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汉字趣谈: 祭(462)

80岁的快乐老人用书法

演示汉字的起源

和你一起趣谈汉字的故事

汉字趣谈: 祭(462)
汉字趣谈: 祭(462)

汉字趣谈: 祭

"祭"(ji4),这是一个会意字。

甲骨文的"祭"字,有多款不同的写法,第一款是由一只手(又)+一块肉+中间的几个小点(意为新宰杀的牲肉上还粘连着很多鲜血)组成,整个字形表示上古先民用刚刚宰杀的鲜肉献祭于上天神灵,先祖烈宗。第二款字形在左下方增添了"T"(表示祭祀用的供桌或祭神时的石柱或先祖的牌位),第三款是将第一款字形中的"肉"换成一个"皿"中装有美味之形。

金文第一款的"祭"字承续甲骨文第三款字形。在其他几款字形中,将"又"写成"攴"或"殳",这是古文字在作边旁表意时常混用的缘故。

小篆承续金文字形,隶变后楷书写成"祭"。

"祭"的本义是用鲜肉请先祖神灵享用。

在上古时代先民的观点中,祭祀是非常重要而神圣的事情,在《左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意思是:国家的大事,就是祭祀与强军打仗。)

古代的祭祀之义分两大类,西汉.王充《论衡.祭意》载:"凡祭祀之义有二:一曰报功;二曰修先。" 古人认为,天地山河为人的生存生活提供了很丰富的物质条件,神灵、先祖护佑子民繁衍生息功不可没,为报答天地神灵先祖的恩德最好的方式便是"祭"。

古代祭祀活动非常频繁,"祭"的对象也很多,天地神灵先祖要祭祀,祭天、祭地、祭神、祭祖,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都要祭祀,家中的灶台有灶神也要祭。如每年腊月二十四要祭灶神,在二十四晚上将灶台上的灶神像"请下"(揭下来),到戸外"送上天"(将灶神像焚烧),除夕夜再将灶神"请回来"(把新"请"的灶神像贴在灶台上),两边还贴一副对联,上联:上天言好事,下联:下界保平安。

古代祭祀的方式有"燎祭、告祭丶祭祀、祭典"等。所谓"修先"是指"先考先妣",他们是生养自己的親人,对他们的恩德不可忘记。这逝去的親人虽然去了另一个世界,他们还能到现实世界中来游弋,会给活着的人带来福祉,也会跑来作祟,为了平安祥和,用"祭"的方式祈求先祖賜福却祸。

"祭"的习俗沿袭了数千年,现今人们在親人的"忌日",在清明节对先烈进行祭祀、掃墓,祭黄帝陵、祭孔庙,国家设立公祭日等都是"祭"的承续。

"祭"是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