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末清初英雄辈出人物事迹(一)

作者:董老师讲历史

明末清初即中国历史上(1600年~1644年)的历史阶段,当时刚好是明朝末年到清朝初年,所以简称“明末清初”。

明末清初英雄辈出人物事迹(一)

抗清三公

1、政治上,明末农民起义不断,;清朝在关外崛起,威胁大明王朝的北部边防,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大明灭亡,清兵入关南下一统中华,李自成起义军被剿灭。

2、经济上,明末清初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再加上天灾不断,鼠疫横行,老百姓难以生存,加上战火不断,人口锐减。

3、文化上,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促进思想的启蒙运动,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纷纷著书立说,表明反对封建统治的观点,成为新颖的文化符号。

一. 阎应元(武圣)

明末清初英雄辈出人物事迹(一)

阎应元

清军用7天时间攻破了史可法守卫的扬州城后,清军继续南下,一路来到江阴小县城下。

明末清初英雄辈出人物事迹(一)

留头不留发 留发不留头

江阴自炒鱿鱼的典史(公安局长)阎应元,率十万义民,面对二十四万清军铁骑,两百余门重炮,困守孤城八十一天,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人,史称江阴八十一日,战争期间三十六计全被阎应元用遍了,敌人哭着求他投降,阎应元慷慨激昂说道:“有断头将军,无断头典史”。

阎应元 ,直隶通州(今北京通州)人,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江阴抗清三公之一。1645年,即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江阴城破之日,义民无一降者,幸存者仅老幼五十三口。阎应元被俘后坚决不向清廷贝勒下跪,被刺穿胫骨,“血涌沸而仆”,终英勇就义。

明末清初英雄辈出人物事迹(一)

阎应元抗清

据《江阴城守后纪》所述:阎应元躯干丰硕,双眉卓竖,目细而长曲,面赤有须。每次巡城,身边有一人执大刀跟随左右,颇有云长再生之感。清兵望见,以为天神。阎应元号令严肃,对苟且偷安、不守法纪的人,必然重加责罚,以警示众人,即使时乡绅、豪强也不例外。而当战士困苦时,他又会亲自熬药斟酒,温言慰劳;当有人遇难,他亲自购置棺木,哭奠而殓葬;接见敢死队的战士时,不称姓名而称兄弟。遇到重要的任务,必然询问众人:“我兄弟谁能完成此事?”有人当路大喊道:“我欲杀敌,苦无短刀。”阎应元马上解下身上所佩价值二三十金的短刀,为其带上。阎应元凡事以身作则,诚恳待人,所以士、民都怀德畏威,濒死不悔,英勇牺牲。

明末清初英雄辈出人物事迹(一)
明末清初英雄辈出人物事迹(一)

初露锋芒

崇祯十四年(1641年),阎应元因得罪权贵,被贬江阴任典史。上任之初,海寇顾三麻子率数百艘战船进犯黄田港,应元领兵据守,连发三箭,皆有人应弦而倒。海寇心惊胆战,不敢再犯。后顾三麻子慕阎应元威名来助阵,共同抵御清兵。阎应元在任内平定盐盗,平服民乱,政纪突出,江阴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在社学中为他画像留念。朝廷本想调他转任广东韶州英德县主簿。因母亲病重,且道路堵塞,没能成行,全家便在江阴城外砂山脚下散居。

明末清初英雄辈出人物事迹(一)

江阴抗清

深明大义的江阴人斩杀清差,推典史陈明遇为首,以“大明中兴”为旗号,江阴义民正式反清。后清贝勒、大将博洛命降将刘良佐统重兵包围江阴城,江阴形势的日益严峻。陈明遇虽忠肝义胆,却自感缺乏军事组织才能,于是想起了智勇双全的前典吏阎应元,想推荐赋闲在家的他代替自己领导守城。陈明遇亲自到阎应元住所请他出山,应元道:“你们能从我则可。不然,不为你们主持。”众人道:“敢不惟命是听?”九日,阎应元带领江阴城祝塘少年六百人,执械入城,途经七里庙时,在墙壁上题诗,表达了自己誓死抗争的决心。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阎应元绝命诗

明末清初英雄辈出人物事迹(一)

入城后,阎应元把全城的户口分按丁壮老幼详加调查,挑选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民兵,会合乡兵十余万人分班上城,每个城垛十名,按时换班。命武举人王公略守东门,汪把总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应元自任守北门。他和陈明遇兼负昼夜巡查四门的责任。对城中过往行人严加盘诘,肃清内奸。为了解决军械粮饷供应,阎应元同绅民商议后,委任擅长理财人士负责把城内公私所藏物资分类征集,统一分配使用。

清军主帅刘良佐,命令上将九员驾云梯上城,城上以长枪刺之,上将五死四伤,有的身中三箭,有的被劈去头颅,有的堕下摔成齑纷,有的被火箭烧死。主帅更怒,传令十营内选猛将多员,步军三万,扎云梯十张,分十处上城,如有退者立斩。阎应元指挥城上用砖石掷下,以长枪拒敌;一时间乱石纷飞,炮火连绵,双方死亡不计其数。某满人大将自恃勇猛,穿着三层甲,腰悬两把刀,背背两把刀,手执双把刀,亲登云梯,跨上城垛,执刀乱砍。城上守军用棺木抵挡,以枪刺其身,竟不能入。有人喊道:“刺他的脸。”于是众人纷纷刺其面,一汤姓童子,持铁钩镰,用力钩断其喉管,竹匠姚迩割下他的头,满将身子堕落城下。清兵齐来抢尸,城上梆鼓齐鸣,砖石小箭如雨点,清兵又伤亡千余人。

明末清初英雄辈出人物事迹(一)

刘良佐命令军士索那满将的头,阎应元不允。刘良佐愿意用银赎买,命人将银当面装入银鞘吊入城。又命军士于城下哀号:“还我将军的头!”阎应元让人以蒲包裹一黄狗头,掷还之,将满将的头悬在城上。刘良佐亲自带人在城下苦苦哀求,方把头扔下。清兵拿了头回去,与身缝合,挂孝三日。阎应元击退了北城的攻击,但知道不日清兵必有更大规模的攻击。于是积极铸造守城工具,招青阳弩王黄鸣岗等千余人,入城造小弩千张、小箭数万枝,分派给守城军士。又用季从孝所合火药敷在箭头上射人,见血立死。弩长尺余,箭长五寸,百步之外,皆可命中目标。又从狱中放出陈瑞之子,令他制造火砖、木铳。火砖广三四寸许,着人即烧,木铳类银鞘,长三尺五寸、广二三寸,木制,中间藏有火药,敌人到来时,投下,机关暴发木壳崩裂,铁菱角飞出,触人即死。阎应元还亲自制造挝弩,用一块铁,边上造几个钩子,后面栓着棉绳,抛出勾住敌人,近前斩之。又模仿旧制,制造火球、火箭之类,无不精巧绝妙。所以清兵虽多,每每望城兴叹,战栗无人色。即使是满洲兵将也闻之胆落,每次攻城下来都要为幸免不死而大肆庆祝。

清兵攻城不利,于是在城下搭建牛皮帐篷,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十五日,清兵攻东北城,刘良佐命西南放炮,东北掘城,皆用山爬攻城,城内以火球、火箭抵抗。清兵不敌欲退,良佐严令方止。阎应元继续命城内投下砖石,清兵不及闪避,数百人死于城下。良佐惭愧、惶恐。于是搭设三层牛皮帐,守而不攻。帐内有九梁八柱,矢石投在上面,都被反弹起来,不能进入。阎应元下令用人粪,掺上桐油,煎滚浇下,牛皮烫穿,浇在清兵身上,肉烂而死。没被烧着的清兵惊惶散去,城内用挝弩射向逃散的清兵,钩中者,即入城中袅首。清兵手足无措,纷纷逃散。

明末清初英雄辈出人物事迹(一)

明人黄蜚、吴之葵领兵至太湖,与清贝勒博洛大军相遇,二人兵败被俘后,投降清朝。海寇顾三麻子因敬慕阎应元的为人,率舟师来援,苦战三日后失败,扬帆远去。此外,义阳王来援,败于砂山;秀才金矿会集精勇四百余人来援,被刘良佐以铁骑三千截在周庄左右,全军俱没。外兵屡败,江阴沦为孤城。刘良佐命火炮攻击北城,彻夜不息,城垛在炮火的轰击下塌陷数丈。阎应元命石匠砌墙,匠危惧不前,阎应元言辞恳切,动之以情,石匠深受感动,于是冒死登城修葺城垛,使之牢固如初。

十四日,阎应元利用清军劝降之机,派城中老者,以奉送“降礼”为名,暗携火药进入清军营帐,炸死清军官兵两千余人。十七日夜,阎应元挑选勇士千人出南门劫营,或执板斧,或执短刀,或用扁担,突入敌营,伤千余人。及他营来救,应元兵已返回城中。此役之后,刘良佐再次后撤。

明末清初英雄辈出人物事迹(一)

刘良佐令十方庵的僧侣向城跪泣,陈说利害,劝江阴军民早降。城中皆愿以死报国,要他速去。刘良佐策马来到城下,劝应元道:“弘光已北,江南皆下。若足下转祸为福,爵位岂在良佐下,何自苦如此?”阎应元从容道:“江阴士民,三百年来食毛践土,深戴国恩,不忍望风降附。应元是大明典史,深知大义所在,绝不服事二君。将军位为侯伯,掌握重兵,进不能恢复中原,退不能保障江左,有何面目见我江东忠义士民乎?”良佐惭愧不已,又以清廷召谕相示,劝江阴士民接受招安。应元怒道:“有降将军,无降典史。”

清朝亲王多铎先派恭顺王孔有德“率所部兵协攻”,接着又派贝勒博洛和贝勒尼堪带领满洲兵携红衣大炮前往攻城。贝勒博洛统率所部二十万大军来到江阴城下,他命人绑缚降将黄蜚、吴之葵到城下,命令他们做书劝降,黄蜚道:“我在城中没有相识,写了劝降书又有何用?”吴之葵涕泪交横,仰头劝阎应元投降,情词悲楚,应元叱道:“大臣被缚,当速就死,何必喋喋不休!”之葵再拜泣下,蜚默默无语。

明末清初英雄辈出人物事迹(一)

被困既久,江阴城内伤亡惨重,战斗力日减,城中石灰断缺,不能乘夜修城。饭米越来越少,只能靠征集民间的米以备缺乏,阎应元下令两日领一次米,不得预先领取。中秋前后,百姓携壶提觞登上城楼,举杯痛饮,诸生许用模仿楚歌,作《五更转曲》,让善歌的人登高传唱,以笙笛箫鼓相和。当时天无纤翳,皓月当空,清露薄野,剑戟无声,黄弩、师鼓、胡琴于西城之敌楼,歌声悲壮,响彻云霄。清兵争着靠前倾听。或怒骂,或悲叹,甚有泣下者。歌中唱道:“宜兴人,一把枪。无锡人,团团一股香。靖江人,连忙跪在沙滩上。常州人,献了女儿又献娘。江阴人,打仗八十余日,宁死不投降。”还有许多歌曲,但意思大致如此。

清军久攻不下,博洛令数百人,把二百余座大炮专打东北城。铁子入城,穿透洞门十三重,树亦穿过数重,落地深数尺。当日雨势甚急,外用牛皮帐护炮装药,城头危如累卵。城上因敌炮猛烈,见燃火,即躲到围墙后面。炮声过后,再登上城楼。清兵看到这种情况,故意放空炮,并让炮中只放狼烟,烟漫障天,咫尺莫辨。阎应元心力憔悴,累倒在城墙边,守城兵士只听炮声霹雳,认为清兵不能很快进入,而不知清兵已潜渡城河,从烟雾中蜂拥突上,众人来不及防御而崩溃。江阴终于被攻陷了。当清兵上城时,一队民兵对城列阵。清兵怕了阎应元带领下的义民,人人怕有埋伏,僵持半日不敢进攻。到黄昏时,城中鼎沸,民兵阵脚散乱,清兵才敢下城。

明末清初英雄辈出人物事迹(一)

抗清后记

阎应元死后,家丁犹存十余人,皆因不降而被杀,陆正先也一同殉难。江阴县衙,男女大小共四十三人举火自焚,典吏陈明遇自己持刀与清兵血战,身负重创,握刀僵立,死时,身子倚在墙边,屹立不倒。训导冯厚敦自缢于明伦堂,妻与姊投井死。中书戚勋、诸生许用举家自焚而死。诸生许王家,被清军拘押时,“或劝曰:‘君故明一诸生,未食天碌,何以身殉?’王家曰:‘君臣之义,岂论仕与不仕?公等复言。’”书生笪某,被清军抓获之后,“刑前叹曰:‘我一介小人,今日得之士大夫之烈,为忠义而死,死之犹生也。’临刑神色不变。”

阎应元以微末下吏凭借江阴百姓的支持,面对强敌,临危不惧,坚持了近三个月,击杀清寇数万人,重挫了清寇锐气,钳制了清寇主力南下,推动了各地的抗清斗争。在城破以后,仍拚死巷战,“竟无一人降者”。以阎应元为代表的江阴士民抗击清寇的英雄事迹,凛凛气节在中华反侵略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若大陆人还有江阴士民之气节,何来300年后日寇侵华,伪军大盛?

明末清初英雄辈出人物事迹(一)

阎典史牺牲之后,清军在江阴城进行了大屠杀。从此以后,整个江阴地区的人们都采取了对清廷不合作的态度:不当清朝的官,不应清朝的举。直到乾隆年间,乾隆给阎典史在江阴修祠,主动向江阴示好,局面才有了改观。

腐胬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城未肯降。

寄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江阴女子题

“何哉节烈奇男子,乃出区区一典吏”著名诗人、史学家赵翼

一场本来是一边倒的战争,却悲壮惨烈地进行了81日,孤城困守,10万普通农民百姓面对24万精兵良将,历经日以继夜的围攻、炮轰和强弩,连折对方三王十八将,让汉奸付出了75000余人的代价,这在中外战争史上可以算得上一个奇迹。 三十六计中能用上的计谋,差不多都用上了:诈降、偷营、火攻、钉炮眼、草人借箭、装神弄鬼、小股出击、登陴楚歌……无所不用其极,无不闪烁着创造性的光芒。最壮烈的莫过于派白发老人出城假投降,把火药暗藏在放银子的木桶底层,等清军升帐纳降时,火发炮裂,当场炸死清军3000余人,其中有亲王一人、大将二人,清军为之三军挂孝。与此同时,江阴城头也响起了悲怆的炮声,那是在为慷慨赴死的父老乡亲们致哀……后世将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合称为抗清三公。

二. 商敬石(善骑射)

带领12骑对抗清八旗兵600人胜,骑马射箭追杀敌兵,射杀清兵400人。

明末清初英雄辈出人物事迹(一)

骑射手

大清裨将引六百骑往屿山,至河西忽十二骑突至,欲擒之,十二骑善射,裨将三人,皆中目而死。诸军悉前,应弦而倒,殪者甚众。大兵悉去刀发矢,十二人俱以手接,无一伤者。兵退,十二人追射,死者三百余人,矢尽乃止。盖十二人乃响马贼,商敬石为首。闻大兵入,约其党欲建功,至此忽遇耳,遂至通州镇守。营报功,守将申兵部,兵部悉隶之于麾下。时,大兵大队将至河西、天津等处,闻通州十二骑杀兵四百乃不往。

明末清初英雄辈出人物事迹(一)

商敬石

商敬石,北京人。原本一民间练家子,箭术绝伦,后落草为寇。清军进北京时,商敬石联合11个箭术高手,欲杀敌报国建功。清军裨将率六百骑开往屿山,行至河西时,商敬石突然率11骑杀出,一箭中清将左目,清将死。两清军头目挺刀迎战,商敬石再发两箭,将两头目射死。众清军蜂拥而上,商敬石连连发箭,清军悉数中箭身亡。清兵害怕了,全都弃刀射箭,商敬石及弟兄们全部用手将箭接住,没有一人受伤。清兵一见,吓得落荒而走,商敬石率弟兄们追击射杀,一共射死了三四百人,直到箭矢射尽方退。击退清军后,商敬石到通州镇守营报功,守将申报兵部,准商敬石等隶属通州守将麾下。当时清兵大队想到河西、天津等处劫粮,听说通州有12骑杀清兵四百,吓得不敢去,只得到昌黎县骚扰。商敬石射杀清军,其勇令清军不敢犯,可谓明末猛将。

明末清初英雄辈出人物事迹(一)

清兵

明末清初英雄辈出人物事迹(一)

清棉甲

参考『近报丛谭平虏』后。

原来商敬石不姓商,却姓高,应该叫高敬石,杀的清兵是有三百余人,可与十二响马骑徒手接箭矢的传说,毫无关系!据『近报丛谭平虏』讲述,高敬石长期在通州一带当响马盗,喜好在屿山上横行劫掳。风闻先有一翰林家眷,在屿山被高敬石一起杀了。不过高敬石是个有见识的强盗,赶上了大杀四方的明末大乱世,心中思量要杀些入关清兵,好将功赎罪,受朝廷招安,方为稳当着数,就在北地附近的山林村落啸聚了数百人,手带 戗 刀弓箭,各跨了自家走熟的马匹,凡遇着清兵掳掠乡村,便把来射杀。

明末清初英雄辈出人物事迹(一)

虽然清兵吃了响马盗的亏,但也只被杀死十把个,不甚多,献不得功。那清兵被他弄杀几遍,也晓得他是强盗,不来惹了。高敬石就心生一计,先弄了些麻药放在酒里,然后派几个小弟骑马去清兵大营旁边寻衅滋事,挑逗清兵派大队人马前来剿杀,果不其然,第二天上午,就有几百人的清兵马队追至响马盗山寨,众响马盗略作抵抗后就遍山逃窜,只留下寨子大厅内的廿零桶酒,廿十来桌菜肴,清兵见了这酒,便欲啜下肚去,一兵说:“ 且莫 吃,不要中他的毒。”一兵说:“把来对着他桌子碗内的,对一对酒颜色儿,尝一滴酒味数儿,若是酒色同味同,我们便放心吃了。”

明末清初英雄辈出人物事迹(一)

清骑射

清兵正在寒冷,见这热烘烘的酒,巴不得一溜的灌在肚里,都走上饮两三杯的,四五杯的, 嗄 了几个羊肉包儿,正在笑讲。忽高敬石们,蓦见清兵吃了他的酒羊肉包,知中了毒,哨进各响马。清兵听得哨声,急跨上马来,却是手软脚酸的爬不上马,大家都喊声:“中了计!中了计!”有百多人不曾被酒麻的,举戈来斗,怎当得响马?忽两三匹马在前,忽两三匹马又在后,忽两三匹马在左,忽两三匹马又在右,跑来跑去,不像厮杀模样,但见左右前后弓箭乒乓的响,又没个箭射来。

明末清初英雄辈出人物事迹(一)

清兵道:“这响马强盗,空手无箭,敢发空弦哄我?恼不过,个个大吼,四面赶杀。这些响马却认定奴贼一个一箭射去,矢无空发,倒被响马零星射死四五十人,余皆走回大营。众响马然后把那麻翻的贼,尽情割下头来,把进一数,足足三百零几颗头,众皆大喜,星夜献上三百首级献功免罪。风闻,奉旨:仍令剿杀。

无论历史上的商敬石究竟姓什么,古人毕竟给他写了一篇美文,可见他的英雄形象常在民间。若有后续有学者愿意以此为原型进行加工,商敬石可谓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

三. 陈元赟(日本柔道鼻祖)

陈元赟(1587年-1671年),浙江余杭人。是中国明清之际杰出学者,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

陈元赟系学者、诗人、书画家、武术家、陶艺专家。

幼年好学,通诗文、书法、绘画、建筑、制陶及医术。二十七岁,入河南嵩山少林寺,习武术和制陶术,对医药、针灸、气功、食疗都颇有研究。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东渡日本。

在文学上,陈元赟将公安派文学主张和创作在日本传播,对日本文学革新起积极作用。在武术上,于日宽文三年(1626年)前后居国昌寺创编柔道,传授给武士福野正胜、三浦义辰、矶贝次郎,以后三人各形成流派,使柔道传遍日本,陈元赟被日本人奉为“柔道鼻祖”。后受聘于藩主德川义直及其长子第二代藩主德川光友为幕宾,教授书法、诗文,继而主持、传授烧窑制陶技艺,陶法精致,独具风格,称“元赟烧”,尤以茶器为上品,对日本茶道有影响。陈元赟还为萩津长门藩主毛利辉元太守撰《长门国志》,保存了中世纪本州西部政治、经济、社会、地理、民俗资料,传播了中国方志学。还在日本广泛行医,传播丹溪学说。元赟崇尚民族气节,在异乡不忘祖国,多次题款自署“大明武林”人,并以故乡余杭芝山、既白山取号。

明末清初英雄辈出人物事迹(一)

元赟烧

喜读老庄道家书籍和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诗文。并有漫游天下求访异人于海外的志向。

1625年陈元赟到江户(今日本东京)传授拳法。后寓居江户西久保国昌寺,将中国少林派武术拳法传授给寺僧圭佐、久圆等人。当时正流寓国昌寺中的日本武术家福野七郎右卫门、三浦与治右卫门、矶贝次郎右卫门三人也跟他学习中国武术,并苦心钻研,通其蕴奥,遂各成宗派,遍传弟子,逐渐形成日本柔道,国昌寺也长期成为柔道之中心。陈元赟提倡老庄道家思想,而柔道标榜以柔克刚,以虚静调息为术,其思想来源实出于道家。

明末清初英雄辈出人物事迹(一)

柔道

陈元赟为人胸襟开阔,他推崇老庄道家思想,然而并不排斥佛儒,与同时代旅居日本的中国大儒朱舜水、高僧隐元、名医张振甫等都有交往。1671年陈元赟以85岁高龄在名古屋去世。葬于名古屋德兴山建中寺,碑上题为“大明国武林既白山人广学陈元赟宽文十一年六月九日殁”。

明末清初英雄辈出人物事迹(一)

陈元赟先生之碑

陈元赟旅居日本50多年,既倾力于传播中国文化,又深刻理解日本文化,并把中日传统文化加以融合创新,在许多领域都表现了他的才华技艺,深受日本人士的尊敬,不愧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杰出人物。

明末清初英雄辈出人物事迹(一)

陈元赟集

陈云赟,字义都,号芝山、升庵、既白山人。少年时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学武艺,工医道、书画、诗词。天启元年(1621)随浙江道赴日本,在名古屋为尾张藩主德川义直门客。后移居江户国正寺,以拳术授徒。武士福野正胜右卫门、三浦义辰右卫门、矶贝次郎左卫门拜于门下,后三浦与福野自立旗帜。殁于名古屋,葬建中寺。日本起倒流和古武道研究会在东京立碑:“拳法之有传也,自投入明人陈元赟而起。” 陈元赟授拳法的事迹在香港1999年出版的《东方格斗术大观》(其后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再出版的简体版改名为《东方格斗文化》) 详述,书中内容主要根据日本史料为主的考证,其中第四章「柔术史探讨」专门考证陈元赟在日传授武艺的史实,第一节题目“秘传少林武艺的日本禅师”,第二节题目“ 离不开兵器的擒人之术”,第三节题目 “陈元赟拳法之奥秘”,第四节题目“ 陈元赟拳法之道”。

明末清初英雄辈出人物事迹(一)

陈元赟学术思想研讨会

明末清初人才辈出,想继续看精彩的人物事迹,我们下期见。

文:董老师讲历史 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