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学生版

作者:随笔小心情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学生版

突破说明文阅读

初中版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学生版

2019年1月20日星期日

教材研发中心

目录

第一课 如何读说明文 3

一、读抓纲——整体把握说明点 3

二、读精细——细部研讨方法点 4

三、读品味——捕捉咀嚼情感点 4

考点总述 4

例文分析 5

第二课 说明文基础考点 9

考点一 概括说明对象特征 9

【考情分析】 9

【失分点】 9

【常见题型】 10

【例题解析】 10

【技法点拨】 11

考点二 筛选与整合信息 13

【考情分析】 13

【失分点】 14

【常见题型】 14

【例文精析】 14

【技法点拨】 16

考点延伸 19

考点三 把握说明顺序和说明结构 26

【考情分析】 26

【失分点】 26

【常见题型】 26

考向一 把握说明顺序 26

【例文解析1】 26

【技法点拨】 31

答题规范 35

考向二 分析文章说明结构 35

【例文解析】 35

【技法点拨】 37

要点总结 39

答题模板 40

考点四: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49

【考情分析】 49

【失分点】 49

【常见题型】 49

【例题解析】 49

【技法点拨】 51

知识链接 51

答题模板 57

考点五 赏析说明文语言 62

【考情分析】 62

【失分点】 62

【常见题型】 62

【例题解析】 62

知识拓展 64

答题模板 67

考点六 理解文章标题 71

【考情分析】 71

【失分点】 71

【常见题型】 71

【例题解析】 72

要点总结 75

考点七 分析句段作用 79

【考情分析】 79

【失分点】 79

【常见题型】 80

【例题解析】 80

要点补充 82

答题模板 84

考点八 探究材料位置 89

【考情分析】 89

【失分点】 89

【常见题型】 89

【例文解析】 89

要点总结 94

考点九 拓展延伸 99

【考情分析】 99

【失分点】 99

【常见题型】 99

【例文精析】 100

要点总结 105

第三课 真题串考点 109

知识回顾 109

一 、说明文定义 109

二、说明文文体特点: 110

三、说明文语言特点: 110

四、说明文分类 110

五、说明的对象、特征 110

六、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 110

七、说明的顺序、内容和结构 111

说明文基础考点 112

【考点一】说明文标题 中频考点 114

【考点二】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114

【考点三】分析说明顺序和说明结构 115

【考点四】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15

【考点五】赏析说明文语言 116

理解分析及拓展延伸 118

【考点六】 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 120

【考点七】段落作用 121

【考点八】拓展延伸 122

课堂总结 125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学生版

第一课 如何读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根本任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说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因此,阅读此类文章,自然也应该抓住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看看它是如何来“说”的。例如《奇妙的克隆》一文,不妨来个这样“三读”:

一、读抓纲——整体把握说明点

说明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某个事物或某个事物的某方面的知识。而作者传达的这个知识,就是说明,也就是说明文的中心思想。那么怎样把握它呢?方法主要有三点:

首先可抓住文章的标题明确说明点。俗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说明文的标题往往揭示了说明的中心。先看总标题:《奇妙的克隆》,可知是有关神奇的克隆技术的知识介绍,以揭开“克隆”的秘密;再看内容,全文用了四个小标题:克隆是什么、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克隆绵羊“多利”、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你只要浏览一下课文的小标题,就会对课文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其次可抓住文章的结构归纳说明点。一般说明文往往都会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内容进行说明,而有的说明文则需要我们把小说明点归纳起来,构成全文的说明点。例如《奇妙的克隆》采用的是并列式结构,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除了我们前面说的抓小标题外(或者假如像有的文章那样就没有小标题),我们也可以根据四部分的内容结构把它归纳出来。即克隆的含义、实验、发展与好处等。

另外可抓住说明的顺序弄清说明点。事物事理的本身是有其顺序的,人们认识事物事理也有一定的顺序,因此理清了文章的顺序,也就有助于弄清说明的中心。例如这篇课文主要是阐述事理的,无疑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行文脉络十分清楚,说明事理步步推进,文章的中心也就一目了然。

二、读精细——细部研讨方法点

要想把事物事理说清说透,就肯定离不开说明方法。因此阅读说明文,就应当抓住主要的说明方法,并搞清楚各种说明方法的联系和作用,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内容和文章的结构。我们不妨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可以先从全文上提领各部分的说明方法。不妨列出表格,以一览无余。

二是可以抓住重点段落,精要分析具体的说明方法。例如:在“克隆是什么”一小节里,作者为了说明“克隆”,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释义和引用。举例子:列举植物、动物界当中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释义: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把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三、读品味——捕捉咀嚼情感点

与其他文体一样,说明文中也同样“说”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这也正是我们理解课文所不可或缺的。《奇妙的克隆》是生物学家谈家桢写的一篇科普文章。学习这篇课文,既要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更要从中学习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还要在此基础上,对科学这把“双刃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为了说明什么是“克隆”,作者精心组织材料,把“克隆是什么”“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克隆技术如何造福人类”介绍得清清楚楚。但是作者又不限于一般性的知识介绍,而是融入自己的赞赏之情和严肃思考。具体地说,本文既向我们介绍了克隆科学知识,又展现了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科学精神”,同时又引领读者全面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阅读时,我们就要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加以体味。

考点总述

一、说明文基础考点 二、理解分析

1.说明文标题 1、信息筛选与整合(把握说明内容)

2.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2、段落作用

3.说明顺序 3、材料在原文中位置

4、说明方法及作用 三、拓展延伸

5、说明文语言 材料探究及拓展延伸

例文分析

课内文章:

《中国石拱桥》

文章内容 分析

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大陆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③大陆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大陆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④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今天已经一千四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⑤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大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⑥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⑦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⑧卢沟桥在大陆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也是值得纪念的。在那里,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大陆的侵略战争。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抗战,终于彻底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⑨为什么大陆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大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大陆石拱桥的设计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大陆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⑩两千年来,大陆修建了无数的石拱桥。解放后,全国大规模兴建起各种形式的公路桥和铁路桥。其中就有不少石拱桥。1961年,云南省建成了一座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名叫“长虹大桥”,石拱长达112.5米。在传统的石拱桥的基础上,我们还造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其中“双曲拱桥”是大陆劳动人民的新创造,是世界上所仅有的。近几年来,全国造了总长二十余万米的这种拱桥,其中最大的一孔,长达150米。大陆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大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一部分(第1—2段):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历史悠久,结构坚固。

第一段,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石拱桥比作虹,形象地写出了石拱桥的外形优美,引发读者的想象。第二段用一个递进的复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侧重来阐释石拱桥的结构坚固。第三段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举旅人桥的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历史悠久。从石拱桥到中国石拱桥,从一般到特殊。

第二部分 (第3——9段):举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第3段):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学生版

赵州桥设计手稿

(第4段):赵州桥的位置和修建年月

开始介绍赵州桥。概括地介绍赵州桥的位置、建造时间及解放后的修整。简洁地说明了赵州桥历史悠久、坚固优美的特点。

(第5段):赵州桥的结构特点

全文的重点段落。先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再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分四点具体说明。(一)是具体说明大拱结构巧,便于车马上下。(二)(三)是从桥拱设计的创造性方面进行说明,即“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这样的设计使桥梁更坚固耐用。(四)是从桥梁与周围景色的配合介绍桥梁的艺术价值。最后,顺便提到桥梁的设计者李春。此段说明方法多样,如,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来说明桥的形式优美,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赵州桥奇伟壮观,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增加文章的文采说明桥的形式优美。这两段之间的关系是从概括到具体。层次明晰。

(第6段):卢沟桥的位置和修建年月

以卢沟桥这一座有代表性的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首先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写出卢沟桥的雄伟,整体解说卢沟桥的位置、建造时间及建筑规模,接着介绍了这座桥强度高、坚固耐用的特点,然后用摹状貌的方法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写出了卢沟桥的形式优美。这是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的关系。

(第7段):卢沟桥的艺术价值

引用马可·波罗的话赞扬卢沟桥高度的技术成就和艺术价值。第8段介绍卢沟桥的特殊历史价值,见证了民族的勤劳智慧、英雄的坚强。

(第8段):卢沟桥的历史纪念意义

6、7、8小节是并列的关系。而整个介绍赵州桥的4、5段与介绍卢沟桥的6、7、8段又是并列的关系。

(第9段):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由主要到次要)

以一个设问句开始,探究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分缕析,层次清楚。

第三部分(第10段):中国石拱桥现如今的发展

举例介绍了现代大陆劳动人民的独创,说明了大陆桥梁事业取得的巨大成绩。

中考文章:

冰雪精灵——雾凇

解析

①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凇一定是信使的精灵。

②“寒江晓雾,正冰天、树树松花云叠。昨夜飞琼千万缕,谁剪条条晴雪?冰羽晶莹,霓装窃窕,欲舞高寒阙。烟波照影,翩翩恩与谁约?”

③从古至今、赞美雾松的诗词太多了,但好像千言万语都无法描述那种通透灵动的美。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造化,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的赠予。

④雾凇非冰非雪,是冬季低温环境中,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者是无数0℃以下的过冷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黏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冰品沉积物。

⑤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 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甲】其次,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乙】冬季,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夜间有云时,削弱了向外的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丙】若是掀掉了这床被子,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使得地面温度降低,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丁】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收的冰品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

⑥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 雾滴碰到冷的地而物体后迅迷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状雾淞(或款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⑦由于雾松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不仅看起来轻盈洁白附着在树米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也具有很多内在的优秀品质。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极的吉林雾松时,都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腑,这是因为雾松蓬松的结构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是空气的天然“净化器

⑧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在有雾松时,负氧离子增多。据测,吉林松花江畔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每立方米可达上子至数千个,比没有雾凇时的负氧离数量多5倍以上。

⑨此外,雾凇还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雾凇由于具有浓厚、结构疏松,空隙度高的特点,对音波反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在形成雾凇的成排密集的树林里,感到幽静就是这个道理。

⑩“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雾凇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馈赠,就像人生一样,只有做好充分准备,觅得良机,才会成就一场繁华。

①开篇点题,引出说明对象

②③引用赞美雾凇的诗词,写出雾凇之美,古今共谈。

④对雾凇进行解释。

⑤讲述雾凇的形成过程。

⑥雾凇的分类:一种是粒状雾凇,另一种是晶状雾凇。

⑦雾凇具有极大的观赏性,能够吸附大量的污染颗粒。

⑧雾凇是“负氧离子发生器”。

⑨雾凇是环境天然的“消音器”。

⑩总结文章内容,升华文章主旨。

5.对画线部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乙】【丙】//【丁】 B【甲】//【乙】【丙】//【丁】

C【甲】【乙】//【丙】【丁】 D【甲】【乙】//【丙】//【丁】

6.第6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何作用? (4分)

7.选文从雾凇外表的 美说到雾凇形成的条件,再说到雾凇内在的 ,运用了 说明顺序。(3分)

8.请用平实的语言概述雾凇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3分)

9.雾凇奇观的形成给你哪些启示? (6分)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学生版

第二课 说明文基础考点

考点一 概括说明对象特征

【考情分析】 高频考点 分值2-4分

【失分点】

1、要点不全,对说明对象的内涵和外延表述不清楚

2、所答要点与题目要求不符,未按照特定的要求,如时间顺序或者空间顺序;

3、答案不规范,未进行简单概述,而是抄写原文。

【常见题型】

本文/本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第x段说明的重点什么?/重点介绍什么?

本文/本段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文章从那几个方面介绍了xxx?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对象的xx(某方面)特点。

概述xx在不同时期的特点。

【例题解析】

★1 (1)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2)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术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

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周期范围比较大,为2-200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回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海啸常见的周期为40分钟以内。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4000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40分钟。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713公里/小时,波长为475公里。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1-2米。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从文段分析,它具有哪些特征?

★3 凡有侗族居住的地方,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都建有桥。它们结构别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有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侗族擅长于建筑,特别是桥梁建筑尤为突出。其中一种长廊式的“风雨桥”,以它独特的造型艺术和高超的建筑技巧久负盛名。 风雨桥,不仅连接交通,而且可避风雨,因而得名。它是一种木石结构的桥。著名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风雨桥,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桥长165米,桥面宽10米,桥高15~20采。桥墩以青石砌成,桥面铺设成排的杉木,上面建有长廊,覆以瓦顶,还有楼亭五座。楼亭成方形,多角重檐,共有房檐五层,层层而上,形似宝塔,气势宏伟。桥面通道两侧有栏杆,长廊两侧有长凳,宛如游廊,供人观赏和休憩。长廊和楼亭的瓦檐、柱头都雕花刻画,龙凤花草,秀丽玲珑,蔚为壮观。

风雨桥在建筑结构上更为独特。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同的孔眼,以榫(s(n,器物两部分之间的凸出部分)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这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特色,也是侗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本选段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它的特征是什么?选段中着重介绍的杰作是什么?

【技法点拨】

(1)看标题,抓说明对象修饰语。以标题直接为说明对象的,标题中的修饰语往往具有暗示或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标题用设问句的形式,以引导考生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标题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2)抓关键句和中心句。

①文段的首句或末尾句或者文章的开头段,往往点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因此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结构(总一分、分一总、总一分总三种形式),细读段首和段尾,找出与题目中修饰性的词语相似的内容、总结性的句子,整合概括。

②划分段落层次,抓中心句。从材料入手,一般说明内容是按照说明对象的特征依次展开,考生需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层层揭示,然后归纳总结,即可得出说明对象的全部特征。有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者已经在文中明确指出来了,阅读时找出关键句即可。

注意标志性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此外等。

对点练习

AI是如何做决策的?

吕之品

  ①最近一段时间,AI(人工智能)被炒得神乎其神,似乎它无所不能。但事实上,据社交网站“脸谱”披露,要想欺骗AI把某个不存在的东西当作真实存在,比你想象的要容易得多。

  ②譬如,在一张高清晰度的图片中,随机地降低某些地方的像素。这么一点微不足道的变化,人眼根本难以觉察,也不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但AI却能觉察出来其中的差异,并因此严重干扰了判断,比如说把图中的猫误认作了狗。

  ③这个低级错误揭示出当前AI的一个重大缺陷:太拘泥于细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让无谓的细节影响了对整体的判断。如果这个弱点被黑客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他们将能够操纵无人驾驶汽车狂奔,无视红绿灯;或者让犯罪嫌疑人轻易躲过AI控制的监控摄像头。

  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先去了解AI是如何自我学习,如何做决策的,但这一直是个难题。因为AI在自我学习过程中,经过海量的数据训练之后,会自创一套决策规则,但它最后创立的规则到底是什么,这对于AI的设计者有时候都是一个谜。这一点其实跟人也是相似的。譬如,老师在课堂上向你传授知识,但你是如何把这些知识点组织起来的,他也不见得清楚。

  ⑤最近,美国布朗大学的克里斯•格林和他的同事开发了一个系统,有望突破这个困难。这个系统能够分析,当AI对一个图像做判断时,它是根据图像的哪一部分做出判断的。为开发这个工具,研究小组用数码噪声依次替换图片的一部分,看看这样替换之后,是否会对AI的判断产生影响。如果AI改变判断,那说明图片的这块区域可能正是影响AI判断的关键所在。

  ⑥格林在给图片分类的一个AI上测试了他的系统。这个AI被训练把图片分成10个类,包括飞机、鸟、鹿和马等。格林的系统能够暗中查看,当AI对图片进行分类时,什么是它所倚重的,什么是被它忽略不计的。结果表明,AI先是将图片上的物体分解成不同的元素,然后搜索图片中的每一个元素以确定把图片归到哪一类。

  ⑦举个例子。当AI观察马的图片时,它首先关注的是其腿部,然后,寻找它的头部。在观察鹿的图片时,它也采用类似的办法,不过在关注了鹿的腿部之后,它接下去搜寻的不是头,而是鹿角,因为鹿角是最能把鹿跟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所以鹿角被置于优先的地位。至于图片的其他地方,则被AI完全忽略了。

  ⑧从这里我们看出,AI做决策的过程迥异于我们人类。我们是不会如此拘泥于局部的。面对一张鹿的图,即使把它的角打上马赛克,我们也还是可以根据分叉的蹄子认出鹿来的,但对于“死板”的AI,它很可能就把它认作驴了。

  ⑨格林的软件可以帮助我们测试现有的AI,以便确保它们下判断时,关注的是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这对于改进AI有重要的价值。

   (选自《大科技•百科新说》2018.05B,有删改)

文章类型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文章内容精析
语言特点

 8.下列不属于本文说明内容的一项是( )

  A.AI的重大缺陷   B.AI发展的前景

  C.AI决策的过程   D.AI决策的特点

  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AI太拘泥于细节,会一叶障目,影响对整体的判断。

  B.除设计者外,AI的决策规则不易被人所知。

  C.格林软件的出现才让我们认识到AI有重大缺陷。

  D.AI在进行决策时,其决策过程是一成不变的。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AI是如何做决策的。

  B.文章是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C.第⑤段加点词“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第⑦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和分类别。

考点二 筛选与整合信息

【考情分析】 必考考点 分值2-4分

整篇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

说说某段(或几段)的内容(或中心句)

阅读全文,填出相应的说明内容

下列说法与文章不符合的是哪项

答题步骤 (1)通读材料,整体感知

  1. 审清题干,盯住筛选
  2. 锁定目标,精选信息
  3. 加工整合,表述正确

【例文精析】

谁来拯救我们的湖泊

(1)湖泊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的淡水资源,可是随着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和无节制的生活污水的排放,湖泊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例如,由于传统的洗衣方式的改变,大量含磷洗涤剂的使用,造成含磷有机污水直接排入大小河道,大部分磷最终进入湖泊。在农村,传统的农家肥被各种化肥所代替,加上各种农药的大量使用,随着雨水和灌溉的冲刷,年复一年地给湖泊带来了越来越“浓”的多余的“养分”。湖水的富营养化造成了湖中各种浮游藻类的过度繁殖,水色变绿、水质恶化,严重抑制了湖泊中其他生物的繁衍和生长。当藻类繁殖过度时,会使湖水发生“水华”,随着藻类的大量死亡造成局部湖泊或小湖泊中大部分水生物死亡。死亡的水生物腐败后又加重了水质的污染程度,使水质进一步恶化,形成湖泊生态的恶性循环。

(2)为保护地球有限的淡水湖资源,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高度重视,采取了各种措施。

(3)最近,英国科学家依靠一种非常普通的小生物,奇迹般地使一个原来绿色混沌的小湖泊的湖水变得清澈见底。

(4)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这句话虽然不够准确,但却形象地表达了自然界水中生物食物链的状况。在水中,鱼类吃虾类、鱼苗、鱼虫等小型水生动物,也吃水草和部分水藻等水生植物。而小型水生动物一般以水生植物为食。大量的有机污水使水质富营养化,促使水中藻类大量繁殖。水藻太多,使小型水生动物和鱼类无法及时“享用”,反而“为食所嗌”,被水藻夺走水中的氧气而失去了生存空间。而且,水藻的种类很多,许多游离水藻根本不能被鱼类所食,况且并不是所有的鱼都是吃水藻生存的。

(5)显然,恢复水中生态平衡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吃藻类的能手,即要加强在鱼类和藻类之间的一个生态环节。英国科学家认为,在鱼类和藻类之间确实存在着这种重要的食物链环节,以往,在治理营养化水质污染时,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个环节,因而效果不理想。所以,如果能在湖泊中大量繁殖专吃藻类的小生物,那么就能使湖泊的水生态环境恢复到良性循环之中。

(6)那么,这个小生物是“谁”呢?

(7)是鱼虫,俗称水蚤,是你十分熟悉的。每天从宠物市场买来或者亲自从小湖中捞来喂鱼的那种跳蚤大小的水生物。

(8)鱼虫属“枝角类”,体积小,长圆形,侧扁。除头部外,身体其余部分包在介形壳瓣内。头部有两对触角,第二对特别发达,能在水中划动,为运动器官。它是吞食藻类的能手。

(9)可是,问题又来了。显然,鱼虫是鱼类最爱食的美食。往湖中投放的大量鱼虫来不及吃尽藻类,就会被鱼儿吃光。

(10)于是,英国科学家先把湖中的鱼类捕走,然后投放大量的鱼虫。这样就把食物链只“缩小到了两节”:鱼虫和藻类。

(11)在没有天敌——鱼类,只有大量食物——藻类的“天堂”里,鱼虫自然无忧无虑地大吃大喝,“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产生成倍的鱼虫大军加快食藻速度。

(12)两个星期以后,令人激动的事情发生了:藻类基本被消灭干净,湖水变得十分清澈。原来因藻类浑水遮住阳光,被藻类夺走氧气而变得枯萎的水生植物又开始茂盛地生长起来,产生氧气,加速了水质的改善。

(13)虽然实验取得成功,但还不是最终的结果。因为湖中不能无鱼,最后还要放鱼归湖。对此,英国科学家说,他们还不打算马上往湖中放鱼,以便继续观察和巩固目前的实验结果。

(14)英国科学家的这个实验结果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因为,面对全球越来越严重的湖泊富营养污染问题,人类除了花大量资金用于污水净化外,在生物学上几乎束手无策。如今,人类终于第一次找到了拯救湖泊的好帮手——鱼虫。 (选自《语文课外阅读》九年级下册)

事物说明文
说明要点 鱼虫如何改善水质
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内容精解

第一部分:1-2段、各国高度重视淡水污染问题。

第二部分:3-5段、英国一个湖泊因为鱼虫的存在而变得清澈。

第三部分:6-12段、鱼虫清洁湖泊的原理

第四部分:13-14、鱼虫清洁的前景。

说明方法 1、第八段划线句子摹状貌
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从本文看,造成湖泊水污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水质的“富营养化”带来了哪些严重的后果?

  1. 通读全文,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并做好标记。
  2. 把握文章内容,整理有用信息,剔除无用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具体可用以下方法:

(1)摘抄缩写法。对有关内容、段落摘取关键词进行缩写,使表达内容言简意赅。

(2)合并段意法。将不同段意合并,整理为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

(3)提取中心法。在文(段)首或文(段)尾,提取中心句或中段,常为概括性的句子,注意力求简洁准确。

(4)树立“答案就在文中”的理念。

3、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加工整合。

注:答题时牢记三种意识:文体意识——以文解文。语境意识—依托提示语、关键词、过渡句、中心句等准确、深入地理解。要点意识—抓关键词,要点全面,简洁回答。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时,要抓住首括句、结尾句或提问式的语句抓住解释概念、下定义的句子。

答题提示:当答题要点在文中不明确时,可根据题干后的分值确定该答几点,如分值为3分的,一般答3点;分值为4分的,一般答2点或4点。

漫话石鼓文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学生版

①汉字的演变是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篆书,由篆书到隶书,然后才是现在使用的楷书和行书。但事实上,篆书又分大篆和小篆,小篆现在还比较多见,大篆则仅以石鼓文为代表。由于石鼓文的发现早于殷墟甲骨文,曾被当做中国最早的文字,因此,石鼓文极受历代学者们的重视。

②什么是石鼓文呢?就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也是大陆现存的最早的石刻文字。作为国宝,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上刻的都是四言诗,每面石鼓上一首,内容为歌颂国君游猎情况。其字体既不同于金文,又不同于小篆;其字形比金文更整齐,结构又近于小篆,显然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在汉字发展史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而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③据史籍记载,石鼓于唐代初年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出土,后被置于陈仓(今宝鸡市附近)之野。当时在凤翔做官的郑余庆移至凤翔夫子庙予以保护。经五代战乱,全部散失。入宋,凤翔太守司马池四处寻访,集得九鼓,至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找到另一鼓。北宋末年移至汴京保存,宋徽宗下令以金涂字,以示贵重。金兵攻占汴京,以为奇物,于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运至燕京(今北京市)。元代又散失于草野之中,后被国子助教成钧发现,由兵部派车运回国子监,这以后就一直保存在北京。到1933年,被运往南京,埋于地下。解放后访得,再运回北京。

④关于石鼓文的时代,唐代张怀瓘等人以为周文王时物,韦应物等人以为周宣王时物,至南宋史学家郑樵始提出石鼓文为秦刻石:今人马衡以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以为秦襄公时物,唐兰则考为秦献公十一年刻。可以认为,石鼓文是春秋时期秦国的石刻文字,是研究汉字发展和石刻艺术的重要文物之一。

(选文略有改动)

12.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石鼓文的发现早于殷墟甲骨文,它是大陆最早的石刻文字。

B. 石鼓上刻的都是四言诗,内容为歌颂国君游猎的情况。

C. 石鼓文字体不同于金文,也不同于小篆,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

D. 石鼓文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13. 请简要概括选文第③段文字说明的内容。

14. 关于石鼓文的时代,历代学者的考证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考点延伸

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考点一和考点二】

一、具体词语、句子的理解

这类试题一般考查考生对词语指代内容的理解或对句子含意的理解。

题型一:理解词语指代内容

(1)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

(2)在原文中找出词语所指代的内容,如果是代词的话,要从上文中找,由近及远。找出所指代的内容后,可用“代入法”检验,以确定答案的正确性。

解题时可按以下步骤:

①明确指代内容的容量。代词的指代内容可多可少,可以指代一个词、短语、句子、句群甚至段落。

②辨认指代内容的位置。“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些”“某类”是不定指。

③归纳指代内容。找出关键词或关键句(即找中心句),二者都没有的情况下,先通览有关指代内容,厘清其内部关系,然后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最后将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理通顺。

题型二:理解句子的含意

这类试题对考生来说难度不大,具体的答题方法可参考记叙文中“理解句子含意”的方法,抓住关键词,从本义、语境义两个角度分析,结合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作答即可。

二、信息的提取与概括

第一步:细读题目,明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锁定答题区域;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确定要概括的内容。

第二步:把握文章内容,要注意一些限制性的词语,如“一般”“个别”“很难”“大约”等。通过整理有用信息,剔除无用信息,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具体可用以下方法

①摘录法。对文章有关内容、段落提取关键词进行整理,使表达内

容言简意赅。

②段意合并法。将不同段意合并,整理为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

③提取中心法。在文(段)首或文(段)尾,提取中心句或中心段,中心句或中心段常为概括性的句子,注意力求简洁准确。

第三步: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对概括出的语句进行加工整合。

课堂练习

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之一,其数量惊人,由于电脑键盘不可能为每一个汉字造一个按键,因此,需要替汉字编码,通过敲击多个按键来输入一个汉字。最早的汉字输入法,一般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的拼音输入法.但是,早期的拼音输入法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单字重码率非常高,常常要翻很多页才能找到所需的汉字,输入效率低下。

1983年,王永民推出了划时代的五笔字型输入法,该输入法只使用英文字母键中的25个参与编码,极大地解决了输入速度慢这一顽症;一旦背熟了“字根表”,就可以实现“盲打”。尽管五笔字型输入法有诸多好处,但“难学”这个致命弱点让其难以高度普及。反倒是拼音输入法,因为操作最为简单,始终没有被抛弃。

21世纪初期,拼音输入法有了长足的改进,特别是2005年以后,以搜狗为代表的新一代拼音输入法异军突起。它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通过自动升级词库等方式,保持词库处于最新状态;嵌入了网络搜索功能,智能化程度较高。随着各种个性化皮肤的涌现,其屏幕展现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

2016年,搜狗CEO王小川提出搜狗拼音输入法将推出智能回复功能。王小川称.未来输入法不只是一个表达工具.它可以理解你的想法,别人向你提问,输入法会自动代替你回复。搜狗已经逐步上线这样的功能,目前大概有5%-10%的问题可以直接给出答案。

研究现代中国的历史学家汤姆·马拉尼说,中国在打字技术方面正大踏步前进,而西方远远落在后面。马拉尼指出,在电脑键盘上打英文,“是使用键盘的最基本方式”,在键盘上按下“a”键,“a”就会出现在屏幕上,“这不需要使用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和内存”;但是,在连接到一台中文电脑的键盘上键入“a”,计算机将会“智慧”地推测你可能会打出的汉字,键入一个汉字,本质上是键入一组指令来检索一个特定的汉字。最后,马拉尼赞扬道:“使用键盘上26个英文字母按键,敲击出数万个繁复美丽的汉字,几代华人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摘编自武锐《中文输入法,智慧的代码》)

1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汉字数量惊人,而电脑键盘按键数量有限,要输入汉字,就要替汉字编码。

B.五笔字型输入法推出的划时代意义,就在于它只使用25个英文字母键。

C.搜狗等新一代拼音输入法使用各种个性化的皮肤,屏幕展现形式更丰富。

D.王小川称,未来输入法能理解你的想法.会自动代替你回复别人的提问。

16.请简要概括拼爵输入法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6分)

17.文章最后一段是历史学家汤姆·马拉尼的评价,其中包含几层意思?请简要概括(3分)

课后检测

一、 生气的成本

①人人都知道生气不好,可事到临头每个人都会不加控制地大生其气。原因何在?还是对生气认识不到位。事实是,你的每一次心理变化,都会在瞬间对你的身体产生巨大影响。

②神经为了应对产生的心理变化,会调动身体的全部资源,进入应激状态。由于神经系统连接着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所以,一旦神经启动应激状态,就像一个国家启动战争程序一样,所有相关系统都会投入战斗,正常的生产将停止,所有资源都用来备战。

③于是,原来用于生长、修复的内分泌,被改变为用于应激状态的内分泌,其结果就是内分泌系统紊乱;免疫会因为应激需要而受到抑制;循环能力会因为应激而下降;消化功能会因为应激而减弱。机体为了应激,不得不强化心脏的跳动以支持“战争”所需的供养,这就为心脏病的发生累积了条件。为了应激,机体不得不提高血压来保证循环需要,从而引发高血压。血糖也不得不升高,机体还要将肝糖迅速转化为血糖,将组织中的蛋白质也转化为糖,以支持能量的应激供应,这就当然地引起糖尿病!

④可悲的是,这场战争是假想出来的。并不是像兔子遇到老虎、猴子遇到蟒蛇那样,必须应激以保护生命,而是由于你自己大脑的思维模式,引起的神经紧张,牵动了机体的系统变更。

⑤美国的生理学家爱尔马,为了研究心理状态对人健康的影响,做了一个实验。把人在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就死了。人生气10分钟,所消耗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

⑥在导致疾病的五大因素中,营养失衡、毒素积累、损耗过度、自然衰老这四个因素加起来的损害,都没有不良情绪积累所带来的严重。因为,不良情绪的产生,可以像导火索那样导致其他四个因素同时发生。

⑦人们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不良情绪,引发坏心情,触动压力导火索的?原来,仔细研究发现,能够触动神经紧张的因素,来自这样几个方面:陷入了不愿意面对的境遇;碰上了让人失望的事情;预期的意愿没有实现。

⑧如何避免不良情绪,如何创造好心情,这是养生之道中最关键的部分。道家为此选择闭关;佛家进入深山老林,严格宣布“八戒”;儒家设法约束举止;武术家更是想尽办法让自己入静。数千年来,人们为了摆脱人为的思想压力所引起的生理病变,费尽脑汁。

⑨淡定从容、泰然自若、不慌不忙、不卑不亢,这些成语,道出了心智修养的核心,也道出了解决不良情绪伤害的途径。

(原文有删改)

12.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生气影响人的身体的过程是:生气产生心理变化→神经进入应激状态→正常的生产将停止→机体应激→诱发多种疾病。

B.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先引出说明的对象,说明生气对人体的影响及产生的危害,然后说明生气的引发凶素及应对途径。

C.第⑤段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生气对人体造成的严重危害。

D.“道家闭关、佛家‘八戒’、儒家约束举止”这些避免不良情绪、创造好心情的方法,只适合他们各自独特的人群,对大众没有作用。

13.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语“相关”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4.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说你是如何排遣不良情绪的。 (3分)

二、百合

①百合,是一种从古到今都受人喜爱的世界名花。它原产于中国,鳞叶呈长椭圆形,顶端尖,基部较宽,微波状,向内卷曲。表面白色或淡黄色,光滑半透明,质硬而脆,无气味,味微苦。后人因其鳞茎由许多白色鳞片层环抱而成,状如莲花,因而取“百年好合”之意命名。

②百合由野生变成人工栽培已有悠久历史。在公元4世纪时,人们认为百合只有食用和药用的功能。百合的营养价值丰富,它不但含有蛋白质,脂肪、还原糖、淀粉,多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还含有一些特殊的营养成分。这些成分综合作用于人体,不仅具有良好的营养滋补之功,而且还对秋季气候干燥而引起的多种季节性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中医上讲鲜百合具有养心安神、镇咳祛痰、滋阴润肺的功效,对病后虚弱的人非常有益。

③及至南北朝时代,梁宣帝发现百合花很值得观赏,他曾诗云:“接叶有多重,开花无异色,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柳。”赞美它具有超凡脱俗,矜持含蓄的气质。至宋代,种植百合花的人更多。大诗人陆游也利用窗前的土丘种上百合花。他也咏曰:“芳兰移取遍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更乞两丛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

④随着时代的进步,欧美园艺专家通过杂交育种途径去创造新的品种。经过近半个世纪后,终于选育出一批统称为“金百合”的新花。其特色是打破了中国百合全是一茎一朵、单纯白色的现状,变成一茎多朵,且花色更多,既有金黄、橙红和淡紫,又有彩斑、条纹等其他图案颜色。例如,由荷兰人改良的“卷丹”,花色橙红,每枝能开花七八朵,比美国人培育的“火黄”色彩更鲜艳,花朵更繁多。另外,与中国百合相比,有些金百合品种更具特色,不但花色多样,而且还蕴含香味,最适宜做厅堂的插花,使人们欣赏起来。不禁生发出“夜深香满屋,疑是酒醒时”的感觉。

(综合“百度百科”资料而成,选文有改动)

11. 百合因何而得名?

12. 百合有哪些用途?

13. 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例如,由荷兰人改良的“卷丹”,花色橙红,每枝能开花七八朵,比美国人培育的“火黄”色彩更鲜艳,花朵更繁多。(______)(_____)(_____)

14. 与中国百合相比,金百合有什么特色?(答案连标点在内不超过20个字)

三、新的发电形式

①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非常关心的两件大事。目前,大部分国家的电力生产以利用矿物燃料的火力发电为主。但是,用这种方式发电,效率很低,大量的热能被浪费掉,并且还带来严重的硫污染和热污染。于是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他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⑤除此,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被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嚣、微型发电机等供电。

④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

(有删改)

17. 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

18. 体会第②段中加点词“一些”的表达效果。

19. 选文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考点三 把握说明顺序和说明结构

【考情分析】低频考点 3-5分

审题不清,未看清分析对象是全文、某几段、还是某段。

知识欠缺,知道说明文顺序有三种,但不能具体结合文章进行分析;知道说明文结构,但是判断不准。

分析不到位,对层次和层次之间的关系及内容概括不准确

语言表述不流畅。

全文(某一段,某几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某几段的顺序能否调换?

本文的说明结构是什么?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考向一 把握说明顺序

【例文解析1】

古老的防御兵器--盾

①盾,古人称“干”,与戈同为古代战争用具,故有“干戈相见”等词。作为一种手持的防护兵器,盾可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的兵刃矢石的杀伤,通常和刺杀格斗类兵器,如刀、剑等配合使用。

②传说大陆最早的盾,远在黄帝时代就有了。《山海经》中有关于“刑天”这位英雄人物的神话,描写他一手操干,一手持斧挥舞不停的雄姿。陶渊明为此写诗赞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周礼·司兵》写明周时已有五种盾。士卒用手执盾,可以遮挡敌人兵器,尤其弓箭的进攻。春秋战国时,战车上专门有人执盾,以遮挡矢石。城头上多设盾橹,作为守城护具。

③盾的形状多种多样,有长方形、梯形、椭圆形、圆形、燕尾形及不规则形,背后都装有握持的把手。盾所用材料主要有皮革、木材、藤条、金属等。盾牌则分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铜牌、铁牌等。早期的盾都用木、皮革等材料制作,表面涂漆,形状多呈长方形或上窄下宽的梯形,长度一般不超过50cm。商周时期,盾多用于车战和步战,用木、革制作或者用藤条编制的盾是军队中的重要防卫武器。这时的盾,形状近似长方形,前面镶嵌青铜盾饰,有虎头、狮面等,个个面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借以恐吓敌人,增强盾牌的防护效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盾仍然以木和皮革为材料制作,但其形状却有较大的变化,其上部大多做成对称的双弧形,表面涂漆,并常绘有精美的花纹,盾高一般有60多厘米,宽约45厘米。

④大陆明代时期曾经发明过能与火器并用的多种盾牌。这种盾牌不同于以往的盾,它既能防御又能攻击,且威力很大,可以说是古代的“坦克”。这类新式武器,有许多响亮的称呼:神行破敌猛火刀牌、虎头火牌、虎头木牌、无敌神牌等。这种牌是用生牛皮制成,内藏火器。战斗时,牌手持牌掩护士兵前进,先向敌人喷火,火焰喷射约6m~10m远,足可抵挡强敌十余人。“虎头牌”内藏猛箭20余枚,临敌时,突然发射,以杀伤敌兵。明代最大的一个牌后面可以遮蔽25人,作战时,可施放火焰,阻止敌骑兵的冲击,又能掩护士兵免受箭枪射杀,还能数面无敌神牌相连,迅速布成城墙,阻挡敌兵进攻。这些与火器并用的盾牌是明代所特有的。

⑤藤牌也是军队中常用的一种盾牌。这种藤牌,编制简单,使用轻便,质坚而富有伸缩性,圆滑坚韧,兵器不易砍破射入。清军入关时已有藤牌军,士兵用其抵御刀剑枪斧及矢镞弹丸,颇有效,多为冲锋陷阵之步兵用。

⑥今天这古老的防御武器,却成了我们武术锻炼中的器具。用盾牌进行的对练项目,如盾牌刀对单刀、盾牌刀对朴刀等,不仅在国内表演时受到大众的欢迎,而且在国外表演也颇受好评。此外,盾牌还是当今各国防暴警察的必备装备。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久远的盾今天仍在使用。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

答案:时间顺序、先引用《山海经》等作品说明黄帝时代就有了这种防护兵器,再介绍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盾的材质和用途,接着介绍明清时期盾的功能,最后介绍盾在今天作为训练、表演的用具仍在使用的情况。

文章解构:

【小总结】

时间顺序。这种顺序有时间词语显示,有两种情况:一是时间名词,时间跨度大的说明文常用这种顺序,如说明大陆社会的发展历史,或者是说明汉字的演变等;二是时间副词,时间跨度小的说明文多用这种顺序,如一会儿——不久——过了片刻——刹那间。

【例文解析2】

朱千华

①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亭,停也,人所停集也。凡驿亭,邮亭,园亭,并取此义为名。这是汉代许慎对亭的定义。说起亭,忽然想起清代扬州笔记作家李斗,他在《扬州画舫录》中说,扬州以园亭胜。意思是,扬州之风景,以园亭而著称。园亭,就是指园林。当然,扬州的亭也是别具一格的。以五亭桥最为有名。五亭桥,是中园传统园林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又称莲花桥。亭与桥结合,形成亭桥。分为五亭,莲花状,聚集于一桥,亭亭之间连以短廊,形成完整屋面。清人黄惺庵赞此桥: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

②亭虽小,自古以来,在传统园林建筑中,亭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如果园林是一篇文章,那么其中的亭,就是园林的句逗,是文章中的标点符号。一座园林里没亭,就像一篇文章没有号逗。明代袁中郎游香山,觉得“香山,山色轩楹,比碧云殊胜……龙潭水光千顷,荷香十里,长堤迂曲回环,垂杨夹道,大有江南风景。”但美中有不足,他说:“无亭榭可布几筵耳。”四周群山郁苍,群木荟蔚,景致殊美。若有一亭,供三两知已摆点酒菜,喝上几盅,方才快意。

③山水之间,有亭可憩,方能渐入佳境,将山水之美,与人文情趣融为一体。登山途中,或风景佳处,皆有亭。流泉自幽涧中或隐或现,曲折而下,激石有声,铿锵如琴。苏轼说,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亭虽小,在瞬间又被无限放大。古人作画,亦多置亭,为点缀。元代画家倪云林,每画山水,则多置空亭,他写下名句: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张宜题倪画《溪亭山色图》,诗云:石滑岩前雨,泉香树杪风,江山无限影,都聚一亭中。

②空间顺序。这种顺序显示也有两种情况:一是踪迹转换动词过渡.如“走进大门——穿过两道圆拱——绕过北院——走下台阶——来到大厅;二是视觉方位转移牵引。如正前方——右边——左前方——后边。

【例文解析3】

人体器官有可能自愈吗

1自愈,顾名思义是自己愈合之意。自愈能力是人体修复自身缺损、维持生命健康的能力。有些自愈能力是人体原本就具有的,依靠遗传而获得。而科学家所要追求的是,在人体器官出现病变时,以科学手段遏制病变,使器官自己恢复到正常状态。

2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的小白鼠身上发现 了一种可快速修复组织的特殊基因。就因为携带了这一基因,本来会长出肿瘤的小白鼠摆脱了“宿命”,不仅没有患上癌症,反而生长迅速,体格健壮。这一发现令科学家们大为振奋。在此之前,这种特殊的基因被认为通常只能在发育的胚胎中起作用,在成年生物体中则会丧失活性。

3“激活”衰老的细胞,重启它们的生长机能,这样的研究并非刚刚出现。在此之前,这个领域最重大的突破就是培育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但新发现的这种特殊基因则更加强大,它在成年生物体中也能增强组织的修复能力。如果把生病的人体比作一台感染病毒的电脑,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所起的作用就像磁盘格式化,即将所有的数据全部清空,一切从生命最初发育的阶段开始;而新发现的这种特殊基因则像杀毒软件,清除病毒但不丢失已有数据,保持电脑的健康运行。这就是说,已经成年的生物体,也能以此来修复自身组织器官的损伤。

4这种特殊的基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我们的身体是通过基因调节来认知自己正处于哪个生长阶段的,这种特殊基因类似于一个调节器,它可以让体内的基因误以为机体正处于更年轻的状态,从而使衰老或病变的组织器官的生长机能再次被激活,完成自身修复。

5除此之外,科学家还从人体神经系统调节方面进行了器 官自愈的研究。他们研制出了一种微型植入器,把它植入人体,让它来监控并促进器官自愈。

6人体的各个器官都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相互作用,密切配合,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实现正常的生命活动。微型植入器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在被植入人体后,它会监控人体器官的健康状况,一旦探测到一个器官受到病毒感染、出现损伤或者变得衰弱时,它便刺激神经系统,通过人体的神经系统调节使这个器官自己恢复健康,再度正常工作。

7虽然这一研究目前还处在实验阶段,但展现了诱人的前景。许多难以治疗的疾病可以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得到更有效的治疗,微型植入器或许能从根本上改变医生诊断治疗的方式,取代对药物治疗的依赖。

8科学发现让前景乐观起来,然而,要让神奇的科学之光照进现实,道路还很漫长。但这些都不会阻碍科学前进的脚步,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体器官自愈将不只是个梦想。

第⑤-⑦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逻辑順序。第⑤段指出研究成果,第⑥段介绍工作原理和过程,第⑦段展望应用前景

逻辑顺序。这种顺序标志常常不够明显,但可以通过适当的形式加进一些标志。如加上“因为”或者“所以”,这是因果关系;再就是如上“最主要的”,这是主次顺序,还就是加上“只要稍加分析",这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1、看内容辨顺序。①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效等,一般是逻辑顺序;②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是时间顺序;③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是空间顺序。

2、识标志性词语。(时间顺序多用“古代、现代21世纪”等表时间变化的词;空间顺序多用“上下、远近”等表示方位的词;逻辑顺序多用“因为、其次”等表示逻辑关系的词。

小技巧:可采用排除法判断。根据文中最明显的标志特征判断,如根据方位词或时间词判断空间顺序或时间顺序,排除之后,剩下即是逻辑顺序。

3、根据说明对象辨别。

4、根据文章层次辨别。即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层次梳理清楚了,说明顺序就出来了

一、“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

①我们都知道记忆的功能是由大脑完成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人们需要记忆一些必须由身体参与的技能和运动时,除了通过大脑进行记忆之外,肌肉自身也会自觉启动记忆功能。

②肌肉记忆虽然听起来很陌生,但在生活中却相当常见。用筷子、骑自行车、跳舞、做体操、演奏乐器等等,无一不需要肌肉记忆的配合。就拿弹钢琴来说,有时候一首曲子弹到一半,突然想不起后面的谱子了,这时候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地回忆,都没有任何进展。但是,如果你能从头开始,再弹一遍曲子,很可能到卡壳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顺下去了,这就是你身体的肌肉记忆在起作用。

③再比如打羽毛球,所有人都可以用大脑记住一系列规则和技巧,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能和林丹打得一样好吗?

④林丹之所以成为“超级丹”,不是因为他脑子里羽毛球理论记得比任何人都熟,而是因为他的肌肉在大量的练习中熟记了各种球的应对模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给出反应。其实不难理解,当外界刺激出现时,如果完全要靠大脑支配身体肌肉,需要的时间较长,而肌肉依靠自身的记忆支配身体就要快得多了。如果你恶作剧突然偷袭一位武木高手,即使这位高手是你的亲人,你也千万不要以为他会对你手下留情,因为身体的反应绝对要快过大脑,当他后悔时,你可能已经被打残了。“不假思索”就是肌肉记忆的真实写照。

⑤事实上,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和普通记忆一样,也起源于大脑。当我们的身体学习某种新的技能时,大脑就会激活身体上所有需要配合的运动单元来帮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⑥一旦我们的肌肉纤维从大脑处获得了移动的信号,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当我们做出某种动作时,肌肉、肌腱以及关节中的“传感器”便会持续不断地将身体当前的空间位置反馈到我们的中央神经系统当中,以便肌肉得到下一步行动的信息。

⑦这一过程是从大脑到肌肉的一个持续不停的反馈循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创建一条穿过中央神经系统的路径,从此,肌肉的动作也就不再需要一次次通过大脑的指示,而是可以自动进行了。这些一次次经过的路径也就变成了所谓的肌肉记忆。

⑧从肌肉记忆的原理中我们不难看出,想要构建肌肉记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动作重复的数量。在刚开始学习某种技能或运动项目时,我们还是需要通过大脑来控制身体协调的,只有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才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内记忆。

⑨肌肉记忆有个特点,那就是形成以后便很难忘记了,即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再重复那些动作,肌肉记忆也会潜藏在我们的身体中,一旦需要使用就会被再次激活,其效率远比新学者的效率高得多。比如,专业的运动员即使中断训练长达20年,当其再次重新训练时,所需要的时间也比那些新手要短至少40%。

⑩一般来说,记忆花费的时间长,遗忘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而肌肉记忆是在长期的重复练习中形成的,因此遗忘得慢也是理所当然喽。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二、自拍神器

①“你还拿着自拍这个……吓人那……我这话出去了,就是你(播出去的)……”中纪委书记王岐山看着崔永元举着的自拍杆,哈哈大笑。不止小崔,小米CEO雷军和多位记者也都在3月份召开的“两会”上使用了这种神器,自拍杆在两会上真是大放异彩。

②神器自拍杆堪称自拍爱好者的福音。它的主要部件是伸缩杆、固定支架和蓝牙遥控自拍器。它曾是跳伞等极限运动发烧友的专业用品,但人们很快发现了它的其它好处——能把更多的人装进相框,这真是一大惊喜!因为“自拍”虽风靡已久,但伸长手臂自拍始终有难以突破的局限——镜头离人太近,能拍进来的人太少。而该“神器”使用者只需将手机或者傻瓜相机固定在自拍伸缩杆上,通过遥控器就能实现多角度自拍。

③自拍大家都会,但如何正确使用自拍杆却是一门手艺活。

④首先要选择和自拍杆重量相匹配的搭档。自拍杆原则上能像独脚架一样,固定手机、相机和平板电脑等多种拍摄工具,但自拍杆本身重量不过一两百克,要再加上平板电脑就成了双手武器,还是斧头造型的,一点都不酷,所以手机才是它的最佳“拍”档。

⑤其次,拍照时还要注意伸缩杆的长度。自拍杆的伸缩范围一般是20到120厘米。自拍杆拿在手中,拍照时可能会因手抖而产生虚像,杆越长抖得越厉害,就像钓鱼时手一动鱼就溜了一样,所以不建议把杆调得过长。

⑥仅注意这些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角度。除非要拍威廉王子的发际线,否则俯视众生的上帝视角毫无意义。45度才是自拍的最佳视角,具有瘦脸、遮盖双下巴和仰望星空等多重功效。要赢就赢在起跑线上,掌握好自拍角度能省去后期修图的诸多烦扰。

⑦另外,由于自拍杆取景范围广,入镜的人还得注意着装是否无死角,在上半身西装领带、下半身大裤衩的直播间工作场景,自拍杆可能就不那么适用了。

⑧“自拍杆”这个新鲜的小玩意,其实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年轻”,实际上它已经至少存在几十年了,而且几乎每十年都有不同的自拍杆诞生。

⑨1983年,日本人上田宏申请了可扩展杆的专利,这可能是世界上首个自拍杆,可惜在商业上并未取得成功。1995年,自拍杆还曾出现在一本日本科技杂志讲述“无用日本发明”的章节里,那时数码相机还未得到广泛使用,人们想象不出咔嚓咔嚓走一堆胶片拍张大头贴有什么意义。21世纪初期,加拿大发明家Wayne Fromm发明了一个手持可伸缩自拍杆,并在2005年申请了专利,自拍杆开始在一些专业领域得到广泛使用。

⑩如今自拍杆样式五花八门,并随时可能有新的样式出现。随处都可见到使用自拍神器的年轻人,自拍杆迅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几乎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个表达自我的新方式。它甚至成为中老年政客亲近年轻人的上好工具。去年10月,韩国总统朴槿惠在一个经济中心的成立仪式上,就拿出自拍杆与青年们合影。2014年《时代》杂志还把自拍杆评为年度25大发明之一。

⑪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对自拍杆满怀好意。韩国政府已下令禁用未获认证的蓝牙“自拍神器”,因担心这些装置发出的电磁波对人体有害,另一理由是可能干扰其他装置的信号。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如今都禁止在公共场合使用自拍杆,为的是预防可能发生的文物破坏或者伤人事件。一些体育馆、音乐会、博物馆,乃至最新的苹果发布会都明令禁止人们使用自拍杆。

⑫禁止归禁止,不可否认自拍神器已迅速风靡全球,引人思考的是我们为什么如此迷恋用自拍杆自拍时鸟瞰自己(或别人)的感觉。

4.选文⑨⑩两段的位置能否调换?请简要分析理由。

【真题补充】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说明内容。

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规范

1、回答说明顺序这样的题型,

首先要判断出试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要学会使用表顺序的词语,即“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用这样的词语把各部分内容串联起来。

2、回答段落调换顺序这样的题型,

先分析各段段意,再分析各段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认知关系或照应关系。

注意:通常一篇说明文往往以一种说明顺序为主,也兼用其他说明顺序。如《中国石拱桥》整体上采用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而在举桥梁例子的时候,则采取了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因此在审题时,要注意看清答题范围。

考向二 分析文章说明结构

【例文解析】

知冷知热的地球彩衣

①地球有各式各样的衣裳,五颜六色,绚丽多彩,而且会随岁月的更替而改变。

②蓝色的衣裳是海洋湖泊,冬天暖和,夏天凉爽。这是因为水所能吸收容纳的热量特别多,使1立方厘米的水升高1℃所需的热,足以使3000多立方厘米的空气或是5立方厘米的花岗岩也升高1℃。当阳光强烈时,水把大量的热吸去,起到了降低气温的作用;当天气转冷后,水又把热陆续放出来,使气温不致降得太低。

③地球上约有71%的面积遮盖着蓝色的衣裳,而在大陆上又有大约1/5的土地穿着黄色的衣裳。这是沙漠或半沙漠地区,它使那里的气温热时特别热,冷时特别冷。不是雪中送炭而是火上浇油,起着与海洋相反的作用。在沙漠中,昼夜温差常常达到好几十摄氏度。

④黄色衣裳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效果,一方面由于它本身吸收容纳热量的能力比水要差许多,同时也因为它不能像海洋那样经常把大量水蒸气输送到空中,使那里的空气保持比较潮湿的状态。

⑤大气是调节地球“体温”的透明衣裳。它拦截阻挡着太阳射来的热,同时也阻拦地面的热向宇宙中散失,假使没有大气,被太阳照着的地方就太热,而晒不到的地方就太冷了。空气中还含有水蒸气,其含量越多,吸热能力就越强,所以海洋上潮湿的空气比沙漠上干燥的空气更能吸热保暖,调节温度。

⑥在高山上,空气稀薄,水蒸气的含量也少,热量来的虽多,去得也快,到了一定程度,支出更超过了收入。那里常常终年被积雪所掩盖。

⑦两极也是终年穿着白色衣裳的地区,那里因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阳光是斜射的,阳光在大气中旅行的路线长,沿途被拦截阻挡掉的热就多,所以到达地面的热量少,因此两极的气候严寒。地面得到的热量已经少了,白色的衣裳更将这些热大量反射掉。刚落下的白净的雪能把射到地面的90%左右的热反射回去,这就使温度更低了。

⑧包括两极和高山地区在内,地球上约有1/10的陆地终年穿着白色的衣裳。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穿上白衣裳的地区就更多了。这些白色的衣裳对地球上的气候有重要的影响,大陆气象学家吕炯等已发现,北方海洋的结冰量和大陆长江流域旱涝现象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至于那种面积广大的终年积雪的地区,更是冷空气的制造厂,广泛地影响着天气的变化。

⑨能够使地球上冷暖干湿更加适合人类需要的,是绿色的衣裳。植物掩盖着地面,掩盖得最密的是森林,它对改善气候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惜的是,和大陆辽阔的领土面积比较起来,森林面积显得太少了。

⑩地球的衣裳和气候的关系如此密切,因此我们必须要使它穿得合适。这是有可能做到的,目前也正在做。修水库、扩大水田是为了使陆地上有更多的地区穿上蓝色的衣裳;黑化冰川,使白色衣裳变黑的工作也已开始了。还有更多的为大地剪裁衣裳、描龙绣凤的工作要我们进行。我们一定能使地球上的气候一天天变得更好。

请分析本文的结构。

说明文要求明确说明对象,抓住事物的特征,说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此,说明文就要有比较恰当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常常体现在说明文的结构上。在中考题中,对说明文结构的考查一直是传统的重要题型。说明文的总体结构大体可分三部分:(1)引岀说明对象:(2)阐述说明对象;(3)总结说明对象。这种结构我们常称为“总-分--总”结构。当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出现这三部分,有时候会省去其中一部分,这时这种结构就变为“总-分”分-总”的形式。这三种结构形式是说明文或说明段的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形式,阅读说明文或解答说明文阅读题时,就要按照这几种形式去对分析,以确定文段的结构方式,准确解答说明文的结构方面的题。

说明文段有时在局部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结构形式,如横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几个方面并列关系)、纵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常呈现出层进关系)、纵横式结构等,也要仔细分辨,准确判断其内部结构关系。

一、豚草

豚草是一种种世界性恶性杂草。它与其它植五争肥、争阳光的能力特强。豚草消耗水分和肥料的能力是大田作物、谷类植物的2倍以上,因此它可使许多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前苏联、美国等国家已经饱尝豚草的危害之苦。在大陆,豚草也侵入了管理不善的农田、果园、苗圃和风景旅游区

豚草的花粉能诱发枯草热病和支气管哮喘,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据国外有关资料介绍,一立方米空气中如果存在30--50粒豚草花粉,就能诱发花粉病。豚草花粉已使美、苏、英、日等囯上千万人患染枯草热病、过敏性哮喘,病情严重的几乎危及性命。据大陆有关调查报告指出,南京市的哮喘病人中,60%以上是由豚草花粉引起的。

豚草作为一种恶性杂草,还表现为生命力强,繁殖量多,一株豚草能结籽数千粒,并借助风、人、畜、鸟和水流到处传播。其根部会长出更多的新枝。

识别豚草并不难。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槌物。①高45-150厘米,个别高达250厘米,全株表面布满糙毛。②茎呈淡黄色或褐紫色,多分枝。③植株上部叶互生,下部叶对生,叶表面深绿色,背面厌绿色,叶片呈羽状全裂形。④豚草的熟植株雄雕同株,雄头状花序排成穗形总状花序,位于植株顶端,雌头状花序位于稙株侧的上位叶腋。

消灭豚草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毎年的5月底到6月中旬,在豚草未开花前,将它连根拨起,然后晒干烧掉。此法简易行,最彻底有效。如果发现大面积豚草,可用化学除草剂10%草甘磷喷洒,其杀死率在90%以上。另外,前苏联利用一种甲虫的专一食性来防除。美国则用一种白锈菌来防治。上海市少年科技指导站引进一种专食豚草叶片的甲虫——豚草条纹叶虫也能成功地消灭和抑制豚草。

Ⅰ、在阅读说明文时,理清说明的条理也就把握了文章的结构层次。上文先写 最后写 (每空限8个字以内)

2、上文第四段中标岀的一至四句中,用 的形式从 、 、 、 个方面说明豚草的形貌。(没空限1个字)

二、鹤亭

①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②循楼望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秋山。③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面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逼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⑤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⑥“秋高气爽"的诗情面意顿时溢出。

上段文字共有六句话,请用双竖线出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三、变色龙

①变色龙是一种极善于根据环境情况迅速改变自己身体颜色,以求得自身隐蔽的小动物。②变色龙在热带的丛林里生活,一般是不易被人们发现的。如果你把变色龙由绿色树枝上移到大树干上的黄褐色的树皮上,你会发现转眼间变色龙的体色就会由绿色变成和树皮一样的黄褐色,与周围环境完全融成一片。④变色龙的这种高超的伪装术,经动物家们的研究才弄清楚。⑤原来,在变色龙的颗粒状表皮上的真皮中,有着许多特殊的色素细胞和黄色细胞。这些细胞在变色龙的神经的支配下可以伸长或缩小来改变颜色,使身体色彩与环境协调,从而把自己隐藏起来。⑦变色龙改变体色的机能,启发科学家们深入研究它。⑧人们希望有一天也能模仿变色龙.制造出一种可以像变色龙一样随环境改变颜色的涂料。⑨那么,这种东西在国防上将会成为出奇制胜的法宝

将这个段落分为三个层次:① ② ③ ④ ⑤ ⑦ ⑨

要点总结

一、把握说明顺序

第一步:抓关键词,准确判断运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①时间顺序抓表时间的词语,如年代由古到今季节由春到冬,时间从早到晚等。

②空间顺序:抓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如由内到外、由前到后、由远及近、由南到北、由中间到两边等。

③逻辑顺序:抓起关键作用的关联词,如“总”“因为(由于)……所以“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

第二步:分层概括并厘清各层次间的关系。

首先准确划分文章(段落)的层次。然后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层意。最后分析各层次间的关系,确定说明顺序。

第三步:组织语言准确表达。用表序列的词语或从说明方法的角度概括各层次的说明内容,对说明顺序简要分析。

二、把握说明结构

第一步:划分文章层次,明确各层次的内容。

第二步:厘清各层次间的结构关系,即是总分结构、分总结构,还是总分总结构等;然后分析各层次的内容是否存在逻辑上或认知上的关联。

第三步:概括各层次的层意,根据不同的题干要求整合答案作答。

答题模板

题型一:全文(连续几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①指出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②用表层级的词语概括文章(或段落)的主要内容。即文章首先介绍…,然后介绍…,最后介绍了…或第x段介绍……,第“×+1”段介绍……,第“x+2”段介绍…

题型二:文中几个段落或内容能不能调换顺序?请简要分析。

表态(通常是“不能”)。阐述理由:第X段的内容是……第X段的内容是……二者存在先后的逻辑关系(或这样的行文安排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或与上/下文某处“…”一句相照应,或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古今中外的时间顺序,或存在由内到外、由前到后、由远及近、由南到北、由中间到两边等空间顺序)。③因此不能调换。

题型三:分析全文(某段)的结构特点或结构层次。

①指出结构特点(总分总、总分、分总)。②概括文章(或段落)的主要内容。即先总说…,再分说……,最后总说……(或先分说……,再总说“又或先总说…,再分说……)。

题型四:文中第×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①表态(一般是不能删去);②阐述理由:该段的内容是…,其上下文的内容是……,该段对上下文……内容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或该段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点,或该段在结构上起……的作用)。③该段对事物事理的说明更全面、更充分、更周密。

一、人类捕鸟,灾难其后

林森

①湖南省新化县槎溪镇鸟坳村位于千年鸟道的罗霄山脉,是候鸟南飞的必经之地,近年来,这里已成候鸟迁徙路线上的一个断点。难以计数的候鸟丧命于此。有当地村民表示,有一天打下来的鸟就足有1吨。这条迁徙路线上,大多是小型鸟,每只只有100克左右,1吨差不多就是10,000只野生鸟。

②多么令人惊心动魄的残忍和数字!殊不知人类的好日子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鸟类的多种功能和作用来实现的。

③世界上85%以上的鸟类可以程度不同地捕食害虫,即便是小小的麻雀每年也能捕食许多害虫。燕子能吃苍蝇、飞蛾和蚊子;啄木鸟能吃天牛幼虫;灰喜鹊能吃松毛虫等。1只大山雀在繁殖季节每天喂小鸟100余次,平均每窝按3只小鸟喂食,再加上大鸟自己的捕食,一天能消灭害虫400-500条,一窝大山雀在喂养幼鸟期间就可消灭害虫10000 余条。在欧洲1000只紫翅椋鸟在繁殖期间能消灭22吨蝗虫,而 1吨蝗虫一天的食物量与 2500人一天的食物量相当。猫头鹰和鹰等猛禽大多以老鼠等啮齿类动物为食,对控制农业、林业鼠害以及危险疫病的传播,有着重要的贡献。猫头鹰的食物中99%是啮齿类动物,1只猫头鹰一个夏季所消灭的老鼠,相当于保护了1吨粮食;1年所吃掉的老鼠等于保护了一两万斤粮食。以此观之,每年鸟儿吃掉害虫保护的粮食足以供给地球上的人们吃好几个月。

④鸟儿能够维护生物多样性,它们与其他动、植物共同生活、相互依存。每消失一种鸟类,意味着与其伴生的 90 种昆虫消失,35种植物消失,2至3种鱼类消失。在鸟类与植物的共生关系中有一种特别重要的依存关系,即许多植物的种子是靠鸟类来播散的。雁鸭类、鸠鸽、啄木鸟、乌鸦等,是植物种子的重要播散者,而且 ,很多植物种子经过鸟类消化后,更容易萌生和成长。蜂鸟、食蜂鸟、太阳鸟、啄花鸟、锈眼鸟、鹦鹉等鸟类嗜食花蜜,对有花植物的传粉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⑤大颅榄树也渐渐稀少,最后彻底消失了。今天人们才知道,大颅榄树的种子必须靠渡渡鸟消化过后才能发芽,没有了渡渡鸟对大颅榄树种子的首先孕育和催化,大颅榄树就再也不会生儿育女和繁衍后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某种鸟类的灭绝与植物乃至人类的生存的关系。

⑥海鸟眼睛的盐腺,能把喝下去的海水中的盐分排出,据此人们就能把地球上占总水量 97%的海水进行淡化。未来飞机的设计可以模仿蜂鸟实现垂直起降、空中悬停及掉头等特性。还有一些鸟类能飞越几千米的高空而保持脑血管供血畅通,不会缺氧,这也为人类提供了在供氧不足的高原 环境中正常生活和延长生命的重要线索。

⑦鸟类每天吸入大量的空气,进食相当于其体重的食物。在呼吸和进食的同时,鸟类具有较强的富集有害物质的功能,空气和食物如果被污染,通过收集和分析鸟类胃内容物的方法,就可知道环境的污染状况。

⑧鸟类被直接利用那就是为人类提供衣食、医药、役用和观赏等生活之需等,事实上今天的人类几乎已经离不开鸟类。

⑨现在已知的鸟类有9775种,其中约4000种是候鸟。在这9775种鸟类中已有1212种灭绝,占所有鸟类的约1/8,此外,还有179种鸟类面临严重威胁,344种面临高度灭绝危机,688种鸟类目前已非常罕见。

⑩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挥霍以及对生物栖息地的不断破坏,人类身边的自然世界正在恶化和消失。鸟类濒临灭绝的原因中,栖息地破坏和改变占60%,人类捕杀占29%,外来物种竞争、国际贸易、污染等占11%。破坏环境和大量捕杀鸟类,最直接的后果是人类将要忍饥挨饿。而每消失一种鸟类,意味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也消失,甚至殃及鱼类。例如,每两种鸟类灭绝,必然有一种哺乳动物随之消亡。失去了这些为数众多的生物资源,人类的生存将变得越来越拮据。更严重的是,如果大量植物随着鸟儿的消失而灭绝,人类生存就会陷入万劫不复危机。

⑪人类不是不可以利用鸟类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但与此同时也需要积极地保护鸟儿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正如人与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的关系一样,人与包括鸟类在内的其他动物和植物同样也是一个共生体,如果人类保护包括鸟类在内的其他动物和植物,人类也就在为自己铺就永续生存之道。保护鸟类和其他动植物,也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1. 第④⑤⑥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1. 作者为什么说“人类的好日子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鸟类的多种功能和作用来实现的”?
  2. 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阅读第④⑤⑩段,概括说明鸟类濒临灭绝的原因以及“鸟类的灭绝与植物乃至人类的生存”具有怎样的“关系”。

二 泥土的歌唱

在中国的八音(根据材质的不同,对乐器进行分类的方法)中,有一音曰土。

②土--顾名思义,就是由泥土发出的声音,泥土本身是发不出声音的,即使一定要它发音也要伴随着尘土飞扬的壮观场景。但是人类大约在1万到1. 5 万年前获得了一项革命性的技艺,那就是借助水和火将土重新幻化为一种全新的形态,也就是陶。

③经过这一神奇的转化过程,泥土不仅拥有了全新的样貌,而且也被赋予了全新的质地与功用。毫无疑问,这项技艺是古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当然作为早期文明的先锋的中国先民,在这方面也拥有明显的优势,通过甲骨文中的陶字,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至少在4000年前,中国人已经开始使用陶轮制陶了。陶轮的使用,或者说借助陶轮的转动,人们就可以制造出比较标准的圆形器皿。

④土本身是不发声的,但是由土制成的陶器,则既可以作为吹奏乐器,又可以作为打击乐器。尤其是那些比较标准的圆形器,在发音的原理上,与葫芦完全一样,所以很容易让古人通过自然的联想,而发现它们拥有的音乐天赋。这里面,最著名的,当然就是埙。

⑤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

⑥作为一种在民间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充满了草根气息的乐器的埙,经历了漫长阶段,最初的埙只有最上面的一个孔,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又过了大约1000年,也就是3500 前,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有了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到公元前1000 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上一、前三、后二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

⑦古人将埙的声音形容为立秋之音,曲调呈现哀哀切切,如泣如诉的悲怆感,时缓时急,时愤时悲。

⑧还有一种比较著名的陶制乐器,虽然在古代的名声并不很好,但是在最近突然时来运转了。这种乐器就是缶。缶本来是一种实用器皿,具体的说就是一种大肚子小口儿的盛酒瓦器,和咱们现在看到的泡菜坛子差不多。后来,随着青铜时代的来临,逐渐被青铜器所取代,至少在贵族的生活中是这样的。

⑨像这样的一个器物,要想作为乐器来使用,毫无疑问只能充当打击乐器了。

⑩用装酒的坛子当乐器,一边拍打着这个装酒的坛子,一边唱歌,通常来说给人的联想都是醉鬼,或者性情豪放的经不起任何酒精催动的野蛮人的形象。

⑪事实上,李斯在他的那篇著名的《谏逐客今》的文章中,就有“击瓮叩缶,弹筝博髀”的句子,意思就是,秦国饮宴时,贵族士大夫们往往在喝到半醉时,以击瓦缶、拍大腿来打拍子而歌。就是以此为例,来说明秦国当时文化的落后。也就是说,在古代击缶而歌并不是什么文明的象征,恰恰相反,那是文化落后粗俗的标志。

⑫但是击缶这种乐器,在2008年突然时来运转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击缶而歌,让这种古老的乐器,不仅突然以一个完全正面的新形象获得了一瞬但足以永恒的新生。

(作者:朱东。有删改)

文章对埙和缶这两种乐器的介绍,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简述使用这种说明顺序的原因。

  1. 作为两种著名的陶制乐器,埙和缶各有什么特点?

(3)文中第⑥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请简要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5)下面材料放到文中最合适的位置是( )

2004年,河北邢台的侯义敏,对传统的埙进行改良,设计出了10孔的低音埙,这种埙与古代的埙相比,音域宽广,音色低沉深厚,空灵柔美。

A.第④段后 B.第⑤段后 C.第⑥段后 D.第⑦段后。

课后作业

一、跳出地球“看”地震

①2018年2月2日,大陆首颗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张衡一号”以大陆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命名,它的发射使大陆在卫星地震电磁空间探测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②地球的板块、断层移动引发地震,同时也会在地震前后带来包括地球电磁场变化等很多信息。“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大陆6级以上、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实时监测空间电磁环境状态变化,研究地球系统特别是电离层与其他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效应,初步探测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信息特征及其机理,从而有效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

③“张衡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兼副总设计师、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申旭辉介绍,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在地面上,像青藏高原的极寒地区,现有的地震台网并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也观测不到。目前大陆对以青藏高原为主的近200万平方公里陆地缺乏地震前兆监测能力,在国境线和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地震监测能力也几乎为零。而跳出地球“看”地震,就能突破一些地震研究的限制,对大陆及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

④“张衡一号”不仅开辟了大陆地震监测研究的新视角,成为大陆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同时它也集合了多项航天技术创新成果,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卫星电磁洁净度的控制技术。

⑤卫星本体磁性对磁场测量的“影响不确定性”需控制在0.5纳特以内,这大约相当于地球表面磁场强度的十万分之一。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卫星平台的各个单机、系统都进行了无磁化的更改。但在这一过程中,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如,去掉了有磁的红外地球敏感器,整个飞行程序都要改变;再比如,无磁化要求太阳能帆板不能转动,但为了保证卫星能源供应,又必须让帆板对日。如何找到平衡点?卫星研发团队想了很多办法,最终,科研人员打造出来的“张衡一号”整星,其磁洁净度达到了0.33纳特。

⑥“张衡一号”的主要载荷,是用于探测卫星轨道环境空间电场的电场探测仪。这也是目前国际上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功能配置最全的空间电场探测仪器。

⑦为了感知空间三维电场,探测仪通过伸杆向“张衡一号”本体外伸出4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如同灵敏的触角一般,每个传感器都能准确感知周围等离子体环境电势,灵敏度极高,可以探测到非常微小的等离子体电势变化,相当于在数千米高的巨浪浪尖,分辨一粒小水珠。

⑧在卫星内部,有着探测仪的“大脑”——信号处理单元。这台高灵敏电子学测量设备,能把传感器探测到的微小波动细分成十几个通道,通过进一步精细处理,变成数字量,分成频谱,再传输到地面,供科学家研究。

⑨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表示,“张衡一号”卫星的发射和投入使用,使大陆首次具备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的技术能力,使大陆成为世界上拥有在轨运行多载荷、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

12.⑥⑦⑧段顺序不能调换,为什么?(2分)

10.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2分)

A.大陆在卫星探测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重要标志是“张衡一号”的发射。

B.“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大陆6级以上、全球7级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

C.帆板对日能保证太阳能帆板为“张衡一号”供应能源。

D.“张衡一号”传感器灵敏度极高,可以分辨巨浪浪尖的小水珠。

11.“张衡一号”集合的航天技术创新成果有哪些?(3分)

13.从说明方法角度,分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4分)

14.分析第②段加点词语的语言特点。(3分)

二、那些将小水珠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生物

  ①说起莲,古今中外赞美之辞怕不止万千,但最负盛名的大概就数周敦颐的千古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了。这句话不仅极具文学价值,同时,也还提及了一种科学现象,那就是荷叶所具有的自清洁效应——由于这一效应最早正是发现于荷叶表面,因此也得名为“荷叶效应”。

  ②荷叶表面对水非常憎恶,在物理化学中,这一特性被称为“超疏水性”。正由于此,雨打浮萍,水滴会被弹开,散落四周,即使是极小的水珠,未被弹开的,也都是些圆滚滚的小球,不会趴下变扁,更不可能铺展开来化为水膜;也正由于此,荷叶表面既不染淤泥,又不易沾惹灰尘——浮尘总被雨打风吹去。

  ③这种神奇的性质,来源于荷叶表面的特殊结构——荷叶表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无数蜡质乳突。荷叶表面每一个上皮细胞都会长出一个乳突,这些乳突仅有几个微米大,比我们的头发丝还细。不仅如此,再放大看,每个乳突表面还都充满着纳米级的小纤毛,这些多级分形的微纳结构会吸附空气,当水珠滴在荷叶上面的时候,由于强大的表面张力,水会被这层气膜托起来而无法接触其本身。同时,形成这些结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从我们生活中的经验来看,苹果、葡萄表面有层白蒙蒙的生物蜡,在清洗水果的时候常会感觉到打滑,这便是蜡质的“功劳”。蜡质本身就是疏水的,源自于其本身的组成——非极性有机分子与极性的水分子极性相异,故难以亲和。

  ④荷塘里,就在莲的旁边,还生活着一群不怎么起眼的小虫子,它们叫水黾,也有人管它们叫水蚊子、水蜘蛛等等。“黾”是象形文字,古人用来指代青蛙、蟾蜍等两栖类动物。水黾这种六条腿的小虫子虽长得不像蛙类,但却也像蛙一样生活在水中,也像蛙一样一跳一跳的,甚至,比蛙更厉害。它们能漂浮在水面,能在水面上跳跃,乃至生活,就算是狂风暴雨也难奈它何,比起“水上漂”的轻功,这简直高出天际了。这么一种吃喝拉撒睡乃至繁殖都在水面进行的小虫子,也是玩超疏水的行家里手。它们腿上密集排列着微米级刚毛,刚毛表面是一道道周期排列的纳米沟壑,由此,它们便具有强大的超疏水腿,便能轻易漂浮于水面。

  ⑤玫瑰花瓣表面也表现出了超疏水的特性,尽管玫瑰花表面对水也很厌恶,却又能粘上水珠,有种若即若离,有种藕断丝连。这不同于荷叶表面的低粘附——水滴极易滑落,而是另一种疏的状态,是一种高粘附的超疏水,也就像我们在情人节看到粘上露水的玫瑰花,无论是倒扣着,或是直立着,抑或是平躺着,表面的水总会粘在上面。当然了,粘着的大都是一个个小水球,倘若是荷叶的话,这些小球早就东奔西跑,不知所终了。这也和玫瑰花瓣表面的微纳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的微米级小乳突,却不见了四散枝叉的纳米级纤毛,而是一个个小褶皱,这些由表面圆滑的褶皱堆叠起来的小乳突似乎在向水珠轻声诉说着自己的友善。

  ⑥有正便有负,有疏也就有亲。与疏水、超疏水对应的,便有亲水和超亲水。顾名思义,这两种能力意味着材料表面对水是亲和的。紫花琉璃草、泥炭藓、天鹅绒竹芋和紫叶芦莉草这几种植物便具有超亲水的叶片,水滴落在其表面,会迅速铺展成一层薄薄的平整的水膜,甚至被吸进叶片中,就像海绵汲取水分一样。它们的叶片表面大多具有微米级的孔道或沟槽,海绵状的微纳结构造就了它们对水的强大亲和力,恨不得将水一分一毫都搓碎揉进自己的骨髓里。

  ⑦类似这些将水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生物还有千千万万,历经漫漫岁月长河的洗礼,它们根据各自生存的需求,在过去的几千万甚至上亿年间,进化出了这些有趣又神奇的本领,这些本领早已溶入它们血脉,显得那么平凡,却又那么伟大。

 18.有人说,将④⑤两段顺序调换,按先植物后动物的顺序说明,更有条理性。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16.通读全文,文章主要说明了某些生物具有的 和 的原理。(2分)

17.阅读第③段,概括荷叶具有“荷叶效应”的原因。(3分)

考点四: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考情分析】 高频考点 2-4分

【失分点】 1、说明方法辨别不清;

2、未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3、分析说明方法未考虑说明对象的特征

4、要求答多种说明方法,只答了一种

【常见题型】 1、划线句子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某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写出两种并分析其作用。

3、本文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中国墨

①古代文人曰:“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墨在“文房四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的墨锭常被冠以“金不换”的美名。2007年,乾隆的御墨在拍卖中拍出448万元的天价,“中国墨”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②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墨其实是一种“烟”,是一种以油烟、松烟等为原料纯手工制成的黑色颜料。它的制作,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烟料团;然后将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品——“烟墨”。

③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墨,只有着色的画偶尔用松烟墨。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浓墨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淡墨介于黑白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这种墨法既保持了笔画的基本形态,又线面交融,富有朦胱的墨趣。

④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黑灰制成的;后来,“墨”因它的颜色而有了“黑色”的意思;“墨”又因用它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引申为“诗文或书画”。“墨客”指的就是善于书写作画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墨迹”,珍贵的字画则被称为“墨宝”。

⑤成语“胸无点墨”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学问。“惜墨如金”形容绘画写作诗文的态度极其严谨,从不轻易落笔,“舞文弄墨“常指玩弄文字技巧,而“孟母三迁”更是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内涵演化到极致了。

(原文有则改)

26.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一步:锁定题干要求的句子或段落,根据判定的标志性语言(词语)判断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第二步:要体现出说明方法作用的关键词,如打比方形象生动;作比较是突出强调××的特征。

第三步:结合具体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注意:①注意审题,有的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若题目点明列举“主要的”,不用将说明方法一一列举,只列举最主要的即可;若没有点明,就必须把所使用的说明方法都列举出来。②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时,不能照搬答题规范,必须结合原文、句子本身和文本的语境来作答,具体指出说明方法的作用。

25. 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有什么作用?

27.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

28. 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中国墨的?

知识链接

说明

方法

特征 语言标志 作用
分类别 将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门别类,并逐一说明

一种(方面、类)……另一种(方面、类)……

表序数的词

首先……其次……再次……

使事物之间的关系眉目清晰,不同类别的事物特征明了,让人印象深刻。
举例子 为了把事物(事理)及其特征等说明得更加具体、清楚、明白,在说明过程中举出一些实例来进行解说。 比如、例如、譬如、据说 使那些抽象的、概括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便于读者理解,增强说服力。
作比较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有联系或者有相似点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介绍该事物的性质、发展、变化等

较……比、相对于、

……而……

通过比较,使事物间的异同点都明显地展现出来,便于读者把握事物的特征,便于区分事物之间的差别。
打比方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说明对象的某一特点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 像、仿佛、犹如、如 使原来不为人熟悉的或者抽象的事物、事理变得通俗易懂,使语言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下定义 概括事物本质意义和特征。 是……,叫…… 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使读者了解抽象概念
摹状貌 通过描绘事物外形的方法把事物的特征展示出来 对事物的外形、特点等进行细致化摹写。 有助于把说明对象介绍得形象、生动、具体
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

因为……、由于……、

这是由……造成的、换句话

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列数字

运用数字介绍事物特点

(年月日不属于此类)

确数、约数、小叔、分数、百分比、度数、倍数 准确具体的介绍事物特征,增强科学性和准确性。
画图表 用画图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进行说明 各种图片、表格、照片等 直观的介绍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作引用 具体的事例、数据,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以及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趣闻轶事等 引号、或者书名号 使说明更具有权威性,既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又增添了文艺性,激发阅读兴趣。在开头引资料还可以引出说明对象。

1、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这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 “漩涡旋转得最急时,非常危险,大小船只都无法驶过。因此当地在水道两端都设有信号站,白天悬一个红球,夜间亮一盏红灯,表示水道不宜航行,若是两个红球或两盏红灯,则表示船支可完全通过。1905年,瑞典一艘运载铁矿的船只“英雄”号,不顾水道前头信号站的警告,试图强行驶过大漩涡,结果被甩向岸边撞得粉身碎骨”

此句中运用了什么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树林能遮荫、降温,也能蒸发大量水分。树林通过改变太阳辐射和大气流通,直接影响空气的温度、风速、降雨量等自然因素。有林区比无林区夏天温度低3℃一7℃,冬季要高O。5℃一2℃:雨量可增加15%一20%;暴雨通过林带风速能降低20%一25%。一棵树仅一个夏天,平均要向空中蒸腾2000公升水,故在森林的上空和附近,湿度要比没有森林的地区高15%一20%。森林自己形成一个小循环。使蒸腾的水蒸汽补充大气温度,凝结成雨云而肇水。

此外,不少树木还能吸收对人类有害的气体。如一株中等大小的松树每天可吸收20微克的硫;一亩柑桔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硫量达1.4吨。一公顷树林每年吸附灰尘达60多吨,绿化区的空间含尘量要比非绿化区少20%一38%。一条宽40米的林带,可以减轻噪音10分贝——15分贝。一公顷的阔叶林每天能吸收l吨左右的二氧化碳,放出700多千克氧气,所以,如果每人平均有10平方米的树林,就会感到空气清新。

依据本段,分析列数字、举例子两种说明方法各自的作用。

4、①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的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②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苏联人在他们在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一88.3℃的极低温度。

③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_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8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是很多的。

①、找出句中采用的做比较的说明方法的例子,并分析其作用?

②、找出句中采用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例子,并分析其作用?

蝙蝠鼠中仙

秦自民

①蝙蝠的样子有点像老鼠:尖嘴、细牙、小眼,还有一对能竖立的耳朵,而且也跟老鼠一样喜欢夜晚活动。也许是由于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喜老自嘲》中有“蝙蝠鼠中仙”这样的诗句,蝙蝠也被称为鼠仙。

②古今中外,人们对蝙蝠毁誉参半。唐代诗人孟浩然写道:“虫之属最可厌莫如蝙蝠,而今织绣、图画皆用之,以福同音也。”可见,由于蝙蝠的“蝠”与幸福、福气的“福”同音,使得人们对蝙蝠青睐有加,建筑物、装饰品、家具、服装、瓷器、玉器、书画上经常有蝙蝠图案,尤以门窗上雕刻五只蝙蝠最为常见,寓意“五福临门”。

③不过,很多人不喜欢蝙蝠,可能是受到一些传说的影响。明朝学者冯梦龙在《笑府》中编了一个故事:凤凰寿,百鸟朝贺。唯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如此倨傲?”蝙蝠曰:“吾有足,属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蝙蝠亦不至。麒亦责之。蝙蝠曰:“吾有翼,能飞,属禽,何为贺欤?”继而,凤凰与麒麟相会,语及蝙蝠之事,相与慨叹曰:“今世风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实无奈他何!”这个故事嘲讽了那些卑鄙无耻、没有立场的人。

④在西方,蝙蝠是吸血鬼的化身,传说罪恶的灵魂能转世成吸血蝙蝠继续作恶。这些故事的流传给蝙蝠带来了邪恶的坏名声。而事实上,蝙蝠家族中也确实有吸血蝙蝠存在,如分布在美洲热带地区的普通吸血蝠、白翼吸血蝠和毛腿吸血蝠。

⑤人们把蝙蝠和吸血鬼联系起来,可能与蝙蝠是夜行性动物有关。白居易在《洞中蝙蝠》中说蝙蝠“黑洞深藏避网罗”。蝙蝠白天隐藏起来,既有利于安全,也有利于安静地歇息、降低体温和代谢速度,这样既可以延年益寿,又可以养精蓄锐,到了夜晚可以精力充沛地外出觅食。

⑥南宋诗人范成大在《高楼曲》中有“岁暮天涯客,黄昏蝙蝠飞”的诗句。的确,蝙蝠很善于在漆黑的夜晚捕食蚊、蝇、飞蛾等昆虫。捕食昆虫既满足了蝙蝠的口腹之需,也帮了人类的忙,因为这些昆虫大多数是有害的。事实上,蝙蝠是世界上最好的害虫杀手之一。

⑦蝙蝠之所以对害虫有那么大的威力,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即使在漆黑的环境中它也能“看见”猎物。但是,蝙蝠的视力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长处,他的看家本领是回声定位能力。

⑧正如人眼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来的光波分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一样,蝙蝠的耳朵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的超声波分辩物体的方位、距离、大小和性质。这种通过对回声的频率强弱以及发出与收到回声的时间间隔等进行分析来探测目标的方式就是回声定位。蝙蝠喉部通过声带震动而定向发射超声波,这种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到的,但对蝙蝠很重要。如果被堵塞耳朵,即使在明亮的环境中,蝙蝠也会像醉汉一样乱撞;如果只蒙住双眼,蝙蝠的行动却不“盲目”,依靠回声定位蝙蝠能准确地发现目标、确定飞行方向,甚至1分钟内可连续捕捉到10余只飞行中的昆虫。

⑨鉴于蝙蝠的出色表现和非凡本领,荷兰动物行为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廷伯根认为:“不论以何种标准而言,听觉冠军都该属于蝙蝠。”正因为如此,蝙蝠也成了仿生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⑩ , 。蝙蝠虽没有真正的翅膀,却有功能绝不亚于翅膀的翼手,蝙蝠家族因此得名“翼手目”。蝙蝠有一系列适应于飞行生活的结构特点。前肢为构造极其轻巧的翼手,这种翼手宽大灵活,操控性极佳,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换形状产生升力,因此,蝙蝠在空中急转弯的本领远胜于鸟类。此外,蝙蝠胸、肩部的强大肌肉集中在躯干部,胸骨具有和鸟类一样的龙骨突起,锁骨也很发达。这样的构造使蝙蝠飞起来更加灵巧自如。

独特的飞行能力和回声定位本领,使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也有一些蝙蝠的喜好与众不同。

世界上有一种蝙蝠具有罕见、奇特而又令人惊诧的饮食习惯,它们的猎食目标竟然是水中的鱼。兔唇蝠就是这样一位渔夫。它能利用超声波探测到猎物,强大的飞行能力能保证它轻盈地掠过水面,而修长的脚趾和锋利的爪子,使其能轻而易举地抓到浅水中浮游的光滑的小鱼。

得益于漫画中的超级英雄“蝙蝠侠”,蝙蝠的形象在今天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的确,蝙蝠不是老鼠,蝙蝠是像神仙一样飞行的哺乳动物,蝙蝠是鼠中仙。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6.选文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14.简析选文①~④段引用诗文和传说的作用。(3分)

15.下列诗文对蝙蝠特点的描述与选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

A.曹植《蝙蝠赋》:“行不由足,飞不假翼。……不容毛群,斥逐羽毛族。”

B.葛洪《抱朴子》:“千岁蝙蝠,色如白雪。……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万岁。”

C.清人蒋世栓《费生天彭画赠百泉》:“世人爱吉祥,画师工颂祷。谐声而取譬,隐语戛戛造。”

D.范成大《蝙蝠》:“伏翼昏飞急,营营定苦饥。聚蚊充口腹,生汝亦奚为?”

17.在行文过程中,选文特别注重内容的衔接过渡,结构的严谨契合。请仿照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在第⑩段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3分)

  1. 点出说明方法
  2. 结合句子(或段落)内容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A、举例子 文章通过列举……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事物(事理)……的特点。

B、分类别 对事物的……特征分类加以说明,使说明全面具体且层次分明。

C、列数字 具体准确地说明该事物(事理)的……特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D、作比较 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影响、作用)等。

E、下定义 简洁准确地对说明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科学的、概括地揭示特征(事理)。

F、打比方 生动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点,使语言更具体、形象、准确,同时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G、画图表 运用图表辅助文字活命,条理清晰、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H、作引用(引资料) 引用……突出了事物的特征,使说明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引用古诗文等既增强了说明效果,又能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说服力。引出说明对象,或点名说明对象特征

I、摹状貌 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J、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让读者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总结:说明方法+作用+说明了说明对象(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的……特征。

注:答题时列数字要将具体数字写出来,举例子要将例子的具体内容写出来,打比方将本体喻体写出来,分类别将具体所分的条写出来,摹状貌将所描写的状貌写出来

1.阅读下面选文《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完成15——19 题。(14 分)

① 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 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 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 厘米、直径约1 / 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 、pH为7.2 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 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⑤ 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 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选自《能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

 选文第④ 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说明对象
说明特征

二、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的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他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踏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踏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启动与之相连的发电机。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

问题:第④段使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三、祸从天降,谁为真凶

①2010年8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甘肃省舟曲县,昔日秀美的山中小城顿时满目疮痍,许多同胞不幸罹难。罪魁祸首,就是泥石流。那么,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②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相对于普通洪水,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最高体积含量可达80%,因而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

③舟曲县城所在的白龙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谷地势高差达1000-2000米,而且舟曲正好处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这给泥石流汇集和流动形成了天然的地理条件。舟曲位于龙门山地震活动带北缘,又临近天水地震活动带。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舟曲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破碎,风化程度严重,堆积物很多。此外,灾害发生之前持续的干旱造成附近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原本已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互相之间更加没有黏性。

④这些地质条件给舟曲埋下了安全隐患,但如果没有力量去推动这些松散物质的话,泥石流依然不会发生。暴雨就是推动泥石流的“手”。

⑤处于黄土高坡上的舟曲县原本是一个干旱的地区,多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有历史记载的暴雨近百年来只发生过2次,分别是1973年7月12日的57.2毫米暴雨和1994年8月8日的63.3毫米暴雨。舟曲泥石流暴发当晚,该地区在短短40分钟内突降97毫米的大暴雨。大量的水浸透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形成了泥石流。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成了这场灾难的导火索和帮凶。

⑥如果说强降雨是“导火索”的话,山体风化、水土流失则是“火药”,而人类活动担当了“催化剂”的角色。

⑦20世纪50年代,舟曲县森林覆盖面大,生态环境平衡,有“陇上江南”之称。然而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从67%锐减到20%。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舟曲水土流失严重,山体风化,土地裸露,一旦遇到狂风暴雨,泥石流就容易形成并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另外,近10年来,舟曲县获批的大小水电站有55座。修建水电站要炸山辟地,会令岩体变得松动,植被遭到破坏,制造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更有甚者,舟曲矿产资源丰富,开矿遗留的废弃土石处理不当,使松散碎屑物质量大增。这样,在自然状态下需数十、数百乃至上千年才能聚集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量,现在几年内便达到了。桶里装满了“火药”,自然一点就炸。

⑧由此可见,舟曲泥石流的形成不完全是因为天灾,人为因素也促进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扩大了它的规模,加重了危害程度。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环保,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回答:第⑦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考点五 赏析说明文语言

【失分点】 1、审题不清,只分析其中一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析时未结合文章内容(未结合说明对象特征),泛泛而谈

3、对表达效果分析不准确、不全面。

4、未与其他手法结合分析。

下面句子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若删去加点的“x”和“x”两字,对文意的表达有什么影响?

分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有何作用/好在哪里?

能否将句中加点词语替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

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形象。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

①速冻食品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的出现解决了食物的保鲜问题,它以与新鲜食物相差无几的营养和口感走进了千家万户。

②通常人们把没有经过加工和未做过储存处理的食物都叫做新鲜食物,但是收割或者宰杀时闻比较长的“新鲜食物”,在营养和安全方面都会变差。因为在后续的保存过程中,植物体内的生化反应还会继续进行,缺少了水和养分的供给,这些生化反应的结果往往会使食物腐败;对于肉类来说,它们特有的香味物质不很稳定,容易挥发或者氧化。更严重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食物很容易成为致病细菌生长的“乐园”。

③怎样才能控制这些生化反应和细菌生长呢?人们想到了低温保存。

④把食物体存在低温下,上述的反应就会减慢,细菌的生长也会变缓。但是在一般的低温(比如冰箱的“保鲜”温度4℃)下,这些反应和细菌的生长并不能停止。在冷冻的温度(比如冰箱的“冷冻”温度-l8℃至-20℃)下,这些反应就基本停止了,细菌也不会生长。从理论上说,食物在这样的温度下可以长期保存,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冷冻食品。

⑤后来人们发现冷冻食品的口感不太好。实验表明,在一般的冷冻过程中,温度是慢慢降到0℃的,食物中会出现一部分水的“晶核”,随着温度继续降低,“晶核”逐新增大,因为冰的密度和水不一样,所以这样的“冰晶”可能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从而导致食物的口感变差。

⑥于是速冻食品应运而生。速冻的过程比较独特,在这一过程中,食物的温度快速降低,远远低于水的凝固点。由于降温速度非常快,水在0℃的时候并没有结冰,从而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过冷”的状态。等到温度远远低于0℃的时候,大量的水同时结冰,这样形成的冰没有“冰晶”,对细胞的破坏比较小,从而可以把食物“固定”在速冻之前的状态,真正达到保鲜的目的。

⑦不过,速冻和冷冻保存只是停止了食物中的生化反应和细菌生长,并没有杀死其中的细菌。食物一解冻,细菌就会恢复生长,如果把食物反复解冻,就会积累越来越多的细菌。另外,解冻之后再将其冻回去,就不再是速冻食品了,口感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⑧速冻食品是“冻透”的,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从外到内完全解冻。应该如何解冻呢?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用凉水。如果用很热的水,会过度加热了食物的外层;温水则会使食物成为细菌生长的温床。二是用冰箱,把食物放在冰箱的保鲜层中,在保鲜的温度下,既能慢慢解冻,又能大大减缓细菌的生长速度。还可以使用微波炉,因为微波炉的加热方式跟传统的加热方式不同,能快速有效地解冻。

⑨总的来说,新鲜食物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如果食物不得不经过一段时间的周转才能到我们手里,那么相比于存放了好多天的“未冷冻”和“一般冷冻”的食物,速冻食品是最好的选择,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新鲜食物的营养和口感,而且更加安全。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这样的“水晶”可能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

赏析说明文语言可从准确严密性、生动形象性两方面分析:

①赏析准确严密性应结合语句内容具体分析。首先从词语的本义入手,明确其在时间、修饰、频率、程度、范围等方面的限制,这些词一般以副词和形容词居多。然后结合说明文语言严谨、生动、简明、准确的特点和文章内容概括总结,分析其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点。

②赏析生动形象性应结合词语的表达技巧和语境义分析。若使用修辞手法,则可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特点,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使用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及表达效果;若使用说明方法,则可从说明方法本身的作用入手具体分析。有时词语的语境义即为词语的作用。

知识拓展

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限制性词语

  1. 表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早已、一直、渐渐等
  2. 表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3. 表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 表限定数量:多、有余、很少等
  5. 表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等
  6. 表频率的词语: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7. 表质地的词语:软、硬

具体分析:

1“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 “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x大多xxx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xxxx一定表示xxx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xxxx,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1.“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大多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一定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在大数据中“精准”生活

①万物皆互联,无处不计算。因为互联网、手机、无线传感器的普及,实时监测、远程协作、SOHO工作、数据管理已成为平常之事,信息像水电一样通过网络供应汩汩传输,计算机上有形数据转化为无形的财富,深入并造福于现实生活。

②这标志着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的开启。智能管理、社交网站、物联网、IPv6,当新技术风驰电掣般地驶入生活,我们如同搭上高铁列车,还来不及看清楚窗外的风景,就已呼啸着越过下一个站台。大数据应用于健康管理,几乎表征了新媒体技术层面的全部特征:电子档案高度个性化;人工智能帮助我们细分信息;远程协同记录用户的行为模式;数据挖掘预测人们的未来需要。而智能终端与“可穿戴”计算设备的出现,更使得行为、位置、生理数据等细微变化成为可供记录和分析的精准对象。

③尽管大数据这个名词并不新鲜,但社会对于大数据价值的认识尚在深化。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首先提出了这个概念。雅虎的科学家发现,得益于计算机技术和海量数据库的发展,个人在真实世界的活动能够得到前所未有的记录。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更新,如今,大数据的概念逐渐拓展,涵盖了从数字图像、新闻跟帖、文本记录、视频文档、社交平台互动所提供的所有信息。不仅如此,它还被视作一种能力,引发了社会和国家战略层面的深刻关注。

④大数据之“大”,不仅在于容量,更在于社会对其价值的洞悉:在大数据所重塑的后信息环境中,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世界扑面而来。正如学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所说,它的真实价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看到一角,绝大部分隐藏于表面之下。

⑤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察觉到大数据给社会带来的一些改变。从谷歌的流行病分析系统到沈阳浑南居民的数据查询终端,基于信息的创新成为服务的先导,连接民生,可以救助更广泛的普通大众;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信息存储、分享和挖掘手段,推动着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可以帮助人们发现新知,创造新的价值;作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大数据也影响到传统学科研究的分化,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和生活方式。有学者将大数据比作观察人类自身社会行为的显微镜和仪表盘。而我们看到,这个新的测量工具,再一次引领新的繁荣,提供给人们更多的选择。

⑥作为发掘价值、征服数据的强大引擎,大数据所带来的更多改变蓄势待发。站在创新、竞争和生产率提高的前沿,思索大数据对于生活的意义,如何将数据、信息转化为知识,扩大人类的理性,实现技术与智能服务的跨越?如何规避风险、应对它对管理世界所提出的挑战?如何借助于大数据的力量将人类的观察和理解推向“精准”,并衍生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答案还存在于人类智慧的彼此交融之中。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5月,有删改。)

3.第二段中加点的“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 简要概括第五段中大数据给社会带来了哪些改变?

2.第四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面的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数据这个名词早已出现,社会对于大数据价值的认识也早已深化。

B、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可以“精准”规避风险,成功应对所有挑战。

C、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的测量工具,将再次引领新的繁荣,提供给人们更多的选择。

D、大数据之“大”,仅仅是因为它的容量大,数据大。

【题型1】使用××词语,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权威性,或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题型2】不能删去。(表达观点)加点词语的意思是××,说明了××内容。(解释词语及其作用)删掉之后,句意发生改变,变成了××意思,显得过于绝对化/与事实不符;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分析比较)。加点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点明语言特色)

【题型3】不能换。(表达观点)加点词语是××意思,在文中表示××意思;而所换词语是××意思,用在句中表示××意思,与客观事实不符(解释两个词语,并进行分析比较)。加点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换/替换后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科学严谨、准确周密的特点。(点明语言特色)

【题型4】首先要从文中摘录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或生动形象的语句,可以找有精确数字的语句、有概数的语句,有修饰、限制性词语(“大概”“左右”“一般”“至少”“往往”“可能”等)的语句,或者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语言优美生动的语句等;然后具体分析其作用:句中的××词语是××意思,对××进行限制说明,科学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符合客观事实,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句子使用了××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特别提醒:在分析原因时,不要笼统的回答成“不能删去,删去后就改变愿意”这样的回答没有结合具体的内容来分析,显得肤浅。

目前,在地震学界内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地震不可知论,认为在人类对地球内部知之甚少的情况下,预报地震是不可能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地震是有规律可循的,探索其规律进行短期预报并非完全不可能。两种观点的对立十分尖锐,因不可知论占据主流地位,所以社会上一度形成这样的鉴别标准:说地震不可知的是科学家;说地震可以预报的可能是骗子。

不错,就人类当下的科技水平而言,要想清晰地搞清地壳的运动规律还存在一定困难,在此背景下进行地震预报研究仍是难题。在纳税人的呼吁下,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国家相继压缩用于地震预报的科研经费,特别是日本正式宣布退出地震预报的合作研究。他们认为,与其让遥遥无期的空洞研究浪费资金,还不如扎实实地做好防灾救灾的实际工作。

而大陆的情况有点复杂。从形式和规模上来看,大陆的地震研究监测机构无疑是全世界最健全、最庞大的。可遗憾的是,近些年大陆科研人员能拿得出手的研究成果却越来越少。

中国的地震专家真的如此无能吗? 其实不然,笔者熟知的地震学界的几位专家学者,他们对地震研究都有突出的贡献,也都有过比较准确预报地震的经历。目前,世界上地震短期预报的最高准确纪录是30%,这个记录就是由中国保持的。

即使如此,地震预报却仍然是全世界公认的棘手难题。其原因很简单,我们对地震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的整体认识尚处在模糊的探索阶段。从科学上讲,预测地震有两条途径:一是寻找地震前出现并且与地震发生有明确关系的自然现象,也就是所谓的震兆,进而利用震兆预测地震。二是认识地震从孕育到发生的基本规律,即震因,利用震因对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做出准确的识别。关注震兆与研究震因两者缺一不可。

遺憾的是,震兆与震因至今仍如两座科学山峰横亘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难以逾越。

在地震史上,中国宣称曾成功预报了海城和青龙地震,但世界地震学界对此的评价是:偶然的运气。有人说,我们曾经成功预报过海城和青龙地震,为什么不能把这两次预报的经验运用到后续的地震预报工作中呢?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地震预报难就难在地震的机理和触发条件等复杂多变,预测方法具有不可复制性。这次成功有效的预报手段,很可能在下一次地震预报中就失灵了。正如著名探险家兼地质学家位梦华所说的,地震预测迄今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不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还很难完全准确地预报地震。

地震预报的难度,核心问题还在于人类对地球内部构造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尚不成熟。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可能还不如对月球,甚至是对火星的了解深入。即便有一些经验和知识,也是此一时的知识和经验,不能用于彼一时,如海城的经验无法用于唐山地震,也不可能完全应用于后来的汶川等一系列地震。

此外,地震预报,特别是短期预报之所以成为世界性难题,是因为政府和公众的需求与科学现状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当地震监测机构将可能发生地震的推断上报给政府时,负责决策的官员会严肃地发问:“你们的把握有多大?”这就让监测机构犯难了。最终只得“继续监测”。

政府的确有政府的难处,它的着眼点是尽量保证整个国家的正常铁序不被打乱。如果接到一个把握只有30%的大地震预报,无论是东西方哪一个国家的政府,都是一样的战战兢兢,不知该如何是好。

地震预报属于危机管理范畴,就必须纳入危机机处理的轨道。当然,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所有的科学难题都解决了,要想准确地预报地震,仍然不是一件易事。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3分)

目前,世界短期预报的最高准确准确纪录是30%,这个记录就是由是由中国保持的。

  1. 为什么地震预报很困难?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9.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二自然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方法及其作用。(3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有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花朵,但实则是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

②中世纪数学家比萨的莱奥纳多发现了斐波那契数列,它是这样一组数列:l,1,2,3,5……即后一数字为前面两个数字之和。那么,数列和花朵有什么关联呢?请耐心点,答案马上为你揭晓!

③自然界中,一些植物的花瓣、萼片、果实的数目以及排列的方式,都是非常符合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的。在一定条件下,细致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向El葵的花盘中有2组螺旋线,一组顺时针方向盘绕,另一组则逆时针方向盘绕,并且彼此相嵌。虽然不同的向日葵品种中,这些嘤逆螺旋的数目并不固定,但往往不会超出34和55、55和89或者89和144这三组寂字,这每组数字都是斐波那契数列中相邻的2个数,很有趣吧!这样排列的目的,是为了让植物最充分地利用阳光和空气,繁育更多的后代。

④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里还有许多体现。例如,树木的生长。由于新生的枝条,往往需要一段“休息”时间,供自身生长,而后才能萌发新枝。所以,一株树苗在一段间隔,例如一年,以后长出一条新枝;第二年新枝“休息”,老枝依旧萌发;此后,老技与“休息”过一年的枝同时萌发,当年生的新枝则次年“休息”。这样,一株树木各个年份的枝桠数,便构成斐波那契数列。这个规律,就是生物学上著名的“鲁德维格定律”。

⑤为什么自然界中有如此之多的斐波那契数列巧合呢?这是植物在大自然中长期适应和进化的结果,就像盐的晶体必然是立方体的形状一样。当然,受气候或病虫害的影响,真实的植物往往没有完美的斐波那契螺旋。

8. 选文的说明对象恰当的一项是( )

A. 数学中的斐波那契数列 B. 大自然里的斐波那契数列

C. 生物学上的“鲁德维格定律” D. 斐波那契数列的应用规律

9. 下列对选文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④段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树木的生长情况来说明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界中的体现。

B.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了逻辑说明顺序。

C. “向日葵的花盘中有2组螺旋线,一组顺时针方向盘绕,另一组则逆时针方向盘绕,并且彼此相嵌。”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向日葵花盘中螺旋线的特点。

D. “当然,受气候或病虫害的影响,真实的植物往往没有完美的斐波那契螺旋”一句中“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0.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植物的花瓣、萼片、果实的数目以及排列的方式,都是非常符合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的。

B. 虽然向日葵的顺逆螺旋的数目并不固定,但每组数字都是斐波那契数列中相邻的两个数。

C. 盐的晶体形状是立方体,也是斐波那契数列在大自然界中的体现。

D. 一株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各个年份的枝桠数,构成斐波那契数列,体现了“鲁德维格定律”。

考点六 理解文章标题

【考情分析】低频考点 2-3分

【失分点】1、答题角度不全,只答出一种角度

2、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只写答题术语。

①文章以“******”为题,有什么作用?

②文章为什么以“******”为题?请谈谈你的理解。

③你认为文章的标题好在哪里?

④如果将本文的标题改为“******”,有什么不同?

⑤标题的含义:分析具体含义,有的还要答出表达情感,尤其是形象生动的说明文。

⑥给文章拟标题。

信息时代的“无价之宝”

张唯诚

①在古代,炼金术士声称他们能将铅之类的金属变成贵重的黄金,当然这是不可能的。现在,数据科学家正在将大量数据变成信息,这些信息虽然不是黄金,但价值胜似黄金。数据科学家可以说是现代的“炼

金术士”。

  ②英国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他的著作《大数据》中指出,今天全世界存储的信息中,书和磁带只占不到两成,多数信息都以数据形式存储在电脑硬盘、通信设备和其他数字设备中。全世界产生的数据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最近两年的数据产生量就占到总数据量的90%。一家互联网研究公司预测,人类产生的数据还将以每三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

  ③互联网并不是产生大量信息的唯一地方,另有大量信息是由科学家们“制造”出来的,这些信息来自于他们对大量事实的研究,而对这些事实的记录就是数据。例如,生物学家测量了成千上万个细胞,从而收集到大量数据;天文学家观测了恒星、星系和太空中的各种能量活动,从而收集到大量数据;地球科学家收集到世界各地的有关水、风和气流的资料,从而也形成了大量数据。

  ④数据经过分析和归纳会形成有用的信息,于是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用于处理数据的计算机软件,人们利用数据做各种各样的事。在美国,人们通过分析数据了解到,每当飓风来袭前,超市中的草莓糖霜果塔饼干便特别抢手,这时的销售量会比平时增加7倍,而在暴风雨天气来临前,啤酒的销售也特别好,于是超市便知道在这种时候及时补充货源,从而令销量大增。数据还给警察们的工作带来了方便。在那些犯罪率高的城市,以前积累下来的犯罪数据可以派上用场,警察们使用这些数据预测犯罪的高发时间和地区,从而合理地调配警力,提高工作效率和防范效果。

  ⑤数据之所以能发挥上述作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帮助我们预测了未来有可能发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学生版

生的事,然而在有些领域,知道为什么会有某种事情发生显得更加重要。例如在医学领域,来自人体或者人体细胞的数据就有可能告诉医生们,某种疾病为什么会发生,从而帮助医生治疗这些疾病。

  ⑥科学家们还期待有一天数据能使各行各业变得更加高效和更具“个性化”。例如,当一个病人向医生提供了详细的数据,医生便可以将这些数据和其他病人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依据这个病人的生活方式制定特定的治疗方案。同样在一个班级里,学生们利用平板电脑或者阅读器进行阅读练习。数据传到老师那里,如阅读用了多长时间,某个词语被学生标注了多少次等。分析这些数据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学生版

,老师便可以发现读物的难点和学生们的兴趣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还可以对个别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数据同样可以运用到其他行业。

⑦因此,在我们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假若你成了一个数据科学家,你便拥有了神奇的魔力,就好像中世纪的炼金术士们所声称的那样。

(选自《百科知识》,2016年02期,略有删改)

请说说题目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应从内容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分析。

(1)内容上:交代了文章的说明对象,或概括了说明的主要内容,或点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或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表达效果上: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化用名言、俗语等,或活用(化用、引用)流行语、新词新语等,或引用新鲜话题、热门话题等,使得标题生动新颖、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引用(化用)古诗词增添文学色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③运用问句(设问句或疑问句)、感叹句等句式,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

除此之外,有时也会考查拟写标题。拟写标题时,可以直接用说明对象做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修辞或表达情感的词)+说明对象做标题,还可以用含说明对象的问句或感叹句做标题。

在街上飞驰的“孔雀尾巴”

博雅

①为什么速度相同的汽车,名牌汽车就要比普通汽车价格高许多?为什么在手机功能一样的情况下,许多消费者热衷于购买更加时尚的手机?该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

②有人认为,一些人是冲动的消费者,并不理性;一些人是快乐主义者,愿意为一些花里胡哨的产品付出更高的价钱,因为这些产品让他们快乐的感觉增加了。但是,美国一位进化心理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购买那些产品的人不过是要向别人发出某种信号而己。

③生物学家达尔文很早就提出,像孔雀尾巴这样的“累赘”消耗了孔雀大量的能量,表面上看对它们的生存是不利的,不过孔雀尾巴却在吸引异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起到了在公孔雀和母孔雀之间传递爱情信号的作用,对孔雀的繁殖是有利的。于是在进化过程中,孔雀尾巴被保留了下来。

④在人类社会中,名牌汽车和时尚手机的意义是一样的,也是人们向他人发出信号的昂贵工具。比如一个男人购买了一辆大排量的越野车,但其实他很少有时间在野外狂飙,只是偶尔带着女朋友在郊区兜兜风。越野车比一般的汽车要更加耗油,就像孔雀尾巴消耗孔雀的能量一样,但这个男人通过越野车试图向他人表达一些信号,比如自己有经济实力、有鲜明的个性,等等。做广告的人都知道,某类商品或活动一开始做宣传时,使用异性照片或把浪漫的约会故事等牵强附会地联系到商品上,人们就会乐于花费金钱来购买商品或参加活动。总之,这些都是人们试图向他人传递信号的行为。

⑤通过消费商品特别是品牌商品来传递信号,是否能够如人所愿呢?进化心理学家认为,那要看人们生活在什么时代了。

⑥表面上的信号、炫耀其实反映了深藏在人类潜意识中的一种本能,一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心理行为。在史前时代,世界上的人类数量还很少,人们大多以小部落为单位集体生活,很少会遭遇陌生人。因此,一旦偶然遇到了陌生人,人类的本能反应是观察对方,以确定对方是否有可能成为自己的伴侣、朋友,或是敌人。原始人会想方设法给对方留下印象,要么是好的印象,展示自己的优点,比如递给对方自己打到的一只野鸭,以争取让对方成为自己的伴侣或朋友;要么是坏的印象,展示实力,挥舞石头武器,吓退对方。于是,清晰地表达信号就成为原始人的必修课。这种心理经过几十万年的沿袭,一直传递到了今天,体现在我们购买商品的行为中。

⑦但是,如今的社会却和远古完全不同了,地球上的人口估计达到了70亿左右,人们会频繁地与大量的陌生人接触,并不需要向每个陌生人展示自己的优点或实力。只是,进化形成的心理并不是一朝一夕能更改的,人们的潜意识里依旧有表达信号的意愿,于是人们希望通过购物来传递信号给他人,影响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其实在今天的世界上,这种心理的意义已经丧失了许多。

⑧古老的心理让人们依旧热衷于品牌消费,但这其实是人们一种自恋的的幻觉,以为其他人会在乎自己所买的东西,尤其是自恋心理比较重的青少年,更是容易痴迷于品牌消费。但其实,自己消费的商品只能起到暂时吸引他人的目的,并不能持久吸引对方。任何一个和自己聊了几句话的人,就会获得很多关于自己才智和个性的信息.远比那些商品表达的信号要多得多。

⑨那些奢侈的“孔雀尾巴”已经让我们付出了很大代价。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抛去这些浮华的物品,真诚地与陌生人攀谈几句,彼此获得的信号会更加准确和丰富。这也许才是克服了古老心理的理性人的正确选择吧。

结合全文,说说本文标题有哪些好处。

根据对标题作用的理解,考生在拟定文章标题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A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小标题概括的部分内容);

B理解作者的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C找文章的线索,包括核心人物、核心物件、核心事件等;

D注意文章开头、结尾中点明主旨的句子;

E说明文注意过渡句、每段的中心句、关键词;

F标题语言力求简洁、生动、新颖;

二、说明文的标题一般有两个作用:

1、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是XX,说明对象的XX特征(有些题目只有说明对象),揭示说明内容。

2、表达上,运用了XX修辞或写作手法,(具体分析其作用。)

套话:以此为题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吸引读者的原因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化用诗句、成语等,生动、新颖、别致。

§运用问句的形式(设问、疑问句;含“为什么”、“什么”“为何”“?”等词语、符号)设置悬念。如《验证码到底有什么用?》

§话题新鲜奇特,超出人们认知常识。 《植物也会出汗》,《喝西北风也会中毒》

§引用热门话题,贴近生活。比如《低碳生活》、《世博会》,《小小食品干燥剂,处理不当危害大》等。

❉注意事项:

①一篇文章的标题不一定能涵盖所有这四个作用,所以在答题的时候,切记不要盲目罗列,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答题时,不要只简单地罗列四句作用,而应该联系具体的说明内容,以及标题运用的手

法进行分析,否则只有空洞的套话,会导致严重失分。

爸妈总是喜欢告诫我们,蛋糕、饼干、披萨、派、冰淇淋、烧烤、薯片、可乐、雪碧……这些美味要少吃!因为“专家”们说这些食品含有大量脂肪,所以吃了是会长胖的!可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的研究者们却对此表示怀疑,因为他们发现,这些食物中的脂肪含量其实只算中等。他们通过对大鼠的实验,找到了吃这些食物引人长胖的真正原因。

  大鼠对于研究人类的饮食习惯很有帮助。它和人类一样,都是杂食性动物,都是通过味道和气味来判断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所以,如果某个味道带给我们的感觉与我们理想中的满足感一致,我们就会觉得它是可口的。

  大鼠和人类在味道识别和食欲的调节方面也有很多共同的神经生物学和激素调节机制。几乎所有我们在饲养大鼠的过程中发现的神经学、生物学和心理学机制,都有助于我们深人了解人类的饮食习惯。这使得大鼠成为研究肥胖机制非常有用的生物。

  研究人员选了32只六周左右大小的大鼠,分作两组,实验组每餐提供营养丰富且绿色健康的标准套餐和一些蛋糕、饼干等买来的食物,而对照组则只提供标准套餐。所有这些买来的食品都含有大量深度加工的原料,比如糖、面粉、植物油、添加剂、防腐剂和香精等。

  两周后,实验组大鼠的体重明显比对照组的大,其能量摄人量是对照组的4倍,脂肪增长量是对照组的2.5倍。而且实验组那些大鼠还变得懒洋洋的,不愿意去完成任务,对于食物选择的感觉也变得迟钝。由此可见,这样的饮食会促进暴饮暴食和降低新陈代谢率。

  大家通常将这类深度加工的食物称为“高脂肪”食物,但事实上其中的脂肪含量仅算中等程度,约占食物的33%。所以,导致暴饮暴食的原因可能不在于这类食物的高脂肪含量,而是因为它使用的原料。比如,之前就有研究发现,加人了人造甜味剂的食物更能增肥,即使这些甜味剂基本上不会提供能量。

  这是为什么呢?可能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虽然这些加工食物总体能量看似不高,但它们是典型易吸收、易消化的食物,加工食物的能量几乎都被身体消化吸收了,很少有浪费。因此,跟通常的绿色食品相比,这些食物更容易让人发胖。二是,正常情况下,食物的甜度和香味是和能量成正相关的,当大鼠尝到味道后,它的消化器官便会自觉地根据甜度和香味调整胃液分泌量,胰腺也会相应地调整胰岛素的分泌量。对于绿色食物来说,这样的反馈机制恰好保证了大鼠的进食量与身体内的能量需求一致,不易发胖。但人造香精和甜味剂却打乱了这一正常的反馈机制,它们会刺激胃液和胰岛素的分泌,但却没办法让胃产生饱食感,被弄糊涂了的大鼠就会吃下更多的食物以“弥补”这种亏空的感觉。

总之,长期食用这些富含调味品、非常美味的加工食品,会使味觉受损,食欲调节机制和能量平衡机制失衡,从而导致肥胖。

结合全文内容,为文章拟一个标题。

二、阅读下面刊登在2018年5月18日《嘉兴日报》上的文本,回答11-14题。

嘉兴市公共自行车服务有限公司现有公共自行车网点服务亭65个,现面向社会公开招租,相关情况及要求如下:

一、公共自行车服务亭基本情况

嘉兴市公共自行车服务有限公司拥有的位于嘉兴市区范围内共65个公共自行车服务亭,其中银亭6个,普通亭59个。每个银亭室内可使用面积8m2,广告面积3m2。每个普通亭室内使用面积3m2,弧形广告面积2.38m2。其中1个银亭和11个普通亭,每天6:30-22:00由服务人员工作使用。

二、招租标的情况

标段 公共自行车网点服务亭 租赁期限 挂牌价(元/年) 竞价保证金(元) 备注
一标 65个 3年 69800 20000 服务亭租赁费第二年起每年在上一年的基础上递增5%

三、租金支付方式和签约时间

租金每一年支付一次,首期租金在签约后10日内支付,以后每期租金需在下一个租期开始前15天内支付,逾期一个月不交付,出租方有权终止合同。履约保证金2万元在签约前支付,租赁到期时结清相关费用后退还,不计息。

四、竞租对象

1.投标公司营业执照注册资金不低于10万元

2.招标单位须依法依规经营。

五、报名和竞租时间、地址

1.报名时间:2018年5月18日到2018年5月31日(节假日除外);

2.竞租时间:2018年6月1日15时开始。

六、联系方式

1.现场咨询电话:0573-83850005,联系人:潘先生。

2.报名咨询电话:0573-82512026,联系人:李先生。

七、详细情况及具体要求以挂牌文件为准

嘉兴市资源要素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2018年5月18日

11.下列最适合作为这个文本标题的一项是( )(2分)

A.公共自行车网点公告 B.公共自行车服务亭招租

C.公共自行车网点服务亭招租海报 D.公共自行车网点服务亭招租公告

12.下列对文本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招标成功的公司只能使用53个服务亭。

B.三年租金共计209400元,再加履约保证金2万元。

C.租金可每年支付一次,首期租金在签约前10日内支付。

D.小标题“竞租对象”表意不明,应为“竞租对象条件”。

13.仔细阅读文本,你觉得文中还遗漏哪些必备的信息?请补写出来。(2分)

14.某公司竞标成功,如果你是该公司经办人,签约前一天需做好哪些工作?(3分)

考点七 分析句段作用

【考情分析】低频考点 2-4分

【失分点】 1、使用答题术语,不分析文章

2、术语表述不规范与记叙文和议论文有混淆现象。

1、文章开头为什么从XX写起?

2、简要说明第一段的作用?

3、开头几句有什么作用?

4、第一段以XX为开头有什么作用?

5、文章开篇介绍了XX,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高山上的守望者―岳桦

①巍峨的长白山上,大森林垂直绵延2000多米。1100米以下是针阔混交林,金秋时节,绚烂缤纷;1100米一1800米之间是针叶林,树木挺拔参天,气势磅礴;过了1800米,森林放慢了脚步,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大部分树木没有胆量穿越,即便是傲风斗雪的青松也望而却步。然而击桦却以勇敢和坚毅不屈的精神,顽强地在这里扎下了根,成为在蓝天白雪之间悄悄集结、静静展开的高山上的守望者。

②岳桦在植物分类上属于桦木科,桦木属,为落叶乔木植物。树皮呈灰黄白色,枝暗红揭色,幼枝暗绿色;冬芽呈矩圆形或卵球形,叶片薄,较硬,边缘呈不规则的锯齿状;花期为每年的5 -6月,果期在8-9月。岳桦生长在寒湿地带的半阳坡山脊上,在大陆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地,在俄罗斯东部、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③岳桦生长地属于湿润性亚高山气候。冬季寒冷多风,夏季湿润多雨。降水量大而蒸发量小;年平均气温低,无霜期不足70天,生长季节短;风力强劲,每年有200多天的风力超过6级。这里土壤贫4,虽然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但10厘米以下土质疏松,腐殖质较少,角砾较多。

④在低海拔地区,尽管条件优越,但岳择竞争不过云衫、冷衫等,只呈零星分布。随着海拔的升高,岳桦越来越占据优势地位,并在海拔1700米一2100米处形成东亚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岳桦林带,几乎为纯林。当海拔高于2100米,由于受风、雪等因素的影响,岳桦以斑块状分布于高山苔原带。

⑤岳桦一年之内只有两个多月的生长期,生长期内又常常遭遇8级以上大风,因此,岳桦生长得十分谨慎也十分缓慢。一棵看起来只有手腕粗的岳桦,往往已有十几岁甚至几十岁。岳桦的兄弟姐妹(红桦、硕桦、黑桦等)高大笔直,在人们面前一直是美丽而又充满灵性的精灵。而岳桦几乎不足3米高,不过数寸粗,枝条虬曲,枝干大幅度倾斜,显得矮小卑微,弯曲丑陋。但岳桦的木质却异常的细密坚硬,成龄的岳桦木坚如磐石,入水即沉,其超乎寻常的硬度常常令初识者瞪目结舌。

⑥处在高海拔地区的岳桦林作为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以及维护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功能。它们在忍受恶劣生存环境所带来的苦难的同时,用自己的根须牢牢地拢住了土壤,用自己的生命精心地护养着水源,用自己的身躯无私地庇护着动物。

⑦这就是高山上的守望者―岳桦。它在艰难的磨砺中体现自己独特的魅力,以超凡脱俗的修炼证明了身形弱小未必就是卑微。

(源自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有删改)

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一步:明确所分析的段落(句子)位于文章(段落)的哪一部分(开头、中间、结尾)。

第二步:从内容上、结构上、表达效果上三方面进行分析。

  1. 内容上:分析该段(句)具体说明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内容。
  2. 结构上:分析该段(句)在全文(段)中的作用,即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后照应、照应标题等
  3. 表达效果上:结合说明方法和作用来谈。(特别关注作引用,增强趣味性,激发阅读兴趣)

①照应题目,引出说明对象―岳桦。②生动形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简要介绍岳桦的生长环境,强调其生命力的顽强。④引起下文。

2.第②~⑥段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岳桦,请将相关内容填写在下面空格处。(3分)

第②段:岳桦的属性生及地理分布 第③段:

第④段: 第⑤段:

第⑥段:岳桦林的生态功能

3.第④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写出两种并分析其作用。(4分)

4.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形象。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第⑤段的内容加以分析。(3分)

要点补充

1.句段位于文章的开头:

1)结构上:①引出下文对说明对象(说明内容,或说明对象的……特征的介绍;②呼应文章标题;③总领全文。

(2)内容上:①引用故事、传说、个人经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生动的比喻、名人名言等引出说明对象,介绍说明对象的……特征;开篇点题,直接点明说明对象(说明内容,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3)表达效果上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增加说明文的文学色彩(或故事性趣味性)。

2.句段位于文章的中间:

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引出下文……的内容;③总结(承接)上文……的内容。

3.句段位于文章的结尾

(1)结构上:①收束(总结)全文;②呼应标题或开头。

(2)内容上:①补充说明文章的说明对象(说明内容,或说明对象的……特征);表达愿望,提出愿景

(3)表达效果上:启发读者的科学兴趣,引发读者对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的关注,激发读者对大陆科学事业的自豪感。

荔枝的保鲜

荔枝是岭南名果,苏东坡诗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荔枝从树上采摘下来之后非常容易变质。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描述道:“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荔枝成熟的季节,当地的天气通常又热又潮,这就使得荔枝的保鲜更难了。所以在过去,只有产地的人们才能吃到新鲜美味的荔枝。

但是现在,即使在北方城市,也经常能买到比较新鲜的荔枝了。其他水果就更多了,在农贸市场或超市的水果柜台,我们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从国外进口的各种瓜果,琳琅满目。这其中,水果保鲜技术功不可没。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不同的水果都是如何保鲜的吧。

荔枝原产于大陆南部,它的最早的保鲜方法当然也出自大陆。首先,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尽量缩短从采摘到食用的时间。“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讲的就是唐玄宗用快马接力让杨贵妃吃上新鲜荔枝的故事。即便马不停蹄,荔枝也不可能在一日之内从岭南运到长安,所以还需要有其他的保鲜措施。有一种说法是,当时是将荔枝密封在竹筒中运送的,而这其实就是最早的气调保鲜方法。密封在竹筒中的荔枝由于呼吸作用会消耗竹筒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加上竹筒能在一定程度上隔绝外界的高温,在里面就自然形成了一个阴凉的、氧气浓度低的气调小环境,从而对荔枝起到保鲜作用。因此,有国外专家据此认为气调方法最早是中国人发明的。

现在科学家们研究发现,荔枝属于亚热带水果,耐低温的能力比热带水果如香蕉等还是要强一些。它虽然不像温带的苹果、梨、桃等那样可以耐受0℃左右的温度,但在3~5℃左右以及合适的气调条件下,还是可以保存1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控制荔枝的色变,则可以通过调节表皮的酸碱性(pH值)来实现。用酸性物质(如柠檬酸)处理荔枝,使其表皮的pH值在3~5之间,这样就可以使表皮中的花青素保持为红色。如果pH值升高,荔枝皮就会很快变为褐色。虽然果皮颜色刚开始出现少量深色斑点时,果肉的味道还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只要剥开后果肉表面干燥,晶莹剔透,没有流汁,就还是比较新鲜的),但红色的荔枝毕竟更能让人垂涎欲滴。有些不法商贩为了降低成本,不是用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的柠檬酸,而是把稀硫酸溶液喷洒到荔枝上,使表皮保持红色,这就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伤害。

  1. ,引用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的描述,有什么作用?

①内容上概括本段内容XX,引出说明对象是XX,说明这个对象的XX特征;

②结构上主要从说明方法的作用回答(是什么说明方法,怎样地说明了什么。)

③效果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引出下文对XXX的说明。

⑤照应题目

★特殊情况:

  1. 开头如果是设问句 ,设置悬念,引人思考 ,引出说明对象XX或内容,激发兴趣;
  2. 引用古诗文: 增强文学性或文学趣味

一、加工食品让人发胖的原因

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二、燃料电池汽车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正在购买或者准备购买家庭轿车来满足对舒适出行和便捷出行的需求。然而,令大家恼火的是,汽油的价格一再飙升,甚至到了令人难以接受的地步。此外,汽车的日益增加也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汽车中的汽油燃烧不完全会导致碳烟小颗粒的排放,这些碳烟小颗粒导致的就是令人闻之色变的雾霾。汽油燃烧还会产生一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对人类和环境有严重危害的气体,会引发光化学烟雾、酸雨等问题。此外,燃烧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会导致全球温度上升,甚至会给整个地球带来灭顶之灾。因此,科学家们也一直在寻找一种清洁高效的可持续能源来替代汽油。其中,燃料电池成为最具有开发前景的能源之一。

②燃料电池是一种电化学装置,它主要由质子交换膜、阴极阳极催化层以及阴极阳极气体扩散层五部分构成。当它工作时,燃料(氢气)进入阳极扩散层,并在阳极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为质子和电子;氧气进入阴极扩散层,并在阴极催化剂的作用下得到电子,转变为O2-;质子通过质子交换膜到达阴极和O2-作用形成水;电子则通过外电路到达阴极,并在这个过程中为人类提供电能。在整个过程中,氢气与氧气不经过燃烧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因此燃料电池的效率不受卡诺循环的限制。燃料电池的效率可以高达70%,而普通内燃机的效率一般在30%-40%。通过燃料电池的工作过程我们还可以发现,在整个工作过程中除了水之外,没有其它物质产生。也就是说,燃料电池不会产生任何对环境有害的物质。因此我们可以讲,燃料电池是一种既清洁又高效的能源装置。

③与蓄电池相比,燃料电池的优点在于能够在复杂环境下持续稳定的工作,并且具有良好的可靠性。与汽油、柴油发动机相比,燃料电池汽车的优点是噪声小、不排毒。此外,燃料电池还具有运动部件少、维修工作量小、更有利于远程控制、减少维修时间等优点。

④燃料电池具有以上诸多优点,非常适合用在汽车上。纯电动汽车一直没有推广开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蓄电池需要长时间充电而续航里程较短。燃料电池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燃料电池汽车只需要数分钟时间即可加满,而且续航里程可以达到数百公里。从技术上说,燃料电池汽车在充气速度、续航里程和车速等诸多方面已经完全可以替代当前广泛使用的内燃机汽车。而且,燃料电池汽车不会排放温室气体和有毒废物,非常有利于减少雾霾的产生。

  ⑤很多汽车厂商都将2015年视作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化元年,计划各自生产1000辆左右的燃料电池汽车。他们还将2020年看作市场启动年,届时将会大规模生产氢燃料电池汽车。美国曾经在2008年作出预测,到2030年,如果发展势头强劲,将有80%的内燃机汽车被燃料电池汽车取代,即使发展不够如意,也将有20%的被替代。

⑥未来,我们有理由想象这样的画面:蓝蓝的天空下,清新的空气里,我们开着燃料电池汽车奔驰在绿色的世界里。车里没有燃油,所以也就没有碳烟,没有尾气,我们所停留过的地方只有一小片湿漉漉的印记,也许,草儿或者花儿正在那里努力发芽。

文章第段有什么作用?

三、空气污染会使人变胖

(1)人们在吃相同食物,做相同锻炼的前提下,为什么会拥有不同的体重呢?很多人可能没有仔细考量过这个问题。最近,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披露的研究成果表明:空气是让人变胖的主要原因之一。

(2)吸入空气可以使人变胖?你一定会觉得滑稽或者危言耸听。但严谨的科学实验却告诉我们一个严酷的事实:吸入污染的空气,可以导致身体能量平衡失衡,造成新陈代谢紊乱,扰乱控制食欲的激素分泌,进而食欲大增诱发肥胖症。其元凶就是污染空气里含有的大量微小粒子。

(3)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空气的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很多地方陷入十面“霾”伏。污染的空气会对人体造成何种具体的伤害?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华裔教授孙庆华和他的团队将这一课题作为研究方向,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

(4)首先,他们在实验室用小鼠进行了实验,发现长期生活在污染空气里的小鼠不仅产生了肺部感染,而且一个个变得体态臃肿。这一发现让课题组很震惊:小鼠如此,那么人类是否也存在因为吸入污染空气诱发肥胖的情况呢?带着这个疑问,专家们在州首府哥伦布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区和相对清洁的郊区遴选了志愿者进行了比对调查,发现城区居民的肥胖程度远远多于郊区的居民。由此孙教授认为污染空气可以使人变胖理论是可以成立的,只是需要更为严谨科学的论据予以证明。

(5)为了获得更准确的科学数据,他们回到实验室进一步研究,将实验小鼠分成几个对照组,在饲养方式一致的前提下,一组呼吸经过滤过的空气,另一组则呼吸在高速公路和繁华城市中心采集的空气,按时对小鼠称重并采集它们新陈代谢的功能数据。

(6)十周之后,实验小鼠的体重就表现出了直观的差异。暴露在污染空气中的小鼠体重较重,并且它们的腹部和内脏器官也在变大。在显微镜下观察,呼吸污染空气的小鼠的脂肪细胞比呼吸正常空气小鼠的脂肪细胞大20%。更糟糕的是,呼吸污染空气的小鼠的脂肪细胞似乎对胰岛素已经不那么敏感,小鼠的新陈代谢也出现紊乱。

(7)由此,课题组得出以下结论:空气中的微小粒子刺激肺部,引起了体内的一系列反应,扰乱了控制食欲的激素,使身体的能量失衡,导致新陈代谢紊乱,从而引发肥胖。

(8)那些让人感慨的研究数据,引发了课题组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忧虑,他们随机对全球许多大城市人群的肥胖程度进行了调查,发现人类正遭受着和实验室小鼠同样的苦难,人体已经出现胰岛素抗性增强、腰围变粗的迹象,尤其是在空气污染较严重地区出生的孩子,他们比在空气污染较轻地区出生的孩子患肥胖症的概率要高出2.3倍。污染的空气在引发其他恶性疾病的同时,与肥胖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联系。面对沉甸甸的研究成果,专家们呼吁采取必要手段改善大气环境,还人们一个健康的生存空间。

(9)清洁的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证。致力于空气污染的治理,还它沁入心脾的清新,才能减轻困扰世人的无尽担忧。

文章第(1)段提及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披露的研究成果,作用是什么?

考点七 探究材料位置

【失分点】1、不表态,直接分析。或只表态,不结合文章分析。

2、答“可以”,但是材料放在文中段落的位置有误

3、分析不到位或者分析不正确。

  1. 下列材料放在哪段最合适?请简要分析。
  2. 下面的材料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应该放在文中哪个位置?请简要分析

冬眠的奥秘

张劲硕

①严寒的冬天,我们总是向往着在被窝里长眠一冬——能像狗熊和青蛙那样冬眠就好了。然而我们大都不知道:那些冬眠的动物们,掌握着我们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

②冬眠是动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科学上叫“蛰伏”。有人会问,冬天里睡得多、睡得久,不就是冬眠吗?它们还真不是一回事儿,只是二者的区别不太容 易看出来。拿鱼来说,有几类鱼是会冬眠的,包括我们熟悉的鲤鱼、乌鳢,还有海里的鳗鲡。每当冬天来临,它们就把自己调到冬眠档:不吃、不喝、不游动。这看似与正常档的睡觉并无二致,但请注意它们的鳃!鱼类靠鳃呼吸,平时就算身体静止不动,鳃也会轻轻开合扇动。而进入冬眠的鱼,鳃也几乎不动,完全处于麻痹状态。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③冬眠的意义在于,尽量减少身体内外的生命活动,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以挨过环境严酷的时间段。动物冬眠时,能把生命的时钟调得极慢。比如生活在北美洲的普通箱龟,冬眠时心脏5~10分钟才跳1次,实在让人惊叹。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④科学家还发现,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这种“天赋”还与寿命的长短有联系。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比如大象就活80年,兔子七八岁就算高寿。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前者可以活到30多岁,后者却只有3、4岁。如果在同一物种中比较,如蝙蝠或者棕熊,依然是冬眠的寿命要长很多。

⑤冬眠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如果人类能像动物们一样冬眠,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睡大觉的幸福感,也许还能长生不老。虽然对蝙蝠和棕熊等冬眠动物的研究能确 定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但这些动物毕竟与我们人类相差太远。不过,在2004年,有个轰动科学界的发现: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如果猴子能冬眠,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有可能做到。到那时,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

(选自《博物》总第146期,有删减)

下面这则材料可以作为本文的例子,请指出放在哪一段合适,并简述理由。(3分)

在加拿大,有些山鼠冬眠长达半年。冬天一来,它们便掘好地道,钻进穴内,将身体蜷缩成一团。它们的呼吸,由逐渐缓慢到几乎停止,脉搏也相应变得极为微弱,体温更是直线下降,可以达到5°C。这时,即使用脚踢它,它也不会有任何反应,简直像死去一样,但事实上它却是活的。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作答要求。

第二步:分析所给的材料,明确材料说明的内容(或事理),分析文章各个段落说明的内容(或事理)。

第三步:将材料说明的内容(或事理)与各个段落说明的内容(或事理)进行比较,做出判断。

  1. 从段落结构角度比较在结构上(开头、中间、结尾段)起到……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开头除了结构上的作用外,还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②从说明内容(特征)角度比较:材料与第×段说明的内容相一致

③从说明方法角度比较:材料可以作为事例具体有力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或与第x段说明内容一致。

④从衔接角度比较:材料与上下文衔接紧密或与文段中某句话内容相关

答案:第段,因为材料介绍了山鼠冬眠的情况,与第段中举鱼冬眠的例子相似,说明动物冬眠和睡觉有本质的区别。

5.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6.朗读第②段,指出冬眠动物与睡觉的本质区别。(2分)

7.第③段加点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8.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5分)

9.作者说“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其推测依据有哪些?请结合④⑤两段简要概括。(6分)

绿豆那些事儿

①据考证,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种植绿豆了。屈原的《离骚》中,就有对绿豆的记载。绿豆跟大豆一样,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华作物。只是与大豆相比,绿豆总是显得地位卑微。大豆位列五谷,与稻、黍、稷、麦被供奉于庙堂之上,而绿豆呢,只能与山芋为伍,居于杂粮之中。其实,有这样的差别,也不难理解。因为,就营养成分而言,绿豆的确太过中庸,只含有淀粉(61%)和蛋白质(22%)。而大豆就不一样了,营养丰富,且蛋白质含量高达40%,于是有了“田里长出的肉”的美誉。

②除了蛋白质含量不如大豆外,绿豆的淀粉含量不如水稻,产量更是敌不过小麦,于是,它被分在杂粮之中 也就合情合理了。

③虽然身为杂粮,绿豆却是不甘寂寞的配角。在每家每户的厨房里面,总会多多少少存点绿豆,且不说那些绿豆粥、绿豆糕、小朋友吃的绿豆冰棍以及我们餐桌上的凉拌绿豆芽,单是夏日里每家每户的绿豆汤,就足以证明其对餐桌的贡献之大。

④更为特别的是,绿豆的淀粉有着优良的烹饪性能。中国美食中有一种特殊的食材——粉条,(一种纯淀粉“面条”),而在粉条之中,又以绿豆淀粉为佳。绿豆淀粉颗粒出奇的细腻,降低了制作粉条所需的剪切力。说通俗点,就是可以在制作粉条时进行充分的搅拌。这样,生产出来的粉条就会既透亮,又筋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种作物能够提供如此高质量的淀粉,这也就是假冒绿豆粉条横行的一个原因吧。

⑤另外,富含淀粉的绿豆还有一个特殊用途,那就是制作冻冰棍。绿豆细腻的淀粉赋予了冰棒特有的疏松感。当然了,这种纯绿豆汤冻出来的冰棍,远远没有后来的绿豆雪糕那样松软。不过在早些年那些被糖精水冰棒统治的夏天里,绿豆冰棒已经算得上是极品了。

⑥只是,绿色的绿豆真如其颜色一样能为我们遮挡烈日,提供凉爽吗?

⑦其实,绿豆汤作为消暑饮品,并不是因为它有带走酷热的魔力。而是因为其中富含钾、钠、钙等各种矿物质。夏天,我们很容易出汗,这时我们丢失的不仅仅是水分,还有各种宝贵的矿物质。此时喝绿豆汤,可以迅速补充体液和流失的矿物质,达到消暑的目的。所以,在抢救中暑病人的时候,不能给他们喝纯净水,这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⑧于是,富含各种矿物质的绿豆,成了消暑的佳品。其实,在夏天喝绿豆汤,跟我们激烈运动后,最好补充带盐分的饮料是一样的道理。同时,绿豆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有芳香气味的物质(如香豆素类等),在我们饮用时会带给我们清爽的心情。

⑨虽然名为“绿豆汤”,但通常情况下,我们煮的绿豆汤是红色的,这是因为绿豆中含有的多酚类物质被氧化形成了红色物质,而氧化跟水中的金属离子浓度,以及与氧气的接触情况有关。所以,如果我们用纯水和不锈钢高压锅来煮,会更容易得到理想的“绿”豆汤。当然了,要及时喝掉,否则在空气中放久了,汤色迟早是要变红的。

⑩绿豆之所以能流行,在很大程度上跟它身上的“解毒”光环有关。有一个传说,神龙氏之所以能在尝百草时逢凶化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带着绿豆。这个“绿豆解百毒”的故事明显是个传说,但记载绿豆解毒的医学典籍还真不少。比如,《开宝本草》中说,绿豆可以“消肿下气,压热解毒”;《本草纲目》中说,绿豆可“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仿佛绿豆就是万能解毒药。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迷信绿豆可以解毒的话,那很可能会延误治疗。

下面这段文字介绍了绿豆的降脂作用。如果将它加入原文,你会放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还是结尾部分?为什么?(3分)

夏季很多人喜欢吃绿豆粉,大家都喜欢它清爽的口感。但你知道吗?绿豆粉还有显著的降脂作用。这是因为其原材料绿豆中含有球蛋白和多糖,能促进动物体内胆固醇在肝脏中分解成胆酸,加速胆汁中胆盐分泌和降低小肠对胆固醇的吸收。此外,绿豆还有保护肝脏等多种功效,李时珍称之为“菜中佳品”。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绿豆是大陆土生土长的农作物,虽然地位不高,但是其历史十分悠久。

B.绿豆淀粉含量虽不如水稻,可绿豆淀粉颗粒细腻,质量高于水稻淀粉。

C.早些年,用纯绿豆汤所制作出的绿豆冰棍,虽没有疏松感却很受欢迎。

D.夏天中暑之后,可以及时喝富含矿物质的饮品,但不能立即喝纯净水。

E.绿豆中含有多酚类物质容易被氧化,所以我们喝的绿豆汤都是红色的。

18.文章第①自然段的划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9.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删去也通顺,但为什么不能删?(3分)

绿豆之所以能流行,在很大程度上跟它身上的“解毒”光环有关。

20.本文从哪些方面对绿豆进行了介绍?请概括回答。(4分)

第一步: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确定答题方向

第二步:分析材料,把握材料主要内容。一般所给材料都是列举事例,说明某一事理,所以需要抓住材料中的总结句,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看原文,分层次,明确全文的说明顺序及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按照文章的说明顺序,对全文划分层次,抓住每部分的首尾句或者关键词,弄清其主要内容。

第四步:将材料与全文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其与全文的关系。

①若题干问题为是否可作为本文例子,则需分析材料中的主要内容能否作为文章的论据,来说明文章所说明的事理,无论是否可以都应该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②若问题是应该放在文章哪个位置,则应结合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其应该放在哪个位置,阐述理由时可根据文章的段落作用和材料内容具体说明。

第五步:定论進确作簽。根据以上分析,确定自己的观点,简洁、明了顺畅地阐明观点即可。

答题模板:

应放在第X段。材料主要说明了……内容(事理),与第X段说明的……内容相一致(或可以作为事例具体有力地说明第X段中……的……特点,或与第X段内容相关,或与第X段衔接紧密,在结构上起到……的作用。)

注意:若是材料探究题,则

第一步:审清题于明确作答要求。弄清是否需要结合文章内容作答,以防答案不全面或脱题。

第二步:分析材料把握主要内餐或者材料的共性(多则材料时)。所给材料一般是列举事实,所以这就需要把握材料所列举的事例说明了什么事理或道理,若是有多则材料则需找出这些材料联系,看共同阐述了什么事理或道理。

第三步:结合全文所说的事理或对象,找出材料与全文内容之间的联系,根据题干问题准备回答。

一、微塑料——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

①最近,一篇关于英国女王向塑料宣战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据说白金汉宫等王室房产内将禁用抛弃式塑料吸管和塑料瓶。这一新闻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的关切。

②塑料垃圾是海洋不能承受之重。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000万—200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随时间的流逝破碎成不计其数的微塑料存在于水体中,能够存在数百年时间。

③微塑料,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如今,微塑料的分布区域已遍及地球各个角落,从近岸河口区域到大洋,从赤道海域到南北极,从海洋的表层到大洋的超深渊带,人类都发现了它的踪迹。根据来源,微塑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初生微塑料,其成品就是微塑料粒,例如日化用品中含有的微塑料及塑料微珠在运输过程中泄露进入环境;另一类是次生微塑料,也就是体积较大的塑料垃圾进入自然环境后,经光照、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作用,碎片化形成的微塑料。

④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当作饵料而误食。这是由于其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生物处于相同的尺寸范围,而且表面可以附着微生物和其它海洋生物。在食物网的流动过程中,对生物产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危害。例如,无法被消化也不容易排出体外的微塑料,在海洋生物的消化道中长期累积,会使生物产生饱腹感,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因无法摄食而死亡;微塑料自身的化学毒性以及从环境中吸附的化学毒物,可能会对摄食的生物产生直接伤害,并且可能在食物链中的各个水平生物体内富集。

⑤微塑料还可能造成入侵物种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在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就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小船,相对于漂浮的藻类和其它生物残骸等自然基质,它的性质更加稳定,能搭载附着在表面的微生物随洋流旅行,其中包含的部分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⑥现在,荷兰、澳大利亚和美国都有人发明了海洋塑料垃圾收集装置,对塑料垃圾有很好的收集效果,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投入运行后的管理,包括收集的塑料垃圾如何进一步处理、分类、利用等。如果主要靠公益,没有政府资金支持,推广就很困难。

⑦面对现在海洋塑料污染和微塑料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完善与塑料污染管控相关的法律,建立良好的废弃塑料回收循环利用机制;另一方面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消费习惯,减少废弃塑料垃圾的产生。例如,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塑料袋、塑料吸管、塑料餐具等的使用,尽量使用耐用品;减少对塑料瓶装饮用水的消费,外出携带水杯;对被过度包装的产品说“不”,提倡简约的生活方式;在购置美妆、个人护理类用品时,阅读产品成分标签,不购买含有塑料微珠的产品等。让我们共同向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宣战!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13日;有删改)

链接:

科学家已经在许多视频中发现了微塑料。有研究表明,平均每只海洋生物胎贝中含有1.8个微塑料粒,每公斤食盐中含有1--10个,每瓶啤酒中甚至含有上百个。微塑料对人有危害要考虑剂量。东海每立方的海水中只含有几个甚至不到一个微塑料粒,虽然微塑料可以通过水产品等进入人类食物链,但其对人类健康是否造成危害还未被科学证实。

(选自《南方日报》2018年5月17日;有删改)

12.下列对“微塑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体积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的生物相当,能随着洋流流动。

B.微塑料是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作用,从而形成的塑料微珠,进入环境会产生污染。

C.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体现在其加速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造成了其他物种的入侵。

D.人类食物链中的微塑料来源于水产品,其对人类的健康是否造成危害,还有待科学证实。

13.下列对短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先用新闻引出话题,接着介绍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和分类,然后说明其危害及治理面临的困难。

B.选文第2段列举的数字,说明海洋塑料垃圾数量多,存留时间长,表明治理海洋塑料污染形势严峻。

C.微塑料对海洋的污染表现在它能像小船一样随洋流旅行,进入超深渊带,产生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

D.塑料垃圾的再分类、循环利用和设备的运行管理、推广,是海洋塑料垃圾收集装置投入使用后的新课题。

1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分析可能导致海鸟死亡的几种原因。(4分)

英国南极科考队在距离极点1500米的南乔治亚岛考察时,在死亡的海鸟胃中发现了微塑料、包装袋碎片等物。

二、中西礼节的差别

大陆传统礼节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礼节,从根本上说是相通的,都强调人际交往要友善,要礼让,举止要文明等。但是,由于传统、信仰、习俗的影响,二者不论是形式还是内涵都有明显差别。

先说见面礼。大陆传统礼节,基本上都属于非肢体、非肌肤接触性礼节,如跪拜、作揖、拱手、鞠躬等等。施礼时,双方身体保持一定距离,特别强调男女授受不亲,如果出现男女肢体、肌肤接触,就会有伤风败俗之嫌。西方则不同,不论男女,其礼节多属肢体、肌肤接触性的,如拥抱、吻手、接吻以及握手等。西方人认为,以肢体、肌肤接触对方,更能直接表达自己的亲密、亲热的情感,而大陆传统认为,礼、德互为表里,即“礼发诸外”,“德辉动于内”(《礼记》),在人与人交往中,强调礼要发自内心,强调礼是内心敬意的自然流露。

再说座次。大陆古代是非常讲究座次的,因为座次要分尊卑。大陆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堂”是举办活动的地方,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室”是用来居住的,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至于“左”与“右”,谁尊谁卑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时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直到明朝建立之后,才固定“左尊右卑”,一直延续到今天。在西方,人们通常把主人右边的座位看成贵宾席,这种习俗的来源很有意思。正好像西方人见面握手总是先伸出右手一样,这些习俗的背后,又常常出于某种具体的需要,在每个人都佩戴武器的时代,伸出右手表明“我不会向你施加武力”,这种朴素的表达友好的方式,久而久之,就成了西方表示礼节的一种习俗。

最后说说用餐。中国餐桌上绝大多数菜是一桌人共享,而西方人习惯“各吃各的、各人一份”。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从倒酒、敬酒到饮酒,都有自己的一套相应的规则和礼仪。其中敬酒是最重要最讲究的一环,规则也是最复杂的。通常,中国人还习惯频繁敬酒以表示热情、尊重等意。对西方人而言,酒是饮食的陪衬,作用在于衬托饮食的美味,什么时候喝,要喝多少都由个人自己决定。频繁敬酒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勉强他人,不尊重他人自主意识的行为。

16.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2分)

A.中西礼节虽然在形式和内涵上有不同,但都注重人际交往时要友善、礼让、文明。

B.西方人习惯在见面时拥抱、吻手、接吻以及握手等,来直接表达自己亲密、亲热的情感。

C.大陆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在堂屋举行活动时,一班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

D.中国传统用餐礼仪中,人们常常通过频繁敬酒来表示对客人的热情、尊重之意。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礼节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礼节的差别。

B.第②段“大陆的传统礼节,基本上都属于非肢体、非肌肤接触性礼节,如跪拜、作揖、拱手、鞠躬等等”一句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C.第④段“中国餐桌上绝大多数菜都是一桌人共享”一句中的“绝大多数”删除后,原文意思没有改变。

D.本文先总的介绍中西礼节在形式和内涵上有差别,然后分别介绍在见面礼、座次、用餐时礼节的不同。

18.请你根据上文有关中西礼节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共4分)

【链接材料】旅居海外多年的长沙人孙梅,和她的英国丈夫一起回乡探亲,受邀前往昔日恩师蒋老师夫妇家吃饭,共叙师生情谊。

  1. 作为主人的蒋老师准备按照西方礼节招待客人,安排座位时,他应该把孙梅的英国丈夫安排在自己的左边还是右边?为什么?(2分)
  2. 蒋老师提醒妻子席间不要劝菜劝酒,理由是什么?(2分)

考点八 拓展延伸

【考情分析】创新考点 2-4分

【失分点】 1、审题不清

2 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3、没有结合自身经历和相关事件分析

(1)借助原文,阅读链接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章,谈认识、启示、提建议

(3)根据文章内容,引发联想和想象,进行合理推理

无人机时代正在到来

①正在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使人类进入“无人机时代”。各种类型的机器人纷纷问世,其中会飞的机器人──“无人机”异军突起,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②无人机,实际上就是具有飞机形状的遥控飞行装置,主要由机身、动力、 螺旋桨、录音、摄像、遥控、传输以及感应等部件构成。

③无人机的发展始于军事领域。上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率先使用无人权进行运输、侦查、攻击等。之后,无人机被许多国家运用到军事领域,并且不断创新发展。目前,大陆的军用无人机在技术上已经能够通过遥控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

④无人机由军用进入民用领城后,用途十分广泛。地质勘探、电网巡检、交通流量统计、大气污染检测等,都可以借助无人机的一臂之力。当地震、洪水、爆炸等灾害发生,无人机可快速飞至救灾人员无法抵达的现场,实施救援。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后,在交通中断的情况下,就是通过无人机航拍灾区情况,为救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⑤随着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无人机的造价大幅降低。有资料表明,目前迷你无人机的制造成本已降低到三年前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这类曾经带有神秘色彩的无人机,已经成为集实用与娱乐功能于一体的高端玩具,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今天,只要你登录知名的电商平台,就可以搜索到各种型号的玩具无人机,其中数千元的就有GPS定位和图传功能,通过手机APP就能操控,航拍图像清晰,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⑥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双刃剑。民用无人机的快速发展,也会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美国白宫的草坪上,就曾有小型无人机坠落。自2016年以来,上海、重庆、南京等地的国际机场都遭遇过无人机的干扰,动辄就影响百余次航班起降,经济损失巨大。大陆从2017 年6月1曰起,已正式对质量在250克以上的民用无人机,实施实名登记注册。

⑦近年来,随着纳米、仿生机器人技术的突飞猛进,出现了外形似鸟或昆虫的微型无人机,如纳米蜻蜓无人机,翼展仅5厘米,可从窗户飞进飞出,一旦飞进普通人的住宅,个人隐私就会受到侵犯。也许数年之后,停在你书房角落里的一个蜘蛛,飞到你眼前的一只苍蝇,或者落在你窗口歌唱的美丽小鸟,正是一架微型的仿生无人机呢!

⑧无人机的时代正在到来,它会走向何方?这不单是政府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所有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5.无人机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请展开想象,另举一例加以说明。(不得使用文中的例子)(3分)

这一考点综合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逐渐受到命题人的青睐。解答此类题目,拓展的基础是文章内容,拓展的方向是考生的生活实际,因此,不管是阅读感悟、启示,还是发表建议、提出见解、举例子等都要围绕阅读材料,并且结合实际生活进行。

举例子要围绕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可从了解作者的观点后的心理变化来谈;启示可以谈给自己带来的改变。

该题目是举例子,只要举出实际生活中无人机的例子即可。

1.第①段“异军突起”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话表明对无人机的介绍由军用转入民用。

B.本段通过大量详实的事例来介绍无人机的作用。

C.芦山地震的例子说明无人机已能完全替代人的工作。

D.本段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无人机的发展领先世界。

3.第⑤段中加点词“左右”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4分)

4. 依据文章内容,概括无人机在使用中的利与弊。(8分)

利:

弊:

一、谁来拯救我们的湖泊

(2)为保护地球有限的淡水湖资源,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高度重视,采取了各种措施。 (3)最近,英国科学家依靠一种非常普通的小生物,奇迹般地使一个原来绿色混沌的小湖泊的湖水变得清澈见底。

(14)英国科学家的这个实验结果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因为,面对全球越来越严重的湖泊富营养污染问题,人类除了花大量资金用于污水净化外,在生物学上几乎束手无策。如今,人类终于第一次找到了拯救湖泊的好帮手——鱼虫。

(选自《语文课外阅读》九年级下册)

阅读本文,依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谈谈我们应该具体采取怎样的行动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湖泊?

二、椅子改变中国文化

①椅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具之一,它源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原的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到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常见的有靠背、有扶手的椅子。之后,椅子在宋朝广泛流行。它的流行逐渐改变了人们跪坐在席子上的“跽(jì)坐”姿态,解放了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②首先是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在房屋建筑中,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同时,椅子的出现也对房屋内部布局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的坐姿要求房屋的中间尽量空阔,以供人们席地而坐。而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③椅子的出现还影响了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明显升高,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些高足家具,高足的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这些高足家具的出现,还引起了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的改变。到了宋代,很难再看到高足的餐具,碗、盘、杯等用具都变得玲珑精巧。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比如,人们进餐方式的变化,以前人们围坐在一起进餐很困难,一般是分餐制。椅子和高足的桌子出现后,人们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分餐制也随之变成了合餐制。

④椅子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是跪着的。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那时的“跪”没有低下的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椅子出现之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奴化了国人,使国人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进而更加强化了国人心中皇权至上的意识。

⑤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人也“跪”,为什么没有出现奴化的现象呢?因为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双膝跪下,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地而已。而在大陆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用于君臣之间,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百姓与官员之间。可见,“跪”在大陆古代是更具不平等性的,尤其在椅子出现后,这种不平等性就逐渐显现出来,强化了国人的奴化心理。

⑥总之,从大陆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像椅子这样不起眼的简单发明,还是像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样的大发明,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其实,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的发明越来越多,它们也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作者认为“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请你就此联系现实生活举例加以说明。

答题技巧 (1)看清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

(2)所提出的方法措施必须是可行的,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切忌纸上谈兵

(3)主张创新

(4)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意思,联系中心作答

(5)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

(6)偷梁换柱法

材料链接题的答题方法 1.读清题目 理解题意

  1. 分析材料 抓住重点
  2. 回扣原文 寻找对应
  3. 结合材料 进行说明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7题。(18分)

[权威发布]

“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大陆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报告数据还显示,2017年大陆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所上升。

大陆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
年份 网络在线阅读 手机阅读 电子阅读器阅读 平板电脑阅读
2016年 55.3% 66.1% 7.8% 10.6%
2017年 59.7% 71.0% 14.3% 12.8%

数字化阅读方式越来越普及,人们通过数字化媒介阅读的时间也在增长。报告发现,虽然2017年大陆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期刊的阅读时长有所增加,但纸质媒介的阅读时间整体较短,人均每天读书、读报和读期刊的时间总和不及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的一半。

大陆成年国民各 类媒介人均阅读时长(单位: 分钟/每天)
纸质媒介 数字化媒介
图书 报纸 期刊 互联网 手机 平板电脑 电子阅读器
20.2 13.2 6.6 57.2 74.4 13. 9 5.5
20.4 12.0 6.9 60.7 80.4 12.6 8.1

在大陆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49周岁以下中青年群体是主要人群,其中,18-29周岁人群占34.6%,30-39周岁人群占26.1%,40-49周岁人群占24.2%。50-59周岁人群仅占10.6%。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18年4月24日)

[广州调查]

《广州全民阅读指数调查研究报告(2018)》数据显示:2017年度广州市民综合阅读率达90%,广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达到97.20分钟,远超2016年度全国成年国民71.47分钟的阅读时长。未成年人以纸质阅读为主,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9.48分钟,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38.80分钟。而成年人在数字阅读上花费了更多时间,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56.27分钟,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2.62分钟。广州市民的数字阅读率达到94.11%,其中成年人达到95.73%,未成年人相对较低(86%),而市民日均数字阅读时长达到53.41分钟。另一方面,尽管广州市民的数字阅读已经相当普遍,但数据显示,部分广州市民仍然偏好纸质阅读,如就广州成年人的纸质报纸(89.2%)、杂志(78.8%)的阅读率而言,这一数字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资料来源:广州文明网)

[各抒己见]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陈力:有人说,数字阅读是“碎片化阅读”,因而对此忧心忡忡。我以为,“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有益的阅读方式。倘若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知识与信息,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更何况,有谁听说《诗经》三百篇、《唐诗三百首》是一口气读完的?我们在读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的时候难道不是在进行“碎片化阅读”?重要的不是阅读的形式和工具,而是阅读与否和阅读的内容。

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数字阅读基本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为主体,阅读的主要内容并不是电子图书,而是一些相对轻松娱乐、篇幅较短的文章等。这跟数字阅读主要载体一手机自身限制有关,屏幕小,相对而言很难进行深度、长篇的阅读。综合起来看,纸质书能提供系统的、体系化深度阅读,目前并没有好的数字阅读载体可以实现替代。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数字阅读时代后,所有过去阅读不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现在都被阅读抢占过来,所以整体来看,人的阅读的时间是增加的,只是媒介变了。电子阅读不仅在量上迅速扩展,在质上同样是提高的,它走出了过去传统、封闭的阅读空间,人更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专家荐书、社交媒体荐书也都开始成为日常。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

人民大学新授郭英剑:我想表述的一个观点是,以电子阅读、手机阅读为特征的数字化阅读,更多改变的是人们的阅读方式而不是阅读内容,所以,我认为以“深阅读”和“浅阅读”来划分传统阅读方式与数化阅读方式是不准确的;而且,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导致肤浅化。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是否(愿意)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也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能够引人深思,即作品本身是否肤浅。换句话说,不能用媒介载体的不同而只能根据作品的内容去界定阅读的“深”和“浅”。

《新京报》记者李大超:阅读有深浅之分,有消费型阅读和学习型阅读的差异,有实用型阅读和涵养型阅读的区分。我们有批评浅阅读、消费型阅读和实用型阅读的倾向。有人甚至上升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拒斥浅阅读,批评浅阅读纵容了思想的懒情,弱化了思维能力。实际上,任何对于国民阅读整齐划一的要求都没有考虑到阅读者本身的差异。随着阅读的普遍化,阅读的差异性会越来越明显,而阅读取向两极分化的趋势则难以逆转。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2017年大陆成年国民的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在上年基础上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也在提升。

B.2017年大陆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调查显示:手机阅读占比最大,电子阅读器阅读占比提升幅度最大。

C.2017年成年国民各类纸质媒介的人均每天阅读时长都有所提升,但其总时长远远低于人均手机阅读时长。

D.2017年大陆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的调查数据显示:年龄越大的人群占比越小,年龄越小的人群占比越大。

14.下列关于2017年广州市民阅读特点的概括,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广州市民的综合阅读率要高于同年全国国民的综合阅读率。

B.广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远超同年全国成年国民阅读时长。

C.广州未成年人日均纸质阅读时长和日均数字阅读时长相当。

D.部分广州市民在数字阅读相当普遍的今天仍偏好纸质阅读。

15.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力对碎片化阅读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也是合理的,人们大可不必对数字阅读忧心忡忡。

B.徐升国认为数字阅读的内容受到载体的限制,因此深度、长篇阅读很难进行,目前数字化阅读还无法替代纸质书阅读。

C.严锋认为数字阅读在质和量上都得到了提升,数字阅读使读者和书的关系突破了传统阅读的限制,是一种创新。

D.郭英剑认为数字化阅读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不会导致阅读的肤浅化。阅读的深和浅应由作品内容界定。

16.《新京报》记者李大超关于阅读表达了哪些观点?请分点概括。(4分)

17.你对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发展趋势有怎样的预测?请根据文本内容和自身阅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5分)

二、5G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1)2018年,大陆多地开展5G试点。以高速率、高可靠、低时延、超大数量终端网络为特点的5G,正在走入我们的生活。5G时代来临,普通用户将收获哪些红利,又需要做好什么准备?

(2)5G+上网,超快网速需设备升级。每秒传输10GB,相当于1秒钟能下载一部高清电影,速度是4G网络的100倍……从4G到5G的升级,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意味着用户上网体验的大升级。用户可以轻松在手机上看高清电影,玩VR(虚拟现实)游戏更加流畅真实。

(3)铺设5G网络,需要大量基础设施投入。为了获得更快传输速率,需要建设数量更多、密度更大的5G基站,基站设备、天线选址建设、优化调试等方面,都需要比4G高得多的资本投入。

(4)对于用户来说,目前的主流手机均不支持5G,用户想“尝鲜”,先得换一台新手机。预计大陆将在2019年下半年生产出第一批5G手机。想要升级换代,还得耐心等待。

(5)5G+出行,无人驾驶应安全第一。湖北一司机对无人驾驶技术既兴奋又忐忑。一方面,司机变乘客,解放了双手;另一方面,把生命安全拱手交给看不见、摸不着的人工智能,总是不太放心。今年3月,中国电信、中兴通讯、百度公司在雄安新区完成国内首个基于5G网络实况环境下的无人驾驶车测试。测试中,无人车转向、加速、刹车不在话下,未来,无人车还将针对红绿灯信息、天气信息、路面情况处理等接受一系列测试。

(6)今年4月,重庆宣布将建立基于分级自动驾驶的智慧交通及自动驾驶演示验证与示范平台。5月17日,工信部相关人士提出将在5G和车联网领域推动人工智能应用。

(7)5G+家居,还可以提升智慧生活家居体验。业内人士指出,5G网络地址数量大,允许每个人都拥有很多台物联网设备,5G网络的功耗又相对较低,能保障较长的续航时间,加之网络延迟小、出错概率小,因此为智能家居等物联网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8)有网友担心,到了5G时代,很多智能家居由手机操控。如果发生手机丢失、手机信息泄露,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后果不堪设想。

(许晴 张雯 选自2018年5月2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20.阅读全文,说说5G时代来临,普通用户除了收获上网网速更快的红利外,还将收获哪两项红利?(2分)

21.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3分)

A.4G网络每秒传输0.1GB,是5G传输速度的1%,从4G到5G的升级,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意味着用户上网体验的大升级。

B.对于用户来说,目前的手机均不支持5G,用户想体验5G,得等到2019年下半年换一台新手机才行。

C.如果基站数量少,密度小,网络传输速率就慢,网络延迟,很难提升智能家居的使用体验。

D.5G时代到来,意味着手机风险增加,文题中“你准备好了吗”,其中包括要保护好手机,防信息泄露。

22.5G时代来临,无人驾驶出行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你支持哪个观点?请简述理由。(2分)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学生版

第三课 真题串考点

知识回顾

一 、说明文定义

定义: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二、说明文文体特点:

简洁性 准确性 科学性 严密性 条理性 逻辑性 趣味性

三、说明文语言特点:

  1. 内容上的科学性
  2. 结构上的条理性
  3. 语言的准确性

四、说明文分类

按说明对象分:1.事物说明文2.事理说明文

按语言风格分:1.平实说明文2.生动说明文

按说明特点分: 1.自然科学说明文2.社会科学说明文

五、说明的对象、特征

说明对象:指要介绍给读者的人、事、物、景、情、理、现象等。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是某一具体事物或某一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是某种现象的成因、某种事物内在的规律、某个深刻的道理等。

说明对象的特征:特征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抓住事物特征就是要把说明对象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通过不同的说明方法予以具体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态、性质、结构、成因、功用、发展变化。

六、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

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能理解,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引用故事使文章具有趣味性。
把……与……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条理清晰,层次清晰,一目了然。清晰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更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描摹了……的……特点,生动形象详细具体地说明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准确更详尽更生动。
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更加理解。
列图表 使人看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直接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引资料 可以增加读者对文章的印象。

七、说明的顺序、内容和结构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常用这种顺序。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说明文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是指文章的内部组织,内部构造。文章的结构和文章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由内容决定并为内容服务的。说明文的内容主要是解说事物,阐明事理,那么它的结构就需要根据事物,事理的有关知识并结合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适当的安排。

说明文的结构有以下常见的几种

1.并列式

2. 连贯式(承接式)

3.递进式

4.总分式

注意:并列式结构多用于空间顺序的说明,承接式多用于使用时间顺序的说明,递进式结构多用于逻辑顺序的说明文,总分式的结构也常用于逻辑顺序的从概括到具体,或者是从整体到部分的 说明文。

说明顺序和说明结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说明顺序:具体是对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的安排。文章结构:是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方式。

八、如何读说明文

1.读抓纲——整体把握说明点

2.读精细——细部研讨方法点

3.读品味——捕捉咀嚼情感点

说明文基础考点

【涉及考点】 说明文标题、概括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结构、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文语言

【例文解析】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小题。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柳静

①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

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与吞食。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更是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猎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特持续了一百多年。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小40%。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鯊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 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因为,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它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

⑦由此看来,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称它为海洋系统的整容师一点儿也不为过。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4期,有删改

写了什么
  1. 说明对象:鲨鱼
  2. 内容精析:

第一部分:直接点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通过事例从不同的方面阐述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强化文章中心。

3、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4、说明结构:总---分----总

5、找出文中所用的主要说明方法。

作比较:第三段划线句子。通过七种不同鱼类的对比,突出强调了鲨鱼对海洋中其他鱼类的影响,使说明更具体、深刻。

列数字:第三段。

6、语言特点。

整体平实性

文艺性(加点词)

【考点一】说明文标题 中频考点

【变式提问】拟写标题、标题作用、标题表达效果、 标题妙处

【技法点拨】说明文的标题一般有两个作用

(1)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揭示(概括)说明内容。

(2)表达效果上: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化用诗句、成语等, 生动形象、新颖别致。②运用问句的形式(设问、疑问句; 含“为什么”“什么”“为何”“?”等词语、标点)设置悬念, 引发思考。③话题新鲜奇特,超出人们认知常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④引用热门话题,贴近生活。如2008年河南《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

【答题规范】

①直接用说明对象作标题

主要特征(修饰或含感情色彩的词)+说明对象。

【考点二】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1)看标题,抓说明对象修饰语以标题直接为说明对象的,标题中的修饰语往往具有暗示或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标题用设问句的形式,以引导考生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标题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1. 本文以《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为题,

有什么作用?(3分)

【审题】

题干 信息
作用、3分 内容、结构
结合内容

【答案】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1分

点出说明对象鲨鱼。 1分

点明鲨鱼对海洋系统的作用。1分

2、为什么说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3分)

【分析】

鲨鱼的作用主要在2-6段,分别概括2-6段的主要内容即可。也就是概括每段段意。

【参考答案】

1、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

2、消灭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有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起积极作用;

3、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净化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水质。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逻辑顺序。先写了鲨鱼改变海洋中鱼类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接着写了鲨鱼有利于维持海洋生态平衡,能净化环境,改善水质;最后总结全文,再次点明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答题规范】XX顺序+先、再、然后等层级词语概括文章(段落)内容,使文章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注意】通常一篇说明文以一种说明顺序为主,也兼有其他顺序。因此,在分析时注意题干要求是全文还是某段或某几段。

4、第三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小40%。

作比较、列数字,把两个海域的鱼类眼睛和尾鳍的尺寸进行比较,具体准确说明了鲨鱼对海洋鱼类的影响。

划分段落层次,抓中心句。从材料入手,一般说明内容是按照说明对象的特征依次展开,考生需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层层揭示,然后归纳总结,即可得出说明对象的全部特征。有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者已经在文中明确指出来了,阅读时找出关键句即可。注意标志性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此外等。

【考点三】分析说明顺序和说明结构

(1)看内容辨顺序。①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效等,一般是逻辑顺序;②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是时间顺序;③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是空间顺序。

(2)识标志性词语。(时间顺序多用“古代、现代、21世纪”等表时间变化的词;空间顺序多用“上下、远近”等表示方位的词;逻辑顺序多用“因为、其次”等表示逻辑关系的词。

(3)根据说明对象辨别。

(4)层次分离辨识。即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层次梳理清楚了,说明顺序就出来了。

【考点四】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注意:①注意审题,有的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若题目点明列举“主要的”,不用将说明方法一一列举,只列举最主要的即可;若没有点明,就必须把所使用的说明方法都列举出来。②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时,不能照搬答题规范,必须结合原文句子本身和文本的语境来作答,具体指出说明方法的作用。

5、阅读下面句子,按要求作答。(4分)

(1)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正在悄悄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加点的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能删掉。“悄悄”一词用在这里意在说明鲨鱼数量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缓慢的,不易被觉察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清道夫”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鲨鱼在净化海洋生态环境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

清道夫原指清扫马路的工人,文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鲨鱼清扫海洋腐烂大型动物尸体,净化海洋环境的作用。

【考点五】赏析说明文语言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一般体现为准确严密性和生动形象性。

常考题型有以下两种:

  1. 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①表态。一般不能删去。②解词。解释这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③比较。比较删去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般要结合具体句子分析。

④结论。结尾一定要说明,×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答题规范:不能删+解释词(句)的意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若删去,不符合实际/太绝对化。

(2)分析“××”一词的表达效果

①解释词语意思,定性。

②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说明了什么。注意该词的运用,运用副词多从准确严密性分析,运用修辞方法多从生动形象性分析。

答题规范:解释词语(有时需解释修辞)+带词解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去词解句+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生动形象性)。

1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探究结论。(4分)

[链接材料]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吃掉一一些鹿,使森林中的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太多,森林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这反过来帮了鹿的忙,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选自专题《狼》,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榫一卯总关情

黄秀芳

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

②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奇妙、自然。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山东平邑兴蒙学校李传鹏

③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④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⑤榫卯的功能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⑥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⑦榫卯的功能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但越简单,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中最终如同一体。

⑧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的淋漓尽致,便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的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注】①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1、说明对象:

2、内容精析:

3、说明顺序:

4、说明结构:

  1. 说说题目《一榫一卯总关情》的作用。(3分)
  2. 情概括榫卯的特点: 、 、 (3分)

3、文章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4、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5、请从说明语言角度,分析下面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1)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2分)

(2)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2分)

理解分析及拓展延伸

【涉及考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段落作用、材料位置、材料探究、拓展延伸

【例文解析】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①自愈,顾名思义是自己愈合之意。自愈能力是人体修复自身缺损、维持生命健康的能力。有些自愈能力是人体原本就具有的,依靠遗传而获得。而科学家所要追求的是,在人体器官出现病变时,以科学手段遏制病变,使器官自己恢复到正常状态。

②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的小白鼠身上发现了一种可快速修复组织的特殊基因。就因为携带了这一基因,本来会长出肿瘤的小白鼠摆脱了“宿命”,不仅没有患上癌症,反而生长迅速,体格健壮。这一发现令科学家们大为振奋。在此之前,这种特殊的基因被认为通常只能在发育的胚胎中起作用,在成年生物体中则会丧失活性。

③“激活”衰老的细胞,重启它们的生长机能,这样的研究并非刚刚出现。在此之前,这个领域最重大的突破就是培育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但新发现的这种特殊基因则更加强大,它在成年生物体中也能增强组织的修复能力。如果把生病的人体比作一台感染病毒的电脑,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所起的作用就像磁盘格式化,即将所有的数据全部清空,一切从生命最初发育的阶段开始;而新发现的这种特殊基因则像杀毒软件,清除病毒但不丢失已有数据,保持电脑的健康运行。这就是说,已经成年的生物体,也能以此来修复自身组织器官的损伤。

④这种特殊的基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我们的身体是通过基因调节来认知自己正处于哪个生长阶段的,这种特殊基因类似于一个调节器,它可以让体内的基因误以为机体正处于更年轻的状态,从而使衰老或病变的组织器官的生长机能再次被激活,完成自身修复。

⑤除此之外,科学家还从人体神经系统调节方面进行了器官自愈的研究。他们研制出了一种微型植入器,把它植入人体,让它来监控并促进器官自愈。

⑥人体的各个器官都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相互作用,密切配合,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实现正常的生命活动。微型植入器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在被植入人体后,它会监控人体器官的健康状况,一旦探测到一个器官受到病毒感染、出现损伤或者变得衰弱时,它便刺激神经系统,通过人体的神经系统调节使这个器官自己恢复健康,再度正常工作。

⑦虽然这一研究目前还处在实验阶段,但展现了诱人的前景。许多难以治疗的疾病可以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得到更有效的治疗,微型植入器或许能从根本上改变医生诊断治疗的方式,取代对药物治疗的依赖。

⑤科学发现让前景乐观起来,然而,要让神奇的科学之光照进现实,道路还很漫长。但这些都不会阻碍科学前进的脚步,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体器官自愈将不只是个梦想。

(作者:胡宇齐。有删改)

1、说明对象:人体器官能否自愈

第一部分: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自愈,从而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具体解说“人体器官自愈”研究中取得的研究成果、基因发挥的作用、基因研究的成果、介绍工作原理和过程、展望应用前景。

4、说明结构:总---分

作诠释:第1段介绍自愈及自愈能力;第4段解说特殊基因如何发挥作用;第6段介绍微型植入器的工作原理及过程。

举例子:第2段列举美国科学家实验研究的例子,证明有特殊修复基因。

打比方:第3段把生病的人比作感染病毒的电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便于读者理解。

作比较:第3段将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所起的作用和特殊基因所起的作用进行对比,突出了基因的自愈功能更强大。

准确、生动

  1. 有关“人体器官自愈”的研究中,科学家取得了哪些成果?(2分)

【解析】确定答题区间在2-8段。其中2-4段主要讲发现一种可以修复组织的特殊基因;5-6段讲,科学家根据人体神经系统调节的自愈能力,研制出了微型植入器,促进器官愈合。

  1. 发现了可以快速修复组织的特殊基因在成年生物体中也具有活性;
  2. 研制出一种微型植入器,让它监控并促进器官自愈。
  3. 第5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解析】本段位于文中中间,在结构上与上下文都有联系。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内容主要是为了引出科学家研制除了微型植入器。

承上启下。紧承上文所说的关于器官自愈的内容,自然引出下文的另一项研究,即科学家从人体神经系统调节方面进行了器官自愈的研究。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3、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并简述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请简述理由。(3分)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手指不小心划了一道伤口,即使不用任何药物,伤口也会自动愈合。这是血液中的血小板在起作用,它能加速凝血,让伤口无药

【考点六】 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

第一步:通读全文,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并做好标记。

第二步:把握文章内容,整理有用信息,剔除无用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具体可用以下方法

(3)提取中心法。在文(段)首或文(段)尾,提取中心句或中心段,常为概括性的句子,注意力求简洁准确。

第三步: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加工整合。

注:答题时牢记三种意识:文体意识——以文解文。语境意识——依托提示语、关键词、过渡句、中心句等准确、深入地理解。要点意识——抓关键词,要点全面,简洁回答。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时,要抓住首括句、结尾句或提问式的语句,抓住解释概念、下定义的句子。

而愈。

“可以”示例:放在第①段中合适因为这个例子说明的是人体本身具有自愈能力,与第①段开头提到的依靠遗传而获得的自愈能力是一致的。

“不可以”示例:因为本文主要说明的是以

科学手段遏制病变,使病变的器官自愈的问题,而这则材料所讲的是人体自身靠遗传就具有的自愈能力。

4、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4分)

最近美国癌症协会发布了一项令人欣喜的研究结果:大约有10%的癌症患者病症会自然消退,而且极少复发。癌症自然消退的病人大多性格开朗,喜欢运动。“心理治疗”的关键在于调动病人体内潜藏的抑制癌细胞和其他病毒的能力,让患者充分认识自己的病情,并主动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对抗疾病,使大脑皮层能够产生良好的兴奋。这种兴奋可以有效地刺激大脑下部和激素分泌有关的脑垂体兴奋,从而使机体的免疫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答案】癌症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精神状态对癌症治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使机体免疫力增强,从而增加自愈的可能性。

【考点七】段落作用

解答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需从内容、结构以及表达效果上考虑:

(1)内容上:需结合文章的说明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看语段在整体内容上起什么作用,具体说明了什么,强调什么意思等。

(2)结构上:①开头语段的作用:A.引出(或交代)本文的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点);B.增加说明文的文学色彩(或故事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C.结构上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②中间段落、句子的作用:承上启下,总结前文并引出下文的说明内容。

③结尾段落的作用:一般有总说的作用,或与开头的说明相呼应,使结构更严谨。

(3)效果上:若有说明方法,则从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上作答。另外,分析句子作用时,需观察句子是否使用了修辞方法,再回答作用。

第五步:定结论,准确作答。根据以上分析,确定自己的观点,简洁、明了、顺畅地阐明观点即可。

5、假设科学家器官自愈的研究成功请设想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2分)

当有人受伤时,可以给人体植入微型植入器刺激神经系统,使这个器官进行自我恢复,直到健康,并再度正常工作。

【考向二】材料探究

第一步:更漬题于明确作答要求。弄清是否需要结合文章内容作答,以防答案不全面或脱题。

第二步:分析材料,把握主要内容或者材料的共性(多则材料时)。所给材料一般是列举事实,所以这就需要把握材料所列举的事例说明了什么事理或道理,若是有多则材料则需找出这些材料;之间的联系,看共同阐述了什么事理或道理。

第三步:绩结合全文所说明的事理或对象找材料与全文小之间的联系,根据题干问题准确作答。

【考点九】拓展延伸

这一考点综合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逐渐受到命题

者的青睐。解答这类题目,拓展的基础是文章内容,拓展的方向是考生的生活实际。因此,不管是阅读感悟、启示,还是发表建议、提出见解、举例子等均要围绕阅读材料,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举例子要围绕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感受可从自己了解作者的观点后的心理变化来谈;启示则可以从这个观点带给自己的改变来谈。

如何找回“偷”走的睡眠

临睡前刷微博聊微信打游戏,结果一宿靦来覆去睡不着;晩上“夜梦连篇”,第二天脑袋昏昏沉沉……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紧张、焦虑等情绪增多让不少人睡不好、睡不着。

3月21日是第18个世界睡眠日,主颕是“规律作息,健康睡眠”。多位专家呼吁,要逴循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调节睡眠节律,提升学习、工作效率。若出现睡眠障碍等疾病,应及时就医、科学对症治疗。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日前公布全球睡眠状况及睡眠认知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球成年人中超六成存在某种影响睡眠的医学问题,1/4的成年人有失眠问题,1/5的人打鼾。

睡不够、睡得浅,如今“90后”等年轻人群渐成睡眠“特困户”。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叶京英指出,大陆“90后”年轻人睡眠指数均值为66.26,普遍睡眠不佳;其睡眠时间平均值为7.5小时,低于健康睡眠时间。自媒体人、程序员、电商从业者等群体睡眠质量尤差。

“睡眠有助于保护脑神经细胞功能,帮助体力、脑力恢复,这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叶京英说,神经细胞不可再生,没有高质量的睡眠就没有充足的氧供应神经细胞,甚至会导致神经细胞豪老、变性。“尽管年轻人的身体各主要器官处于代偿期,熬夜后自己不觉得有多大影响,但长期下去对于健康的隐患是巨大的。”

为业绩考核冲刺、考试前“刷夜”……现代人面临着学习、就业、职场等多重“大山”,心理焦虑、紧张、抑郁让入睡“纠结”。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调查显示,3/4的“90”后群体因为情绪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睡眠质量差的人达到36.3%。

“为了保证学习时间晚上舍不得早睡,上床时间一拖再拖。但第二天常常困得不行,学习效率不高。”现在北京市海淀区某高中就读的学生小李对记者说。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硏究所所长陆林指岀,超三成的“90后″属于“晩睡晩起”作息,能保持“早睡早起”习惯的仅占17.5%。他表示,强制性睡推后会导致睡珉和觉酲正常节律性交替紊乱。

猛跑—气希望累得倒头就着、“借酒消愁”盼着醉后沉睡……助眠误区反映出不少人健康睡眠意识淡薄。专家表示,殊不知,这些“偏方”反而会扰乱夜间睡眠结构,导致早醒或夜间觉酲。此外营养过剩或肥胖也是睡眠障碍的可能因素。

“枕边”的睡眠“小偷”不容忽视。陆林指出,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屏幕发出的蓝光会刺激视神经,导致原本可让大脑产生“困意”的褪黑素大量减少,“辗转反侧”也就在在所难免。

睡眠已经成为一个从自我睡眠管理到心理健康以及睡眠环境适应等在內的健康综合性管理问题。健康睡眠怎样“高枕无忧”?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提高健康睡眠意识与科学认知是关键。陆林建议,睡觉前一个小时要离开电子产品,入睡前两小时不要再大量进食,青少年每天睡眠时间要保持在7至9小时。

此外,合理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卧位睡眠习惯、营造安静的睡眠环境,都会有助于预防、諴轻睡眠暲碍症状。如果确因工作需要熬夜,也要保证休息时睡眠时长充足。

  1. 本文是怎样围绕“睡眠”进行介绍说明的?(4分)
  2. 第1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3、阅读下面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分)

目前,睡眠问题最突出的特点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儿童青少年睡眠不足,二是睡眠障碍呈年轻化。

在全国8个城市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陆学龄儿童睡眠不满9小时的比例约为38.0%,日间嗜睡发生率为64.4%,经常日间嗜睡者占26.9%。相较于儿童,中学生睡眠不足问题更让人担忧。根据北京团市委有关的中学生群体睡眠状况调研结果显示,有80.4%的中学生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有19.9%的受访学生表示在6小时以下。学习压力是导致睡眠不足最主要的原因。不仅如此,它还会引发青少年失眠。

4、请结合文章内容,给身边睡眠质量不好的人提出合理的建议。(4分)

5、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6、请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角度,品析文章第⑧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超三成的“90后”属于“晚睡晚起”作息,能保持“早睡早起”习惯的仅占17.5%。

7、下面这则材料能否作为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文中哪个位置合适,并简述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请简述理由。(3分)

针对睡眠障碍的不同发病机理,临床治疗一般会选择无创呼吸机、上呼吸道拓宽手术、佩戴口腔矫正器等。“发生在睡眠期的疾病有90多种,具体是哪种疾病还需专业诊断。”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李树华建议,要到医院进行个性化评估、确认预期疗效后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方案。

课堂总结

一、汉字

二、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

①雨后,我们常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味儿。这些清香从哪儿来呢?据专家研究,它来自土中一种叫“放线菌”的细菌。

②土壤是种类繁多的细菌的乐园。在显微镜下,你会观察到这样一类与众不同的细菌:别的细菌多是圆形、椭圆形的,而它们看起来却是丝状的。那些丝状细菌有的像一棵树,树上有时还着“果实”;有的像一根草,仿佛还开着花,煞是好看。这类细菌生物学上统称为放线菌。

③放线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所以你看到它长得像一棵树也好,一根草也罢,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那些奇形怪状的丝,是它的菌丝。菌丝覆盖了很大的空间,这对于寻找食物大有好处。放线菌能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正是这种物质,让我们能闻到一股泥土的清香。

④为何雨后泥土的清香让人感受更明显呢?

⑤因为放线菌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细菌,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当土壤干旱的时候,它的菌丝就会在头部长出孢子。放线菌渐渐枯死后,留下的这些孢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又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⑥下雨时,雨水冲开了土壤,这些晴天时埋在土中的孢子长成的放就线菌随着空气中的小液滴四下弥漫。当它们被吸入鼻孔,我们就能感觉到一股泥土的清香。土地干旱越久,就有越多的放线菌孢子存在,所以雨后泥土的清香在久旱之后尤其明显。

⑦放线菌的作用当然不只是让人闻到清香,它也是生产抗生素的宝库。时至今天,人类已经发现了5000多种抗生素,其中就有4000多种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如链霉素就是从土壤中一种叫“灰色链线菌”的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四环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也都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

⑧放线菌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也是通过它们制造的。如今,它们还是科学家研究生物发育、加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13.这篇文章采用了______顺序,主要说明了______和放线菌的作用(2分)

14.文章第②段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15.文章介绍了放线菌的哪些作用?(2分)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以“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为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读者去探究事物的本质。

B.放线菌不管它长得像一棵树,还是像一根草,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

C.放线菌虽然在土壤干旱时会枯死,但过后都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D.“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一句中“一般”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不能删去。

一、国产航母将使用的国产重型燃气轮机首次曝光

①燃气轮机是现代制造业的“动力之源”,其中的涡轮高温叶片则是燃气轮机的核心部件之一。日前,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课题“高温合金叶片制造技术研究”通过专家验收。

②燃气轮机是大型客机、特种船舶(重型航母)和民用发电等领域的主要动力源之一,而涡轮高温叶片及其制造技术则是燃气轮机的核心,也是制约大陆燃气轮机发展的主要瓶颈。

③国外对此严格保密,客观上使大陆的大飞机、地面燃机等重大工程均受制于人。2008年上海市科委设立重大研究专项课题,针对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F级256MW重型燃气轮机涡轮高温叶片开展技术研究和攻关,由上海大学为主承担。

④涡轮叶片的制造原理,是将镍基金属溶液浇铸在模具,再进行冷却结晶,过程类似于冬天水汽在玻璃窗上遇冷结晶形成“冰花”。涡轮叶片能否耐受高温、是否有足够的强度,和结晶过程中的温度以及晶体形成的数量、甚至方向都有关系。

⑤一般来说,晶粒数越少,叶片的耐高温性越好,也越能胜任发电机燃气轮机等高功率设备用途。目前行业内最难的技术,是让整个叶片成为一个晶粒,即“单晶”技术。

⑥此外,如果让晶粒有序地向一个方向排列,也能提高叶片强度,避免断裂,此类技术为“定向”技术。通过4年的努力,课题组在上述两种技术路径上均有突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路线。

⑦该项目的成功,不仅有助于大陆在燃气轮机关键部件方面突破国外封锁,对于国内发电厂来说也是重大利好消息。就比如重型燃机的一级涡轮,一共有96片高温合金叶片,如果采用国外厂商的产品,一片叶片的制造成本在40万元左右,市场售价达100万元;但如果采用国产叶片,制造成本仅为国外价格的1/4。

⑧中国将会在2015年完成首艘常规动力航空母舰(排水量在5-6万吨)的建造工作,而首艘核动力航母预计将会在2020年下水。

(选自《参考消息》,略有改动)

17. 阅读选文,制约大陆燃气轮机发展的主要瓶颈是什么?

18.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一般来说,晶粒数量越少,其耐高温性越差。

B. 涡轮叶片的制造过程类似于冬天水汽在玻璃窗上遇冷结晶形成“冰花”,其强度、耐高温性与结晶过程中的温度以及晶体形成的数量、方向有关系。

C. 以上海大学为主承担的重大专项课题组在“单晶”技术和“定向”技术两个方面都有突破,有助于大陆在燃气轮机关键部位方面突破国外封锁。

D. 燃气轮机是大型客机、特种船舶(重型航母)和民用发电等领域的主要动力源之一。

19. 第⑦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20. 第⑤段画线句子“一般来说,晶粒数越少,叶片的耐高温性越好,也越能胜任发电机燃气轮机等高功率设备用途”中的“一般来说”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

三、非连续性文本

材料一 资料显示,中国内地大城市7至18岁的儿童青少年中,100个男生就有12个超重、5个肥胖,100个女生就有7个超重、3个肥胖;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对此,专家指出,国民整体能量摄入提高、洋快餐、含糖和碳酸饮料及甜食摄入增加是重要原因,在生活中应做到以下两点:

1.要控制饮食。饮食过量,吃得过饱,是肥胖的主要原因。因米面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多食可在人体内转化成脂肪而积聚在皮下。因此每顿饭以吃八九成饱为宜。同时要限制高脂肪副食品的摄入量。

2.要增强运动。每天不仅要增加运动量,而且要延长运动时间。因运动初期是消耗体内的糖类,只有较长时间的运动才能消耗贮存的脂肪。因此每天要坚持运动,而且要选用消耗性较大的运动,如长跑、跳绳、打篮球、踢足球、游泳、爬山等活动,关键在持之以恒。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学生版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学生版

材料二

图2

图1

材料三 膳食平衡避免隐性饥饿(节选)

肥胖也属营养不良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副主任张倩表示,儿童处于不同年龄段,需要分阶段补充各种营养。比如2岁至6岁儿童应保证足量食物摄入,并做到平衡膳食,每天饮奶及足量水;6至17岁学龄儿童要三餐合理,不偏食、贪食,保证钙、铁及维生素摄入,并保持适量体重增长。张倩还说,所有儿童都应经常进行户外活动,6岁以上儿童应达到每天至少60分钟的充足运动。

当前,大陆儿童肥胖问题日趋严重。实际上,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肥胖儿童的营养不均衡问题非常严重,超重者的饮食习惯往往不良,摄入过多高热、高脂食物,却又排斥蔬菜水果等有益身体的食物,再加上运动不足,就造成营养不良的发生。因此,肥胖儿童更需要注意均衡膳食的摄入,减少高热、高脂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增强运动,以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

重视学生一日三餐

据《北京市2015年度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报告》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处于全国较高水平,但仍存在膳食结构不尽合理、高强度身体活动少、睡眠不足、肥胖、超重等健康问题,学生们的饮食行为和营养知识有待改善和加强。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马冠生指出,应制订学生餐营养需求及营养操作相关标准,同时要加强学生餐供餐管理,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配餐、烹调培训;鼓励学校开设食堂,为不同年级、不同生理状态的学生提供相应的群体配餐。

15.请在材料一中找到一句话,用来说明材料二中图1和图2所表达的信息。(2分)

16.以上材料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2分)

17.“但仍存在膳食结构不尽合理、高强度身体活动少、睡眠不足、肥胖、超重等健康问题”一句中“尽”字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18.你同意材料三中专家说的“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吗?为什么?(2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