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赵鑫 |中短篇系九:莫泊桑《前言》(1)《瞎子》

作者:赵鑫音乐剧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头条号平台查看)

赵鑫 |中短篇系九:莫泊桑

《前言》(1)《瞎子》

《前言》

“生动地表现了法国民众对这位天才小说家作品的衷心喜爱。”——“天才”?称不上吧。

“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一如他的长篇小说,几乎都和他的生平经历密切相连。······父母早年离异给他留下的伤痛,······半生精神疾病的感受,······”——本来可能就是个平常人,可是原生家庭的不幸和精神疾病的折磨造就了这个产物。

“作为‘短篇小说之王’,特别是作为社会风俗画的文学巨匠,莫泊桑也是在世界范围内最负盛名的法国作家之一。”——哪有那么容易就封王了?大概是读的较少吧~

“莫泊桑主张‘表现当代人的真实情况’,描写‘处于常态的感情、灵魂和理智的发展’。”——看上去和新闻报道或自然主义有什么区别?

“莫泊桑认为小说家‘要尽量排除例外’,‘要对人类活动做个平均,从中引申出普遍的哲理,从事实、习惯、习俗和最经常发生的奇事中提出普遍的意念’。”——管得到宽,管得着吗?

“他的中短篇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秘诀’,就是从平凡生活中择取典型性的个别人物、事件和片断,以小见大地反映普遍的真实。······正因为是从平凡生活中提炼出的‘普遍的意念’,这些小人物的故事才能够反映出最广泛的真实、最根本的人类感情、最基本的生活哲理。”——这也是一种局限,存在讨好、迎合、媚俗的嫌疑。

“莫泊桑曾说:‘如果一本书具有某种教益,那应该不是作者强加的,而是他巧妙地叙述的事实使然。’”——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莫泊桑主张并擅长由表及里的表现手法:‘小说的心理部分诚然是最重要的,但是它只能通过描写部分才能有力地显现出来。一颗灵魂的内在悲剧,只有当我们清晰地看到隐藏着灵魂的那张面孔时,才能令我们回肠九转。’ 他的小说里罕有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直接描述,而是通过外在形象的刻画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内在品质,因此他笔下的人物总是有血有肉,既有生动的外形又有鲜明的性格。”——这说的可以。

“在外部形象的描写中,莫泊桑又把细节描写放在突出的位置。他认为:‘一个艺术家的独特性首先表现在细小而非重大的事物里。一些杰作就是由微不足道的细节、在庸俗普通的东西上造就的。’ ” ——有点绝对了。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都采用单一故事线索,但艺术手法却丰富多样。他总能视题材和主题的不同,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或悲剧,或喜剧,或悲喜剧交织。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在结构布局上的变化多端。”——有时会显得过于简单。

“莫泊桑小说的语言,既不追求繁丽,也绝不流于粗俗,而是十分纯洁、清晰,就像他在赞颂法兰西语言时所说的,‘犹如一潭纯清的水’。” ——有时显得无趣乏味。

“应该承认,莫泊桑看到和写出的人类缺点多于优点,而且他从不给出药方、指点迷津。”——天性悲观。

“正如左拉在莫泊桑葬礼的演说中所说:‘他的作品,可以令人发笑,可以令人哭,但永远发人深思。’”——有的很浅。

* * *

常常有人云亦云的说莫泊桑是“短篇小说之王”,说的往往只在英语课本上读过《项链》,听说过《羊脂球》,就随大流的跟着一起起哄,反正又不用负责任,又没有利益关系。

小时候我还真买过几本他的短篇小说集,到现在留下的印象是失望和模糊不清,我从来没有认为他是“之王”,这一次集中阅读来一次印证吧。

看完所有篇幕后,再好好总结。

1、《瞎子》

“看到初升的太阳我们何以会感到如此欣喜?那普照大地的阳光何以会让我们充满生活的幸福?~~~于是我们萌生出强烈的欲望,想尽情地舞蹈、奔跑、歌唱,体味精神上的轻松愉快、内心的博大的爱;我们简直想拥抱着太阳吻它一下。”——要写盲人,先写能看见的人的幸福。

“但是门洞底下那些生活在永恒黑暗里的瞎子,却对这一切无动于衷;他们置身于新的快乐之中,但莫名其妙,所以总是静静地待在那里,只不时地吆喝着他们那老想撒撒欢的狗,叫它们安分点儿。······如果那孩子说:‘今天的天气真好啊!’瞎子会回答:‘我觉出来了,今天天气好,因为鲁鲁 不肯老实待着了嘛。’”——盲人通过小动物感受天气的变化。

“我认识一个瞎子,他受尽磨难的生活是那么残酷,一般人根本无法想象。~~~他姐夫霸占了他那份遗产,却连汤也舍不得给他多喝一口,只给他不至于饿死的那么一点。”——本来有财产却被欺负。

“他面如土色,两只灰白的大眼睛就像两块糊封信用的小面团。~~~因为在农村,没有用就等于有害,母鸡会把它们中间有残疾的啄死;必要时,乡下人也完全会这样干。”——生来就面对动物界般残忍的现实。

“喝完汤,夏天他就到大门口去坐着,冬天他就待在壁炉边,直到天黑,不再动弹。他手不动,脚也不挪;只有他的眼皮,受某种神经性的疼痛的骚扰,会偶尔垂下来盖住两个灰白的眼珠。~~~谁也没有想过这些问题。”——行尸走肉般的生命状态。

“一些年以来,情况就是这样。可是,由于他什么事也不能做,再加上他对什么都无动于衷,久而久之惹恼了他的亲戚们,就这样他成了受气包,成了任人戏弄的小丑,成了他周围那些大老粗发泄他们天生的兽性和野蛮的乐趣的牺牲品。”——遭到同类的折磨,体现出他们的兽性。

“他双目失明让人想到的残忍的恶作剧,都被想象出来了。为了让他为所吃的东西付出代价,他的几顿饭成了邻居们开心而这残疾人受罪的时刻。”——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附近几户农民也都来参加这种消遣;他们一户传一户,这个农场的厨房里每天都挤得满满的。~~~那动物凭它的本能嗅出这是个残疾人,便慢慢地走过去,不声不响地吃起来,有滋有味地舔起来;万一咂舌时发出一点响声,引起那可怜虫的注意,它就会小心地走开,躲避他朝它的脸胡乱抡来的汤匙。”——人用动物欺负人。

“这时候,挤在墙边的观众就开怀大笑,你推我搡,还连连跺脚。而他呢,总是一声不吭,又用右手吃起来,同时把左手伸到前面护着他的汤盘。”——盲人一般听力灵敏,他心里是什么滋味呢?

“有时候他们会弄些瓶塞子、木头、树叶甚至垃圾让他嚼,他也分辨不出来。”——痛苦到麻木。

“后来,人们连玩笑也开腻了;他姐夫因为老这样养着他,气急败坏,就打他,不停地扇他耳光;看他躲躲闪闪甚至还想举手还击时那瞎费力气的样子,真是好笑。~~~他不知该往哪儿躲,只好不停地伸出两只胳膊,防着有人接近。”——残忍升级。

“最后,人们又逼他去要饭。~~~可是乡下人是不喜欢乱花钱的,要了几个星期,他一个苏也没带回来。”——进一步写法国乡下人的残忍无情。

“对他的憎恶简直到了既强烈又残酷的程度。~~~可是第二天,他并没有回来。”——这是谋杀。

“原来瞎子等了又等,等了好几个钟头,冷得实在受不住,感到自己快要冻死了,就开始往回走。~~~他再也没有站起来。”——被活活冻死了。

“鹅毛大雪不停地下着,盖在他身上。~~~他们甚至还哭了几声。”——进一步写家人的残忍虚伪。

“那年的冬天十分寒冷,解冻也很迟。~~~它们在一个劲地搜寻什么。”——被乌鸦吃了······

“一个小伙子走过去看看它们究竟在干什么,这才发现瞎子的尸体,已经支离破碎,被吃掉一半了。他那双无光的眼睛已经没有了,让贪婪的长喙啄走了。”——盲人看不见的眼睛都被乌鸦吃了······ 这是一个沉重的隐喻。

“现在我每逢阳光灿烂的日子感到心情愉悦的时候,脑海里就不禁浮现出这段凄惨的记忆,不无伤感地想到这个瞎子:他在人世上是那么运乖命苦,他的惨死在所有认识他的人看来反倒是一种解脱。”——与开头照应,再一次对比。难道只能有这样的结局吗?

开始很大的篇幅都是结论性的直白叙述,过于概念化、抽象化,读来乏味,令人生厌。

读完发现大约有80%都是这样第三者的叙述,不知道能否算是讲故事的一种方式,但由于内容本身足够有力量,还是能够读下去的。

几乎一边倒的历数盲人的悲惨遭遇,无论家人、外人,他周围连一个善良、正直、富有同情心的人都没有,简直黑暗透了。

不知道是事实如此,还是莫泊桑因为心怀强烈的情感而过于夸大,不得不对法国乡下人的国民性产生一些深刻的印象。

就文学创作而言,此篇并不成功;就社会意义而言,不知本篇真实的成分多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