名人来此一游的明星墙、拿出一百多套类似“京城第一”的词组让客人写留言的套路……用福赛尔对于恶俗餐厅“刻意、做作及卖弄”的评价标准来对照,几乎无一不符。

至于几乎所有上菜容器缝隙里都填充干冰、导致烟雾缭绕的做法,更是跟福赛尔深恶痛绝的、在餐桌旁用火焰现场烹饪交相辉映,荣膺恶俗中的恶俗。

成都什么好吃,轮胎它真的知道吗?

图源:网友“雷斯林”

即便无视毒舌评价,米其林榜单的用意也从来不是为当地食客提供选择,而是为外地人乃至海外来客提供参考。作为本地人而言,确实不必太在意米其林的倾向,中餐里诸如“节气滋润”“药食同源”等饮食概念对于米其林评委而言更可能如听天书。食必称米其林唯二三星是进,消费完即便实际上并未交智商税,看上去也是交。

然而另一方面,无论存在何种争议,每次米其林名单公布后几乎星级餐厅都会迎来一波预订爆棚。原因可能在于,米其林这一套评价体系已经持续了超过一个世纪。

成都什么好吃,轮胎它真的知道吗?

1900年,米其林开始发布“小红书”出行指南;1920年,指南开始分类列出餐厅名单;1926年开始使用评星,五年后建立三星评价体系持续至今。米其林当下已成为横跨三大洲二十多个地区、评价餐厅超过4万家的全球首屈一指的人气餐饮指南。其他国家也有类似评判标准,比如意大利的红虾评鉴指南和中国的黑珍珠,但目前最具大众知名度的仍是米其林。

对米其林的诟病,往往在于其评价标准在世界各个地域的水土不服。1936年就已出现的米其林五项标准,似乎并不足以说服千差万别的食客。更尴尬的是,即便在米其林自己的官网上,对五项标准的表述都不能保持完全一致:

成都什么好吃,轮胎它真的知道吗?

“米其林的评级过程”网页

成都什么好吃,轮胎它真的知道吗?

“米其林评级制度”网页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米其林评星的标准并非是本地人心中天经地义的“好吃”,也未必是大众用脚投票选择的去处,否则直接根据排队等待长度就可以评星了。米其林的标准,更多是其自身规则与当地喜好的平衡,而这平衡往往不易被本地食客所理解及接受。

在作家梁文道看来,米其林的评选标准更像是“一种科学”:

“首先,它要求极度的准确。它的评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食家,而是一群厨艺分析师;对着一碟菜,他要问的不是它好不好吃,而是它做得对不对。他关心那些食材的鲜美程度,刀法火候是否恰到好处,味道的调配合不各乎比例,质感的层次区分精不精细。从食物的烹调到服务与餐厅陈设的一切细节,米其林都相信其中自有一套严格的法度,它不是主观的审美,而是客观的科学。只有达到了这个最基本的科学标准,才有资格接着去谈创意。”

如果大致属实,米其林的评价离简单的“好吃”可能距离有多远,也就可想而知了。一方水土养一方肠胃,甲方钟意的美食可能是乙方眼中的垃圾,例如豆汁甚至可能走不出北京南城。米其林早就清楚不可能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好吃”标准,所以只能尽量寻求一个可遵循的标准来衡量食物品质,否则评价根本无从谈起。

这个“可遵循标准”除了法餐文化大背景之外,评价流程也有自己的特色。2009年《纽约客》杂志曾对米其林评委有所曝光:米其林美食侦探几乎全部来自餐饮行业,一般都拥有5~10年的从业经验;入选之初先需要到法国接受培训,再飞到另外一个欧洲国家继续培训,之后才回到米其林需要开展业务的城市,这个过程可能长达半年。如今全球范围内的近百名米其林美食侦探,平均每人每年要吃225顿“工作餐”、旅行3万公里,且每年都会调换工作区域,以免发生餐厅和品鉴员相互勾结的猫腻。

所以暂且先不论米其林标准的“法国特色”是优是劣,它毕竟真实存在一套已经运行近百年、经过足够长时间检验证明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甚至有厨师会因为失去这套体系的承认而自杀。1966年的Alain Zick因餐厅由3星被降为2星,成为首个自杀的3星主厨;1991年餐厅被标3星次日顾客暴增65%的Bernard Loiseau,在2003年因为听到将被摘去一颗星的风声而吞枪身亡。米其林的专业度和公信力,的确是会有从业者选择用自己的一条命去认同的。

因此,虽然米其林未必没有鱼目混珠的餐厅,但也有相当多的星级餐厅确实实至名归。以本次成都上榜的唯一2星餐厅玉芝兰为例,之前就在社交平台上有类似两极分化的评价:既肯定主厨兰桂均的专业和对美食的理解,也不乏对餐厅服务细节和服务态度的诟病。毕竟作为人均一两千的高级餐厅,消费者是应该要求得更多的。

成都什么好吃,轮胎它真的知道吗?

兰桂均在制作招牌菜之一的大刀金丝面。(图源:玉芝兰官方公号)

玉芝兰的做菜理念,在其菜单上有描述,“把事物本真留着来烹调,以汤定位,以食材定格,以辅调料定神”。然而更好的表述,其实出自于兰桂均在摘星后接受《四川烹饪》采访时的结束语:

“我理解,料理是把食物的本真展示出来,而烹调是把食物的另外一面展现出来。所以,烹调是最难的。”

如果玉芝兰餐厅值2星,兰桂均这句话甚至值5星,其中奥义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前者是直接做减法,后者是做看似加法的减法——即便理解了,也未必能去玉芝兰亲身体会兰桂均的实操。玉芝兰的厨房里,基本是兰桂均全程本人亲自操作,几个徒弟只是打下手。虽然价格不菲,但确实是兰桂均本人货真价实的作品。

有多少家米其林餐厅,能保证食客吃到的真是米其林厨师亲自操刀的杰作?一家号称“成都日料天花板”的日料餐厅,人均消费两千多元的标准,主厨据说是“专门从日本请来的米其林大师”。至于大师的具体姓名、餐厅星级、在成都停留的时间……统统无从而知。不管大师回不回日本,餐厅的价格都是不可能下降的。

玉芝兰这样的高档川菜餐厅,不可能成为当下大众消费的选择,估计也难有多少人会仅仅因为认同兰桂均的理念而前往尝鲜,毕竟一顿饭的花费也可以吃上一个月。但若是换位思考,来自海外尤其发达地区的游客初到成都,首选是经过米其林加持的2星餐厅,还是跟本地人一样看哪家门前队排得长就去哪一家?

一个城市的餐厅既要有底子,也要有面子。米其林推荐的玉芝兰和其他星级餐厅,在域外具有高消费能力的人群眼里,不啻于成都餐饮的面子。成都“美食之都”在世界范围内要得以更广泛的被承认,更大程度上可能并非是由本地人常去的那些餐厅所决定的。米其林在把玉芝兰为代表的一批餐厅公诸于世的同时,成都的美食知名度必定会有所提升。

虽然在欧洲有式微的趋势,但在新兴的亚洲市场,米其林仍能得到多地追捧。中国台湾旅游主管部门“观光局”,曾经证实签约5年赞助米其林指南的说法,具体金额不详但米其林一共给了台北24颗星;韩国和泰国,则每年分别向米其林指南支付35万和88万美金,用于米其林的评鉴交换。作为成熟的商业榜单和目前仍然领先的游戏规则制定者,米其林的招牌,绝非个别人想象得那样徒有其名。

成都什么好吃,轮胎它真的知道吗?

即便处在暂时停业期间,摘星也会令餐厅及时发声

因此当成都本地吐槽米其林时,也有另外的一种声音:米其林榜单会给成都美食带来巨大的美誉度,从此中国的东西南北各自有了米其林首城。北上广成的这个榜单,其他城市想挤进来还未必能够呢。

或许在成都因为米其林而被屡屡提及的同时,成都本地食客应该想得更深一些:为什么人均两千的日料被认为处于正常区间,而人均两千的川菜就像贵得出奇?川菜和法餐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成都什么好吃,轮胎它真的知道吗?

评价一种美食或菜系,大多数网民的标准直接而简单:味道、味道、味道。但对于饮食从业者而言,即便只着眼于口味,那好口味究竟是来自于这种菜系还是烹饪方式?有时未必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成都大运会中方行政总厨冉伟在受访时曾回忆,此生吃过的最好一道“芙蓉虾仁”不是在四川而是在澳洲。那里所谓的川菜厨师连中国人都很少,大多来自东南亚一带,但这道芙蓉虾仁还是令资深川菜厨师记忆深刻,“在四川没见过那么大且新鲜的虾仁”。

麻婆豆腐是川菜的金字招牌之一,豆腐爱好者马利近年来吃过的最有豆香味的豆腐,却是从美国密苏里州乡下的中国超市中购得的。马利回成都后曾就此询问成都市餐饮同业公会的专家求解,得到的答案是从水到制作工艺都改变了,成都已经几乎吃不到以往那种口味的豆腐。

成都什么好吃,轮胎它真的知道吗?

即便是豆腐就也未必一定就有豆腐味

除食材之外,川菜的传统烹饪方式也未必能在海外得到立即的相应。在澳新如今大受欢迎的Asian Fusion,简言之就是东菜西做,用西方的烹饪方法来炮制来自于东方的食材。大受本地食客追捧的爆炒、水煮、干煸和冷吃系列,未必能征服海外食客的已有口味。不管是食材还是烹饪手法,受成都本地人青睐的川菜,或许很难在其它的环境得到认同,这样的现状还需要时间改变。

而且,随地域不同的味道,只是评价美食和菜系的标准之一。在更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因人而异的所谓“口味”不见得会受到更多考量。比如玉芝兰,就绝非是为了饱腹感和翻台量而存在的。川菜要取得与日料看齐的成果,高等级餐厅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一直以来,川菜都给人以大众化平民化的印象:食材不限、家常为主、中低消费、下饭利器。其实川菜不乏高档传统,除了遍布城市的大众便餐菜、农家风味的三蒸九扣菜、家中常见的家常菜、街头巷尾的快餐小吃之外,也有出现在大雅之堂的筵席菜。尤其与重庆“下河帮”及川南“小河帮”川菜相比,成都的“上河帮”川菜向来以渊源久远、细腻精致而著称。

以玉芝兰为代表的高档川菜餐厅,其实是川菜中精致高端一面的传承。归根到底,餐饮水准是由经济发展水准决定的。经济水平高,餐饮才会随之而进化,普通大众也才舍得花更多的钱在餐饮上,也才会出现更多顶级的川菜大厨。顶级厨师的杰作是需要资深食客来理解的,不然再用心,肠胃只习惯调味料的食客可能也只会回馈“没味道,不下饭”。

川菜一直在不断的碰撞中自我更新,如今全世界的食材都可以用于川菜,而令川菜的烹饪方式走向世界也是如今川菜从业者任重道远的使命。川菜的精髓,绝不止大众化的路边摊和热火朝天的苍蝇馆子,川菜中蕴含的中国餐饮文化要义应该要推广到全世界,而米其林也许正是好的开始。

成都什么好吃,轮胎它真的知道吗?

成都仅有口味爆棚的路边摊是不够的

对此餐饮从业者有更清醒的认识,比如成都餐饮研究院执行院长孙培可认为,“这次上榜的大部分餐厅都是主打川菜,相信通过这次米其林榜单评选,川菜的知名度和认可度都会再度提升。”四川省美食家协会会长麦建玲也表示,“米其林指南是在全球最终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独立评价体系,它的到来必将促进我们尽快地将中国菜、川菜的评价体系建立起来。”

川菜要走向国际,仅有本地和个人口味的加持是远远不够的,要建立规模、体系和品牌尤其不能仅仅考虑本地受众的喜好,而是要成形更加国际化的标准——国际化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与本地偏好的差异。作为个体当然可以对米其林说不,毕竟谁都有不喜欢不认同的自由和权利,但一己的好恶偏向对川菜和成都的未来发展其实几无助益。米其林是一面外来的镜子,可以让自己发现川菜本身的优点,把更多的好川菜推向全球。米其林对精致川菜的提携,也可以让更多的中华餐饮哲学为世界所知。

因此对米其林不必跪舔膜拜,也不必嗤之以鼻;不必因为自己常去的餐厅榜上无名就妄自菲薄,但更不可目空一切妄自尊大。从自己的味蕾来发声无可厚非,但要是有机会吃过三五十家米其林,评价应该会更趋近实际。说到底,作为川菜通向世界的桥梁,米其林未必是最适宜、最可靠、最毋庸置疑的最优解,但在当下而言却几乎是最直接、最有效和最为世人所知的最优选。

如今最优选终于来到成都,更应响起的理应是掌声。

图:C70

成都什么好吃,轮胎它真的知道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