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洞窟里的青绿山水

作者:吾爱敦煌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中国人素爱将精神和情感的表达融寄于山水。

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但中国山水画留存于世的极为罕见。今人所能看到的中国最早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洞窟里的青绿山水

《游春图》 隋 展子虔 唐人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萌芽时期的中国山水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人们只能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看到简略的文字记载:“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实物也只能从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领略一二。

“不仅是早期的看不到,连唐代的都极为罕见,而唐代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啊。”赵声良说,“可是在敦煌,我们看到非常丰富的,从北魏一直到隋唐的山水画都有,你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一个脉络。”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很多文人雅士归隐山水,由此诞生了山水诗和山水画。

这一时期也正是莫高窟开窟伊始。由于大量本生故事和经变故事讲述的背景就在山林田野之间,敦煌画师们也由此在这没有青山绿水的沙漠腹地,描绘下一幅幅青山绿水。

比较河南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与西魏第249窟的狩猎图,颇为相像。这正是中国山水画的早期特征,构图样式承继汉代的表现形式,山峦平列,人大于山。

洞窟里的青绿山水

河南出土的汉代画像砖

洞窟里的青绿山水

莫高窟第249窟 狩猎图 西魏

它们有时斜向排列,作为故事背景。

有时适时交叉,用来分割故事场次。

而有时又一个和一个堆积起来表现山势高大。那些涂染成红、白、蓝、绿的彩色山体,透着拙朴天真的装饰意味,自有意趣所在。

接着进入了中国山水画史上承前启后的隋代。此时敦煌壁画的山水摆脱了早期的稚拙,开始走向写实,对远近空间、物象层次以及设色晕染等技法的运用也越来越丰富,为唐代山水画的高潮蕴蓄着强大的推力。

洞窟里的青绿山水

莫高窟第209窟 山水 初唐

进入唐代以后,敦煌石窟里开始流行大型经变画,山水画出现的比例和空间越来越大,有的故事背景本就是一幅技法纯熟、赏心悦目的山水画。无论是透视关系、构图方式还是晕染技巧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走进初唐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就在一幅幅辽阔的山水大幕下上演。虽然这幕布年久失色,但那个时代线描施彩的赋色方法、咫尺千里的构图方式依然可见。

洞窟里的青绿山水

莫高窟第323窟 张骞出使西域图 初唐

赵声良曾经把敦煌壁画唐朝时期的山水画总结出几种类型的构图:一种是金字塔型构图;一种是左右对比的构图,两边有高山,中间有一条河。

“为什么要这样画呢?”赵声良说,“因为中间这条河弯弯曲曲伸向远方,它就形成一定的深度。这是唐朝画家经常用的,也就是我们说的透视感,从远到近。宋朝画家把中国山水技法总结为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法’。实际上这‘三远法’早在唐朝都已经完成了,比如103窟、148窟、172窟等。你去看,非常了不起,它的那个山水表现技法非常丰富。所以如果要研究中国唐朝或者唐代以前的山水画,我想敦煌壁画是最可靠的一个依据,因为在敦煌壁画(上)看到的是实物。”

洞窟里的青绿山水

莫高窟第103窟 山间行旅 盛唐

唐代注定是一个处处创造奇迹的年代,它非凡的创造能力总在推陈出新。山水画也不例外。

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的青绿山水画,就是在唐代由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所开创的。

洞窟里的青绿山水

《明皇幸蜀图》 唐 李昭道(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青绿山水是一种专门以色彩命名的绘画技法,主要以矿物颜料石青和石绿为主来表现丘壑林泉,展现了唐人所追求的山水意境,深邃悠远而不失华丽。

关于青绿山水,很多绘画史的文献中不乏记载。但是唐代画家的青绿山水作品并没有流传下来,这让后人对真正的青绿山水画的认识难免有误。

好在当时这种技法风靡全国,自然也传到了敦煌,被真实地保存在敦煌壁画上。

盛唐第217窟南壁经变中的山水画,堪称一幅杰出的青绿山水图。不同的人物在山间行进,随意截取其中的一个局部,都可做一幅独立的山水画作。

洞窟里的青绿山水

莫高窟第217窟 山水画 盛唐

山峦叠翠,花树掩映,河流蜿蜒,尤其是开着桃花的小树点缀其间,让画面生动盎然,堪称敦煌画工的一幅经典山水之作。

石青、石绿是一种矿物颜料,无论均匀铺染,还是由深到浅的过渡,都很困难。但敦煌画工们却把它用出了奇效,既繁华典丽,又能隐含缥缈。

常沙娜教授说:“唐代的石青、石绿是搞‘退晕’的,所谓退晕,就是不管是在花上、图案上、造景上,它变成了三种颜色。例如石青,变成了浅石青、中石青、深石青,浅石青外面勾线是白色,深石青外边勾线是黑的,这就给人感觉更加富丽、更加丰满。壁画的层次也很丰富了,画叶子、花、人物、图案都有了退晕色,早期是没有退晕色的。”

中唐时期,中原流行屏风画,也同步影响到敦煌壁画,佛龛内和主室四壁也才开始出现屏风画。

敦煌壁画上的山水画法就这样一直与中原内地的画法彼此呼应,一脉相承着。

洞窟里的青绿山水

榆林窟第3窟 普贤变已是典型的宋代山水画 西夏

五代到北宋,正是中国山水画向水墨画的转折期。莫高窟壁上的山水画风也随之而变。

被称为敦煌壁画中的巨幅山水人物画的五台山图位于第61窟,在唐代轰轰烈烈的浓墨重彩上演之后,窟壁上的画面越来越清淡,开始向中原水墨画并轨。

洞窟里的青绿山水

莫高窟第61窟 五台山图(局部)

曾经领跑中国绘画的青绿山水画,在宋以后的近千年里,也日渐式微,最终从中国绘画中绝迹。

再一次让青绿山水扬名的画家就是张大千。

在敦煌面壁临摹近两年的经历深刻地影响着张大千的创作,他曾坦言自己从敦煌壁画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就学到了古人的用色技巧和造型方法。他把新的生命活力注入到了青绿山水艺术中。

赵声良说:“色彩是中国画当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可是我们逐渐把这个传统失去了。张大千看到了,他看到了唐代的绘画(有)那么丰富的色彩。最后在他的山水画当中,他综合运用了唐代的色彩技法。我们看到他的山水画,(运用了)大青绿,那么强烈的颜色,其实他是从精神的意义上理解了敦煌艺术。”

来源:敦煌书坊,文章摘编自秦川、安秋 著《敦煌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