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父母的情感隔离会导致孩子得空心病

父母的情感隔离会导致孩子得空心病

在现代化的生活中,孩子的现实感很弱。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却有虚拟感,这就是他们的特征。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徐凯文有个演讲——《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徐博士讲了几个来访者的故事。

他们都是高考时在千军万马中杀出重围、成绩优秀的学生,然而他们都得了“空心病”。

他们感觉,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真正地活过。

他们的人生似乎只有学习好、工作好,却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

“空心病”的表现看起来有点像抑郁症,但若采用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或手段,却没有效果。

这些优秀的孩子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力感,并没有自杀的想法。

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要活下去、活下去的意义是什么。

“空心病”是怎么来的?徐凯文博士说,是因为焦虑。

而我们生活中最大的焦虑,就在教育上。

我们的教育并不是在帮助孩子成长,而是在毁掉孩子。

一切向分数看齐,忽视对学生品德、体育、美育的教育,这已经成了很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观。

而一切跟学习无关的事情,都被视为洪水猛兽。

很多孩子迷恋网络,那是现实教育的失败。

我们常常不去检讨自己的问题,而是把孩子推向“网瘾学校”,把责任推卸给网络游戏。

父母的情感隔离会导致孩子得空心病

我想起了几年前看过的一则新闻: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因为网络游戏账号被盗,跳楼自杀了。

他的父母哭天喊地地要求政府打击一切网络游戏。

我记得当时的电视媒体评论员说,只是因为游戏账号被盗,这娃也太“玻璃心”了。

真的有这个必要吗?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还真的有那么重要,为什么呢?

华东师范大学的陈默教授有一个关于城市独生子女心理特征的演讲,陈教授提到一个观点:当今都市孩子的现实感非常弱。

在现代化的生活中,孩子的现实感很弱。

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却有虚拟感,这就是他们的特征。

简单来说,就是很多孩子分不清现实感和虚拟感。

为什么会分不清?

因为他们的世界一直处于学习状态,孩子从小到大的一切现实事务都被包办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而学校也没有给孩子提供处理事务的机会,除了学习和补课,没有其他活动。

没有和世界的连接,没有更多的户外活动,没有足够的朋友,没有情感的连接。

陈默教授说,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是教育的结果。

他们反而在网络世界中,能够找到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情感,他们的话在网络上有人听,他们的情绪在网络上有人理解。

甚至网络游戏中的那些任务,能够让他们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团队的荣誉、胜利的成就感。

这些都发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却给了他们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情感体验。

所以,对于那个因为网游账号被盗而跳楼的孩子来说,他失去的不只是个账号,而是真实的情感体验,甚至是他与这个世界的连接。

如徐凯文博士提到的,他的来访者——那些优秀的孩子们,他们只知道要学习好,要工作好,但并不知道学习好和工作好到底是为了什么,他们的自我价值无处体现。

为什么会这样?他们为什么迷失了自己?

因为他们缺少情感的连接和滋养,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情感依托。

心理学专家武志红先生说:“关系便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但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学习,没有关系。

再看看家长,作为父母,我们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哪里?我们是否给过孩子真正的爱和陪伴?我们和孩子谈论最多的话题是什么?是今天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他交了什么朋友,他参加了什么活动,还是仅仅是学习怎么样了:作业做完了没有,考试考了多少分?

为什么我们不能和孩子有更丰富的情感连接?为什么大多数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只能谈学习?

父母的情感隔离会导致孩子得空心病

父母与孩子谈学习,也许是一种情感隔离。隔离什么?隔离那些焦虑的情感体验。

徐博士说,“空心病”是时代的“空心病”,并不仅仅是孩子的空心,整个社会也空心了,因为现今的中国社会越来越焦虑了,我们的教育更是焦虑到只有功利、精致利己。

在很多家庭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是隔离的。

很多的父母没有办法,也没有学会和自己的孩子去分享情感。所以,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唯一的话题就是——学习。

我们可以留意到,在很多家庭里,特别是有中小学孩子的家庭中,学习是孩子最重要的事情,甚至是唯一的事情。

而这时候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连接是很少的,孩子无法在家庭生活里体验到父母的爱。

因为在家里唯一可以和父母聊起的话题就是学习,这也是造成很多孩子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上,处于被家庭和学校逼迫的状态,被逼着去做一件对他们的未来很重要的事情。

孩子生来对世界都是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的,但家长常常会愚蠢地把孩子天然的学习动力,变成父母的意志强迫。

父母的情感隔离会导致孩子得空心病

我们经常听到家长对孩子说:“如果你成绩不好,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如果你成绩不好,以后你就没法生存。”

这让我想起了一则新闻:一个男孩考试成绩不理想,父亲说等晚上回家收拾他,男孩就自杀了。

很多父母总是在跟孩子强调,你必须表现优秀,你必须成绩好,这样我们才能爱你。

不优秀,不配活。这会极大地伤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同时,也让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注入了功利主义。

这种功利主义还表现在,当孩子取得优异成绩的时候,父母说“不要骄傲”,父母依然会进行情感隔离,很冷静地告诉孩子“你要继续努力”。

孩子本来是想和父母分享他的喜悦的,但一盆冷水浇下来,孩子会觉得,自己永远都无法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因为自己永远都不可能达到父母的要求。

当孩子渐渐长大,这种深入骨髓的潜意识心理,会让他变成一个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的人,因为他从来都没有让父母满意过。

很多人都是这样,活了一辈子,永远也不能让别人满意,也无法让自己满意。

我们可以想象,当他们成为父母的时候,会如何去实现对孩子的教育观。

父母的情感隔离会导致孩子得空心病

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首先,最重要的是分清哪些是孩子的问题,哪些是自己的焦虑。

网络上有个段子,说让父母内心平静的最好方法,就是坐在书桌前装模作样地看书。

当孩子这么做的时候,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已经倒置了。

本来在学习问题上,孩子是需要父母的情感支持的,但父母往往比孩子更焦虑,孩子为了安抚父母,还不得不腾出精力来装模作样。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的功利主义,反而让孩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变成为父母而学。

其次,孩子的心灵会在家庭情感中得到滋养和成长,而父母和孩子之间,本该有很多情感的连接和体验,切勿只和孩子进行关于学习的交流。

最后,多拥抱你的孩子,让他能够体验到融入真实世界的感受。

内在安稳的父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尽管焦虑,我们还是要紧紧地抱住她,告诉她:“爸爸在,妈妈在。”

内在安全稳定的父母,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父母的情感隔离会导致孩子得空心病

本文来自《亲子关系对了,孩子的世界就对了》,作者吴在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