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冯恩昌:写乡情散文必须创新

冯恩昌:写乡情散文必须创新

写乡情散文必须创新

——兼评马怀荣的《家乡的荠菜》

作者 | 冯恩昌

我们县写乡情散文,有丰富的生活源泉,在文坛涌现出了一些写得好的作家、作者,发表过多篇优秀的乡情散文。有的名篇成为我县攀登文学高峰的珍品,登上了全国报刊 《散文选刊》《人民日报》,天津《散文》《大散文》等,在我县文学史上留下了显明的印记。近年来,在全县又涌现出了一大批写乡情散文的作者,创作了沂蒙山乡有自己特点的散文作品,瑰丽的山水、美丽的田园、闻名遐迩的土特产,如煎饼、全羊、山楂、樱桃、香椿等,都被写成过精美乡情散文,这是极可喜的现象。因我是爱好写乡情散文的作者,不但写了多篇,还喜欢阅读别人的美篇,故而对我县作者乡情散文,比较了解,总的评价涌现出不少好的作品,不过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有待提高和创新,这是我县文学作品攀登高峰的最佳捷径,是我县文学创作的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我除写诗外,主要写乡情散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农村改革开放的影响下,我如大海涨潮一般,写得散文如雪花不断寄到报刊社,做到了三天两头被采用,最有影响的阵地是天津《散文》,基本做到了期期发表。原因就是作品有创新,素材有特点,主体思想有时代感,两厢结合起来就成了创新的好散文。如在《散文》上发表的《雏鸡》《蚕姑》《捉山蝎》《老农的野餐》《瓜棚甜趣》,都有咱临朐独有的特点和风情。《山乡新渔歌》一篇,发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上,《散文选刊》转载了,原因何在?过去沂蒙山乡几乎没有鱼腥味,随着科技发展,县里养上了虹鳟鱼,把无鱼山乡变成了渔米之乡,这在全国是少有的新鲜事情,咱们山里养的鱼,当日送到北京饭店,让全国人尝鲜。把这样的新鲜事写成乡情散文,只要文笔好一些,能不采用吗?我经回顾总结,不少散文写不好,发表上不了高档次,原因就是创新不够。一是选材不新鲜,没有显明特点,历史上有人写过了,缺乏新发现,写不出新特点;二是文学性不强,见啥写啥,照葫芦画瓢,记录式写作方法,往往写事件长了,结构不严紧,像写日记一样写散文;三是缺乏启发性的主题思想,让人看了只记住事情发展过程,得不到新的启发、感悟。这些都是乡情散文写不好的重要因素。所以,要体验新生活,探讨生活中的新亮点,写出创新的真正特点来。

近日,读到一篇有新意的乡情散文,本县作家马怀荣写的《家乡的荠菜》,取材比较新颖,同以往许多人写的技法不同,能与人缘结合叙述,同自己对它的新发现一起来写,并有自己对它所长的思考,不是照原样而写,而是写它的时代感,对人们在生活上带来的优越感,更加显现出荠菜的珍美可爱。如一段这么写:“喜它亦如人类般倔强,无论历经多少沧桑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爱它如劳动人们质朴如一,无论岁月风云如何变幻心香如初。它虽生的平凡,却紧紧依偎着大地母亲,随季节绽放了异样的光彩,不仅极大满足了人类的味觉、视觉神经,而且岁岁年年相牵蜗居一冬的人们进入田园,深入自然,返璞归真的享受生活,总感觉它们与我们不分彼此、浑然一体了。”这段发自内心的文字,既写出了荠菜的特点,又表达了人们对它的认识,读后有着新鲜的启发。此文没有采用记录式写法,而是生活为主题所用,表达人生观点,故而读来有味。如果在写作上再精炼一些,少用资料性的东西,文章会更精粹秀美,是一篇很不错的乡情散文。

冯恩昌:写乡情散文必须创新

冯恩昌,1937年生于山东临朐。曾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理事、中国乡土诗人协会常务理事,全国田园派著名诗人、作家,“农家小院派”代表,被誉为东方诗神。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曾获亚太地区民间文艺最高奖“金飞鹰奖”终身成就荣誉称号,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国家一级艺术家称号,冯惟敏传说传承人,已出版文学专著23部,《糖葫芦》《故乡蝉歌》,选入全国全日制中学阅读课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