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0-2岁娃找不到托儿所,发展低龄托育已是大势所趋

在人口出生率跌破警戒线的背景下,鼓励生育、提倡“二孩三孩”的时代来临。但是,“无人带娃”是横亘在生育面前的一道门槛。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低龄婴幼儿的照顾服务,家庭养育成本减负成为备受关注的民生热点,重新发展低龄托育已是大势所趋。

文 | 多多

编 | 天悦

01

带娃困境磨砺下的90后小家庭

北京地铁5号线早高峰人潮汹涌堪比传说中的东京地铁。从“亚洲最大社区”天通苑到国贸写字楼,刘云揣着饭盒被人潮卷入车厢,无人留意她是七个月的孕妇。

春节过后,行动越来越不方便的刘云找遍天通苑几乎所有托育机构,没有一家接收0-2岁的孩子。这些机构受疫情重创,动荡、艰难,甚至濒临倒闭。

刘云和老公一口气咨询了40多所幼儿园。无一例外,只收3岁以上孩子。几所高端国际化幼儿园少量接收2岁孩子,托费少则每月八九千,多则一年20多万。同时,月嫂、保姆起薪7000+,要求住独立房间。这对白领夫妻感叹:保姆月嫂是隐形富豪,而我们是隐形贫困人口。

休完产假孩子谁带?如果当全职妈妈两三年,35岁还有资格重返职场吗?找保姆还是把孩子送回老家?“想到这些,我脑袋快爆炸了!”如今31岁的刘云焦虑重重。

刘云怀孕后,婆婆坐高铁从山东泰山脚下的村子来过北京两次,总背来一大筐散养土鸡蛋和现宰的几只鸡鸭。婆婆用刘云几乎听不懂的方言安慰他俩,趁年轻以工作为重,孩子出生送回老家,他们老两口带。

刘云眼前浮现出两个扎心的画面:自己的孩子皮肤黝黑脸蛋通红,花棉袄开裆裤、满嘴方言,咬一口山东煎饼卷大葱,吧嗒小嘴;而自己的童年,父母南下打工,她跟外婆留守在西北荒凉的小镇。缺钱又缺爱,与父母不熟,是她童年最苦涩的记忆。

因此,她还是咬咬牙,做了选择:宁可辞去工作也不愿孩子重蹈覆辙,成为新一代“留守儿童”。刘云老公引用热播剧《人世间》里的一句话:“往后再苦,也只能自己嚼嚼咽了”。

和刘云相比,孩子刚满1岁的90后妈妈王倩慢慢习惯了平和地面对内心的挣扎。她从深圳互联网大厂辞职北上,把孩子放在老家十八线小城,孩子沦为留守儿童.........

翻看手机里朋友一段段忠告:“小孩3岁前需要父母陪伴”,王倩无奈苦笑:如果有办法,谁愿意骨肉分离?生活事业两难全!家庭面临“房贷、车贷、吞金兽”三座大山,她没有勇气失去工作。

产假结束,为了方便哺乳,王倩拿出每月全部收入在“鹅厂”附近租房。在公婆资助下还请了保姆,小心翼翼地保住工作。

老公被派往北京时,她为了日后有精力陪伴孩子,从腾讯总部辞职,加入北京一个创业团队。然而,帝都的房价、生活成本、工作节奏,更不可能兼顾养娃和事业。

王倩发现,北京完全找不到正规托育。假设公司附近有小型“托育中心”,她也不敢送孩子去。“红黄蓝”等机构虐童阴影犹在,还有很多倒闭、跑路,频繁“暴雷”……在王倩看来,“低龄托育”口碑崩塌,毫无安全感可言。

无奈,父母把孩子接回了老家。

王倩深知,孩子在父母身边至少安全。哪怕几日不见,孩子对她疏远;哪怕母女刚分别,孩子就发烧不止;哪怕孩子习惯了冲着视频摄像头喊“妈妈”。

北漂的日子,王倩努力安抚自己,接受孩子沦为留守儿童的事实。她每天上班带饭,攒钱攒假期,只为多回去看孩子一眼。

王倩说,她最幸运的是有公婆的理解,并在精神、经济方面得到支持。即便远隔万里,公婆也尊重她的育儿理念。然而孩子第一次开口说话,第一次学会走路,各种调皮可爱的瞬间……她终究还是错过了。

0-2岁娃找不到托儿所,发展低龄托育已是大势所趋

▲老人带娃

02

豪宅“黑托育”珍藏邻里患难深情

“电视剧《三十而已》把高档社区的妈妈们歪曲丑化得纸醉金迷,这不真实!”台湾妈妈卓妍说。她结束北漂陪三个孩子赴美读书多年,位于北京二环高端社区的家,给这位70后妈妈留下太多无法割舍的回忆。在“家庭托育”上的失败创业经历,却让她赢得珍藏一生的邻里情义。

“我曾经以为自己有能力帮职场妈妈摆平后顾之忧!”当年,卓妍与来内地经商的先生带着三个孩子从台湾定居北京,在二环内高档社区买房安家。新家毗邻金融街、新华社、三甲医院等大型机构。大批金融、媒体、医疗领域优秀人才也在此生活。

卓妍一家很快融入北京的生活。她家成了社区妈妈们交流育儿经验、周转母婴用品的“根据地”。随着和妈妈们互动加深,她目睹了这些富裕家庭养娃的彷徨与挣扎——频繁换保姆、老人北漂带娃,虽然暂时缓解这些职场夫妻的压力,同时又在伤害、撕裂他们的小家庭。

一位妈妈向卓妍吐槽,孩子出生仅一年,家里先后换了不下15个保姆,中间发生的事情则彻底颠覆她的人生阅历——保姆脏话吼孩子、训斥婆婆,把脏衣服藏到犄角旮旯不给洗,用猪油炒菜拌饭喂孩子,情绪失控自言自语大哭,干活时突然晕倒送120急救,自己的项链、手表不翼而飞……

一天,卓妍去她家看孩子,1岁小男孩独坐客厅地上哇哇哭。满地玩具、食物残渣、衣物、垃圾,硕大的豪华客厅竟无处下脚。一个保姆在厨房做着饭,另一个保姆在刷洗厕所,奶奶在厨房厕所之间风风火火来回跑着“监工”。小夫妻连家都不愿意回,靠加班来逃避鸡飞狗跳的日子。

令卓妍最揪心的是在主流新闻媒体工作的妈妈小佳。小佳多次深夜一边向卓妍倾述遭遇,一边痛哭。小佳的孩子出生不到半年,老公频繁出差,她结束产假上班恰逢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地球不爆炸,新闻不放假”形容那时媒体工作的状态恰如其分。

小佳的婆婆来京帮忙,却把再婚不久的新老公带到她家。小佳深夜下班,陌生男人光着膀子喝着啤酒和婆婆看电视剧《乡村爱情》并高唱着:“谁是你的新娘,谁是你的新郎”。而孩子独自躺在沙发的角落里……

小佳提醒婆婆,不方便留陌生男人在家,尤其夏天穿得少,何况孩子爸爸这段时间不在家。然而,婆婆一句反问彻底激怒小佳:怎么?怕他会对你动手动脚,非礼你吗?

小佳费尽周折找到一位口碑不错的保姆,以此让婆婆和她的新婚老公回老家去。保姆到岗第二天,小佳接到紧急出差任务。等她回家时,只剩一脸憔悴的保姆哄着孩子。

保姆告诉她,婆婆在她到岗后便带着老头去外地旅游,没有交接带娃和家务的注意事项,甚至忘了把门钥匙留下,临走却把门给反锁了。保姆无法外出,困在家里,只能守着冰箱吃仅剩的几根黄瓜和“老干妈”拌米饭,给孩子熬点白粥,勉强扛过一周。

“我看孩子小没人带可伶,也没敢打电话打扰你们两口子出差,只能等你回来再辞职。我一个星期没菜吃可以对付一口,如果孩子奶粉喝光了,怎么办?”保姆满腹委屈地说。

卓妍目睹了几位邻居的不幸遭遇:一位从郊区来帮女儿带孩子的热心北京大妈,突发心脏病,在女儿家里过世;一位辞职带娃的妈妈查出癌症;带娃引发娘家婆家大战,一对北京本地小夫妻,孩子不到两岁,就离婚了……

每次听到这些,卓妍都在想,如果社区有一家信得过的托育中心,或许带娃引发的夫妻压力、家庭矛盾,都可以避免很多。几经思考,卓妍大胆提议:与其花重金请不到靠谱保姆,找不到正规托育,老人也指望不上,不如把孩子放我家24小时托管!

在大家眼里,卓妍家拥有办“家庭托儿所”的全部条件:台湾妈妈育儿理念新颖,自己养育三个孩子,一层带小花园的大房,玩具、图书、钢琴一应俱全。同住的外婆是退休医生,家里保姆、钟点工也都经过精挑细选,十分可靠。

小佳的孩子首先成为卓妍家的“新成员”,开启了一段“远亲不如近邻”的佳话。卓妍隔壁的女医生也得到了她的帮助。女医生每次接到紧急手术任务,都把孩子临时送到卓妍家暂住。

卓妍逐渐成了社区职场妈妈们坚实的后盾。姐妹们无论加班、出差、保姆断档、孩子放学没人做饭,都可以把孩子送她家托管。一群孩子吃住玩在一起,大孩子帮小宝宝喂奶瓶,姐姐教弟弟唱歌,如同从前多子女的大家庭,这样的画面在大都市北京稀缺而温暖。就此,卓妍萌生了创办家庭托育的想法,“这是全职妈妈创业的好机会!”

不料,筹建过程中,一个个“世纪难题”随之而来。注册资金、办公场地、从业人员,每一项都无法达标。民宅不允许办托育,法人代表必须北京户口……

她上网求助却发现,几位使馆区的外国妈妈、望京地区的韩国妈妈同样也有创办社区托育的情怀和能力,但均遭遇了相同的难题,最终放弃。

卓妍甚至想出钱加盟商场里那种连锁早教机构,打“擦边球”经营。然而加盟项目无法在社区办园。创业梦破灭后,她带着三个孩子赴美读书,最终抱撼收场。

03

社区11年“网红”托育中心的不归路

“小宝贝,我用彩虹和你约定,风雨过后阳光会微笑……”80后教育创业者、资深幼教导师Lady每次路过北京崇文门附近的“幸福家园”社区时,这首《彩虹的约定》总会穿越时空,萦绕耳畔。眼前浮现出自己十多年前的模样——她唱着这首歌,带着一群蹒跚学步的孩子,翩翩起舞。

2006年,Lady和她所在的“YMCA国际青年会”创办了幸福家园“美瑞士”托育中心,扎根社区会所,一干就是11年。

YMCA在全球拥有近百年的社区办园历史,托育中心遍布中国香港及世界各地。这个“小型外企”空降社区,吸引了多位美术、音乐、英语、幼儿保健专业的优秀青年幼师加盟。

“我们精准切中了当地家庭的痛点!”Lady回忆,托育中心创办伊始,正值“金猪宝宝” “奥运宝宝”生育高峰。3岁以下孩子的托育需求极为紧迫。虽然周边遍布多所大型公立、民办幼儿园,但根据当时的政策,入园年龄均严格限制在3岁以上。

一两岁的孩子同样需要早教和照护,二到三岁的孩子也需要进入幼儿园之前的过度、适应。“我们把招生年龄放宽到一岁半!”Lady激动地说。

3岁小女孩讲着绘本哄一岁半小弟弟睡觉;4岁“大哥哥”抱着两岁小妹妹合影。大孩子围在老师的钢琴旁唱“虫儿飞”。歌声传到角落的“娃娃家”,小朋友上演与布娃娃的“下午茶”。每年,孩子们都会迎来世界各国YMCA的小朋友、家长志愿者和外教。国际化幼儿园的理念、环境、师资,普通民办幼儿园的价格,孩子们“混龄”玩耍,温情、欢乐。这大概是“美瑞士”托育中心至今占据当地70后、80后妈妈们回忆的重要原因。

0-2岁娃找不到托儿所,发展低龄托育已是大势所趋

▲Lady园长带着YMCA“美瑞士”

托育中心的孩子演节目

0-2岁娃找不到托儿所,发展低龄托育已是大势所趋

▲海外YMCA的外教志愿者到“美瑞士”

托育中心服务

结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女职工只有56天产假。然而,那时却是“全民办托育”“托育无死角”的时代。无论工厂、学校、医院,还是局委办,基本都开办有职工托儿所、幼儿园。此外,街道、社区也有托儿所。同时,没工作的奶奶、姥姥、邻家老太太,都十分热衷全职或兼职帮人带孩子。

0-2岁娃找不到托儿所,发展低龄托育已是大势所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托儿所

女职工度过56天产假,即可把孩自送到单位托儿所。托儿所接收56天到3岁的孩子,3岁到7岁的孩子进幼儿园、学前班。

托儿所的开支由单位支出,保育员也是该企业职工。一个月只有几块钱的托费,人人上得起。一些单位的职工实行24小时三班倒。托儿所、幼儿园也配合职工的工作节奏,提供夜托、长托住宿,确保职工家庭没有后顾之忧。

1980年,据22个省、市、自治区的不完全统计,城乡婴幼儿入托人数为3400多万人,入托率达28.2%。1988年,城市儿童入托率上升至38.9%。这种增长趋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达到高峰,1995年全国各级各类托儿所已接近27万所。

但1995年以后,大量托儿所、幼儿园从企业剥离,逐渐市场化、产业化,私立幼儿园数量猛增。低龄托育却受政策与利润的影响,逐渐边缘化,处于断崖期。催生出多种社会现象:大批老人成为“奔小族”涌入大城市带娃;大批职业女性辞职当起全职妈妈;年轻夫妻生育意愿下降……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低龄婴幼儿的照顾服务,家庭养育成本减负成为备受关注的民生热点,重新发展低龄托育已是大势所趋。

*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今日互动

您对发展低龄托育有哪些建议?欢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喜欢这篇文章,记得转发分享哦~

新号驾到,敬请关注EDU星球

欢迎来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