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明时节话清明:以自然生机激发生命活力

清明时节话清明:以自然生机激发生命活力

清明风起,天地明洁,谓之清明。

在中华文明早期的时光里,清明是纯粹的农事节气。后随着节俗的演变,清明的内涵也逐步拓展丰富,其中人们最为熟悉的是肃穆的祭拜祖先、缅怀先人,其实清明时节恰逢大地复苏、生机勃勃,还有应天时踏青寻春的习俗传统。

清明是怎么来的?

你知道吗?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民俗节日。

这是因为,我们所熟悉的清明节,是由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二为一、演化而成。

最早的清明节,只是单一的自然节气日,其前两日为中国古代另一个重要节日——寒食节。

寒食,顾名思义就是禁火,不生火做饭,吃冷食,是大陆唯一以饮食命名的节日。它起源于古代春季改火制度,与古人对清明以后夏季炎热以及可能引发的山火恐惧有关,人们试图采取禁火寒食的仪式,预防与缓解可能到来的外在威胁。

清明时节话清明:以自然生机激发生命活力

寒食节初时只是禁火、吃馓子、冷粥、青团等寒凉食物,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插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等。插柳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如插柳于坟、折柳枝于户、戴柳枝于头或系衣带等。

至于寒食节到墓地祭祀的习俗,早期文献里并没有记载。到唐代时,寒食上墓已成风气。此俗虽无经典礼仪依据,但统治者不得不追认这一社会事实。唐玄宗正式颁诏,“敕许寒食上墓”。

再说清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一般在公历4月4日、5日或6日,是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个节点,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如南方采茶采明前茶,中原地区有“清明蜀黍谷雨花”(清明种蜀黍谷雨种棉花)之农谚。《太平御览》引《孝经纬》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

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时间相近(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唐后期开始寒食清明并称,到宋代渐以清明代寒食,最终寒食名称从节日系统中消失,清明将寒食节俗全部纳入清明时日之中,清明也就兼节气节日于一身了。

清明习俗,不只扫墓

因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寒食节的相关习俗也因此融入清明节得以延续,最典型的是扫墓祭祖、踏青。

自唐宋以后,寒食清明成为祭扫叩拜的重要时间。柳宗元在《寄许京兆孟容书》里说:“近世礼重拜埽,今已阙者四年矣。每遇寒食,则北向长号,以首顿地。”明朝复兴宋朝文化,清明完全取代寒食,成为上坟祭扫的重要时间,《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北京“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灿灿然满道也。”有的拜叩,有的上酒祭祀,有的哀哭,有的为墓地除草添土,有的烧纸钱,有的以纸钱压在坟头。

清明时节话清明:以自然生机激发生命活力

唐代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诗中曾勾画扫墓情形:“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北宋黄庭坚《清明》一诗中也亦有描述:“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但清明节也不光是肃穆的祭扫与缅怀,也有祥和欢快的另一面。清明自古就有踏青的习俗,又叫“踏青节”,古时也叫行青、探春、寻春等。古时清明,人们也聚亲约友,在大好春光里四处游玩,甚至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古代很多诗人会在清明前后周边游或远游,目的地大多偏爱江南。李白去扬州踏青,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白居易去钱塘湖,留下“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千古名句。

这是因为在莺飞草长的明媚春天,踏青,不仅意在山水之美,更在于心怀古老的信仰,以自然的生机激发人的生命活力。

清明时节话清明:以自然生机激发生命活力

人们会在踏青时,进行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折柳等活动。唐代杜甫《清明》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描绘了在唐代时踢蹴鞠与荡秋千就成为当时人们共同的“节目”。

明代时,北京地区清明时节儿童游戏甚多,包括抖空竹、打陀螺、踢毽子、放风筝等。清代北京人踏青娱乐更会携带纸鸢线轴,在祭扫之后就“施放较胜”。据说,北京风筝极尽工巧,琉璃厂在清明时节有专门的风筝市场。传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就是风筝制作大师。

清明时节话清明:以自然生机激发生命活力

自唐代以来,插柳、戴柳也成为大陆绝大多数地区民众的常见做法,所以清明节还有“插柳节”的别称。“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

清明时节,柳树抽出新芽,为春季应时嘉木,得春气之先,是生命力量的象征。人们通常会将其插在自家大门上、屋檐下,或者坟头上,还有插在瓶子里供奉于佛像神灵前……以此祈求除疾病、求吉祥。

俗谚有“清明不带柳,来生变黄狗”,带柳既是孝心的展示,也是生命力量的祈求。

清明时节话清明:以自然生机激发生命活力

千年清明,清明千年。无论是悲欢离合、哀思绵绵,还是欢快祥和、杨柳依依,清明节是我们祭拜祖先、亲近大地、拥抱自然的重要时间,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上的代代传承。

清明常在,家国常青。

参考资料:

1、中国人的文化时间——书话千年清明

2、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

3、藏在古诗词里的清明习俗

来源:中国环境APP

编辑:尚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