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综述|景云里呐喊

作者:橙色玫瑰蛋挞

编者注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赢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兴业路树英迪石库门成立。一年后,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旧成都路夫市石库门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就"民主统一战线"作出了一项决议,形成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党领导的统一战线走过了近百年的旅程。历史一再证明,中国共产党越弱,越看重、越需要、越依赖统一战线,越强大,就越能重振统一战线的宏伟。

百年历程辉煌,百年之心历久远。

上海石库门作为党的发源地、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发源地、党领导的革命文化运动和爱国民主运动的主要堡垒,蕴藏着统一战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庆祝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联合时报》和政协头条计划推出庆祝党的百年主题报道《上海统一战线100周年》,以赤姿的感情重温百年统一战线的上海印记,以媒体为媒介重温百年统一战线的上海风光, 旨在引导总务委员和各界人士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中国人民社会主义最可靠的骨干。

我们自豪地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下,向统一战线一百周年致敬。

综述|景云里呐喊

左翼联盟五烈士雕像

随着鲁迅在景云阅兵式上的呐喊,听着丁玲和"左联五烈士"之一的胡同也频频"灵魂对话"......

2021年5月4日,上海首部沉浸式互动红色文化情景喜剧《为牺牲而青春》在多伦路首演。该剧讲述了左翼联盟被捕牺牲前后五位烈士的故事,再现了烈士和革命者的旅程。该剧是现实生活的布局,利用景云里、龚变形咖啡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纪念馆等现实生活中的资源,让观众可以一步一步地穿过景云,走进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纪念馆遗址,接近90年前的火年。

"忍耐看到你的同龄人变成新的鬼魂,在刀丛中寻找小诗。在谈到鲁迅领衔游行的戏剧时,鲁迅饰演的演员石磊说:"走在这条沉浸在历史沧桑的街道上,我清楚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深深的悲痛和坚强的挣扎。"

景云,一座普通的石库门,只坐北向南的3排3层小楼,但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这里聚集了鲁迅、陈旺道、毛敦、叶胜涛、冯雪峰、周建仁、软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这里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文化进步人士, 建立文化统一战线的强大堡垒。

点燃红色文化之火

革命失败后,中国的进步青年普遍陷入困境。1927年冬天,中国共产党联合创造学会和太阳社的郭沫若、程义乌、蒋光慈等一批革命作家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迅速受到广大青年的热烈欢迎,并在短时间内风靡了中国文学界。与此同时,一种"左倾"情绪开始影响文学界。自1928年以来,左翼文化阶层内部爆发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辩论,一些人将矛头指向鲁迅。

"党中央及时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于1928年10月发出指示,在文化界建立统一的革命团体。"1929年6月,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又称'中央文化委员会',由潘汉年担任书记,"上海左莲纪念馆副馆长葛伟说。文化中央成立后,我们大力推动鲁迅旗下左翼文艺圈的团结,尊重和听取鲁迅关于发展进步文化的观点,为左翼联盟的酝酿和建立创造了条件。"

从新文化运动中走出来的中共,与文化圈有着天然的联系。国民党的新军阀上台后,发动了对革命文化的"围攻",迫害进步文化团体和文化工作者,镇压左翼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团结文化进步人士组成文化新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包围"。

综述|景云里呐喊

鲁迅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发表演讲(版画创作)

经过党的建议和规划,1930年3月2日.m,在多伦路上海中文艺术大学一楼左侧20多平方米的教室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正式召开。

这时,小教室里挤满了人。讲台下坐着三把椅子,坐着鲁迅、夏燕、钱杏,接着是两排长凳,每排四排长凳,坐着二十个人,还有当时文化圈内所有的知名人物,如冯雪峰、田涵、冯乃超、软石、杨汉轩等。鲁迅当场发表了左翼作家工会的意见,明确指出:"如果目的在工人和农民身上,那么前线当然是统一的。"

在文化中央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THES),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和记者联盟在上海成立。为了促进统一领导,1930年10月,中央文化委员会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文化总联盟。

"总文化委员会"有八个左翼文化大革命团体参加,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左翼联盟和社会联盟。在短短几年内,左翼联盟的成员创办了大量报纸,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进步文化作品。在文学创作上,左翼联盟成员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鲁迅的战笔等文学作品、毛墩的《夜》等短篇作品,不仅当时风靡一时,而且艺术的魅力经久不衰。从1930年到1936年,480多名联盟成员和数百件作品展示了左翼联盟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分量。

社会联盟是一个由左翼社会科学家组成的团队,他们也做了同样的事情。他们出版书籍和杂志,组织社团,举办讲座,建立学校,促进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他们翻译并出版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包括《资本论》。李大、埃斯库等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逐渐成熟,他们运用丰富的革命理论,激励了许多年轻学生,推动他们加入革命。

随着左翼文化团体数量的增加,活动范围也扩大了,从上海到北平,天津,武汉,广州,远至日本南洋和东京。

激发全民抗战的伟大力量

1932年2月9日,枪声在上海闸北隆隆作响。国民革命军第19路军正在与日军进行血战。战斗中,士兵们收到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多次慰问。其中,有30块手帕和一个写有"抗日先锋"字样的四字横幅,来自一个名为"上海作家抗日协会"的组织。

上海作家抗日协会,就在前一天成立,是以上海文化界反日统一战线为纽带的反帝反日组织。在其200多个成员中,左链系统的作者占了一半以上。作家丁玲也在其中服务。她的想法是组织救援队向前线运送救援物资。

从1931年9月18日的事件开始,上海左翼文化圈的重心开始转向在文化圈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同年9月26日,左翼文化团体以上海抗日救国大会的名义,在南城公共体育场召开了一次市政厅会议,来自左翼文化团体和公民的5000多人参加了会议。9月28日,鲁迅、冯雪峰在左翼刊物《文学指南》上发表了左联盟的《国际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文化组织书》,强烈抗议日本的侵略。

上海反日作家协会的成立也是适时而生的。上海抗日战争后,上海作者的抗日战争结束了。"虽然存在的时间比较短,但它是在党的领导下,形成了反日文化界的统一战线。"文学史研究者朱少伟说。

抗日救赎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1936年春,左翼联盟自动解散,为文化界反日统一战线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1937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中国边境后,他们极力阻挠反日舆论。为了打破假新闻封锁,党组织组织出版了《团结》周刊、《翻译》《每日翻译》等,其中《每日翻译》最为成功。《每日翻译》成立于1938年1月21日,聘请英国商人作为发行人,并成立了董事会,由银行家黄定辉担任董事长。事实上,正是苏省委的机关,并得到了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的协助,钱、陈旺道等都参与了编辑工作。

在党的领导下,该报连载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争》全文,揭露了日军飞机滥杀广州平民区的情况,还报道了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抗日战争。这些在上海租界的中文报纸中是独一无二的,并受到读者的欢迎。在鼎盛时期,该报每期发行量为30,000份。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该报在公众中的影响力:该报发起了"拯救和拯救"捐赠运动,收到了近80,000份公众的回应;

"更重要的是,这些报纸对普通民众,尤其是那些血淋淋的年轻人,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冲击,使他们更接近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朱少伟说。

《每日翻译》出版后,在各行各业的年轻人中涌现出许多"翻译团体",后来发展成为许多群众性的进步文化组织,如阅读俱乐部和研讨会。这些分散的团体反过来经营着许多墙报和油画出版物,将抵抗和革命的种子传播到各个角落。陈旺道、方光寿、郑振轩、唐伟等知名文化人士纷纷出山,聚集在党的统一战线旗帜下,用笔如刀,为祖国呐喊;在出版界,成立于1938年的Reiss Society出版了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的报告书《西游记》(The Journey to the West),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新闻界之外,党组织还积极利用文学艺术作为武器,动员广大群众团结起来对抗敌人。其中比较成功的是戏剧界。朱少伟认为,在当时的恶劣环境下,虽然只是通过曲折的手段开展革命戏剧活动,但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1938年7月,共产党员于瑜在法租界成立了上海戏剧协会,名为中法联谊会,几乎囊括了"孤岛"的所有重要剧作家和演员。游戏俱乐部向外界宣告,法国文化的发展,其实就是要用戏剧的力量来激发抗日救赎。在其领导下,体现了对民族敌人的仇恨,借用了古代和现在的历史剧,一度在上海。杨帆和姜玉芳分别负责小剧场分会,积极在学校、工人夜校、群众团体和难民收容所,组织业余戏剧团抗日演出活动。在小剧场支部的推动下,上海几乎所有行业都成立了业余剧团,到1938年底,总数近120人,演出抗日救赎和揭露社会的黑暗,主要剧目,非常受大众欢迎。

"'孤岛'是黑暗的,但它无法压制进步的声音。抗日战争期间,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上海文化界的进步人士奋力拼搏,不懈奋斗,展现了精神和斗志,为以后进步文化阵营的扩张积累了力量和经验。"朱少伟说。

吹响进步文化的号角

1946年9月16日,雪声剧团成立。在舞台上,正在表演越南话剧《凄凉的辽宫月亮》,由袁学芬主演。在舞台的下一个角落坐着一位特别的观众,周恩来。

来上海出差的周恩来,抽出时间看了袁学芬的表演。此前,他听说袁学芬因坚持要演绎改编自鲁迅小说《故乡》的新剧《项林轩》而受到反动势力的恐吓。看完这部剧后,周恩来邀请余伟到上海文化圈做地下工作。"你应该好好关注剧团,"他说。在国家统一区,项林轩在没有党的领导下的表现令人意外。要动员党员从戏剧艺术入手,走近他们,尊重他们,帮助他们,耐心地引导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

此后,袁学芬在党的指导和支持下,渡过了艰难时期,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奋斗的成立。

抗日战争胜利后,袁学芬也不例外,在共产党的领导和鼓舞下,完成了从"新旧"的转变。仅在上海的电影工业中,过去曾经拍过"现代电影"的电影人在党的领导下拍了很多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进步电影。例如,展现女性觉醒的《遥远的爱情》、描绘战后知识分子悲剧的《天梦》和揭露国民党抢劫丑恶剧的《返乡日记》等,更是其中不胜枚举。

上海市地方历史办公室主任、全国政协文化历史信息委员会副主任洪敏荣认为,这首先是文化统一组织的建立。"文化统一战线工作,敬业精神强,工作难度大,建立专门的统一战线组织,是必要的。洪敏蓉说。

胜利前夕,党在上海的文化工作由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下属的文化运动委员会("文化委员会")负责。1946年2月初,中共中央城市工业部副部长刘晓受党责,主持上海党组织工作,并指派唐守福等委员组成文化委员会领导班子,负责文化宣传工作。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上海工作委员会("上海工业委员会")参加了领导上海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工作,其主要目标是周恩来直接指挥的文化界和商界的上层。1947年5月,中国共产党中央上海支部改为中共中央上海局,隶属于文化工商统一战线委员会。

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上海进步文化的发展如火如荼。"这一时期,党的文化统一战线的重点之一,还是报纸和书籍的出版。"朱少伟说。

中国共产党(CPC)中央委员会决定在上海设立总办公室,但由于国民党当局的一系列阻挠而没有成功。1946年5月,上海市工委成功创办英文报纸《新华周刊》,6月,中共中央出版的《群众周刊》由于、周恩来、董必武等人亲自撰稿迁往上海,影响巨大。虽然《新华周刊》和《人民周刊》在国民党当局的压力下都被迫停刊,但许多进步报纸在党组织的努力下幸存下来,在统一战线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1946年4月首次出版的《联合晚报》。这是一份共产党领导下的大众报纸,其一半以上的编辑和记者是共产党员。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该报抓住了当时公众最关心的两件事——民主和民生,对和平与内战、通货膨胀和人民的苦难进行了广泛的报道。

抗战胜利后,一大批进步的文艺工作者,如郭莫罗、毛敦、巴金、田汉、叶圣涛等,相继来到上海,综合了一支强大的进步文艺队伍。1945年12月17日,中华全国艺术协会上海分会成立,1947年,中华全国艺术协会迁往上海。

"文化统一战线始终是党统一战线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它与权力的凝聚力有关,与心灵的后背有关。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二十多年里,无论多么困难,党一直坚守上海的文化战线,为全国进步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洪敏蓉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