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北大教授劝年轻人别早买房:别扯了 有房和没房 还真不一样

作者:盗耳者

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无论大小,实现生活自由,空间自由有错吗?

之前没有感觉,自从做了母亲,我常常告诉我家孩子:你可以没有媳妇或者老公,也不管多少平方,但是要有一间觉得不错的厨房。

最近,北京大学国发院院长姚洋的一段话上了热搜。

北大教授劝年轻人别早买房:别扯了 有房和没房 还真不一样

“我见到年轻人,我也会劝年轻人说你们不要去买房子,没有一个国家说30岁就自己去买房子的,劝了也没用,特别像男生,要没房子哪行,女朋友同意,丈母娘也不同意,没办法,这是社会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气氛。”

真想说的是,买房这事儿,不要总以一种过来人或者成功上岸人的态度来给予别人建议。

因为,你不在水池中裸泳,你永远不知道,有个裤衩有多重要。

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房子这事儿,还真就是自己说了算,怎么高兴怎么来。

01 我买房有什么错?只是想给自己安全感

海清和童谣主演的电视剧《心居》正在热播。

北大教授劝年轻人别早买房:别扯了 有房和没房 还真不一样

一场上海本土与外地闯入者围绕房子展开的故事,十分契合当下人的痛点。

里面有句台词,很是带感:“住什么样的房子,代表你是什么样的人。”

深以为然。

我们以为自己有钱了就能住上好房子,但是买了房子才知道好房子不在于花了多少钱,而在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之前有个特牛的90后姑娘白小莉,花了自己的所有积蓄买了一套毛坯房。

很多人觉得这姑娘脑子一根筋,又不是着急结婚,干嘛非得自己买这样一套什么都没有的房子?

姑娘很淳朴的想法:在这座城市扎根。

即便没有钱装修,但是小莉用在自己的点滴收入,满满装扮着自己的生活,置办着家具。

在她看来,即便住得算不上豪华,但是日子也有了奔头。

曾有人说,房子中国人从小到老的执念。

小的时候辛苦买房,大了辛苦换房,老了得有房。

有房和没房差别真的很大吗?

真的很大,别的不说,就说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买房前和买房后截然不同。

演员徐文浩坦言,自己不红的时候曾挤在44平米的房子里,三个人睡在一张单人床上。

有了这段经历,才让他知道,买房是头等大事。

后来,他成了所谓的“房奴”,20年250万的房贷,让他每天一睁开眼都充满了战斗力。

也正因此,他在北京这座大城市里不断打拼,随之安全感也越来越强。

对于当下年轻人而言:买房不仅仅是一种梦想,更是用力回击现实暴打的一种正向反馈。

也正因此,他们懂得努力的分量,懂得奋斗的可贵。

对于他们而言,房子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存在,更是幸福感的保证,是安全感的寄托。

什么是幸福?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厨房里有烟火,一个人可以肆意地大笑或者哭泣。

什么是安全感?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有个护自己周全的居所。

02 有了房子,我们才能好好追求精神

贾平凹在《谈房子》文章中曾写过:“人活在世上需要房子,人死了也需要房子,乡下的要做棺、拱墓,城里的有骨灰盒。“

没有房子,怎么装下我的爱人,怎么装下我换季的衣服,怎么装下我酸甜苦辣的佐料?

北大教授劝年轻人别早买房:别扯了 有房和没房 还真不一样

看过《三十而已》,你会发现三个女主人公对待房子的看法虽然不同,但终点都是相通的:房子,是精神丰足的基础。

顾佳买房图的是个圈子,王漫妮买房图的是个扎根,钟晓芹买房图的就是话语权。

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生活不再是童话。

想要活成公主和王子,得有把童话变成钱买房的能力。

成年人的世界里,以为现实很露骨,但是露骨的东西往往让你变得很现实。

正如电视剧中那句经典的话:“比起房租涨价,让人害怕的是不停不停地搬家!是你永远没法在这座城市扎根下来。”

年轻人之所以成为买房中的主流人群,正是因为日趋严重的职场内卷和残酷的社会优胜劣汰机制。

这让他们深谙,人生的终极打拼是为了自己可以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在《指导生活的算法》中有这样一个建议:

你只要把决策,分为两段就行。

第一段的37%,用于确定“最基本的满意标准”。

第二段的63%,选择满足“最基本的满意标准”的第一个方案。

也就是说,前37%的时间,你可以尽情地去找机会。后63%的时间,就不要错过了。

应用到买房这件事情上,借鉴这个逻辑。

对于大多数时下的年轻人而言,你如果打算在20多岁到40岁之间,拥有自己的一套房子,你可以用37%的时间来想方设法拥有买房的钱,那么即便是没有全款,也要告诉自己:好的,这套房子,我就要买了!

不要等到说,再过一年,让我更有能力,拥有更多的钱的时候,到那个时候,说不定会有更好的房子,更便宜的价格。

错了!

至于后面涨钱也好,跌了也罢,都与你无关了。

北大教授劝年轻人别早买房:别扯了 有房和没房 还真不一样

这种心态与当下年轻人买房时的心态十分契合。

所以,很多年轻人之所以那么笃定地在房产中介或者售楼处签下订单,正是因为他们不再为未来而恐慌和焦虑,他们更在意的是当下那份满足感和踏实感。

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人生体验,那就是,过来人都告诉我们:你要笑着勇敢面对生活的种种。

但是没人告诉我们:如果你只住在连一个小声哭泣都要看人脸色的空间里,你凭什么讲要咧着嘴大笑去勇敢?

03 女性逐渐成为买房主流,她们要的不多,就是独立

知乎上有个讨论:男人买房与女人买房的区别。

有个这样回答:男人有房是成功的象征。女人有房是幸福的象征。

且看下面一张图:

北大教授劝年轻人别早买房:别扯了 有房和没房 还真不一样

也侧门应征了教授的那句话:不买房子,你的丈母娘不同意。

其实,这几年随着观念的更迭,结婚等于男人买房的模式已经发生了悄然改变。

今年,有个网络新词“深圳女孩”。

意思就是,专心搞钱的女孩子。

以往,一谈起女人,就是谈化妆、聊八卦。但是现在不同了,她们更热衷于房产、股票、项目、基金。

与其投资婚姻和爱情,不如好好投资自己。

有数据显示,很多女性普遍买房年龄都在20岁到40岁之间,户型呢也不再是大户型,更倾向于中小户型。

显然,有没有房子已经不再是很多女性选择婚姻与否的必选项。

丈母娘也开始发觉,原来,自己的女儿拥有自己的房子,即便是不大,也可以实现财务自由,即便是面对将来的婆家,也有了自己的底气。

无形中,丈母娘队伍也成为了追随年轻一代买房的支持者。

时下的年轻人,不再把感情和婚姻当做唯一的赌注,与其别人有,不如自己有。

在今年两会上,就有人提议,允许30岁以上女性生育一胎。

想生、能生、敢生就成为当下女性对于婚恋态度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无形中也进一步印证了,这几年一些关于买房拖累生育率的说法。

很多女性恐婚,是不想被一张房产证束缚,失去独立的人格和选择自由的权利。

北大教授劝年轻人别早买房:别扯了 有房和没房 还真不一样

TVB资深女星马海伦即便65岁依然活跃在荧屏前。

她少年成名,20岁时跑了很多龙套,一边拍电影一边拍电视剧,只要公司有通告需要人去替补,她就自告奋勇。

这么拼为什么?

因为在演艺圈,她看尽了太多年轻时就依靠婚姻过上优渥生活而后破产的案例。

她深知,一个女人拥有自己的房子和独立的经济有多重要。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在20岁时就拥有自己人生的第一套房子。后来,她又投资了不少房产,在晚年也实现了自己的富豪梦。

有人买房是为了一个平方数,而有人买房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

正如毕淑敏所说:“为我寻找自我感,我们就发展出了小我,在这个世界上抓取所有我们能抓取到的东西,好证明自己的存在。”

04

英国有句很有名的谚语:想幸福,就盖栋新房子。

一栋房子,太难。至少有一间房子,还是可以的。

无论大小,奢华或简朴,用来安放你的心。

春天来了,泡杯茶,摆花弄草。

夏天来了,慵懒地躺在地板上。

秋天来了,窗台上晒晒阳光。

冬天来了,窝在暖暖的被窝里睡到自然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