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阅读很难,却可以阻止你变懒和变笨

作者:房子里的猫

这篇文章最初的标题是《主动和被动》,不过,太不互联网了。

今天中午吃完饭没有咖啡,确实有点困,想起有人讲重度成瘾,指的就是一旦没有咖啡,会有生理不适应。在这个时候,本来想看书,发现这个时候看书确实为难自己,于是看了一会关于货币的纪录片《货币大师》,第一集讲的是凯恩斯,挺有意思。

阅读很难,却可以阻止你变懒和变笨

如果让我去读凯恩斯的书,可能读不下去,一是凯恩斯的书比较难啃,二是经济学背景知识也不了解,三是也没有什么直接的动力。这个视频还是没有英文只有中文字幕的,不过我还是看了下来。

看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视频为什么受欢迎,因为这是一种被动输入,而且听众有被服务的感觉。

比如这个视频,还有翻译字幕,讲到一战二战,还有战争镜头以及希特勒的史料镜头。即使文字走神了,还有视频,而且这种逻辑也比较简单,比如说凯恩斯反对一战后惩罚性让德国赔偿,认为这让德国会更加困境,最终导致新的问题。结果二战由德国发起。其实这个逻辑凯恩斯一定是花了大力气严谨论证。

所以这就是视频这类主动输入的好处,第一个问题是我从来没发现,那就是视频和音频连续性的问题,它是一个机器在输出,不管你看不看,只要你不关闭屏幕,它就一直在。

第二个问题是,易读性。

说到底,从内容本身再到传播形式,视频的理解难度都比文章阅读容易,这个就像一个人说话往往会比他写书通俗易懂一些一样。

第三个问题是,印记感。

比如一个人看完电影和读完一本书,可能电影给人的印象更深刻一些。比如大家想起来小龙女,就是李若彤的样子。想起福尔摩斯,就是英国演员的样子。如果没有这些影像,还是可以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小龙女。

所以,说视频是被动输入,其实它对于受众的影响却主动得多。如果从效率的角度,可能传播者觉得信息的密度不如文字,但是受众会觉得自己的获得感比较强。

那么与这种被动输入相比,主动输入的难度要大得多,它成立的条件有哪些呢?

第一,理由和动机足够充分。

现在觉得,最充分的理由还是考试,或者和考试类似的事情,比如写论文需要查资料,也就是有个明确的目的。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兴趣,确实对某方面内容有足够的的兴趣,所以去阅读。

总之,在今天这个碎片化的时代,打开一本书,需要太多理由,合上一本书,只需要一个理由,困了。

第二,需要阅读者有一定的阅读习惯和好心态。

所谓阅读习惯,其实就是连续思考跟上文字表达的能力,不乏有人能够写的环环相扣让人爱不是卷,比如马伯庸那种。但是通常阅读都是个苦差事。无论小说还是著作,作者的表达总有主观的,不考虑读者感受那种。那些段落你是否能够读过去。而且阅读中要集中精力,不被外界干扰,这也是习惯养成。

还有,真正有价值的阅读往往是目的性不那么强的阅读,和第一种情况相悖,这时候能不能读下去,真的是需要读者有良好的的素养。

第三,需要阅读者有思维互动能力。

阅读的过程如果想沉浸其中,一定不是小和尚念经似的阅读,而是眼睛看着书,大脑在热烈的活动中,要么回忆、印证、或者思考。这样的阅读才是积极的阅读。

唐诺在十三邀中,讲到自己从未接受过好友邀约去当编剧之类。虽然侯孝贤即是他的好友。

阅读很难,却可以阻止你变懒和变笨

唐诺说,他和妻子朱天心对于电影从来没有更大的想象力,他认为电影是一个繁华而更易于被大众接受的载体。“对我来说,它能够负载的东西太少了。”太有限,代价太大。

当然,这也是他的一家之言。毕竟,他和许知远先生,也是最终出现在了同一个镜头里。

其实从思考本身来说,不能说文字和电影哪个一定更深刻。只是对于某个具体的人来说,要知道主动和被动的不同,要知道在这个人越来越懒的时候,如何用读书来防止自己变得更懒。

——最后来个接龙FLAG,下一本书《经济运行的真相》,作者高善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