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49年北平和谈后,张治中弃蒋拥共,蒋介石拍桌怒骂:文白竟如此

作者:南风一史

1949年的北平和谈,是国共两党在中国大陆的最后一次谈判。因为战争形势完全站在解放军一侧,也因为各种复杂的政治因素,这次谈判最终以失败落幕。

身为国民党的首席谈判代表,身为蒋介石的心腹,身为“黄埔嫡系”八大金刚之一,曾担任过蒋介石侍从官的张治中,每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让蒋介石没料到的是,和谈失败后,原本打定主意要回南京复命的张治中,在重要关头突然改变主意留了下来,并在不久后宣布与蒋介石“决裂”。

消息传到溪口,蒋介石勃然大怒,拍桌子大骂张治中:“别人背叛了我犹可说,文白竟然如此!”(张治中,字文白)透露出对张治中的强烈的失望与意外之情。

这篇文章要聚焦的问题是,原本都打定主意要回去跟蒋介石复命的张治中,为什么突然改变了主意?留在北平后的张治中,后来又做了什么?下面先从张治中与蒋介石的交往开始说起。

1949年北平和谈后,张治中弃蒋拥共,蒋介石拍桌怒骂:文白竟如此
张治中

张治中与蒋介石

张治中与蒋介石的关系十分特殊、良好。一方面,蒋介石对张治中非常欣赏,在从1924年开始的长达25年时间里,两人关系几乎超越领导与下属,形成了非常默契的“朋友”关系。

比如蒋介石喜欢兼职,抗战中期一度兼了行政院长、四川省主席等多项职务,后来就更“过分”。滇缅路通车后,因为缺少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有人就建议在军委会下设置一个交通运输统制局,本是一个十分小的部门,但主管人事的部门在请示谁来当领导的时候,蒋介石还是在签呈上写下了两个字:“自兼。”

对于蒋介石的这个“毛病”,包括秘书陈布雷等人都感到不妥,但迫于蒋介石威严,没有人敢多说什么,唯独张治中毫不客气地在签呈上写了一条:“这个运输统制局,以最高统帅兼任,实在不成体制,可由何总长兼之。”

蒋介石看到意见后,无言反驳,也没有什么生气,只是在上面又批了一个大大的“可”字,体现出对张治中的信任和包容。

另一方面,张治中对蒋介石非常感激和衷心。早在1926年11月的武汉和南昌的斗争事件中,张治中就宁愿辞去黄埔军校学兵团团长和军分校教育长的职务,也要回到南昌,支持蒋介石,这不仅对早期蒋介石的政权建立起到了帮助,也体现了他对蒋介石的无条件追随。

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与蒋介石的信任,张治中被一路提拔和重用,成长为国民党内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炙手可热的高层人物。因为具有“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道德观念,张治中对蒋介石一直非常忠心耿耿,知恩图报。

1949年北平和谈后,张治中弃蒋拥共,蒋介石拍桌怒骂:文白竟如此

张治中(左)与蒋介石

1949年4月出发北平和谈前,张治中亲赴溪口当“说客”,与蒋介石“上午谈,下午也谈,吃饭也谈,逛山也谈,晚上围炉也谈”,还陪蒋介石去扫墓。虽然明知和谈成功希望甚微,张治中还是希望成功,而蒋介石似乎也有所动摇,扫完墓后在沿着墓庐的山路边走边谈的时候,对张治中说:“文白,我是愿意和平,终老还乡。”

对于蒋介石的这句话,张治中自然信以为真,当即十分高兴地表示希望将其在报纸上发表,而事实也许并非如此,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在送张治中离开溪口的时候,对屈武说:“文白先生也太天真了!现在还讲和平,将来是没有好结果的,我看他会死无葬身之地。”

蒋经国和张治中究竟谁更了解蒋介石,也许没有准确答案,但后来的事实告诉我们,前者的可能性似乎还是更大一些。张治中对蒋介石更多的是出于“不忘知遇之恩”的忠心,而对蒋介石宁要内战不要和平的政治图谋,也许并不是完全理解。

1949年北平和谈后,张治中弃蒋拥共,蒋介石拍桌怒骂:文白竟如此

艰难的谈判

1949年北平和谈是一场非常艰难的谈判。

先是从1948年秋天以来,解放军成破竹之势,排山倒海地推进,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尤其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相继被歼灭。再加上经济上,蒋介石推行钱币制度改革失败,造成金圆券风潮,导致物价上涨,通货恶劣,经济上几乎崩溃,如此国民党政局风雨飘摇。

就在蒋介石忙于应对国民党内部将领的发难的时候,毛主席又在1949年元旦以及日后的多篇公开文章中,明确表达了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我们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而不许半途而废”,“我们已经完全有把握在全国范围内战胜国民党。”

所以,在当时国民党内看来,和谈几乎不可能成功,但即便如此张治中还是“顶风冒雪”,出任国民党首席代表,据他自己在回忆录中所谈:“此时和的可能性虽然小,但如果置身事外,也对不起人民,对国家应有的态度;同时由于自己二十多年来对和平的痴心梦想,使我对当前和谈仍然有着万一的希望。”

所以,在抵达北平后,他多次与毛主席周恩来密谈,一方面尽可能维护蒋介石的“声誉”,另一方面希望促成和谈结果。但现实不会如他所奢望的那样,毛主席早已看透蒋介石“所谓的和平”,张治中身处其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4月12日,周恩来亲自把《国内和平协定(草案)》提交给南京代表团,当卢郁文宣读《国内和平协定(草案)》时,代表们情绪极其低落,“据说张治中一下子老了许多”。

这个草案,首先历数了国民党自1946年在美国帮助下发动内战的罪行,然后依据毛主席提供的具体办法来实现八条的二十四款,明确规定人民军事委员会有权命令过渡期内的南京政府....

张治中深知按照国民党的习性,不可能接受这份草案,于是他又与周恩来等三番五次会谈,说服并最终去除了一些比如“惩罚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反动”、“出卖”、“叛乱”等刺激性词语,以及其他少量内容。

张治中深知,解放军渡江已是定局,只是强制与和平的方式不同而已,《国内和平协定》定稿后,他派黄绍竑把《国内和平协定》带回南京,没想到这份协定一到南京,立刻在南京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蒋介石在溪口看到《国内和平协定》后,大骂张治中:“文白无能,丧权国辱。”4月19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布拒绝签字,这意味着北平和谈彻底失败。4月21日,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二十日子夜起,在西起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阴的长达五百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1949年北平和谈后,张治中弃蒋拥共,蒋介石拍桌怒骂:文白竟如此

走还是留?

和谈破裂后,张治中一开始是要走的,他命令秘书给南京发电报:“请于23日派机来平,预定24日返京。”

在等待飞机的两天时间里,究竟是回南京还是留在北平,成了代表团和工作人员议论的话题。代表团成员都愿意投向人民的怀抱,留在北平,准备参加新政协,邵力子的夫人付学文前两天搭国民党的飞机已来到北平,邵力子是决心不走了。

只有张治中反复强调:“代表团是南京政府派来和谈的,和谈既然决裂,理应回去复命。同志们去留完全可以自由决定,但我是首席代表,不能不回去复命。”

张治中始终过不了自己心底的那道关,虽然明知和谈失败回南京,必然没有好下场,但还是坚持回去复命。

对此,张治中几十年的好朋友——周恩来,非常担心和忧虑。他们早在黄埔军校就建立了很厚友谊,惺惺相惜,虽然身处不同政党,但共同致力于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也正是在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影响下,张治中成了唯一一个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高级将领。

所以在张治中一抵达北平后,周恩来就不遗余力地,带着故友、知己、战友等多重身份,对张治中进行恳切地劝导。

他说:“你无论回到南京,上海还是广州,到哪里去国民党反派也不会饶了你。国民党的特务也可能对你们下毒手。‘西安事变’时,我们已经对不起一位姓张的朋友了(指张学良。当时周恩来劝张学良不要亲送蒋介石回南京,张学良处于义气不听)。今天我们也不能放你回去。不能再出现对不起你这位姓张的朋友的事了。”

除了从行动结果上分析,周恩来还针对张治中的思想,坦诚地说:“我看你这个人还是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到今天你还是讲义气,讲忠诚。为什么你不对中国革命,对中国人民负责呢?蒋介石这个人值得你对他这么忠诚吗?”

周恩来的话既亲切,又在责备中透露出真情,张治中听了怎能不动心,很显然他动摇了。

据资料记载,张治中当时陷于极度的苦恼与矛盾中:“不回去吧,自己是南京政府首席代表,和平破裂,理应回去复命;回去吧,中共的挽留是诚意的和善意的,而且一旦解放军渡过长江,协定还是有签订的可能。”

就在张治中痛苦抉择的时候,周恩来又做出了一个关键举动,他以超强的智慧和能力,在4月24日,命令上海的地下党同志把张治中的家人秘密接到了北平。据张治中儿子张一纯后来回忆:“我们全家这次安全转移,是在周伯伯的亲自指挥下进行的。”

和平的渴望、家人的陪伴、挚友的信任、共产党人的极力挽留、回南京的危险处境,让张治中没有了后顾之忧,他决心留在北平,并既感动又幽默地对好友周恩来说:“你真会留客啊!”

从走到留,张治中的这一转变过程中,周恩来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1949年北平和谈后,张治中弃蒋拥共,蒋介石拍桌怒骂:文白竟如此

张治中(左一)与周恩来(右一)

决心与蒋介石“决裂”

一开始,张治中留在北平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实承受着沉重的思想负担,他的一个思想症结在于:“我是一个国民党党员,但现在站到共产党这边来了,人家会不会说我是‘投机’呢?”

张治中在留在北平后的长达两个月时间里,一直十分苦闷,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虽然周恩来多次与他谈心,但终究没有彻底放下,直到发生了一件事。

1949年6月15日,国民党方面发出电讯《张治中在北平被共产党扣留详情》等,对张治中进行大肆攻击,说张治中是受了唆使在北平策动和平,说张治中人已经离开北平但行踪不明,等等,都是不实的信息。

对于这些谎言和攻击,张治中非常失望和难过,由此,他彻底想通了,用他自己后来的话说就是:“把理论上的国民党——国民党的主义和它的应有的本质——与被反动派长期窃据的国民党的现实区别开来一想,就想通了。”

于是,张治中写了一份《对时局的声明》,彻底地、毫无保留地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甚望我们国民党中央和各地负责同志能够善用理智,正视现实,以反复自咎的胸襟,作悬崖勒马的打算,悲天怜人,忍辱负重,为军民减少牺牲,为国家多保元气。现在虽未为最晚,实已到了最后机会,万不宜轻忽的听其错过。”

这一声明可以视作是张治中决心与蒋介石决裂的公开表态,据悉蒋介石一看到这个声明,就狠狠地骂道“别人背叛了我犹可说,文白竟然如此!”也因为张治中的这份声明,许多国民党将领曾纷纷效仿,举行起义。

张治中在北平和谈后选择留下,不仅是我党在统一战线上的巨大的、里程碑式的成果,也是改变了张治中一生的关键十字路口。

1949年北平和谈后,张治中弃蒋拥共,蒋介石拍桌怒骂:文白竟如此

1960年,周总理在颐和园会见黄埔军校校友,前排左五为张治中

致力于祖国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等人的推荐和支持下,张治中先后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等重要职务。与此同时,还在两岸统一的问题上奔波劳碌,耿耿于怀,念念不忘。

因为曾经的特殊的身份,张治中晚年在大陆的将近20年时间里,一直扮演着国共密派特使的角色。

1950年,他受周总理委托,以个人名义给蒋介石写信,力劝其放弃反共立场,直到朝鲜战争爆发。

1954年,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亲自播报了一则题为《告逃在台湾的人们》,劝说曾经的战友、下属、学生和其他人员,“主动地尽自己一切可能靠拢祖国和祖国人民。”

1958年,他又在短文《台湾应主动抛弃美帝》中,殷切地说:“鸟倦且知还,人情谁不思乡?每当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翘首北望,宁不神伤!你们回来吧!家人亲友在盼望你们,祖国人民在召唤你们!”

........

张治中认为,自己只有这样,才算是“尽到作为一个故旧在道义上的责任。”

1949年北平和谈后,张治中弃蒋拥共,蒋介石拍桌怒骂:文白竟如此

张治中雕像

从“三到延安”到北平和谈再到致力两岸统一,张治中将军始终坚持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对此,1983年3月,邓颖超曾高度评价张治中:“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白先生是一位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军人。”

1985年,在张治中将军95岁诞辰纪念大会上,党领导也对张治中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文白先生是杰出的爱国将领,富有远见的政治家,是同我们党有长期历史关系的亲密朋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