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东京往事,悲欣交集——谈谈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

作者:乐影秋帆
东京往事,悲欣交集——谈谈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

《Tokyo Language》作者:Ichiro Ozu(1953)

小津的《东京物语》拍摄于1953年,在战争的背景下,老夫妇想念东京的孩子,于是坐夜行列车去看望。老板开了诊所,老两开了美容店,日复一日一定不能闲着,老夫妇一夜都挤在老大家里面,孙子抱怨不能学课......回家后不久,老太太就去世了,孩子们赶去参加葬礼,聊着,我们没有意识到老父亲在孤独中已经搬到了外面——

看完《东京物语》,我知道小津作品的顺序,不是他重复自己,而是他是一个不断探索家庭伦理意义的电影人。

通过影片,不难发现小津最关心战后日本社会变迁的本质,即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家庭伦理无可挽回地被打败,这种情况与中国的现状只是有点相似。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部电影的象征意义。东京相对于老夫妇生活在乡下,不仅代表着未来和理想的居住地,更代表着现代化的集中地和目的地,这是战后日本人的"同梦",然而,长子"开医院"的美丽传说,现在被残酷现实的小诊所所取代, 但也传达了小津的世界观,即所谓的"理想",不可避免地掺杂着很多"纸糊现实"。

而现代生活,在小津看来充其量只是一个"忙"字,孩子忙着作业,大人忙着谋生,街上匆匆忙忙的路人络绎不绝的商业海报,两个老人注定不止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唯一能维持他们和这种陌生的社会关系应该是感情, 但小津用镜头记录了家事假的价值,孩子其实没有时间陪,原因是"一天关门,生意就更难做......"

东京往事,悲欣交集——谈谈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

当然,孩子们后来邀请老人去热海度假,依然是一种新奇的感情表达方式,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老人的居住地因为音乐厅(现代生活的象征之一)一堵墙而整夜睡觉,因为孩子们合资付出了经济代价, 这意味着在他们看来,要表达家庭的代价,这是小津对现代家庭真理的洞见。

这样,传统家庭观念的瓦解速度太快了,但小津还是给了他的补救措施,血亲淡出的场合,但三位妻子仍然背负着传统残存的美德,先是她丧偶八年无悔,然后请了特别假陪老人去东京旅游, 还在葬礼上表示愿意独自一人陪伴家人聊天回家,小津最后只在无血缘关系中找到了家人的释放?

小金的电影,空间永远是普通人的家,人物永远是或勤劳的年轻公民,或孤独在老龄境地的好父母,事情只是人来,婚礼和葬礼,以及展开的世俗场景,没有大喜低落,只有小细节不能小细节呈现, 只是一杯苦茶,一口,尝起来自知。中老年人的处境用人物的双手踉踉跄跄跄,一个微笑静静地展现出来,所以回味无穷无尽。

东京往事,悲欣交集——谈谈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

《东京物语》不同于小津晚期作品的干净、静态的风格,并带有强烈的动态生活写照,虽然镜头低位,使用静止的镜子也有相当大的份额,但它是由作品的内容决定的,是老人视角下生活在城市子孙后代内心世界的荒凉再现, 其中以老人和儿童为代表的旧生活方式,战后日本新一代经济复苏时期的某种矛盾,是传统家居风格和家庭诉求遭遇的崩溃。

这样,我们理解了小津心中平静的传统家居场景,为什么总是插入画面中新工业区的高烟囱干扰,拥挤不堪,这种层次,影片确实已经深深地让任何人都无法避免,被刺痛了,然后难以平静内心的波澜, 一部看似安静的电影可以如此有力量,看小津的功夫。

看看情节的象征意义。东京二年的尴尬可以理解为"传统"的宿命论地位,这一直是东京"传统"恶化的现实。

老人说,"我们终于无家可归了",这从来都不是简单的醉酒自嘲。老母亲的去世,暗示着传统文化与时代潮流碰撞后的碎片化,两个孙子对祖先的态度,或许是小津对新一代无知的某种预言,而三位妻子的感情还在继续,归根结底只是小津的一个无奈的假设。

如果连这块土一起坍塌,传统捍卫者小津和他的世界观将如何站立?这种假设或希望可能指向电影的悲剧性。

东京往事,悲欣交集——谈谈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

影片最后,老母亲的骨头不冷,孩子们一直在忙着谈论返程夜班的题目,为什么有半个悲伤?陶元明《拉歌》云:"总是送人,每一个也给自己家。亲戚或俞悲,别人也唱过。死在哪里,到尸体与山。《东京物语》恰恰是孩子们的诞生,第一个消磨了自己的悲伤之心,那真是令人不寒而栗的现代风格,所以,老人独自一人在江户镜头的内海面对死者是如此震撼。

东京的过去,悲伤与幸福的交集 - 谈小津一郎的"东京故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