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耄耋翁剪出百科全书

作者:栗洁春

——“都”市寻幽之书缘斋

和杨步祥老的结缘,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

定居成都这几年,但凡我熟悉的故乡人到了成都,都要联系一下,推杯换盏一番。前年暑假,我在故乡的一个企业家朋友来成都送孩子上大学,跟我说他们村有个老人叫杨步祥,也在成都,曾任四川省物资厅的领导,现在已经80多岁了。

对于一个身处异乡的人,只要得到任何一点老乡的信息,总是十分上心。我也一样。我就马上添加了杨老的联系方式。之后我也给杨老打过几次电话,只是他在金牛西,我在成华东,距离有点小远,相信总有机会见面的,就没有急切的见面。

去年夏天,我故乡的一个文友也是杨老的老乡把他自己主编的村志《上拔剑村志》给我寄来一本。村志里有一篇介绍杨步祥老的文字,读来让我对这位老人肃然起敬!原来这位老人身上居然还有那么多的精彩故事,这也令我尽快拜见老人的欲望愈加强烈。

于是,我和老人约定了时间地点见面。

耄耋翁剪出百科全书
耄耋翁剪出百科全书

在金牛区图书馆三楼杨老的工作室,我们见面了。杨老虽年过八旬,华发稀疏,但精神矍铄,面色红润,思维清晰,声音洪亮,丝毫不显老态。他正在工作。一双颤巍巍的手、一把剪刀、一张桌子、一把椅子……这些共同构成了杨步祥多年来最熟悉的场景,也是他生活的常态。每天每天,金牛区图书馆的办公时间一到,85岁的杨步祥总是第一个走进大门,登上电梯来到他的工作室,整理他的那些“宝贝”。

杨步祥从1976年开始收藏报纸并制作剪报,坚持至今已有44年时间,目前收藏量已达5000余册。他还为这些手册进行了分门别类:疫情、党建、四川、成都、人物志等等。杨步祥说:对他来说,制作剪报是自己半辈子的爱好;而对于自己共产党员这个身份来说,则是一份挚爱的工作与沉甸甸的责任!

提起与剪报之间的渊源,还要追溯到1976年。“那一年,毛主席逝世,举国哀悼,报纸上的相关报道铺天盖地。”杨步祥回忆道。当时他便萌生了一个想法,现在这些报道的新闻,随便一翻报纸就能看到,以后想看了怎么办?如果能把这些报道整理起来,今后随时都能拿出来看岂不是更加方便。于是,杨步祥拿出一把剪刀,搬了一个凳子,乘着空闲时间,在家中剪起了报纸。为了能更加完整地保存,杨步祥还专门买了更好的笔记本,将剪下来的新闻报道小心翼翼地粘贴上去。

耄耋翁剪出百科全书
耄耋翁剪出百科全书
耄耋翁剪出百科全书

“当时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在报道毛主席逝世的新闻。恰好当时我从事政治性工作,办公室内也有许多报纸,所以我就全部剪下来作为收藏。”杨步祥当时工作比较忙碌,每天都是晚上7点左右才能到家,但为了这个刚找到的爱好,他总是利用下班后的空闲时间进行剪报。

也许在外人看来,剪报十分简单,但杨步祥告诉记者,实际步骤比想象的繁琐。“首先剪报是将报纸报道的精华部分剪下来,你就必须将报纸读完;其次,如果你要搜集一个系列的报道,就要去买多家媒体的报纸,每一家媒体的报道也各不相同,需要根据你自己的理解进行排序,比如,根据报道篇幅的多少、根据报道的权威性等。就拿有关毛主席逝世的剪集珍藏来说,我是根据时间顺序进行排列的,从毛主席逝世的新闻到告全国各族人民书,再到吊唁仪式,最后是各家报纸进行缅怀……”这一本四十多页的剪报,花费了杨步祥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这也是杨步祥最早的一册珍藏剪报,他取名为《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记得上中学时读到大作家柳青的作品,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让他记忆尤深:“人的一生关键的只有几步,它可以影响人的一个时期甚至一生!”过去多年,柳青的这句话一直是他的座右铭牢记在心。杨步祥意识到一种别样的大门为他开启了,他为自己置办了一套工具,自己买了剪刀、浆糊、直尺、彩笔,又跟单位的会计要了几十个不用的旧账本,就开张了!每天单位里一下班,他就开始上自己的“小班”了,办公室的旧报纸全在他的剪刀下开了数不清的“天窗”,再分门别类的贴在准备好的账本里。

耄耋翁剪出百科全书
耄耋翁剪出百科全书

由于自己工作任务就是党务,单位光是为他一个人就订了从中央到地方八九种报纸,另外还有好几份资料,学习看报领会精神就是每天的最重要的事情。看着办公室里摞得高高的看过的报纸,杨步祥意识到,报纸不就是历史的日记吗?今天的报纸不就是明天历史的见证吗?收藏报纸,可以说就是收藏历史;报纸号外更是“历史风云的见证”和“时代大事的记录”,也是报纸文化最吸引人的亮点之一。收藏研究报纸,追溯历史,对传承弘扬中国报纸文化,促进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平时搞搞报纸展览,是为社会做文化方面的服务。就是自己或亲友翻看这些内容有趣﹑版面精美﹑记载着昨天历史﹑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报纸,大家也都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能在阅报中享受幸福快乐的人生。

这之后,杨步祥发现剪报已发展成了他的爱好。他说,上一天班会感到很累,但一想到下班回家可以制作剪报册,一天的疲惫感瞬间一扫而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凭借着对剪报的热爱,从1976年起,杨步祥就一直坚持搜集报纸、剪辑内容、制作成册。2003年,杨步祥定居于茶店子街道,街道很快就注意到了他这位有特别爱好的老人。“街道说我做的这件事情很有意义,希望能在街道层面进行推广。”当年,杨步祥就在街道的支持下举办了两场展览,随后又进小区向居民们讲解了自己的剪报工作。

茶店子街道办事处为了支持杨步祥的工作,还派工作人员每天免费送上各大媒体的报纸,甚至免费向杨步祥提供精美的笔记本,用于剪报的粘贴。有了街道的支持,杨步祥干起剪报工作来更加游刃有余,到2020年已经剪辑了5000余册剪报,家里客厅餐厅阳台卧室到处都摆放着他的集报册。锦江区督院社区就在春熙路边为他租了两间楼房用作剪报储藏室,书法家、成都书画院院长何继笃为他题写馆名“报缘斋”。随着年龄的越来越大,腿脚也越来越不太灵便,又加家到报馆有点远,又恰逢家门口的金牛区图书馆落成,他就在2021年5月将剪报册全部无偿捐赠给了图书馆,供辖区居民们参观、翻阅,也便于杨步祥进行讲解。

耄耋翁剪出百科全书
耄耋翁剪出百科全书
耄耋翁剪出百科全书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杨步祥直言“眼睛和手都不行了”。本打算就此“收手”,但2019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了给国家献上自己的祝福,杨步祥剪辑了几十余册各大媒体有关70周年的报道。2020年年初遇上新冠疫情,杨步祥整个上半年又开始忙碌起来。“整个上半年我就基本上没歇过,现在老了,动作慢。上半年除了吃饭睡觉,其余的时间都在做剪报,也只制作了30余册。”杨步祥说。他将它们取名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报道”,并从医者、志愿者、画家、作家等各条战线进行了剪集。街道工作人员表示:“若干年后,这些或许会成为一份珍贵的资料。”

去年初,四川省关工委到区方志馆视察杨步祥剪报工作室和存储室建设情况,并现场查阅了已整理好的藏品,区文体旅局、茶店子街道关工委相关负责人陪同视察。区方志办主任贾迎霜介绍了为杨步祥老人剪报藏品提供的存放室、展柜、展架等相关情况,视察组领导对此给予了高度肯定,说“看了杨老的集报收藏,总有一种历史穿越的感觉!”

“相较于其他藏家,杨步祥老人的剪报有其独特之处,就是全都是分门别类的主题收藏,涵盖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国防军队发展、科技文化创新、基层社会变迁等80多个方面内容,从几十年前的报道到近期的战疫事迹,内容包罗万象、史料价值高。现在存放在方志馆,不仅为这些藏品提供了安全规范的保管,又方便了居民的取阅学习,更好地发挥了社会作用。”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悉,杨步祥经常在街道的支持下,在辖区开展各项活动,包括用剪报藏品向社区居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多年积累下来,在全区、全市乃至全省都具有了深远的影响力。

杨步祥表示,剪报这件事已经成了他这辈子的唯一爱好。现在自己年事已高,街道就安排了志愿者配合他进行工作,因此会继续开展剪报事宜,收藏更多不同题材的精品内容,展现改革开放的各项成果。“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更加忙碌,社会不断发展,新闻不断产生,我的剪报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杨步祥笑着说道。

随着他的剪报和宣传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步得到了社会多方面的大力支持。锦江区督院街道办事处、金牛区茶店子街道办事处等单位,纷纷免费为他订阅报纸;多家媒体记者采访报道他的先进事迹。他成了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的社会名人,受到了党政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

他先后被吸收为四川省收藏家协会会员,被聘为青石桥督院社区顾问、盐市口小学校外辅导员、四川省五老志愿网吧监督员、金牛区锦城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被评为锦江区“十佳老有所为者”,成都市“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感动金牛典型人物”,“学习宣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典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活动先进典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杨步祥已85岁高龄,夕阳晚照,但他继续发挥余热,仍在坚持不懈地从事剪报收藏和利用剪报的宣传正能量效果,为社会、为群众、为新时代建设做着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