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读传记,就是培养做大事的小孩。

为什么一定要让我们的孩子读人物传记那么重要?英文有一种说法是:你不能成为你不知道的。如果不知道奥巴马,一个黑人孩子可能不会梦想有天成为总统。如果一个女孩子认为“美丽”只属于芭比娃娃,长大后很可能对自己不那么“标准”的美产生怀疑。因为她不知道,美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中文也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物传记,因为讲的是真实的人生,而这些人物一定也都有童年的经历,所以很容易跟孩子产生共鸣。

我们谈论名人,首先往往是谈论他们的成就,但对孩子来说:这些人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才取得这些成就更有意思。这让他们不仅看到一棵参天大树,而且是这棵树如何从种子发芽、长大的过程。阅读传记就是学习人生,好的传记就是给孩子找到好的人生导师。参天大树的成就,在他们眼中,才不会是望而生畏、难以企及的。

一位知名的童书出版人说:读传记,就是培养做大事的小孩。

读传记,就是培养做大事的小孩。

除了能带给孩子们“榜样的力量”,阅读人物传记还有许多好处。有些家长可能认为,童年充满幻想,孩子们可能喜欢唐老鸭米老鼠,胜过真实的故事。心理学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儿童更喜欢阅读基于事实的故事。

您不妨回想一下,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他们是不是常常会问:“这是真的吗?” 如果回答是真的,他们脸上会露出别样的惊奇。这就是真实的感染力。我见过一个孩子阅读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热泪盈眶,跟读哈利波特一样投入。

读传记,就是培养做大事的小孩。

读人物传记也有利于语言和其他学科的学习。

在韩国和日本,都有学校通过使用人物传记材料来学习英文。因为人物传记故事性强,结构清晰便于理解,因而令孩子们可以更专注于其中丰富的语言和词汇,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和流利程度。

另外,从人物生平,更容易理解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知识本身可能是枯燥的,但故事会让孩子们兴趣盎然。讲哥伦布去找印度,结果到了南美洲,还终身都不相信自己到的不是印度。孩子们肯定觉得不可思议,这时候打开《地图》或在地球仪上寻找印度、西班牙和南美洲一定更有动力。

再比如要说苏东坡,不妨自家试着做一次东坡肉。或者先看看照片吧,一个历史上有太多可以着墨的人物,忽然被拉到了餐桌上,就着东坡肉,可以说说他四处为官、流放的一生中,总是保持着乐观主义精神,做饭就是其中一种表现。他的诗歌、绘画更是如此。

我们之前说到的,世界上所有的知识本来就是相通的,尽可能让孩子们多做联想。人物传记,正是这样一种特别好的中枢,或者纽带,串联起不同的知识。

读传记,就是培养做大事的小孩。

那么,我们怎样选择人物传记?

首先不要贪多。出版社的传记一出,常常是一个系列,好几十本,或者一本大部头,放在书架上令人望而生畏。有可能的话,拆开来先买几本最感兴趣的看看。哪怕是同一个名人的传记,也有不同版本,挑选时可以先试读,看看是否喜欢。

有些传记像流水账,从出生写到去世,没有重点,不选。好的传记一定是生动的,客观的。能够让读者像看电影一样带入进去,尤其写到关键部分,细节多,时代背景清楚。这样比较一下就知道该选哪个版本。

给孩子读传记,也不需要是一整本书,随时可以截取人物的某个故事来跟孩子讲。小一点的孩子,喜欢好玩的轶事,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自己去了解多一点背景。

媒体上常常会谈到名人故事,字数不多,但如果遇到很棒的,也适合介绍给孩子。我听过一个妈妈的例子,她被称为讲名人故事的“故事大王”。这些内容在媒体容易找,但未必已经出版成书,这位妈妈就自己找来做素材,再加上相关的道具,比如要讲一位棒球运动员,就带几个棒球,让孩子们摸一摸,特别受欢迎。

除了上面提到的不要贪多,选择人物传记,我们也要从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入手。

读传记,就是培养做大事的小孩。

喜欢绘画的,太多画家传记可以选,当然不能错过梵高,感受他对艺术炙热的追求,如果是女孩子,推荐墨西哥传奇女画家弗里达·卡萝。她以自画像创作闻名世界。小时候右脚残疾,年轻时,更因为一场车祸,对她的身体造成了了莫大的伤害,但也因为承受了这些痛苦,造就了她画作风格的独特性。她的故事,其实无论男孩女孩都值得一读。

喜欢绘本的孩子,可以读一读手塚治虫的女儿写的父亲传记。

喜欢昆虫的孩子,一定要读法布尔。没有孩子不喜欢动物,珍妮古道尔和黑猩猩在一起的经历或她的自传绘本《我……有梦》,会让他们大开眼界。

弹钢琴的孩子,最好读一读《傅雷家书》,不幸的傅雷和因新冠病毒去世的傅聪,人生有诸多不如意甚至大不幸,音乐带给他们的是什么?如果孩子喜欢追当今流行的歌星、影星,也可以找一找背后的人生故事。没有一种光彩照人的成功,离得开舞台下面的努力,或者是曾经的挫折。

未完待续!

读传记,就是培养做大事的小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