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新闻+游戏,如何实现1+1>2的联动效应?

2022年元旦,澎湃新闻推出的“澎湃填字”正式上线运营,这是一款与文字有关的益智类游戏,吸引了许多用户积极参与和主动分享。填字游戏可谓历史悠久,最早见于1913年12月21日的《纽约世界报》。前不久,《纽约时报》宣布收购全球爆火的填字游戏Wordle,有观点认为,《纽约时报》收购这样一款游戏的最终目的就是借助游戏这一种形式进行媒体的自我营销。

在媒介深度融合和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用游戏的思维为受众提供新闻产品成为各大新闻媒体转型融合的新思路。

游戏为壳,新闻为核

“游戏新闻”这一概念,普遍被认为是由乌拉圭游戏设计师贡萨洛·弗拉斯卡于2003年创办新闻游戏网站Newsgaming.com时提出。目前,学术界对“新闻游戏”的定义尚无统一定论。

有学者根据形态、功能、生产主体和分布平台的不同,将新闻游戏分成两个类别:其一,作为新闻事件改编的严肃游戏,开发者主要为游戏制作公司和独立游戏制作人;其二,作为互动新闻的程序修饰策略,生产者为新闻媒体或者媒体委托游戏公司制作。前者侧重游戏范畴,后者更侧重新闻范畴。

就内容生产而言,新闻事件为游戏产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容支撑,而游戏元素的加入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传播的形态,二者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国外媒体在这条路上的探索更早、更快。2014年,半岛电视台打造了交互式新闻游戏《盗渔》,讲述了记者在西非国家调查非法捕鱼的故事,并为其带来了80%的新增用户。2015年,BBC推出了一款文字冒险游戏《叙利亚之旅》,让读者化作叙利亚难民“亲身”参与流亡之旅,彼时叙利亚内战已迈入第四年。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CNN曾推出民调预测游戏Political Prediction Market,仿效股票市场的运营方式,透过股票涨跌来预测竞选结果。

大陆在新闻游戏上的实践探索中仍处于初始阶段。前几年甚为火热的人民日报《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小应用、新华社“飞越神州”项目、共青团中央《重走长征路》游戏等,都是新闻游戏的有益探索,只不过在当时这些融媒创新方式并未被定义成“游戏”。而“澎湃填字”也并非是国内媒体首次试水填字游戏,早在1999年,《南方周末》专栏版推出的“小强填字”栏目就曾掀起一股填字热潮。而如今,这些传统的报纸游戏正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游戏+新闻,能够带来什么?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曾指出,在传播资源日渐盈余,受众本位得到确立,关系传播、情感传播、场景传播日益取代一对多的单向传播而成为主流的今天,游戏在构建盈余时代的有效传播上大有可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媒体机构开始尝试将报道游戏化,这不仅是新闻行业在加速重构之下或主动、或被动的一个“自救”选择,归根结底更是因为新闻和游戏这两种形式在内在机制和底层逻辑上相通。其结合品——游戏新闻则从传受关系、叙事模式、传播效果三方面创新了新闻样态。

1.互动式传播。在游戏新闻中,参与者不再是传统媒体时代机械地接受信息的被动“受众”,而是成为了有意识地选择新闻、参与新闻,甚至改变新闻发展进程的“高端玩家”。美国学者保罗·莱文森曾提出著名的“补偿性媒介”理论,认为任何一种后继媒介都能补救或弥补已有媒介的某种功能缺陷或功能缺失。游戏新闻正是改善了传统新闻单向传播的不足,最大程度地调动了用户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有效地带动了用户的主动反馈和自发分享。

2.空间化叙事。“新京报传媒研究”有文章表示,“‘讲故事’是媒体和游戏的功能的最大的交叉点。原本分属两个维度的新闻和游戏产生碰撞,构筑出新闻游戏。”有学者称,新闻游戏打破了原有的线性叙事模式,通过对各种媒体形式的运用和多种符号的有机融合,使得新闻事件不再孤立地呈现,而是形成一种开放的、多维的、层级式、多空间的叙事形态。这种全新的叙事模式,既是全媒体语境下新闻传播的演变趋势,也正是游戏化思维的题中之义。

3.沉浸式体验。四川大学教授蒋晓丽在评议游戏新闻这一独特的传媒景观时曾强调,“受众感知层面沉浸式的体验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游戏新闻中,通过环境营造和规则设定,用户能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置身于新闻现场,沉浸式地参与到事件发生的全过程。这种由他者视角到第一人称的切换,很好地唤醒了用户的“共情”体验,强化了传播效果。不仅如此,在iReporter、Bad News、News Tower等游戏中,用户还可以化身成为新闻工作者,设身处地地了解到新闻背后的生产逻辑。

从认知到实践,两大风险点需要重视

新闻游戏是媒体融合推进下的一大产物。然而,新闻游戏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国内出现了学界热议但业界遇冷的情况。具体而言,有以下两大风险点需要注意。

从认知的角度,新闻游戏娱乐化的表现形式引发了公众对于新闻专业主义和新闻伦理道德的担忧,例如游戏的娱乐性是否会消解新闻的严肃性?游戏的虚拟性是否会消解现实的真实性?游戏的主观性是否会消解事实的客观性?《叙利亚之旅》上线之后,便受到了来自《每日邮报》和《太阳报》的抨击:把新闻游戏化是不道德的,将人道主义灾难变成游戏是“难以置信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龙曾指出:“我们也看到传播游戏很容易被各种权力入侵而异化。从参与者角度来看,大部分传播游戏因为不承担现实的责任,容易导致非理性的心理。”

事实上,新闻与游戏之间的“基因冲突”并非不可调和,二者在碰撞中甚至可以实现有机融合的理想状态。这其中,新闻机构要始终坚持以传递真实信息、做好优质内容为准则,在开发游戏新闻的过程中坚守新闻底线。同时加强对游戏新闻的风险把控,避免可能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游戏流向市场。

从实践的角度,新闻游戏在实际制作过程中还存在三方面挑战:一是前期投入与后续产出的不平衡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会“劝退”媒体的尝试欲望;二是新闻媒体行业中的游戏专业人才寥寥无几,致使内容创意与技术落地之间难以形成有效衔接;三是多个爆款游戏往往只是昙花一现,产品生命力不长,用户留存度不高,有人将此前风头无限的创意H5游戏称作“时代的眼泪”。

融媒时代的发展正不断地对新闻机构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入互联网产品思维来做新闻游戏可以成为趋势之一。有文章从五个方面列举了新闻业需要继续发展产品思维的原因,并从心态、技能、经验三个维度回答了“该如何做”的问题。当然,新闻游戏不仅仅是用游戏的形式来包装新闻,其本身便是一款内容产品,需要精准抓住用户的需求和兴奋点,促进价值共创。

从长远需求来说,游戏化是否能够成为新闻媒体转型选择上的“最优打法”?答案尚不得知。但从“澎湃填字”上线后仅4个多月,游戏完成率就稳定超过96%的表现或许可以窥见,新闻游戏有着深厚的用户黏性特性以及可期的市场前景,但也要警惕过度娱乐化带来的风险。

参考资料:

《拼字游戏Wordle,如何成为《纽约时报》进军1500万订阅目标的重要布局之一?| 德外视窗》,微信公众号“德外5号”,2022年3月1日,https://mp.weixin.qq.com/s/Ig0wzSkpnn4yvGHLqvvxbg

潘亚楠.新闻游戏:概念、动因与特征[J].新闻记者,2016(09):22-28.DOI:10.16057/j.cnki.31-1171/g2.2016.09.004.

喻国明,杨颖兮.参与、沉浸、反馈:盈余时代有效传播三要素——关于游戏范式作为未来传播主流范式的理论探讨[J].中国出版,2018(08):16-22.

保罗·莱文森[美].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新京报传媒研究.当新闻遇上游戏:7个经典案例,带你以玩家身份回到现场.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3077651521260218&wfr=spider&for=pc,2019-12-16.

刘胜男,陈媛.国内外新闻游戏大赏[J].中国传媒科技,2016(Z1):50-53.DOI:10.19483/j.cnki.11-4653/n.2016.z1.016.

封面新闻.四川大学教授蒋晓丽:新闻游戏为代表的游戏化传播已经作为一种新的融合传播的样态.https://www.thecover.cn/news/731903,2018-05-04.

爱范儿.《叙利亚之旅》:新闻是否可以游戏化?.https://www.ifanr.com/508672,2015-04-07.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人民网新媒体智库见习助理研究员 董慧

人民网新媒体智库研究员 曲晓程

编辑:闫圣发 | 责编:朱玉萍 夏玥

新闻+游戏,如何实现1+1>2的联动效应?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