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闺中思妇,捣衣除了为夫,还另有原因

「人生每个边上,都有风景美丽。」

◆◆ ◆

图文原创:人生边边

欢迎转载,谢绝抄袭

01

思妇

闺中思妇的心,最是悠长。

现代人可能很难体会古人的思念之情,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今人想念某一个人,可以随时视频,甚至用最快的方式奔赴现场,但对于古人而言,这些都不可能。

他们能做的,只有思念。

漫长而又漫长的思念。

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浸泡在对某个人的深深思念中。

贺铸《捣练子》,其主题正是闺中思妇:

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02

犹在

甘肃敦煌附近,有一关,名曰玉门关。

绿遍江南岸的春风,绿不过玉门关。

玉门关,名字美轮美奂,实际上却是让万千古人肝肠寸断的所在。

北宋中后期,西夏及羌人频频来犯,边疆战事连年不断。

成千上万的国人应征入伍,加入保家卫国大军,与此相对应的,是这些热血男儿背后的柔弱女子。

她们被留在后方,暂时安全的同时,也要饱受思念之苦。

不仅如此,她们中的许多人,还要照顾家人,替缺席的丈夫在双亲面前尽责尽孝。

如果有子女,她们要承受的就更多。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捣衣的活儿基本安排在晚上。

现代人如果大晚上洗衣服,一定会被周围人抱怨,没准还会被邻居投诉。

但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是晚上处理衣服问题,捣衣也好,补衣也好,制衣也好,都是在月光下进行。

长安一片月,万家捣衣声。

不知道的人一定会认为那很美,美到让人想潸然泪下。

然而在《捣练子》中,贺铸所展现的捣衣,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万千男儿远离故土,无数闺妇只能在漫长的夜里捣就征衣泪墨题。

声声捣衣,盈盈粉泪,心上的人不在身边,却还担心着他的衣食冷暖。

遥想这新衣成后,寄到玉关,可以为他遮风挡寒,哪怕不在一起,也是一份沉甸甸的心意。

可是,玉关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她一杵又一杵捣就的衣服,可否顺利寄送出去,可否一路顺达,又可否最终被心上人安然拥在胸前?

戍人犹在玉关外。

这一切问题,她不知,她真的不知。

可她却无法说服自己就此放下手中的捣具。

砧面莹,杵声齐。

这又岂是她一个人的情形呢。

03

破除

捣衣,是一个社会问题。

捣衣,也实实在在是一个私人问题。

千家万户,是整体。

一家一户,是个体。

当镜头缩小,聚焦到一个具体的身影上,我们看到如下一幕: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

都知道铁杵可以磨成针,又有几人知道,万杵千砧的滋味。

大凡重复又重复的动作,做久了,难免有单调之感,也难免有厌倦之心。

可这样的动作,却有一个特别的好处,那就是让人可以放空思想。

因为不费心思,思绪自然可以游来荡去。

或者,什么也不想,任自己变成一个空心人,一个工具人。

一个只知道简单重复千篇一律动作的人。

捣衣,捣衣。

斜月的微光,正合适这万杵千砧。

北风的呼啸,正适合心灵的飘来荡去,或是麻木。

长夜漫漫,何以消解?

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一定有人会说,难道捣衣真的就可以作为消磨排遣时光的不二方法,难道这样的方法,真的就有用?

可是,对于一个古代的闺中女子,她的社交圈少得可怜,就算她能走出去,大家的情况大差不差彼此彼此,情况又能有多少改善呢?

没有方法的时候,手边可以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没有办法的办法,很多时候,揭示的不是方法的有效无效,而是人生的无奈与现实的残忍。

04

声音

宋词中流行的场景是花前月下秦楼楚馆。

以此而论,《捣练子》的描述内容实在太过于写实。

甚至,写实到令人不忍直视。

世人大多只看见思妇关心边塞丈夫,为远在异乡的家人准备寒衣,贺铸却另辟新路,走进了她们的内心世界。

也因此,捣衣的动作有了别的意义,那就是“不断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作为一个五大三粗的直男,时人眼中的贺铸很可能不过是一个糙人,但事实的真相如此令人意外。

显然,贺铸的内心极为细腻,甚至不乏男人罕见的温柔。

也只有这样的心思和眼光,才能留意到闺中思妇不为人知的一面。

贺铸无疑是在为千千万万的思妇代言,让她们自己都不懂得或不曾察觉过的情绪,有了声音。

那固然是一个时代的声音,但更是千千万万思妇个体自己的声音。

斜月下,北风前。

因着贺铸,这声音没有飘散,反而透过漫漫历史的尘埃,直逼无数年后,一脸震惊的我们。

人生君说

“世间众生,人人心中皆有柔软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