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7岁“闯关东”,退休后归故里——老姚演绎的“凤还巢”

作者:齐鲁壹点
文|玉河微澜
17岁“闯关东”,退休后归故里——老姚演绎的“凤还巢”

“闯关东”似乎是山东人的独享。当年一部《闯关东》电视剧,把山东人朱开山一家受生活所迫,背井离乡“闯关东”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

“闯关东”者的勤劳精神、开拓精神、无私精神和不畏强暴的自强精神,毫无疑问地出自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积淀的厚重文化。朱开山一家只是这一群体的典型缩影。

今年的五一黄金周,服侍卧病在床的父亲之余,我每天都会到附近的琵琶湾公园转转。这天上午9点左右,走了一圈的我,感觉有些热,也有点累,就在公园东口南侧的长条石凳上坐下来,准备休息片刻。此时,太阳还没足够高,树荫正好遮盖在石凳上,微风吹过,甚为惬意。

巧得很,这一面,虽然有三条石凳,只有我一个人,对面也是三条石凳,也只有一个男性老人坐着。看样子,有60岁到70岁之间的样子,脸上虽有些许皱纹,但是脸堂红润,精神饱满,外表看,像是一个早年出过大力的人。我猜想,他或者是城中村拆迁后的老人,或者是住在城里子女这里的乡下老人。怀着好奇,我凑过去,和老人攀谈起来。没想到,老人竟然已经81岁了,而且还是一位“闯关东”的“凤还巢”者,居住在公园附近的“湖滨花园”。

经过自我介绍,老人放下了戒心,打开话匣子,和我畅谈了自己“闯关东”的经历。

老人叫姚广荣,山东省平原县王凤楼镇老官庄村人,出生于1942年4月。

老官庄村是个明初建村的古村,早年有一条官道从村中穿过。一次,有位官员路经此地,一妇女拦路喊冤,官员不想受理,脾气暴躁的村妇竟然把官员强行从轿子里拽下来。官员没见过这么无视官员的小民,不禁感慨道:“好厉害的老太婆”。从那以后,这个村就被人们称作“老婆村”,后来改名老官庄。

姚广荣的家庭是多子大家庭。父母亲生了他们6男2女8个孩子,姚广荣行三,前有两个哥哥。为了一家人的生计,1951年,他的父亲姚汝学去了东北,在黑龙江佳木斯干“出河”的工作。

从字眼可以看出,“出河”就是从河里出来,出来的不是人,而是木材。那年头,生产力非常低下,从山上砍伐的木头,都是捆扎成木排,顺着江水的自然流动,飘向下游。距离短的三四天到达目的地,远的需要一周多才能抵达。根据木排的大小,6个人或者8个人一组,负责木排下行。在木排上面,可以做饭和休息。到达目的地后,把木排通过绳索和岸上的固定物连接起来,然后,大家合伙一根一根地把木头从河里捞上岸,堆到岸边垛起来,算是完成“出河”任务。

这是一个重体力活儿,也是季节性活儿,江河冰封之后,就没法再干了。

“出河”付出的体力和汗水,一个月可以挣到100万旧币,而按当时的物价水平,一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一般在六七万旧币,并且还能经常吃到肉。所以,父亲的付出和收获对于这个多子家庭补益很大。

因为父亲在东北的缘故,1958年,17岁那年,姚广荣也跟随父亲的脚步,去了东北。先是去了哈尔滨,借着一个院中叔叔的帮助,把户口落在了哈尔滨,并在那里继续读书。

姚广荣是个聪明孩子,对读书情有独钟,学习成绩也好。两年后被保送哈尔滨20中学。恰在这时,由于城市人口压力大,国家实施了减少城市人口的下放政策。同时,一直对他厚爱有加的王佐周老师也推心置腹的对他说:“你看你,一直住在院里的叔叔家,也不是个长法,你也老大不小了,我帮你找个好工作吧。”

于是,1960年,姚广荣就把户口迁到了哈尔滨通河县的保林河林场,干了3年伐木工。由于保林河林场伐木任务完成不好,被一个经营好的林场挤跑了,上级让他们去建新场,于是职工们就向上告状,最终得到了一点肯定后,还是胳膊扭不过大腿,继续让他们去建新林场。

1973年,姚广荣去了福乡林场。这是一个有故事的林场。曾经出过一棵7个秧子、1.2斤沉的天然人参。七两为参,八两为宝,这棵1斤多的大人参真是稀世珍宝。据说政府收购后作为出口商品换取了外汇,还对县里给予重大奖励,县领导也得到了提拔。

再后来,姚广荣去了通河的乌鸦泡林场,1977年成为正式工。

“乌鸦泡”是个古怪的名字。姚广荣向我讲述了乌鸦泡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王子带4个随从,骑马来到南边松花江狩猎,遇到一伙敌人,身上的箭已射光了。王子毫不畏惧,用剑砍倒几个敌人,冲出重围,狠狠加了一鞭,骑马跳进一条滔滔流水的大河中。王子的马是一匹白龙马,跑得快,水性也好,等敌人赶到河边,王子已经游到河心了。敌人的箭雨点般向他射去。突然,一支箭射在王子的腿上,痛得他从马上跌落河中,那匹白马高抬着头向西凫游,尾部拖着王子,使得王子不至溺水。上岸后,白龙马四蹄生风,一气跑出七七四十九里,路过一道淤泥洼子,惊起了一群乌鸦,乌鸦遮蔽了王子,没被敌人发现。王子的母亲,寻到了白龙马和儿子的宝剑,忙派出人马,找到了昏厥在淤泥洼子的王子。又过了七七四十九天,王子的箭伤好了,于是亲笔写了“乌鸦泡”三个大字,令人刻在石碑上,立在乌鸦救过他的地方。

随着岁月的变迁,姚广荣见证了林场的各类器具,开始是大肚子锯,后来是弯巴子锯,再后来有了发电机带动的油锯。

由于有一颗聪明实干的的头脑,姚广荣学什么也快,1970年就学会了开“50”林区专用拖拉机。这种机器,有前后退操作杆、液压装置、起落大带板、绞盘机、油丝绳。一般4个人一组,他是司机,其余几个人作助手。由于姚广荣为人厚道,对助手们平心静气,很是尊重,深得人心,大家都乐意跟他干。

后来,由于林场经营越来越走下坡,姚广荣不再开拖拉机,而是负责修车。最后场子黄了,就负责照看发电机。

林场都是在山里,伐木工作也带有季节性。至于收入,1960年后实行计时制,也没有固定的劳动时间,一般就是随着书记、场长的命令行动。一天2.26元,一个月六十七元。

随着林场的萧条,52岁那年,姚广荣退休了。由于5个孩子中大部分在平原县,所以,在东北呆了几十年后,他也来了个“凤还巢”,回到故乡定居。2017年,孩子们给他夫妇俩买了湖滨花园这套房子。随着工资的不断增长,老姚的工资也拿到了3500元。

最后,我问老姚有啥感慨,他说:“吃的有了,喝的有了,虽然不多,我也很知足;还有,孩子们也很孝顺,我的身体也还健康,所以,要好好的享受现在的生活!”

玉河微澜,本名宫玉河,男,1965年出生,山东省平原县人;高级政工师、经济师;银行总行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签约作家。

壹点号玉河微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