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于京东丨从“记忆之场”到消费主义:如何重寻传统节日的意义?丨春节随想录

◆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于京东丨从“记忆之场”到消费主义:如何重寻传统节日的意义?丨春节随想录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编者按:值此新春佳节,《探索与争鸣》微信公众号特别策划“春节随想录”专栏,邀请多位人文社科学者,畅谈过去一年的个体经历和学思感悟。学人们透过饱学而又敏锐的笔触,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或学术探索,或文化感悟,或现实思考,为长期关心和支持《探索与争鸣》的读者奉上一道道别具风格的思想大餐。系列文章将在节日期间陆续推出。《探索与争鸣》谨祝大家新春快乐!

从“记忆之场”到消费主义:如何重寻传统节日的意义?

于京东|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政府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探索与争鸣》第四届青年理论创新征文一等奖获得者

本文系《探索与争鸣》微信公众号专栏专稿

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非经注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于京东丨从“记忆之场”到消费主义:如何重寻传统节日的意义?丨春节随想录

最近常听身边的人感叹道,现在过年都没啥“年味”了,即便如此,一年一度的返乡潮、春晚预告、超市火红的大礼包与高速上堵车的信号,还是不断提醒着我们春节的来临。这之后不久又将迎来情人节,巧克力、双人套餐与照例涨价的玫瑰花会增加许多仪式感,但也不免引起一些抱怨的声音。现如今,人们一边高呼再没有什么纯粹的节日了,顺便还要批评一下商家和资本的“套路”,一边却又反复过着一个又一个节日,甚至不断发明出新的庆祝方式。

对学术界而言,节日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研究主题。无论是在宗教还是世俗领域,人们会通过周期性重复的庆典活动来回顾与加强自身与所依赖的归属感之间的联系,这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不过在传统时代,节日呈现的是一个有差异的等级世界,小团体、多样化的庆祝方式往往带有片面、独享的私人娱乐性质;现代节日则更加拥护包容、开放与普世性等价值,这种集体活动对参与者身份的确定是抽象而扁平化的,反而真正地使人陷入了疏独(Ozouf,1976)。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节庆活动看似是集体的狂欢,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个体的疏离感。

于京东丨从“记忆之场”到消费主义:如何重寻传统节日的意义?丨春节随想录

上为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年版

下为哈布瓦赫《记忆的社会框架》,1925年版

于京东丨从“记忆之场”到消费主义:如何重寻传统节日的意义?丨春节随想录

然而从节日的起源来看,它在原初就被赋予了解放个体于平庸与日常生活的重要使命。根据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考察,原始部落中分散、独立的个体或家庭总会在特定地点进行集会,时长从几天到数月不等,他们展开祭祀、宴饮、歌舞、狂欢等 “集体欢腾”(corrobbori)活动,作为维系家庭、宗教与共同体热忱的一种方式。在日常的生活中,这种“集体欢腾”也会依托一系列特定的符号、事物、场景与仪式来延续,节日便是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莫里斯·哈布瓦赫继续在这一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集体记忆”(mémoire collective)的概念,即非常规、间断性的“集体欢腾”会通过个体和社会记忆的方式来补充和维持,而个体与社会记忆的唤起又是通过场所、建筑、形象、标志、符号、惯习等这些承载历史传统的意义单元来实现的,涂尔干称之为“物质性支柱”(support matériel),哈布瓦赫则认为这是形塑和延续集体记忆的一种“社会框架”(les cadres sociaux)。

于京东丨从“记忆之场”到消费主义:如何重寻传统节日的意义?丨春节随想录

上为奥祖夫《革命节日》,1976年版

下为勒华拉杜里《罗芒狂欢节》,1986年版

于京东丨从“记忆之场”到消费主义:如何重寻传统节日的意义?丨春节随想录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法国,围绕节日的研究在历史与文化领域逐渐兴起,在奥祖夫(《革命节日》,1976)、勒华拉杜里(《罗芒狂欢节》,1979)、奥利(Pascal Ory, Une nation pour mémoire, 1992)等不断追溯过去历史与节日变迁的同时,诺拉(Pierre Nora)等人也在倡导关于当下节日的社会性分析,在其主编的《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 1984)丛书中,就有专门一组关于节日庆典的文章,其中包括《伏尔泰与卢梭百年纪念》《七月十四日》《雨果的葬礼》《法国大革命百年纪念》《1931年的殖民博览会》。这些关于节日的研究同当时法国与欧洲的文化政策也密切相关。1984年,当诺拉等人开始筹备记忆丛书编写之时,法国文化部倡议设立了欧洲文化遗产日,以免费或优惠的形式向公众开放大批的历史遗产和名胜古迹,受此影响,各国和世界范围内的公共性新节日也纷纷涌现。两年后,时任法国文化部长的贾克朗(Jack Lang)提出用“记忆之场”(lieu de mémoire)来弥补原有“历史建筑”(monument historique)叫法的局限,用来标示那些在现当代仍存在且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事物,比如著名的商店、餐厅、广场,标志性的古迹、建筑和历史人物,当然也包括公共性的节日、庆典与纪念活动。到了1990年,《罗贝尔大词典》收录了这个新词条,用以指代那些物质和理念层面上的意义单元,它们因人们的意愿或时间的作用而成为某一共同体的象征元素。

于京东丨从“记忆之场”到消费主义:如何重寻传统节日的意义?丨春节随想录

上为1984年《记忆之场》第一卷封面

下为1993年《罗贝尔法语大词典》中“记忆之场”词条

于京东丨从“记忆之场”到消费主义:如何重寻传统节日的意义?丨春节随想录

从这个角度看,春节无疑是海内外中国人最重要的一处“记忆之场”。比如说“回家”“团圆”“贴春联”“包饺子”“年夜饭”等词汇组成了人们关于春节的言说记忆,这些话语既是过去与历史的沿袭,也进一步促成了当下的共识与认同。除了词语概念,承载这种节日记忆的框架性支柱还有很多,譬如作为场所的公园、庙会,作为仪式的守夜、拜年、祭祖,还有作为象征物的生肖动物以及作为事件的春节联欢晚会等。这些之所以成为国人节庆记忆的框架性要素,一方面是由于时间作用而形成的历史遗产与风俗传统,另一方面则也反应了一种朴素而真实的共同意愿——“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即便在“年味”日渐淡化的今天,即便因疫情防控无法返乡,人们关于春节的记忆也会在特定时刻被日常生活中的词汇、场景、事物所唤起和强化,所谓“莼鲈之思”“睹物思情”,王维的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是这个道理。这种记忆的实质是“当下”对“过去”的重新组合,而这种重组是以群体或社会框架为坐标系的,因而个体的节日记忆同民族、国家的集体记忆是彼此关联的。

于京东丨从“记忆之场”到消费主义:如何重寻传统节日的意义?丨春节随想录

上为《记忆之场:法国过敏意识的文化社会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3版

下为奥利《记忆的国度》,1992年版

于京东丨从“记忆之场”到消费主义:如何重寻传统节日的意义?丨春节随想录

在诺拉等人的记忆史研究看来,当代的公共节日已经实现了从“民族性”向“遗产性”的过渡,过去的历史意义已经丧失了,人们同传统与纪念之间的关联已经十分薄弱,以往那些隆重而严肃的节庆活动如今已变成了消费主义的日常事物,这也是节日越来越多,节日感却日渐淡薄的重要原因。对此,诺拉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回归文学与想象,发挥原始节日共同体的情感属性,也可以梳理现有日常生活中的节庆“模块”,重新构建富有生命力的记忆框架,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借助数字时代的新技术与新媒介。这或许就是今日以更加丰富与复杂的形式,对传统节日进行有效重组或创新的一种路径。

于京东丨从“记忆之场”到消费主义:如何重寻传统节日的意义?丨春节随想录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聚焦中国问题

秉持人文立场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欢迎一起“探索与争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