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陆卿:让数据成为“火眼金睛”

作者:中国青年杂志
陆卿:让数据成为“火眼金睛”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2年第6期

编者按:年轻人时常在心中默念,“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远方”朦胧地成了潇洒美好的代名词。但远方究竟是什么样子,却少有人爬山蹚水,去窥得真实。

而这样的“远方”,属于一个特殊警种的“日常”,他们挺立在机场海港,蛰伏于密林戈壁,不仅要戍边守土、查验出入境人员、车辆,还要缉毒抓赌、缉盗侦凶、调解纠纷等。

他们正是国家移民管理警察。本期专题,这群年轻守卫者和《中国青年》记者分享了国门之上的真实经历——

在“中国最后的秘境”独龙江乡,大雪、暴雨和泥石流是这里的常客。70年来,官兵们在这里上演无声接力。如今,30多位年轻人一心扎根于此,保卫边境安宁,与独龙族人民一起,创造乡村振兴崭新图景。

在边境小城云南瑞丽,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已四度封城,人口外流超过50%,研究表明,这里的风险等级显著高于中国其他沿边开放口岸。中国移民管理警察始终站成口岸的第一道防线,近两年来,昼夜守护。

在“风口国门”阿拉山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一线检查员崔洪武和警犬训导员刘欣的青春在此交汇,边境线上,他们带着警犬扎根国门,背后是他们守护的万家灯火。

在中国最北的洛古河畔,夫妻警务室里的史先强和沈欣夫妇在44公里长的边境线上,日夜与寒冷和孤独作战,把警务当成了家务,把村民变成了亲人。

……

本期专题,我们采访了国家移民管理机构的10组青年国门卫士,用戍边卫国的故事抒写青春誓言:远方不止诗和田野,更有青春的汗水和担当。

守国门 在远方 ——青年国门卫士风采录②

陆卿:让数据成为“火眼金睛”

@文/本刊记者 董铁莹

提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许多人的脑中都会浮现出这样的场景:身着警察制服的工作人员坐在机场口岸的工位上,细致认真地对往来出入境人员的证件、物品等信息进行认真比对和核查,无误后再对相关人员进行放行。

陆卿便是其中一员。作为上海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上海机场边检站执勤十五队警务技术一级主管,他和同事们担负着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口岸出入境边防检查任务,被称为“国门安全守护神”。面对每天形形色色的出入境人员和形势复杂多变的口岸出入境形势,他用自己的专业和坚守,筑牢国门安全屏障,被国家移民管理局评为首届“十大国门卫士”。

“目前,我们的职业知名度和作用越来越大,岗位越来越重要,职责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作为一名移民管理警察,我将进一步潜心钻研,担当奉献,用优异成绩守卫国门安全。”陆卿告诉《中国青年》记者。

平凡岗位中的职业荣誉感

今年是陆卿踏入行业的第14个年头。从2008年入警以来,他用细致踏实的点滴工作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书写自己的青春故事。

这份工作并不轻松。倒班制的工作形式,意味着陆卿需要从第一天的早上八点工作到第二天的早上八点。24小时无休的工作强度,移民管理警察们早已习以为常。

“我们的工作不存在节假日,别人是过节,我们是过关。”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陆卿调侃着一笑带过,“而且倒班一次能够休两天,这样我还能偶尔接孩子放学。”

采访中,陆卿对工作的热爱溢于言表。

陆卿:让数据成为“火眼金睛”

陆卿在执勤现场快速查验出入境证件真伪

他谈到2014年的某一天,那时他刚刚开始使用智能手机,在手机浏览器的推送消息里看到一个腐败分子落网的信息。

“这不就是我之前排查过的那个人员吗?”陆卿当时心中很欣慰,正是经过他的前期排查,公安机关最终将这名腐败分子捉拿归案,“自己的日常工作在媒体端得到推送传播,这让我感受到了平凡工作的不平凡力量。”

这份职业荣誉感始终伴随着陆卿的成长。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出入境人员从原来的日均十万多人次锐减到四五千人次,工作的严谨程度却进一步加大。

“消杀要求严格,步骤越来越多。”上海边检总站抽调了包括陆卿在内的几十名业务骨干,组建了疫情排查专班,进行数据统计汇总和分析研判,同时将分析结果及时推送至口岸相关单位,助力形成精准有效的防控海外疫情输入管理闭环。

通宵达旦的工作成为常态,但辛勤灌溉的成果,让陆卿忘记一身疲惫。

“经过我们排查出的重点旅客,经有关部门检测,许多被确诊为新冠肺炎阳性病例。看到我们的工作为疫情防控作出了一些贡献,自己感到格外自豪。”

每天看到新闻推送中的疫情确诊数字,我们可能并不会想到,背后有“陆卿们”在基层工作中的点滴奉献。他们用极为细致和敬业的工作态度,守卫着国门安全,守卫着老百姓们的生命安全。他们的工作态度,直接关系到疫情外防输入工作的质量。

而在14年的青春奉献里,陆卿早已将严谨踏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他重复着那句老话:“爱一行干一行,干一行爱一行。大部分人是平凡平常的,只有少部分人与众不同。在平凡岗位中找到职业荣誉感,在平常重复的工作中找到兴趣点,把工作做好,这就是我们对单位和集体最大的贡献。”陆卿告诉《中国青年》记者。

让科技和工作融入更深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上海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面对近年来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在保障口岸安全方面,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抓手,深度聚焦口岸管控工作,逐步建立起一套智能化管控体系。

“从以前的守株待兔,到现在的主动发现,既然技术已经成熟,那么更应发挥人的主动性。”这是陆卿的自我要求,随着科技的发展,人需要不断加强学习。

上海边检机关尝试将大数据应用融入执法办案各个环节,并成立专业证件研究团队。团队成立之初,毕业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陆卿第一时间报名参加选拔。

无论是参加单位举办的培训班,还是业余时间自己钻研,陆卿将大数据时代需要的工作技能学了个遍,努力适应时代提出的要求,并逐渐成为一名在大数据分析工作中能力突出的旗手。

2015年,对红色通缉人员的通宵排查让陆卿印象深刻。他和同事们在出入境人员数据库中将“百名红通人员”的照片信息进行技术比较,在几万条出入境信息中进行反复筛查。

陆卿:让数据成为“火眼金睛”

陆卿在证研研究室使用文检仪鉴定出入境证件

“经过二十多个小时的奋战,最终发现第90号在逃对象戴学民正在国内某区域活动!”上海边检总站将该情况上报后,在公安部统一指挥下,相关省市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密切配合,将戴学民成功缉捕归案。戴学民成为被收入“天网”的“百名红通”第一人。

令陆卿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案例。挪用资金千万的红色通缉令逃犯曲某某从2005年开始就负罪潜逃国外,陆卿经过大数据排查发现,曲某某从2007年开始便使用“何为”的名字漂白身份,并于2009年秘密潜逃回国内,往来于深圳和大连两个城市之间。

正是通过陆卿的细致排查,2015年山东警方迅速出击,成功将曲某某缉拿归案。“数据是无声的,而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数据说话,挖掘出数据背后隐藏的故事。”

为国家重要腐败案件涉案人员的追捕作出重要贡献,陆卿在高兴的同时,更看到了科技在工作中运用的重要力量。“在我们现在的工作中,科技元素的大量应用为揭露违法犯罪活动赋予了更多力量,在守卫国家安全方面也发挥了更多作用。”

将科技更好融入工作,这是陆卿正在不断尝试和突破的方向,他期待着借用科技的力量,能够更加“火眼金睛”,守好国门第一关。

对于期待加入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的年轻人,陆卿也有自己的体会分享。

“一份工作总会遇到预期和现实的落差,作为年轻人,在重复的工作中有时感到无聊枯燥,这些也都是正常的情绪。但年轻人必须学会及时调整,在工作中找到兴趣点,让这个兴趣点来支撑他们获得前进的动力。”

陆卿性格内敛,但书柜的证书诉说着他的青春故事。“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十大国门卫士”……十余载坚守,汗水浇灌荣光。

“永远在路上”,陆卿的奋斗故事还在继续……

“守国门 在远方”更多阅读

独龙江畔的戍边人:行走于刀锋之上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刘博文

编辑:牛峻峰(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