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4本岁时节日来历,探寻古老东方国度里的节日起源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过完“大年”才算真正过完年了,所以有人提议说,春节的假期应该延长到“正月十五”,好不容易盼到的过年假期,年还没过完呢,就又要上班了。只能翻着日历盼,下一个节日是什么时候呢?我们来盘一盘吧。

除了过年,中国的传统佳节还有很多,每一个节日都各具特色。只不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剧的当下,随着西方一些节日和习俗传入中国,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部分地冲淡了我们对传统节日的热情。

中西方的节日文化,是在其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中发育而成的两种文化形态,都包含着自身历史文化的特色内涵。在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里,每一个传统佳节都有其历史来源,这些岁时节日,就像点缀在岁月深处的璀璨珍珠,每一颗都熠熠生辉,烛照着生活,足以使那些平凡的日子,都显得格外生动。

4本岁时节日来历,探寻古老东方国度里的节日起源

《中国古代岁时节日》

那么古代的节日到底是如何形成、确立的呢?

中国传统的节日,是伴着二十四节气的草木芬芳,悠然降临的。立春、上元、二月二、上巳、清明、端午、夏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下元、冬至、腊八、除夕等节日,都彰显着古人对生活的情怀,映射出他们的四季更迭。

这些岁时节日,绝非凭空杜撰而来,而是古人在长期观察自然,进而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产生的。

远古时期,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和北斗星辰的变化,建立了最早的时间系统,确定了春分、秋分两个分点和夏至、冬至两个至点。随后,确定了季节和年节,并相应推出了天干、地支纪元法。

至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最终定型。而中国的岁时节日,很大一部分就源自于二十四节气,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等。这些节日的应运而生,一方面是古人观察、体悟、审视自然万物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古人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思想和智慧不断精进的生动写照。

4本岁时节日来历,探寻古老东方国度里的节日起源

《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加之在农耕时代,各类宗教潜移默化的濡染和影响,以及为纪念名人和某些事件,着意营造出的某种文化意蕴,这些都为岁时节日增加了强烈的人文色彩。(比如为了纪念屈原的端午节)

就节日风俗而言,许多节日元素早在远古时代已经出现了萌芽。流传至今的春节、上巳、端午、中秋、冬至等节日元素,大部分在先秦时代就已形成 ,节日习俗大都建立在原始崇拜的基础上,信仰色彩浓厚。同时,节日大多是一些需要防范、禁忌的日子,如春节避山魈恶鬼,上巳禊祓等。

4本岁时节日来历,探寻古老东方国度里的节日起源

《风俗通义校注》

到了汉代,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各地区风俗的融合,先秦时期的荆楚文化圈、巴蜀文化圈、吴越文化圈、齐鲁文化圈、秦文化圈等,到汉代逐渐融为一体,强有力的国家政权对节日风俗的统一起了重要促进作用。

其次,汉代节日定型与当时科学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太初历"确立了以建寅月为岁首,打破了先秦时代的原始崇拜信仰,为节日风俗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今天,许多节日礼俗大多可以在汉代找到它的源头。

比如最早出现“中秋”一词是在《周礼·春官·籥 (yuè,乐器)师》中:“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秋分晚上祭月,也就是所谓“迎寒”。

值得一提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战国已经出现,至汉代,《淮南子·览冥训》讲月精实为蟾蜍,是由后羿妻姮娥所变,即后世所说的嫦娥。刘向《五经通义》讲:“月中有兔与蟾蜍”,于是又产生了月中有蟾蜍、玉兔捣药的传说。而吴刚伐桂的传说从《淮南子》“月中有桂树”的记载可见端倪,至唐《酉阳杂俎》则呈现出一个吴刚学仙有过、谪令伐桂树、树随创合永无止境的完整故事。

还有被当做中国情人节的七夕,诞生之初并非是为情侣相会而设立的节日。七夕节在七月七日,是出于古人喜欢选择月日相同的阳数好日子作为节庆的习惯。古人观察织女星一年一度总会回到原来的位置,当织女、牵牛出现时,正值农作物从繁育期到收获期,引起了人们注意。因此古人最初设立七夕节是为了祈求神灵为他们带来繁育和丰收。

4本岁时节日来历,探寻古老东方国度里的节日起源

《岁时广记》

到东汉时期,七夕节已同女红即蚕织联系在一起。由于织女的名称,使人联想到女红,进而乞巧。《史记·天官书》记载织女是天女孙,东汉末年的占星书《荆州占》提到:“织女三星”王者至孝于神明,则三星俱明;不然,则暗而微,天下女工废。”因此七夕又为乞巧节,是女儿们向织女祈求让自己女红精进的日子。

从“一元伊始,万象更新”的元旦拜年至岁末的守夜,节日有着古老的历史;无论是清明踏青祭祖,还是七夕乞巧,都有动人心魄的民间传说;饺子、年糕、粽子、月饼以及腊八粥,这些年节的象征食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

人类了解自己的历史,不能忽略岁时节日。中国古代节日为中国历史与文明进程所特有,是以整个文明体为时空背景的多元一体的岁时空间,它是中国历史与文明进程中所特有的。不断延展的节日与节日活动,既是不同时空共同的人文标志,又是不同时空人们共同的精神归宿。

因此,无论中国人身处何时、地处何方,几乎都能读懂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伤感惆怅;也都能在中秋节日找到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相同的内心世界。这些约定俗成的民俗活动构成的文化精神与情感纽带,是我们独有的民族信仰与家国情怀。

Interactive Q&A

你最喜欢的节日是哪一个呢?

4本岁时节日来历,探寻古老东方国度里的节日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