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诗意图,诗意美,程嘉燧绘《寻友不遇》

这幅《寻友不遇》是明代画家程嘉燧的作品,画中描绘了韦应物写的一首诗,《休假日访王侍御不遇》。唐朝的“公务员”待遇很好,每个月可以休假三天。韦应物上了九天班,到了休息日,就去拜访王侍御。王侍御不在家中,韦应物非但没有觉得失望,反而觉得发现了不为人知的秘密。王侍御喜欢写诗,诗风清雅。原来他喜欢在休假日去家中附近的山里,感受寒流雪山中的浩然之气。有了自然气息的滋养,就可以写出好诗。

诗有意思,画更有意思。程嘉燧画出了诗的风格,也画出了诗的意境。一幅诗意图,有了诗意美,可谓山水画中的逸品。

诗意图,诗意美,程嘉燧绘《寻友不遇》

程嘉燧 寻友不遇

逸品代表了文人审美的高级阶段,到底什么样的画作可以称为逸品,一直没有统一标准。当这幅《寻友不遇》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发现唯有逸品可以赞美其中的韵味。画中呈现出以简胜繁的美感,用寥寥数笔描绘出诗中的文化底蕴。

程嘉燧在画中流露出“笔简形具,得之自然”的高级美感,他在创作的时候,主要表达心情。这种心情源于诗意,也源于人与自然沟通的感悟。试想一下,当放下一切欲望、奢求、目的之后,享受过程,不看重结果,人生之路才会豁然开朗。

诗意图,诗意美,程嘉燧绘《寻友不遇》

程嘉燧 寻友不遇 局部

画中有多个细节,程嘉燧几乎没用水墨烘托气氛。他老老实实地运用干笔单线,在技法上难度极高。画中没有两根一样的线条,每一笔落下,都代表着情感上的微妙变化。路上行走,感悟生活,思绪万千,都用线条的变化表达出来。

墨色浓淡转换,十分纯熟自如,这份控制力得益于程嘉燧每日练习书法。他以恬淡个性,将千钧之力藏在细线中。他勾画的山石立体感十足,哪怕没有渲染肌理,也能看出点、线、面之间的关系。他用高超的技法,展示了线条的魅力。

诗意图,诗意美,程嘉燧绘《寻友不遇》

程嘉燧画诗意图,在创作中挖掘诗意美,提升了作品意境。他作为明末著名书画家、江南名士,他深谙画家必须具备脱俗的人格修养,作品才能达到逸品境界。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程嘉燧领悟到“得之自然”的道理,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师造化”的范畴。师造化,是仰视、敬仰。“得之自然”是平等互补,这样才能看到艺术的真谛。人品、修养、才情、绘画技法,若想达到逸品境界,缺一不可。

诗意图,诗意美,程嘉燧绘《寻友不遇》

欣赏《寻友不遇》,体会诗句,凝视画面。这时,耳畔响起“门对寒流雪满山”,是不是有了更深刻地领悟。诗与画,画与人,还有一位不同凡响的画家叫程嘉燧,都浮现在眼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