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专访上海国际集团总裁刘信义:发挥上海优势,为全球金融科技发展贡献“上海力量”

作者:第一财经

近年来,科学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渗透和演进大大超出了人类的预期。在中国,金融科技正在见证中国制造业向中国智能和中国智能的转型,以促进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上海在金融科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在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首次跻身世界前三。上海在金融科技评级板块连续四期位居前三。

上海将如何利用全球排名连续跃升后金融科技的积累?上海将如何成为世界领先的金融科技中心?由上海国际集团发起的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将如何帮助上海金融科技中心的建设?带着这些问题,在第二届上海金融科技国际论坛上,第一财经独家采访了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主席、上海国际集团总裁刘心怡。

专访上海国际集团总裁刘信义:发挥上海优势,为全球金融科技发展贡献“上海力量”

上海优势在全球金融科技中心轨道上

第一财经: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首次跻身世界前三。上海在金融科技评级板块连续四期位居前三。上海金融科技发展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刘信义:9月份,在英国智库Z/Yen集团的最新GFCI排名中,上海超越东京成为世界第三大全球金融中心。上海综合得分与第一届纽约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代表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的新进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和金融界的认可和认可。

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经过多年的积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在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金融服务水平、金融发展环境、金融双向开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85%以上的直接融资来自上海金融市场。今年上海金融市场的交易总量预计将超过20万亿元。沪港快运、沪港伦通、债券交易所、黄金国际板在上海启动。A股已被纳入msCI,富时和道琼斯指数。截至9月底,外国机构和个人持有7.9万亿元人民币的资产,是2016年初持有的3.3万亿元人民币的两倍多。

今年到目前为止,疫情并没有阻止金融开放的步伐。一批国际金融巨头纷纷落户上海。4月1日,公募基金公司外资持股限制正式解除。随后一批世界顶级资产管理公司正式提交上海成立全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申请。截至目前,中国8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中有4家,30家外商独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有28家已在上海落户。大量外资金融机构正积极准备在上海设立独资或合资金融机构。

上海金融科技的发展有基础、有背景,科技使金融有实力、有空间。良好的金融基础是培育金融科技的重要土壤,也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需求和动力。从整体上看,上海的四大优势更为突出。一是金融要素市场体系功能完善,金融科技企业获得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支撑,二是金融机构体系完备,为金融科技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三是金融法律体系、金融人才、金融风险防范等方面的金融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为金融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几个国家都有战略汇合,金融科技发展环境相对优越。

此外,上海地处长三角经济带,依托长三角城市群的汇聚效应,集资、人才、科技、产业和企业等创新元素,同时国际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加快联合发展,吸引和培育了一批重要的金融科技企业头部。这些都是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的可喜因素。

努力提高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的境界和水平

第一财经:上海还有哪些短板亟需成为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中心?您需要在哪里工作?

刘心怡: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2035年愿景》指出,"构建财政上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提出提升金融科技水平,提升普惠金融"。包括央行的金融科技发展计划(2019-2021)在内的文件已将金融科技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金融科技已成为实体经济优质金融服务的重要支撑。

金融科技的发展,就像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样,离不开立体结构,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市场导向的技术开发;随着5G技术的发展,金融基础设施和制度体系的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发挥战略联系功能的新发展格局,上海在全球金融科技格局中,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在市场化技术发展上, 应用研究和不断发展,正着力基础研究寻求更大的突破。

对于上海电力金融科技中心的建设,需要考虑从技术开发、数据应用、业务与生态、客户体验、合规与监管挑战等方面的挑战,需要在五个方面取得突破,可以概括为"五度",即技术的成熟度、技术与业务的融合、客户的接受度、 行业内外数据的融合以及监管适应。

首先是技术的成熟度。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技术发展有其自身的起源和连续性、跳跃性等,而商业发展的目的或商业需求是技术认可或商业应用的动力,推动技术创新和升级。以边缘计算、智能芯片、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从算力、算法、存储、网络等维度为科技和金融创新提供了底层支撑。金融科技正在加速多维、多维、多链向传统金融行业的渗透,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务、新生态。业务场景应用中技术的成熟度、可靠性和价值贡献是最基本的考虑因素。

二是技术与业务的融合程度。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量子计算、移动联接等前沿技术手段,只有与金融机构的业务场景高效结合、落地,才能产生商业价值,优化运营效率和成本,给客户带来更好的价值体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风控水平,满足合规和监管要求。例如,当客户进入金融机构的场所时,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从目标客户到高价值商业客户,准确地描绘和匹配其业务战略。这涉及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的整合、运营能力的匹配,也关系到配套的商业道德和适当的监管政策。

三是客户接受度。金融机构利用金融科技,通过智能化产品设计生产出上千种个性化产品,可以增加产品覆盖面、便利性和响应能力,丰富在线体验,深度满足客户需求,挖掘客户消费者需求的潜力。当涉及到改变客户消费习惯和隐私安全等因素时,客户有不同的选择和不同的接受程度。例如虹膜识别、人脸识别等生物安全技术,有些客户可能不一定接受。有些客户关心方便、高效和高效,有些客户更关心数据隐私保护和隐私交易、隐私合同等安全功能。

四是行业内外数据的融合程度。这些数据首次被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为生产要素,是基本资源、战略资源和重要生产力。商业银行有大量的结构化数据,可以记入购买金额、次数等结构性数据,但缺乏动态的非结构化数据。电子商务巨头等平台公司拥有特定的购物数据和大量非结构性数据,可用于识别购物偏好、购买动机、真实购买力,并给出差异化的信用数据和信用额度。为了深化数据资源的应用,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作用,金融机构需要推动行业内外数据的融合。数据治理、数据分级和分类。要明确数据所有权,实现数据规范的共享和高效应用。整合和利用内部数据、行业数据和相关行业数据,需要在行业生态、商业模式、监管方式等领域进行深入变革。

第五,监管适应程度。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金融服务生态,极大地释放了金融服务的能量。金融科技在提高服务效率和金融可及性的同时,也对金融安全和公共利益构成挑战。金融科技企业在增强金融包容性的同时,并没有改变依赖信贷、运用杠杆的金融本质。监管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接受技术创新?这存在将监管与技术创新相匹配的问题。比如人脸识别,理论上,技术识别水平已经高于人为平均水平,监管角度必须考虑负概率事件的发生。目前,监管力求在激发市场活力和规避风险之间取得平衡,适时总结我国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试点经验,加强金融监管协调,重点注重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

上海要补短板,就需要继续朝着上述"五度"努力,不断突破和完善。金融拥抱科技,金融科技拥抱监管、监管、进步,以金融科技创新推动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新产业、新生态,不断将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推向新的水平和水平。

联盟在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的使命和行动

第一财经:今年5月,上海国际集团发起成立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目前经营业绩如何?作为上海金融科技领域的首个城市产业联盟,将如何在助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中发挥作用?

刘心怡:作为资源整合合作、合作共赢的合作机制,产业联盟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科技中心的建设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6-1"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盟着力打造和完善上海金融科技产业生态,搭建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合作和产业推广平台,服务于上海金融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二是官方多方指导,主体广泛参与。联盟已形成指导单位、协办单位、成员单位"8加49"格局,实现上海金融科技领域要素的全覆盖。八个监管机构和政府部门担任联盟的指导单位,包括中央银行上海总部、银监会上海监管局、中国证监会上海市监管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科委和虹口区政府。联盟成员单位49家,其中发起人1家,金融要素市场单位14家,持牌金融机构10家,金融科技公司8家,高校科研院所6家,金融科技新子公司4家,功能机构5家,秘书长单位1家。第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联盟通过产业园区、联合实验室、创新中心、创新演示、金融科技白皮书发布、行业峰会、高峰论坛,搭建金融科技交流平台、展示平台和创新基地。

发挥联盟作为金融科技产业生态平台、枢纽和载体的作用,是市政府的重要工作部署,也是联盟自身的使命和重点。自成立以来,联盟一直专注于集聚、协作、创新等方面的努力。融合是通过优化服务、完善支撑、汇集各机构实力和各领域人才,打造产业集中度,协同合作是聚焦市场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金融科技企业的应用场景需求和金融机构的科技赋能需求,促进行业监管者之间的合作和优势互补, 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推动形成金融科技源能力培育机制,汇集金融科技的重大研究问题和突破性方向。积极参与并主动开展创新试点,加快新兴技术与应用场景紧密融合,推动金融科技创新。

自运营以来,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已初见成效。"上海市通通国际工业园"、"金融科技安全实验室"和"上海国际金融科技创新中心"相继揭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公布了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督导试点,并公布了前八个试点项目;探索形成长三角金融科技区域合作长效机制,筹办"第二届上海金融科技国际论坛、首届上海金融科技创新博览会暨全球金融科技节(2020)",进一步提升联盟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化。

推动科技金融机构创新基地集聚。"上海市金融科技国际产业园"吸引了国内外持牌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监管检测中心、相关科研机构和职能机构落户金融科技产业集中和创新应用高地,成为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和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的重要载体区域。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金融科技产业生态正在形成,同时,一批创新广泛应用的金融科技示范项目,也在各单位的共同呵护下孵化成长。

推进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实施。自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启动以来,鼓励包括联盟成员单位在内的各主体参与监管试点申报,协助央行上海总部等监管部门完成首批创新监管试点项目的征集、宣传和专家论证。同时,第二批预备役试点项目、筛选工作也已启动。

重点建设金融科技应用示范区。作为联盟的一项重大举措,上海国际金融科技创新中心是联盟成员单位聚焦金融科技发展创新应用成果的主要阵地。我们将实施"联合实验室50+50伙伴计划",共同搭建金融科技联合平台,培育一批创新、应用广泛的金融科技示范项目。

推进金融科技安全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建设,着手打造"金融大数据安全应用平台",努力升级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专注于网络安全研究与技术创新、标准制定、测试评估、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进等服务,为金融科技创新应用项目提供一站式检测认证和科研服务,确保应用安全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力争形成规模效应和标杆作用。

第一财经:作为联盟参会成果之一,您如何评价上海首个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的8项应用?监管沙盒被视为金融科技监管模式的创新。您对金融科技创新和监管有何看法和建议?

刘心怡:金融科技创新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有效赋能。总的来说,它标志着社会和金融体系的进步、发展和增长。但金融一直是金融,金融科技无论用什么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它仍然能解决金融问题。金融科技的发展仍然依赖于金融和服务金融。因此,金融科技创新必须遵循金融规律,遵守金融监管规则。监管部门对创新的态度一向积极谨慎,特别是在金融和技术创新领域,引入"监管沙盒"是开放态度的体现。与此同时,监管必须保持金融安全的底线。

8月,央行上海总部宣布在上海率先试点应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即上海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根据宣传情况,首批8个项目"入围"。《宣言》主体涵盖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银行卡清算机构等持牌金融机构及相关科技公司。在技术应用方面,试点项目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多方安全计算等前沿技术,在智慧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的应用,致力于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提高数据风险防控能力,缓解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引发的昂贵问题。"监管沙盒"机制及其多元参与主体的有益实践,以及金融科技项目的后续产业化推进,将有助于构建国际一流的金融科技生态,帮助上海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中心。

第一财经:未来,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如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和上海金融科技中心的建设做出贡献?

刘心怡:金融科技将助力构建新的金融服务体系和高性能金融生态,提升金融企业商业效率,推动内部业务变革,促进监管效率提升。占据金融科技制高点,增加金融科技体系供给,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焦点,也是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的意义所在。

具体而言,要进一步发挥许多国家战略趋同的制度高地效应,在资金流动、创新投资、人才引进、产品服务等方面,在政策创新供给方面出现突破,拓宽科技创新和金融一体化的政策空间。我们将进一步将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延伸到金融科技领域,集中金融监管、金融服务和金融研究的实力,加强合作与共享,加大金融科技资本投入,深化金融科技成果应用,加强金融科技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的研发, 加快建设具有国内外竞争力的领先金融科技中心。

联盟的活力和展示程度在于它的定位和特点,在于它的使命和行动,在于它对未来的自我期待,离不开承载功能和空间的深刻认识和突破,也离不开联盟成员单位的贡献和努力。

今年是该联盟成立的第一年。联盟的未来发展是漫长的。在联盟指导单位的指导下,联盟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在联盟大家庭中有所作为,使联盟的发展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和可喜的天气。目前,联盟秘书处办公室工作机制已经建立,在联盟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联盟工作正在有序、务实地开展。

联盟理事会第二次会议,联盟联席主席、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郭莽对联盟工作重点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具体指导。联盟的发展应该是好事,好事是好事。首先是仰望天空,找到联盟的正确发展方向,在发展什么样的金融科技,如何发展金融科技两个根本问题,保持正确的方向;在商业和技术层面形成上海标准,在长三角甚至中国国内发挥示范作用,为其他地区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展望未来,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将成为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的重要推动力,承载更多功能和功能。一是突出上海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产学研、投资、使用一体化,充分发挥上海金融业的独特优势和长三角科技产业的丰富资源,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促进国际金融中心共同发展, 科技中心和金融技术中心。二是树立对外开放的标杆。推动科技资本"引进"和"走出去",加强上海金融科技产业国际化,进一步巩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第三,发挥新型智库的作用,汲取社会和行业的智慧,增强思想创新、政策影响力和国际产出,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