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弄清楚这6个做事情的动机之后,我不再抱怨生活

前两天朋友跟我吐槽,“和婆婆住在一起太难受了,因为她是长辈,很多地方不得不迁就她。”

我问她,你为什么要和她住一起呢?

“因为孩子要给她带,我又没有时间,不得不这样做,没想到每天这么多矛盾。”

在兴智,我也经经常听到家长抱怨,“都是因为……让我不得不……”语气中散发着自己的无奈和不满。

不知道你是否也会有这样的情况,明明不喜欢却不得不去做某件事情。

其实这样的说话方式,也是我们不爱自己的一种表现,总觉得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被逼的,没有办法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马克·吐温说:生命如此短暂,我们没有时间去争吵、道歉、伤心、斤斤计较,我们只有时间去爱,一切稍纵即逝。

在《非暴力沟通》中,马歇尔博士给了我们解决这一苦恼的方式。

#01

首先,把日常生活中,你觉得那些没有意思,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写在一张纸上。

也许当你看到这份清单之后,你就会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年你都过得不快乐。很多事情你日复一日的做,而且相信这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

比如:每天都要做饭洗碗,一天工作下来还要做饭洗碗,而另一半和孩子就在客厅玩游戏;

每天要早起送孩子,睡眠不够,还要早起,简直就是折磨。

说起这个来,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共鸣,“我家那位,是一个酱油瓶倒了都不扶的人,什么事情都要我来做。”

接下来,你要在心里与自己对话:你做这些事情是你选择做它们,而不是因为你不得不做。

然后在你所列的每一个项目前,都加上一句“我选择做”。

比如:我选择每天做饭,是因为我想要让孩子吃得健康。

也许你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办法接受这个状态,你也许会在心里说,这才不是我选择的!要是我不洗碗不做饭的话就没有人做这些事情,让我不得不去做。

这就需要你去思考每一件事背后的动机。

#02

当承认某一行为是你的选择之后,你就开始使用“我选择做……,因为我想要……”,来了解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之前有段时候很讨厌打扫卫生,每天丈夫和孩子们都把家里弄的乱糟糟的,我不得不把它打扫干净。我就开始思考,我这么讨厌打扫卫生,还很累,为什么我还要每天打扫呢?

后来我想清楚了,我选择打扫卫生是因为我想要呆在一个干净的环境里,当然我可以选择不打扫卫生,因为我想要休息。

弄清楚这6个做事情的动机之后,我不再抱怨生活

这样想了之后,我整个人都变得非常轻松,所有的事情都是我自己选择做的。

不论你选择做什么,首先要了解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

你在思考“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这个问题时,也许你会考虑到很多背后的价值取向——你在生活中看重什么。

一旦我们意识到我们的行为是为了服务我们的需要,即使生活再艰难,工作再富有挑战,我们也会从中获得乐趣。

#03

这样思考之后,我们会发现清单上那些不得不做的事情,都是源于下面一种或者多种动机:

1.为了钱

钱是社会回报一个人的主要形式。

我们选择上班,是因为我们想要钱,钱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获得快乐。

当然如果你觉得工作仅仅只是为了钱的话,生活又会变得了无生趣,你可以让钱更有价值,它可以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

弄清楚这6个做事情的动机之后,我不再抱怨生活

2.为了得到赞同

像钱一样,来自他人的赞同也是一种回报。

受社会化的影响,我们渴望得到奖励。

在家里我们要成为听话懂事的孩子,这样会得到奖励,反之则会受到惩罚;

上学之后,学校会利用小红花、奖状、全班表扬等各种行为来激励我们学习;

上班之后,“优秀员工”成为工作的一种奖励。

于是,我们以为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回报,做了一点好事就希望别人说是“好人”、“好市民”、“好员工”、“好朋友”等。

为了获得这些称赞,为了讨人喜欢,迎合他人;为了避免不合群,我们不得不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其实这样得到的赞同,并不能让你快乐。

比如,为了让孩子跟自己说话,事事都顺着孩子,完全不考虑自己的感受,内心委屈至极。得到的不过是孩子在外说,我爸/妈啥都听我的。在家却是一个不懂感恩的人。

如果我们的行为只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人们自然会心存感激。这也能让我们确认:我们的行为是有益于他们生活的,一旦如愿活出对生命的热爱,我们所获得的快乐,是赞赏无法比拟的。

弄清楚这6个做事情的动机之后,我不再抱怨生活

3.为了逃避惩罚

有些人觉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是为了免受惩罚,这使得每次例行缴纳税的时候,产生抵触情绪。

清朗行动也让我们看到不纳税,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你只要想想自己缴纳的税能够保护人民利益,很多人的福利都依赖于我们的纳税,这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

4.不想感到羞愧

我们知道,如果不做某些事情,我们就会责备自己。

我们认为不做那些事情是不对的,可是,如果为了体面而循规蹈矩,我们最终难免会感到厌烦。

这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另外一种说法。

5.为了避免内疚

你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如果我不做这个事情,某人会感到失望。”此时,我们担心无法满足他人的期待。

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目的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如果是为了避免内疚,我们将活的可怜兮兮。

最危险的行为也许是“因为别人要求”我们不得不做,人生将变得毫无意义。

6.为了履行职责

生活中,使用“应该”、“不得不”、“应当”、“必须”、“不能”等词语,意味着我们忍受着内疚、职责或义务的逼迫,感到自己无可奈何。

一旦生命的需要被忽视,我们的行为对社会来说极具危险,对个人来说极为不幸。

当我们认为自己无可奈何时,我们便不再是生活的主人,而是沦为机器。

现在,仔细的思考清单上所列的各项事情后,你也许决定不做某些事情。也许这样的想法听起来和你平时的经验不一样,但我们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有可能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来选择生活,我们的行为不再是为了履行职责、获得回报、逃避惩罚或避免感到内疚和羞愧。通过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和谐充满欢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