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留住历史文脉 | 城市更新中大拆大建问题得到初步遏制 多地交出优秀答卷

作者:九派观察

央视网消息:2020年,“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首次写入大陆五年规划,城市更新升级为国家战略。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表示,目前各地已对现有和即将进行的城市更新项目进行了评估,城市更新过程中大拆大建问题得到初步遏制。

去年,有些地方出现继续沿用过度房地产化的开发建设方式、大拆大建、急功近利的倾向,随意拆除老建筑、搬迁居民、砍伐老树,变相抬高房价,增加生活成本,产生了新的城市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住房城乡建设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坚持划定底线,防止城市更新变形走样,严控大规模拆除、严控大规模增建以及严控大规模搬迁。

留住历史文脉 | 城市更新中大拆大建问题得到初步遏制 多地交出优秀答卷

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 汪科:这项工作得到了各地积极响应,将控制大拆大建一些底线的要求纳入到地方立法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工作,对存在问题的项目也及时对标。总体来讲,目前全国城市更新的大拆大建问题初步得到了遏制。

留住历史文脉 | 城市更新中大拆大建问题得到初步遏制 多地交出优秀答卷
留住历史文脉 | 城市更新中大拆大建问题得到初步遏制 多地交出优秀答卷

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的要求,各地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要坚持应留尽留,全力保留城市记忆。一方面,要保留利用既有建筑,不随意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和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不脱管失修、修而不用、长期闲置;另一方面,保持老城格局尺度,不破坏老城区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不随意拉直拓宽道路,不修大马路、建大广场。此外,延续城市特色风貌,不破坏地形地貌,不伐移老树和有乡土特点的现有树木,不挖山填湖,不随意改变或侵占河湖水系,不随意改建具有历史价值的公园,不随意改老地名,杜绝“贪大、媚洋、求怪”乱象,严禁建筑抄袭、模仿、山寨行为。

老城区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如何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加强历史街区保护,让老城区既焕发新活力,又能留得住乡愁,是当前各地实施城市更新历史保护的重要课题。去年,上海开始施行《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明确提出城市更新要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

数不清这是杨浦区的这个风貌评估团队第几次甄别老建筑了。杨浦滨江曾是近代工业发祥地,杨树浦路曾聚集了区域内85%的里弄建筑。自2016年起,甄别团队通过翻阅文献结合现场勘探的方式,将方圆4.8平方公里区域内全部35个风貌街坊、所有50年以上历史的房屋查了一遍。

留住历史文脉 | 城市更新中大拆大建问题得到初步遏制 多地交出优秀答卷

上海杨浦区规划资源局规划管理科科长 成元一:把这些建筑包括风貌保留要素进行了一个细化,并把(保护)要求进行了具体的明确。

去年,随着《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的施行,上海将“城市更新”首次上升到地方人大立法层面。据介绍,此次立法十分注重加强城市更新中的风貌保护,《条例(草案)》中共有5章10个条文涉及风貌保护等内容,其中有2个条文是专门对“风貌协调要求”和“风貌保障”作出规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杨浦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除了历史建筑的保护,一些历史文化元素的保留也成为工作的一部分。

同济大学教授 杨浦区大桥街道“社区规划师” 陈泳:一个街区不仅要留好的建筑,同样要有好的故事,还要有好的烟火气。

留住历史文脉 | 城市更新中大拆大建问题得到初步遏制 多地交出优秀答卷

上海杨浦区规划资源局副局长 王玲:统筹好风貌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我们的定位是全球人才向往的特色水岸。

所城里是烟台城市最早的发祥地,也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卫所城池之一,600多年来一直处于城市中心地段。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当地通过实现文物保护和项目开发“双赢”,让一栋栋沉睡于烟台城市中心的老建筑再现昔日风采。

今年,刚刚完成一期改造的烟台市所城里已经成了网红打卡的新地标,春节7天就接纳游客近40万人次。

留住历史文脉 | 城市更新中大拆大建问题得到初步遏制 多地交出优秀答卷

所城里现存清代、民国时期风格建筑240栋,最早的可追溯到180年前,在经历多次改建、搭建后,原有内部结构损伤严重,整体建筑破败不堪。2021年,烟台被列为全国21个城市更新试点之一,所城里一期更新改造启动。为了恢复老城历史风貌,改造人员用了很多办法。

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改造人员在尽可能不破坏建筑主体结构的前提下消除安全隐患,使用与建筑相似的原材料进行全面修复,最大限度地保持古建筑的真实性、完整性,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沉浸式体验。

留住历史文脉 | 城市更新中大拆大建问题得到初步遏制 多地交出优秀答卷

烟台所城里项目施工负责人 康建锋:我们现在对古建筑的修缮就是原技术、原材料、原形式“三原”原则,现在修这些老房的话就是老砖、老瓦、老石材,保证工程的原真性。

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城市转型、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如何完成城市更新呢?目前,一些城市结合资源枯竭现状、产业转型需求和地域文化特色,有重点地在推动城市更新并取得一定成效。来看看安徽铜陵是怎么做的。

见证了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起步、发展和壮大的铜官山矿区,上世纪九十年代停止开采,矿工居住区也成了城市边缘破败的棚户区。如何对待这一工业遗存,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道难题。现在,经过三年的修复和改造,当地将这里变成了一个工业类主题文创园,一下子引来许多游客。

留住历史文脉 | 城市更新中大拆大建问题得到初步遏制 多地交出优秀答卷

据介绍,当地为了将这些满载历史沧桑的遗存转化为城市的文化符号,通过选择性保留、修复、改造和复建等方式,对当年铜矿工人真实的生产、生活场景进行了保护和再现。现在,一期已免费对外开放,二期正在建设中。

留住历史文脉 | 城市更新中大拆大建问题得到初步遏制 多地交出优秀答卷

除了将工业遗存“变废为宝”,铜陵还打算紧扣老工业城市这一特点,围绕独立工矿区改造升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传承等内容,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试点工作,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城市服务市民的水平。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