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39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作者:大猫老师有话说

  仁宗庆历前后,受范仲淹、欧阳修等政治革新运动影响,文学革新思想更自觉:改革政治、表达政见需要,儒学理论的指导,实用的文学形式,宋急需建一代文学。

第一节 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

一.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最早开创宋代文风。

二.对西昆体和太学体的矫正。

(一)欧诗文革新本质上针对五代文风和西昆体,但与柳开后复古派文论家不同。

(二)“太学体”。

1.石介写《怪说》3篇,攻击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刓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离析圣人之意。”对太学生影响很大。于是以太学生为主的士子随之矫枉过正,竞弃西昆体华美密丽文风,走上险怪艰涩道路,形成“太学体”。“太学体”虽提倡古文反对骈俪,但自身怪僻生涩,所以欧阳修反对之。

2.柳开穆修石介等复古主义文论都有重道轻文、甚至把文学看作道统附庸的倾向。

(三)欧阳修文道观。

1.认为儒家之道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六经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答李诩第二书》)

2.文道并重。认为“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又认为“其言之所载者大且文,则其传也彰;言之所载者不文而又小,则其传也不彰。”(《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还认为文具独立性质:“古人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与乐秀才书》)意义:

(1)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

(2)把文学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提高了文学地位。

3.柳开等以韩愈相号召,主要着眼于其道统,而欧重继承韩愈文学传统。

4.欧以韩柳为典范,取法韩文从字顺,对韩柳古文奇险深奥倾向弃而不取:“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曾巩《与王介甫第一书》);同时不否定骈体文的艺术成就,赞赏杨亿等“雄文博学,笔力有馀”(《六一诗话》)。既纠正了柳开、石介的偏颇,又矫正了韩柳古文的缺点,为北宋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三.欧散文内容充实,有为而作,有感而发,形式多样。

(一)议论文。

1.直接关系当时政治斗争,如《与高司谏书》充满着政治激情;《朋党论》提出“小人无朋,唯君子则有之”论点,均具积极的实质性内容。

2.表达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如《五代史》中序论,总结五代历史教训,表达作者褒贬及国家兴亡在于人事而非天命的历史观;为友人文集作的序言,不但评述友人的文学业绩,而且抒发对死生离合、盛衰成败人生遭际的感慨。

(二)记叙文。

1.历史散文,如《五代史记》。

2.亭台记、哀祭文、碑志文等也都具充实内容,如《丰乐亭记》对滁州历史故事、地理环境、风土人情都作细致描写;《泷冈阡表》追忆父母言行,细节描写细腻逼真。

四.欧散文艺术性。

(一)强烈的感情色彩。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如《释秘演诗集序》。充分显示散文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叙事、议论、抒情功能有机融合。

(二)对散文文体发展的贡献:作品体裁多样,各得其宜——辞赋和四六。

1.改造骈赋、律赋,去除排偶、限韵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如《秋声赋》既部分保留骈赋、律赋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强赋体抒情意味。

2.革新四六体。欧四六体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少用故事成语,不求对偶工切,如《上随州钱相公启》、《蔡州乞致仕第二表》等。

(三)欧文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风格平易自然,如《醉翁亭记》。

第二节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欧阳修诗中的议论及其平易的风格 梅尧臣开拓诗歌题材的深度对宋诗艺术的先导作用苏舜钦诗的奔放直率风格

一.欧阳修诗歌。

(一)欧诗诗风革新:

1.重视韩愈诗“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六一诗话》)的特点,提出“诗穷而后工”理论,与西昆诗人相比,更重生活内容。

2.梅尧臣主张诗歌创作应“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反对“有作皆言空”的不良诗风。欧、梅等诗歌创作以扭转西昆体脱离现实倾向为指导思想。

(二)内容:

1.欧诗中以社会现实为题材的作品,如《食糟民》、《边户》。

2.更重要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或抒发个人的情怀,及对历史题材的吟咏等。由于这类诗多含很深的人生感慨,与西昆体同类诗作有本质区别,如《戏答元珍》。

(三)艺术:

1.受韩愈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手法和议论入诗:

(1)叙议抒融合,得韩诗畅尽之致而避免其枯躁艰涩之失。如《再和明妃曲》;

(2)欧诗散文手法主要体现在借鉴散文的叙事手段上,如《书怀感事寄梅圣俞》。

  2.学李白语言之清新流畅,这与欧诗特有的委婉平易的章法结合,形成流丽宛转风格,如《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二.梅尧臣—专力作诗。

(一)内容。

1.关心时政,反映朝中重大政治事件。

(1)或以寓言形式抨击邪恶势力,如《彼吟》、《猛虎行》讥刺吕夷简;

(2)或直书其事,如《书窜》。

(3)反映民生疾苦,揭露贫民惨状,如《汝坟贫女》《田家语》等,《小村》(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2.更重要题材是写日常生活琐事,如《食荠》、《师厚云虱古未有诗邀予赋之》等。

(1)有时不成功,如《扪虱得蚤》、《八月九日晨兴如厕有鸦啄蛆》等。

(2)更多把日常生活中的琐屑小事写得饶有兴味,如《七月十六日赴庾直有怀》《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等,为宋诗开辟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题材走向。

(二)艺术风格。

1.以追求“平淡”为终极目标:“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挺之忽来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辄书一时之语以奉呈》)指超越了雕润绮丽的老成风格,如《鲁山山行》、《东溪》(背)。

2.梅诗风演变以偏离唐诗丰神情韵风格为方向,有时虽使梅诗词句枯涩、缺乏韵味,但最终导致新诗风形成。欧评:“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气完力馀,益老以劲。”(《梅圣愈墓志铭》)

(三)梅诗题材和风格都具宋诗风气之先意义。

三.苏舜钦。苏舜钦性格豪迈,诗风也豪放雄肆。

1.反映时政,抒发政治感慨,如《庆州败》《城南感怀呈永叔》;被逐后多写心中愤懑之情,如《维舟野步呈子履》《天平山》。

2.写景诗。喜写雄奇阔大之景,赞美自然界壮伟力量,如《大风》、《城南归值大风雪》等。

(二)艺术。

1.直率自然,意境开阔,以雄豪奔放风格见长,主要体现于长篇古诗,如《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短诗也有相似风格,但语言更为凝练,如《淮中晚泊犊头》。

2.推敲、剪裁功夫略嫌不足,有些作品不够含蓄精练。宋诗畅尽而伤直露的特点,苏诗中已见端倪。

第三节 王安石等人的散文

一.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简洁峻切。

  (一)文学观点以重道崇经为指导思想:“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上人书》)虽不排斥文学的艺术性,但更重视文学的实际功用。

(二)散文多直接为政治服务,论点鲜明,逻辑严密,说服力强。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等堪称新法纲领;学术论文《周礼义序》、《诗义序》等为配合新法而推行的新学而作。

(三)短文直陈己见,不枝不蔓,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如答司马光《与王介甫书》的《答司马谏议书》,极度简洁和周密说理结合,“瘦硬通神”(清刘熙载《艺概》)。

(四)王散文充分发挥古文实际功用,提高实用价值;缺点是过于注重逻辑说服力,对艺术感染力重视不够。如游记《游褒禅山记》。

二.曾巩—平正周详。议论委曲周详,文字简练平正,结构严谨舒缓。如《墨池记》。

第四节 王安石的诗歌

一.王诗重实际功用,但也把诗歌看作抒情述志的工具,偏重抒写个人情怀,反映的生活内容也更为丰富。

(一)创作历程—王诗诗风在56岁退居江宁为界分成前后两期。

(二)前期重反映现实,如《河北民》《兼并》《发廪》等;抒情诗思亲怀友名作如《思王逢原》3首、《示长安君》;咏史诗继承左思、杜甫来借咏史以述志传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表达新颖看法,抒发政治感情。如《贾生》《明妃曲二首》。

(三)后期趋于含蓄深沉。

1.寓悲壮于闲淡中的,如《北陂杏花》“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2.最有代表性的是写景抒情绝句,黄庭坚:“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叶梦得:“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选语用字,间不容发。”(《石林诗话》)“王荆公体”主要着眼于其晚期诗风。如《雪干》《书湖阴先生壁》。

3.早期诗风显示直截刻露宋诗特征,晚期诗以丰神远韵风格体现出向唐诗复归。

二.王令。

(一)以评击时弊、抒写远大抱负为主要内容,风格雄伟奔放,语言奇崛有力。如长篇五古《梦蝗》是充满浪漫色彩的寓言诗。

(二)抒情诗也具开阔雄大意境,如《暑旱苦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