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随笔:让藏品在博物馆发挥最大作用

随笔:让藏品在博物馆发挥最大作用

2月11日,壬寅正月十一。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年农历十二月廿三、廿四的祭灶日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夜,甚至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时候才真正结束。这实际上是与大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相关。对的敬畏是中国人传统文化观念中最根深蒂固的因素。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化手段对生存规律的诸多改变,再加上其它的一些因素,很多传统文化习俗无皮可附,附着与此的各种传承的命运可想而知。

今天有朋友讲,进入秀容书院博物馆对展品感兴趣的以两类人居多,一是年龄偏大者,一是青少年,中年人往往兴趣不大,或者会说“没有意思”。

这是事实,也是普遍现象。我们不必太过追究,更不必大惊小怪。

其实不只是博物馆,在其他行业也存在一样的现象。如果我们认真追究历史文化的传承就应该发现,不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历史并不是全部,而只是片断、局部、零星的,有时期甚至可能是面目全非的。但是,总会有一些东西留下来,这些留下来的东西就会成为历史的组成,它们总会在不同时期或场合发挥不同的作用。

这两天,与前几天有一个明显不同的现象就是,前几天进入秀容书院博物馆的多数是因为进入了忻州古城,然后走到了秀容书院博物馆的门前,然后就顺便走进博物馆的人居多。但是,这几天,因为了解到秀容书院博物馆正式开馆,专门要来观赏的人多。而且,多数人会提前打招呼。

随笔:让藏品在博物馆发挥最大作用

上午,忻州市收藏协会副会长郭海燕先生打电话讲,从省城太原有几位收藏界的朋友要专门来秀容书院博物馆。他们来到秀容书院博物馆后,并不像其他的游客一样无目地观赏,而是直奔他们要看的展品。一是“秀容弦歌”里时任民国山西省政府秘书长宁超武写给同乡西北教养院院长智镜如赠诗的书法作品;一是“前贤遗珍”里徐继畬就应其叔父徐腾蛟之嘱,临颜真卿《争座位贴》其中的一段,共八条屏。通过交流,了解到刘永杰先生虽然在省人民医院工作,但是收藏颇丰,很多东西都如数家珍。还有一位是太原理工大学从事文物修复与保护的专家王恩朋,在他们各自的藏品中均有与博物馆藏品同类的物件。他们对每一件展品的欣赏不仅仅是看热闹,而是从每一件藏品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来判断和评说。而且,从他们所讲的很多方面,反过来会给博物馆提供更多的参考和补充。

下午,忻州市文联主席、忻州市书法协会主席王利民陪同作家籍满田,中医名家冯明先生前来,同时,忻州灯具收藏人高世伟等人也专程来秀容书院博物馆。

籍满田先生在观看了“九原文脉”的展品后,提出希望将自己收藏多年的一件藏品提供给秀容书院博物馆展出。他说,“这些东西放在博物馆才能发挥更大作用,放在我家里就只是一件物品。”

其实上午的藏家刘永杰、王恩朋先生,以及高世伟都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们一致认为,秀容书院博物馆的创建和对外开放就是让藏品面向社会发挥出了更大的价值。

随笔:让藏品在博物馆发挥最大作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