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会宁老校长、教育家春节考察记

考察灯山楼碑刻

贠守勤

(2022年2月2日壬寅正月初二)

昨天(2022年2月1日壬寅正月初一)我专门考察了灯山楼。灯山楼位于靖远县平堡镇街道上,灯山楼有两块碑记,我已编入《甘肃金石录·白银卷》。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发现很多事情从资料到资料总会有失误甚至于讹传的,所以,很多历史遗迹我都是尽最大可能亲自去考察,这次考察灯山楼原因也在于此。

会宁老校长、教育家春节考察记

平滩堡灯山楼为两层小楼,为骑楼,下面为东西人行通道,二楼空置,一楼门洞内南北两面墙壁上镶嵌有两桶碑记。

南面《平滩堡灯山楼碑记》曰:“予也,久居斯土,溯厥由来,有斗南吴老先生者与乡约刘贞、善士李芳久,因神恩之普济,于康熙三十年,遂约本堡善会创立灯山楼,未逾月而成。”又曰:“每岁元宵,秉烛高照,而神光于以四映焉!”

靖远县《平滩堡建修灯山楼碑》为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重镌,碑记撰者周德至、荩臣甫,刘养化书丹。碑为石灰岩质。碑高78厘米,宽118厘米。碑面四周为花草仙禽纹饰。碑文自右至左竖刻,共26行,满行16字,楷书,每字约3厘米见方。此碑今镶嵌于靖远县平堡乡金峡村灯山楼南侧墙壁上。

会宁老校长、教育家春节考察记

又,北面《灯山楼碑记》曰:“以卑承尊,非敬莫达,以尊临卑,有感即应,此尊卑之分定,而神道于焉昭昭矣!”又曰:“楼以东,菩萨临焉;楼以西,文昌映之。地之灵,人之杰,实神佛之慧灯皎皎然。”据碑文记载,清康熙年间已有碑记,道光间“顿换旧碑,爰勒新石。”

《灯山楼碑记》为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立,碑记撰者生员刘养士,刘养化书丹。碑石为石灰岩质,高81厘米,宽124厘米。碑四周为麒麟仙鹤仙童莲蓬回形纹图案。碑文自右至左竖刻,共28行,满行16字,行书,每字约2.5厘米见方。此碑今镶嵌于靖远县平堡乡金峡村灯山楼北侧墙壁上。

清代政治腐败,百姓将平安之事寄托于神灵,故修建了灯山楼,以彰平安。

灯山楼位于原平滩堡富户百姓称王十万家的遗址上。平滩堡王家乃大户人家,收集到的碑刻有《王宝墓志碑》《王应宾墓志碑》《王永佑及夫人吴氏墓志碑》《王守臣墓志》《王守官墓志碑》《王文槐夫人武氏神道铭文碑》《王太母武孺人行状碑》《王家谕及夫人武氏行状碑》等12通,为白银市家族碑刻数量之最。其《王家督懿行碑》记载曰:王家督,名石桥,讳永贵,世为靖邑望族,“公其冢嗣也‘幼业儒,极英敏。弱冠游黉宫,习举子业。出入兰山、宏道两书院。诸院长咸以大器目之,背声关践,士林喷喷矣’”,由此可见在清代,王家为书香耕读之家,富甲一方。王十万家的建筑遗迹现在仍然有很多。

会宁老校长、教育家春节考察记
会宁老校长、教育家春节考察记

灯山楼向西出门洞,北侧即为城隍庙,据说现在的主殿为王家当年的上房,面积不大,坐北朝南。城隍爷为郭斌,即郭虾蟆。此处郭虾蟆被封为“显佑伯”,“显佑伯”是郭虾蟆的封号。在中国历史上,一般的城镇或集市都建有城隍庙,明太祖朱元璋当“游方和尚”时曾栖身于城隍庙,为报城隍神之恩,将城隍爷进行封赏,“显佑伯”即为城隍爷的封号,故又称“敕封”。平滩堡的城隍爷没有看到“敕封”二字。

如此说来,在白银市境内至少有三个地方的城隍爷是郭斌郭虾蟆,一处在靖远县城,一处在会宁县城,一处在平滩堡。

会宁老校长、教育家春节考察记

平滩堡城隍爷的管辖范围为东至独石头,西至糜地沟岘,南至哈岘,北至砂坡岗、刘川一带。平堡的城隍庙最初在堡子山堡子内,清康熙初年移至平堡中街,建有城隍庙建筑群,院子里有一棵柏树,是康熙二年(1662年)所植,距今已有三百多年。

堡子山堡子我去年考察过一次,据说堡内曾零星散布有明清时期的瓷片、砖瓦碎片。一般认为是明代建筑,旁边有烽火台。现在有两个疑问:一个是烽火台明代比较多,但和堡子结合在一起的很少见,一般都是独体建筑,和堡子结合在一起的往往是碉堡,底下设有暗道,为防御设施。一个是将烽火台和明长城联系在一起,缺乏证据。平滩堡位于黄河岸边,黄河本身就是一道天然屏障,御敌于黄河以北,比长城更为可靠,所以此处修筑长城似乎缺少必要性。故堡子山烽火台到底是烽火台,还是碉堡(亦可作为烽火台),尚需要继续寻找证据。

会宁老校长、教育家春节考察记

在黄河南岸平滩堡一侧一眼望去能还看到的烽火东西还有两座,三座烽火台的距离相差不多。

据说,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年),设靖虏卫军民府,并置军政机构“九堡”,平滩堡为其一,明万历五年(1577年),平滩堡改隶靖虏卫。平滩堡为明代所建的可能性较大,证据比较充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