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林其兴|柔软的春

柔软的春

◎林其兴

(一)

早已是春,但春的倩影却姗姗来迟,犹抱琵琶半遮面。

学校迎检,新冠肆虐的背景。大家都在共同努力,做足每一处细节,将病毒拒之于门外;因为我们守护的是一方最纯净的泥土,是所有人的希望,是天真烂漫的孩子。

其实真有些累,累的时候常常觉得生命的状态怎么能是如今这个样子。早晨看朋友圈,一位在社区工作的好友发了一段文字,感触颇深。

大致是这样的:“当前的经济发展加上疫情的原因,年轻人要保持正确的态度,丢掉很多人的天性,要有更多的工具属性,不能有太多的想法。我们很多人的身体都在长期高负荷运转,但这是我们所愿意的,因为唯有如此,才能共克时艰……”很多人这两年都是如此的状态,“丢掉人的天性,回归工具属性”,当我们如此去多想、多做哪怕是一点点,汇聚起来就是不可战胜之磅礴的能量。

这是不是可以叫做“春”?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方向,秉持共同的美好,暂时搁置一些原本非常平常的心享,多方联动,我们就一定能在某一个时刻,真正迎来整体防疫胜利的“春天”!

林其兴|柔软的春

在幼儿园查看现场的时候,于房前花坛的背风处伸出一株弯弯曲曲的榆叶梅,仔细看它,几处伸展的花枝上,隐约羞羞答答鼓出一个个小小的暗红色的花苞,像积聚着一种生命的力量,正欲喷薄而出!“快看一看它,这是今年第一次在校园里看到了春的颜色”,一位检查组的领导如是说着,一脸喜悦的样子,严肃紧张的检查氛围一下子舒缓下来。春,本来那么常见,如今却感觉像多年未曾谋面一样;一支不起眼的榆叶梅的几点花苞,一下子触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内心最柔软处。这是幼儿园,多么活泼欢畅的场所啊!其中的每一个孩子,每一句咿呀学语,每一个天真的表情,每一步蹒跚向前,不都是我们这些成年铁汉心中最柔软的、最温暖的春天吗?

诚于中形于外。一句“今年第一次在校园里看到了春的颜色”,那种自然而然不经意地发自心底地流露,是大家对疫情肆虐中“春”的不约而同的最深沉的向往。大家都会心地一笑,让我们共同努力吧,也让这“春天”早日到来,让祖国大地所有的榆叶梅花早日璀璨绽放!

(二)

忙活了大半天,再上一堂课。

教育家顾明远曾说:“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思维,培养思维的最好场所是课堂”。一位教育工作者,无论他的岗位在哪里,无论他年龄多大,课堂阵地是永恒的归属。因为唯有和孩子们真正融在一起,我们的心才永远不会老去。形骸是相,皮囊脱不了自然的属性;心属灵魂,一旦生趣,如诗悠远。

孩子们认真地听着,晃着一个个小脑袋,精灵似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孩子们在一起,成长他们的成长,心跳他们的心跳,喜悦他们的喜悦,失落他们的失落……这种感觉莫名得越来越强烈。也许是觉得他们就是当初自己的影子吧,或许也是努力在想他们的未来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子。起码要比我们这一代人强,喜欢看他们立宏志展翅高飞收获成功的神气,也愿意感受他们经历挫折呆坐在墙边努力思考的苦闷。课堂是孩子,孩子就是课堂。

林其兴|柔软的春

“第一单元今天就学完了,不知道老师如此去讲同学们收获如何,明天找一个时间,我们做一次简单的小测验,跟邻近班级比一比,看一看是个什么样子。然后,我也迫切想知道这段时间同学们哪一位理解得最好。”孩子们很是兴奋,“老师,我们一起加油!”

下课的时候,一位小女生怯怯地来到我的跟前,她是我的课代表,红着脸小声地问我一个问题:“老师,您说作为课代表,是不是不一定非要考第一?”我知道她心中有点压力了,怕考不好。“那你说说,课代表要怎么做?“《道德与法治》课,您说过,道德是最重要的,只要品德好,即便考不上第一,也是值得骄傲的。我给您背诵一段话,您教给我们‘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您说首先要立德。”她拿我曾教给她的话,很认真地为自己很可能考不到班级最好成绩寻求一些“开脱”。

这一刻,在这个幼小孩子面前,我似乎一下子找到了自我生命的实现。她能不能考出一个较好的分数,已经无所妨碍了。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春”的嫩芽,已经在这个怯怯女生的心中悄然萌生了……

“你说得太好了!好的品德建树,才是最优异的成绩!但你是认真的吗?”我哪里还怕她考不到最好。“认真的,课代表首先得品德好!”我抚摸着她的小脑袋,看她瞬间如释重负,一朵灿烂的红花裹满了她圆圆的脸庞。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窗外,有股细细的风沁进教室,夹杂着村镇田野泥土的味道,微暖;春天,多么柔软的季节!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林其兴|柔软的春

作者简介

林其兴,男,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烟台作协会员、烟台散文学会会员、微刊编委。徜徉于教育与文字世界多年,喜阅读,喜传统文化,喜音乐。近年来始有创作,或练笔,或慰情,多以生活感悟、岁月沉淀为题,书写半世浮华,尘埃人生。自己有文学公众号“一梦南柯与陌上花开”,发文百余篇。现于栖霞从事教育工作。

壹点号烟台散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