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荐书 |《景德元年》宋朝被称为“弱宋”,这件事影响深远

作者:lennylee的碎碎念
荐书 |《景德元年》宋朝被称为“弱宋”,这件事影响深远
荐书 |《景德元年》宋朝被称为“弱宋”,这件事影响深远

中国历代王朝,提起宋朝大家只有一个印象——“弱宋”,至于宋朝孱弱的原因,那就莫衷一是了。说起来,宋朝立国之初并不弱,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得国后,拟定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平定了南唐、后蜀等十国割据政权,实现了国家的基本统一。但向北的统一战争却不顺利,以开国皇帝之强,赵匡胤也不敢与契丹硬碰硬,他设立了封桩库积攒财富,希望能够契丹手中赎回幽云十六州。有宋一代,从太祖太宗到宋徽宗,一直强大不起来的原因是帝国的命门幽云十六州被握在契丹手中。

赎回或者夺回幽云十六州,成了宋朝的一个心结,折磨着历代君主。赵匡胤统治晚期,他对从辽国手中赎回幽云十六州失去了信心,想到了迁都。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月初九,宋太祖赵匡胤率领满朝文武到西京洛阳祭祀父母。

祭拜完祖先,赵匡胤登上了阙台,亲自向西北方向射箭。为什么偏偏选择了西北方向呢?因为西北方向有两个劲敌——北汉和辽国,这是他没有在有生之年消灭的两个政权。尤其是幽云十六州在辽国手中,汴梁地处平原无险可守。既然没办法收回,只好退一步:迁都。

当然,迁都洛阳只是一个过渡,他真正的国都目标定是长安,那里群山环绕,易守难攻,实为建都的绝佳之地。可仅仅将迁都洛阳的想法表达出来就遭到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大家认为洛阳饱经战乱,重建耗资巨大劳民伤财。汴京经五代各朝不断经营,已成大都市。达官贵人们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他们在汴京生活多年,迁都势必会影响家族的发展。

赵匡胤没想到迁都的阻力如此之大,晋王赵光义又以“在德不在险”终结了讨论,迁都计划就此胎死腹中。

等到宋太宗赵光义自己即位做了皇帝,他清楚汴京确实有致命的弱点。为此他先灭了北汉,从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开始,发动了两次大规模北伐,希望从契丹手中夺回幽云十六州。然而,两次北伐以失败告终。赵光义自己,最终因为北伐的箭伤复发,一命呜呼。

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历史遗留问题被推给了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他无奈地接下先人的担子,他能彻底解决宋辽疆域问题不给子孙后代留下遗憾吗?一切,都需要时间来检验。

宋史研究专家祁新龙的《景德元年:大宋王朝1004年的历史大变局》是一本宋朝历史普及读物,讲述了澶渊之盟的这段历史。景德元年因澶渊之盟注定成为一个平凡的年份,作者以这个年份为圆点,上下追溯与展望,讲述宋朝坎坷命运的前因后果。全书以独特的视角,散文化的语言,讲述了澶渊之盟的前前后后,景德元年既奠定了宋辽两国此后漫长的和平的基石,却也为宋朝最终南渡以至“亡天下”埋下了深远的伏笔。

前因:“儿皇帝”白白送出幽云十六州

小时候上历史课,大家都知道“儿皇帝”石敬塘,正是他为了个人私利,将幽云十六州这样的战略重地白白送出,以换取契丹对自己称帝的支持。由此造成后世几个王朝,无数帝王为收复失地费尽苦心。

教科书上只有短短几段话,我们所不知道的是,石敬塘是沙陀人,说不上是汉奸,而幽云十六州的失去,严重影响了后来宋朝的国运。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末帝李从珂继位后,忌惮大臣石敬瑭拥兵自重,君臣嫌隙不断。李从珂为了遏制石敬瑭,着手将他调离长年盘踞的太原,以瓦解其势力,实现中央集权。石敬瑭深知太原是自己的根据地、大后方。蛟龙离开大海,连小虾米也不如,只会任由李从珂宰割。

怎么办呢?石敬瑭的对策是向北方强国契丹求助。他承诺,如果契丹出手相救,愿以幽云十六州作为报答。石敬瑭还表示,只要契丹帮他击退李从珂,愿意认耶律德光为父亲,自己甘愿当儿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儿皇帝”的由来。

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是中原北部的一道重要屏障。所谓“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幽云十六州一旦丢失,整个华北平原将完全暴露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进而直接威胁中原腹地。

幽云十六州和契丹毗邻,拥有发达的农业,生活在这里的百姓拥有先进的技术,这对于一直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契丹是巨大的诱惑。

契丹国主耶律德光心动了,他率军5万南下支援石敬瑭,帮助他击退了李从珂,并扶持石敬瑭在汴梁称帝,建立后晋。

石敬瑭甘心做契丹儿皇帝,将幽云十六州送给契丹(后来,还丢了平、宁、营三州)。长城防线从此失去意义,契丹也非常用心经营,他们让居住在此的汉人继续务农,生产粮食,加工产品。

石敬瑭死后,其侄子石重贵继位,两国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石重贵认爷不认主激怒了耶律德光,他率兵南下灭了后晋。可占据中原容易,守住中原难,最终被赶出了汴梁。中原经历了短暂的后汉,到后周世宗柴荣这里,他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君主,率部北伐准备夺回幽云十六州,以解决中原政权长期存续的难题。

时值契丹国内政局多变,与幽云地区相连接的瓦桥、益津、淤口三关及瀛、莫二州,统称为关南之南的地方被后周夺回。这些地方,也是幽云十六州的部分地区。然而,天纵英才的周世宗英年早逝,皇位传到小皇帝柴宗训手中。大将赵匡胤趁机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

到宋真宗时,宋朝国力强盛,出现了一段繁盛时期,而宋辽两国的关系日益紧张。从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开始,辽国多次发动对宋战争,意图拿下关南之地。到了景德元年,宋真宗及其同时代的人不得不去面对要不要收复幽云十六州的问题。局势如喷发前的火山,正在积蓄着力量。

经过:澶渊之盟的喜与悲

幽云十六州是辽的地界,关南之地是宋的地界,两地毗邻。宋辽为了争夺这两块地方,25年间发生了多次大规模战争。宋真宗在位的咸平后几年,战争的密集程度越来越高。到了景德元年,两国必须以某种方式对此事做一了结,不论是战还是和。

景德元年九月,辽国皇帝耶律隆绪与当权人物萧太后、统军大将萧挞凛率20万精兵铁骑倾巢而出,一路猛攻,席卷大宋数十州县,兵锋直抵黄河北岸。

契丹出现于公元5世纪的北魏,以游牧为主,世居辽河流域。唐末五代中原王朝分裂,契丹借此机会迅速发展壮大,公元916年立国,以幽州为跳板,武力经略中原,到北宋开国时已成北方强国。

景德元年,年已半百的辽国萧太后成为实际的帝国统治者,她用了20多年苦心经营,曾两次大败宋军,现在,她觉得可以一劳永逸解决问题了。

宋真宗召开御前会议,向群臣询问对策。大臣王钦若、陈尧叟等均认为辽国兵锋甚锐,主张皇帝暂避迁都。只有新上任的青年宰相寇准力排众议,主张迎战。他认为,为今之计,只有御驾亲征,上下一心,才能保住江山社稷。稍有退缩,人心瓦解,根基一动,天下还保得住吗?宋真宗同意御驾亲征。

当年十一月,宋真宗从京城开封出发,直驱澶州,迎击辽军。澶渊是位于濮阳西、内黄南的一个内陆湖泊,湖因澶水穿越而得名。澶州距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仅一河之隔。澶州夹黄河分南北二城,当皇帝的御盖在北城城楼出现,将士欢声雷动,士气大振。

还有更好的情况发生。这一天,一个叫做张瑰的军士正守着一张床子弩,监视前方阵地。忽然,辽军大营里出来几个将官交头接耳,其中有一个穿黄袍的将军在指手画脚。

张瑰不管三七二十一,调整好床子弩的方位,想都没想对准这个大将,一扳开关,“嗖嗖”几声,数箭齐发,辽军将官顿时倒下了几个,黄袍将军也在其中。事后得知,这个黄袍将军正是辽国坚定的主战派,三军统帅萧挞凛,他被射中头部,当晚死去。辽军未战先丧大将,士气大挫。

大军孤悬境外,统帅阵亡,萧太后不敢恋战。终于在十二月(1005年1月),与宋朝达成和议,签订停战及修和盟约,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和约达成前后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宋方代表曹利用带着真宗的答书,和韩杞一起去见契丹主。关于赠送岁币这件事,是真宗和大臣商议后的决定。关于岁币的数目,真宗的意思是,不得已可以答应一百万。寇准则暗中警告曹利用不可超过三十万,否则回来要找他算账。

曹利用最后敲定的岁币数额是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随后他回到了澶州。准备给宋真宗上报和谈结果的时候,宋真宗正在吃饭。按照制度,外臣是不能打搅皇帝吃饭的。由于事关重大,曹利用便在门外告诉了门使,希望能尽快见到皇帝。

但菜肴刚端上桌,宋真宗不能直接去见曹利用。真宗想早些知道谈判结果,于是让身边的宦官去询问,他最关心的是给辽国的岁币数。曹利用没有说,他认为这么重要的事,只能当面向皇帝汇报。真宗更急了,让宦官继续追问,曹利用于是向宦官伸出了三根手指头,还晃了一晃。

见到皇帝,宦官也伸出了三根手指头,在宋真宗眼前晃了晃。宋真宗问这是啥意思?宦官一脸无辜地说,曹利用就给他伸了三根手指头,什么都没说。莫非是答应每年给辽国三百万?

宋真宗心里一阵冰凉。在内心深处做了长时间的斗争后,还是想通了。他自言自语说,三百万就三百万吧,只要宋辽从此休战,宋朝得以安定下来,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饭后真宗召见了曹利用,曹利用一进门便跪地不起,嘴里不断说自己有罪。宋真宗命曹利用起身回答问题,可曹利用还是不起来。这时,曹利用才说,臣有罪,臣答应了给辽国三十万岁币,这是死罪啊!

宋真宗登时愣在了原地,他已经对三百万这个数目都接受了,曹利用竟然说是三十万?当反复确认是三十万,其中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合计三十万时,顿时心花怒放。

喜出望外的皇帝重赏了曹利用,曹利用也带回了萧挞凛被床子弩射死的事实。可是如今辽宋已经议和完毕,这个迟来的消息也不起任何作用。

宋朝的守城将领并不好受,这次本可以与辽军决一死战,歼灭辽军,最终因为这一盟约的签订,自缚手脚,前功尽弃。宋真宗对这种来之不易的和平极力维护,他给前线将士下达命令,禁止他们偷袭北撤的辽军。前线的将士,只能眼睁睁看着辽军北还。

后果:“弱宋”成为既定事实

宋、辽订立《澶渊誓书》,有几项重要的规定:

第一,在国号方面,两朝互相称呼用“大宋”和“大契丹”,两朝间皇帝互称皇帝,宋朝称契丹为北朝。

第二,岁币并非进贡,而是对契丹出兵的补偿,是保存关南地的代价。岁币的支付不是由大使送往契丹的朝廷并且举行进贡的典礼,而是由大臣在边境将岁币交付给契丹的官员。

第三,划定宋辽东线以白沟河为界,白沟以北属于辽,以南的关南之地归宋朝所有。也就是说,宋朝承认幽云十六州中的十四州永久属于契丹,不得进行收复活动。双方撤兵,不在边境线上屯重兵,凡有盗贼在边境线上越界逃窜,另一国不得藏匿。原来两国边界线上的城池继续维持原状,不得私自在边境线上建立防御工事。

谈判的过程中,萧太后提出两国皇帝约为兄弟,因宋真宗年纪较辽圣宗为长,宋真宗是兄,辽圣宗为弟。于是,宋辽成为兄弟之邦。宋辽之间的亲属关系是基于当时两个君主的年龄,后来的辈分关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而不是宋永远是兄,辽永远是弟。

此后116年间,宋、辽两国未发生大规模战事。这是大宋王朝难得的小康时代,后世将咸平、景德、大中祥符三个年号的19年统称为“咸平之治”。

然而,长久的和平,却也带来了宋朝当政者富贵即安、苟且偷生的念头,连真宗皇帝赵恒,后来也了陷入了劳民伤财的“泰山封禅”,甚至准备“五岳连封”。

另一方面,岁币养肥了契丹,却让大宋王朝的财政更加拮据。真宗不能用寇准之策退敌,致辽益强,而宋益弱,为后来北宋的覆灭埋下隐患。

总结

澶渊之盟签订前,两军互有胜负,辽军虽然侵犯北宋边境,但实际上没有占得丝毫便宜。签订澶渊之盟时,双方形势都不容乐观,辽军国内形势吃紧,正急于退兵处理家事,宋军怕西夏乘虚而入,也急于收缩战线。双方都骑虎难下,便坐到谈判桌前。两国使臣你来我往,辽方既不想空手而归又要顾及面子问题,宋方急于和谈,只要不割地万事好商量。景德元年是一个折射历史发展之“道”的年份,这一年里,以及前后,宋朝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大事,考验着当政者的智慧与勇气,引发了后人无尽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