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典籍里的中国》一言道破:为何读书?

《典籍里的中国》一言道破:为何读书?

《典籍里的中国》开创,一个舞台,跨越千年,与圣人贤者对话。

第一次因文字而感动,因书籍而落泪。

不知从几时开始,书早已束之高阁。

不知从几时开始,看书已经变成令人羡慕的事。

观览古今,为何先辈对书,如此狂热,如此着迷。

一日不读,百日荒芜。

这首诗中,或许能找到答案。

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01

舍命救书,岂能不读

前有苏秦刺股,只因“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战国策·秦策一》)

后有伏生舍命救书。

秦始皇,一纸“焚书令”,多少贤者心血,毁于一旦;多少经典书籍,葬身火海。

章碣再忆“焚书”,讽刺道: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焚书坑》

诏令一出,举国轰动,众人不敢怒其言,乖乖将有关书籍销毁,从而躲避无妄之灾。

而伏生却为了守护经典,只得舍弃安稳,携妻儿与书,逃亡山东老家。

儿以命护书,才有机会将《书》藏于家宅墙夹之间。

伏生唯恐书被人发现,不敢久留,被迫四处逃亡。

太平盛世,上位者废其禁令,他才辗转多地,回到老家,墙夹取书。

《书》才有幸在这场浩劫之下,保留下来。

只可惜,因时间过久,保存不当,仅存28篇,名为《书》,后世称《尚书》。

《典籍里的中国》一言道破:为何读书?

后世对他最高评价莫过于: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

《南陵无双谱》也记载了伏生护书的事情:

尘嚣其上竟焚书,劫后壁藏方有余。

皓首传经众人叹,蓬门积德万年欤?

当年博识胸中授,今日观花网内锄。

但得流光霎时老,何妨一笑曳青裾。

倘若没有伏生舍命救书,后世又怎能饱览前人之作,又怎能悟圣人之言,汲取前者之智呢?

前人肯舍命救书,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读书。

读书,可解寂寞之苦

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人家才高八斗,可就抵不住被贬的命运。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柳宗元已经被贬到永州,写下《读书》: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瘴痾扰灵府,日与往昔殊。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倦极便倒卧,熟寐乃一苏。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

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同时期,寄情山水之间,创作出“永州八记”。

如果换个人被贬蛮夷之地,又人生地不熟,可能是寂寞难耐,而他却忙着埋头观览古今,看起伏人生,哪有时间说寂寞。

还有一词人以书为药引,解寂寞之苦。写下《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藉藉,木犀花。

《典籍里的中国》一言道破:为何读书?

读书,值得热爱

尤袤,真可谓爱书如命,广罗未看的书籍,倘若收集不到,就用“土办法”——手动摘抄。

曾言: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可以说是爱书已经达到痴迷的境界了,对他来讲万物皆可缺,但唯独书不可或缺。

甚至还将收藏的书,汇总编成目,为《遂初堂书目》。

从中可以猜测,他收集是书籍广且甚多。

若寥寥无几,又怎么可能会汇总编成书目。

所以,他这“尤书橱”称号,真的是名副其实。

《典籍里的中国》一言道破:为何读书?

让人遗憾的是,这些书因火而被毁,幸存的书籍所剩无几。

除尤书橱之外,还有远离喧嚣,独处田园,逍遥自在的陶渊明,挥笔成诗,写下《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在他们的眼中,书不仅仅是书,它可探索世界,可品人生之趣。人这一生,太短,太仓促了,但在浩如烟海的书籍里,可获得永生。

读书,看的是字,藏的是情,品的是魂,得其精髓,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若只是匆匆一瞥,那只是走马观花罢了。

有人终其一生,获书如获珍宝,欣喜若狂。

那种对书的炽热,纯粹而又稀缺。

-作者-

足矣,文字爱好者,涉足诗词歌赋,喜欢八封文人的故事,以旁观者角度,品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