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奇人,不倒翁冯道不是政治道德败坏之人

作者:盛京文若晨

古代奇人,不倒翁冯道不是政治道德败坏之人

  中国历史上出过一个奇人,他能够三十余年始终在10个皇帝统治中国中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而且死后还被追封瀛王,这就是生活在五代时期被誉为官场不倒翁的冯道。就是这个生前没有骂名的官位显赫的冯道,死后却永远在历史上留下了骂名,引起了千古毁誉:宋朝欧阳修写历史《新五代史》骂他,说中国读书人的气节都被他丧尽了,把他骂得一塌湖涂,说他是中国读书人里最不要脸的东西,叫无耻之极。冯道最受诟病的是他的政治道德,欧阳修自不必说,司马光也称他为“奸臣之尤”。冯道另一个污点是对契丹的态度,现代历史学家范文澜写道:“他(晋高祖石敬瑭)要冯道出使辽国行礼,表示对父皇帝的尊敬。冯道毫不犹豫,说:‘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好个奴才的奴才!”(《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五年重印本,第400页)。

  历史自然不能为冯氏讳,但全面分析冯道就不难看出,他采取的是实用态度,与卖国贼石敬瑭还是有根本区别的。当时的恶劣时代环境要求冯道面对强敌大义凛然的态度为国赴汤蹈火、甚至是报效皇帝、尽忠报国而自杀是不现实的,那冯道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情况下怎么能生存下去呢?要知道,冯道只是一个封建王朝的大臣,无城无兵,要他尽忠报国于皇室为王位之争那真是很可笑的,是后人站着说话不腰疼,让他为皇位之争者做牺牲品值得吗?明朝建文帝的大臣方孝孺是尽忠报国了,可是却付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代价,他就是不肯臣服明成祖朱棣,结果被灭了十族,妇孺好友都被砍头,真是惨绝人寰。

  我们阅读历史知道,冯道在长达三十多年的官场上也没有什么特别为官之道,但五代五次亡国,他每一次都是站在最高位置,最后还封王。每一个朝代变动,都非请他出来辅政不可,他成了不倒翁,这是为什么?难道说先后十个皇帝都眼瞎吗?这也成了历史难破解之谜,只能说他有为官的人格魅力,从而达到了这些封建皇帝的选官的标准。说他靠阿谀奉承占据高位也站不住脚,后周柴荣继位后打算亲征后汉刘赟,冯道以为不可,再三谏阻。当柴荣说要以唐太宗为榜样时,他更直言“陛下未可比唐太宗”。因而惹怒了柴荣,亲征时就不要他随行而让他去处理郭威的后事。结果郭威刚安葬完毕,冯道不久也就患病去世。从中不难看出,冯道也不是什么场合、什么人都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尽管不是刚正不阿,但也是有性格的读书之人。再说,冯道为官不贪污,不受贿,衣食住行简单,就是儿子买了一条活鱼,也被他要求放生了。冯道这种立身修德的为官品行,就是放到当今官场,也是一个好官,在当今当官为钱的世道也很难找到这样的清官了。

  封建社会,为官者的政治道德很难有定论,尤其是和平环境下,尽忠报国之举更难检验,所以,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和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中的《冯道传》对他有不同的评价,我想,也不能作为定论,权且当作一家之言读读罢了。我们不能要求亡国之人为亡国之君殉葬,要是这样,那世界上就都是忠臣了,那还不是家家嚎哭一片、尸横遍野啊!改朝换代的休养生息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谭嗣同以死为光绪皇帝尽忠报国了,但也没有让未亡人觉醒,也没有阻止后来的一些人成为汉奸。

  若晨以为,冯道一生不贪财、不好色,可以说是个好官,也是个好人,不应该留下骂名,骂他的其实还不如他。他对于保存中国文化、保留国家的元气,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为了顾全大局,他背上了千秋的罪名,所以后来苏东坡同王安石都赞叹他,苏东坡讲冯道:“菩萨,再来人也。”王安石讲冯道,“佛位中人”。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五代,冯道能自称“长乐老”,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极品之人了,而生活在和平环境下的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也称得上极品之人了。一个“长乐老人”,一个“十全老人”,两个人若是PK的话,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官员,一个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一个居于战争年代,一个居于和平环境,谁更是极品之人?答案不言自明。

  文若晨作于2017年5月14日14时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