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8世纪欧洲强国波兰,为何13年内,3次想有所作为,却被3次瓜分?

作者: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波兰建国于10世纪中叶,15、16世纪是它的最强盛时期。自17世纪中叶以后,波兰国力逐渐衰落,直到18世纪中叶,它乃是一个多民族的欧洲大国,面积达73万平方公里,占欧洲第三位。

1、波兰为何被俄、普、奥三国瓜分?

当时波兰受到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三个邻国的包围。这三个国家都已成为欧洲军事强国、总兵力有80万人、而波兰只有1万人的军队。它都在觊觎波兰领土。

18世纪欧洲强国波兰,为何13年内,3次想有所作为,却被3次瓜分?

普鲁士自18世纪崛起为欧洲强国。

普王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1740年在位)和腓特烈二世(1740一1786年在位)推行军国主义政策,开疆拓土。普鲁士对波兰的领土要求是吞并把普鲁士和勃兰登堡隔开的格但斯克波莫瑞地区;而在占领奥地利的西里西亚(1748年)以后,又要求获得大波兰。

在三个邻国中,普鲁士最关心保持波兰的无政府状态。当时就领土、人口、财富而言,波兰仍比普鲁士强大,如果波兰经过革新后得以加强,普鲁士在东欧难以称雄。正是这个昔日波兰的附庸最先提出了瓜分波兰的倡议。

但是,对波兰威胁最大的邻国还不是普鲁士,而是它的东方强邻——俄国。波兰,是俄国“保证它对欧洲的统治的地理据点”。

所以历代俄国君主都竭力削弱和摧毁波兰。俄波两国力量对比有一个消长过程。16、17世纪,两国长期交战。1686年和约签订以后,两国暂处于均势状态。北方大战以后,波兰便事实上沦为俄国的附庸国。但是,俄国当时扩张的主要方向是波罗的海和黑海,打通北方和南方出海口,对波兰还不是立即“瓜分”,而是实行“保护”的政策,就像俄国对波兰的属地库尔兰的保护一样。所以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开始时没有接受普王腓特烈二世的瓜分建议。

18世纪欧洲强国波兰,为何13年内,3次想有所作为,却被3次瓜分?

奥地利比起俄国和普鲁士来,对波兰侵略野心较少一些。它既没有想瓜分波兰,也没有想当波兰保护人的野心。它为自己西部、南部和东部的事情而操心(法国、意大利和土耳其),希望在北部保持和平;而波兰的混乱与软弱正好保证了北部的安宁。当然,奥地利不愿看到俄国过分强大,不喜欢俄国把波兰库尔兰化。

它同时为失去西里西亚而耿耿于怀,希望得到某种补偿。而当瓜分波兰的方案即将出台时,正是奥地利这个看来对波兰野心最小的邻国,却一变而为最先动手瓜分波兰的侵略者。

除了俄、普、奥三个邻国外,波兰还有一个邻国,这就是东南部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北方大战是波土关系的转折点。土耳其对俄国的强大深感害怕,开始对波兰的处境表示同情。当1711年彼得一世在普鲁特河被土军团团围困而被迫签订条约时,俄国不得不接受了不干涉波兰内政和俄军从波兰撤退的承诺,后来,每当波兰境内出现反俄力量时,土耳其总是支持反俄力量。

法国力图使它所中意的候选人登上波兰王位,旨在把原来用以对付奥地利的同瑞典、波兰和土耳其结盟的政策用来抑制俄国的扩张。但法国的这一努力不断被俄国挫败,俄国在波兰的影响日益扩大和深入。

2、波兰的改革为何如此之难?

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刚即位时就利用白俄罗斯(当时属波兰)大主教格·康尼茨基对她登基祝贺的机会,表示要“保护”波兰境内的东正教徒,“解放”同族同教的同胞,企图肢解波兰。

18世纪欧洲强国波兰,为何13年内,3次想有所作为,却被3次瓜分?

1763年8月,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三世病危,亲俄的大贵族奥古斯都·查尔托雷斯基及其家族希望叶卡捷琳娜二世同意由他的儿子阿达姆继承波兰王位。

但是,俄国女皇都挑选了她的情夫、查尔托雷斯基的外甥斯塔尼斯拉夫·波尼亚托夫斯基伯爵为新的国王候选人,并指使驻波兰大使作好选举准备。1763年10月5日,奥古斯都三世病故。

1764年9月6日,在俄国军队的包围下,波兰议会在华沙召开,俄国同时用50万卢布收买波兰贵族,结果斯塔尼斯拉夫·波尼亚托夫斯基当选为波兰国王,并在华沙举行了加冕典礼。叶卡捷琳娜二世以为这样便可以随意控制波兰。

但是,波尼亚托夫斯基是一个爱国者,在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他希望在女皇和查尔托雷斯基家族的支持下实行改革,仿照邻国“开明专制”的榜样,在波兰建立“开明共和国”。他任用了革新派首相,并着手对当时波兰政治上的两个最大弱点——自由否决权和自由选王制进行改革。自由否决权规定,国会的决议只有在一致通过的时候才发生效力,只要有一个议员不同意,议会的议案就不能通过。由于控制议会的大贵族争权夺利,因此,长期以来,波兰的中央政权处于瘫痪状态,自由选王制规定国王由上述议会选举产生,它成为大贵族争权夺利和邻国干涉波兰内政的工具。

18世纪欧洲强国波兰,为何13年内,3次想有所作为,却被3次瓜分?

在1764一1766年间,革新派在希望加强王权的国王默许下,不顾保守派的反对,推动议会通过了限制自由否决权、扩充军队、整顿财政、发展工商业、改善城市地位等法案,企图以此加强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独立。但是,这些改革起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干涉。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对波政策,得到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支持。腓特烈二世在“七年战争”中失败后即拜倒在女皇脚下,1764年俄普在彼得堡签订的同盟条约,就是旨在反对波兰和土耳其的。

条约的一项秘密条款宣称,双方坚决不允许“波兰共和国丧失自由选王的权利并使之变为王位继承制”,“在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以反对推翻波兰共和国的制度及根本法”。双方还决定“用最有利的方式”,保护波兰的东正教徒和路德教徒,使他们享有同天主教徒一样的权利。

俄国和普鲁士的粗暴干涉,引起了波兰许多议员的激烈反抗。叶卡捷琳娜二世在1767年派俄军侵入波兰。

3、俄、普、奥第一次瓜分波兰

俄国的侵略和干涉激起了波兰各阶层的反抗,同时也加剧了俄国同土耳其、奥地利、法国的矛盾。1768年2月,波兰的一部分天主教贵族在与土耳其接壤的巴尔建立一个同盟组织,在土耳其和法国支持下,展开了武装的抗俄斗争,发展到2万人。同年6月,俄国军队打败了巴尔军队,在追赶巴尔党人时,侵犯了土耳其边境,焚烧了巴尔塔城。土耳其政府在法国支持下,抗议俄国侵犯其边境,要求俄国从波兰撤军,取消异教徒权利平等法案,遭俄国拒绝。

18世纪欧洲强国波兰,为何13年内,3次想有所作为,却被3次瓜分?

10月6日,俄土战争爆发。1772年8月,巴尔党人的军队被俄军彻底击溃,领导人逃亡国外。

俄国在波兰的横暴和对土耳其战争的节节胜利,引起了奥地利的不安。俄军的胜利直接危及奥地利在巴尔干的利益,而俄国利用宗教问题对波兰进行干涉,也会引起奥地利境内东正教徒的反应。

如何对待俄国的侵略扩张?

维也纳宫廷举棋不定,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约瑟夫二世(1765一1790年在位)倾向于支持土耳其反对俄国。这样做,使哈布斯堡王朝显得好像是土耳其这个死敌的盟友,这在巴尔干受土耳其压迫的信奉基督教的各族人民中是不得人心的。

所以与其子约瑟夫二世共掌政权的玛丽亚·特雷西亚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俄国的冲突。

普鲁士也不愿看到俄国过分强大,更不愿承担1764年俄普同盟条约中所规定的在对土战争中提供财政援助的义务,而且它正急于趁机兼并把东普鲁士和它本土隔开的那块波兰领土(格但斯克波莫瑞)。有鉴于此,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在1769年2月首先提出了由普、俄、奥三国瓜分波兰的建议。

1769年夏(在尼斯)和1770年秋(在摩拉维亚的诺伊斯塔特),腓特烈二世和约瑟夫二世举行了两次会晤,就瓜分波兰问题达成了默契。两国君主决定迫使俄国放弃在巴尔干的领土要求,并接受瓜分波兰的建议。1771年7月,奥地利和土耳其在君士坦丁堡签订了同盟条约。眼看奥地利即将参战,叶卡捷琳娜二世和主持外交事务的潘宁大臣,为了避免俄国外交上的孤立,阻止奥地利倒向土耳其一边,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对波兰实行保护的政策,接受了普鲁士所提的由三家瓜分的建议。

18世纪欧洲强国波兰,为何13年内,3次想有所作为,却被3次瓜分?

1769年,奥地利抢先占领了齐普斯(即今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波升),而后又占领了波兰的新塔尔克、乔尔什腾、松德克等县。1772年8月5日,俄、普、奥三国在彼得堡签订了瓜分波兰的条约。

根据这一条约,三国瓜分了波兰下述领土:

普鲁士得到了波莫瑞地区(格但斯克除外)、赫翁诺省(托伦市除外)、马耳博克省、瓦尔米亚等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及一部分波兰地区和库雅维地区,共计面积3.6万平方公里,人口58万;

俄国分得了西德维纳河、德鲁齐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白俄罗斯地区(包括里夫兰省、波洛次克省的北部、维帖布斯克省、姆什切斯拉夫省和明斯克省的东南部)和拉脱维亚的一部分,面积共达9.2万平方公里,人口130万;

奥地利分得了维斯瓦河和桑河以南地区(包括克拉科夫省、桑多米尔省的南部)、加里西亚的大部分(包括利沃夫和波多利亚、沃伦的一部分),共计面积8.3万平方公里,人口265万人。

1772年9月18日,俄、普、奥三国政府发表联合宣言,声称这次瓜分是为“恢复波兰的和平和秩序”,暴露了强盗们的虚伪性。

1773年5月,波兰议会在三国的逼迫下,批准了瓜分条约。1775年,三国又分别同波兰订立了不平等的通商条约。

18世纪欧洲强国波兰,为何13年内,3次想有所作为,却被3次瓜分?

这次瓜分使波兰丧失30%的领土、人口减少35%。瓜分前,波兰领土为73万平方公里,人口1150万;瓜分后波兰只有领土52万平方公里,人口750万。而且由于丧失了北方出海口和南方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的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并处于三个邻国更严密的包制之中。

4、俄普第二次瓜分波兰

1793年初当英国酝酿组织第一次反法联盟之时,也是俄普第二次瓜分波兰之机。

但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幕后交易早在1792年普奥同盟干涉法国时就已开始。

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对法国革命十分仇视,但却迟迟不出兵。叶卡捷琳娜二世鼓动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1771一1792年在位)反法,劝说普奥两国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1786一1797年在位)和利奥波德二世尽快出兵法国,不仅是出于假他人之手镇压法国革命的目的,而且还有转移普奥两国注意力、不去过问波兰事务的打算。

正如恩格斯所说:

“革命给了叶卡捷琳娜一个大好机会,使她能以反对法兰西共和国作幌子重新把这两个人拴在俄国的锁链上,并且在他们两人忙于法国边界的时候,在波兰进行新的掠夺。”

1791年5月3日,波兰国会通过了一部加强国王权力的新宪法。该宪法废除了“自由选王制”和国会议员的“自由否决权”,确立了王位继承制。

立法权归两院组成的国会,国会实行多数票通过的表决制。这一君主立宪制的宪法是要力求挽救波兰的独立。

18世纪欧洲强国波兰,为何13年内,3次想有所作为,却被3次瓜分?

它将削弱沙俄对波兰的控制。叶卡捷琳娜二世立即干预。1792年4月,叶卡捷琳娜二世支持一部分波兰贵族组成一个贵族议会,该议会发表宣言,反对并宣布废除1791年《五三宪法》。

1792年5月18日,沙俄政府借口应波兰贵族议会的邀请,出兵10万人入侵波兰。普鲁士国王不顾1790年同波兰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背信弃义,也趁机出兵波兰。普鲁士军队在比利时和瓦尔密战役中屡战屡败,此时要求从波兰得到补偿。瓦尔密战役后,普军已停止对法作战。普鲁士表示,如果得不到波兰的但泽和托伦,拒绝对法作战。

作为第一次瓜分波兰参加国之一的奥地利,虽然不愿俄普两国排除它瓜分波兰,但奥地利此时处境艰难,利奥波德二世在法军重占比利时后急欲同法国作战,以得到比利时,再用比利时交换巴伐利亚。

面对普鲁士出兵波兰的事实,俄国担心如果不满足普鲁士的要求,普鲁士会单独同法国媾和。波兰军队在俄普两国军队的进攻下,虽英勇抵抗,但最终在布格河防线溃败。波兰国王斯塔尼斯拉夫·波尼亚托夫斯基(1764一1795年在位)下令停止抵抗。俄普军队进入华沙,很快占领波兰全境。

1793年1月23日,俄普两国缔结了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彼得堡协定》。

根据这一协定:

白俄罗斯和立陶宛的一部分,乌克兰的大部分土地,如明斯克省、维尔诺省、基辅省、勃拉茨拉夫省、沃伦省、波多利亚省和里托夫斯克一布列斯特省的一部分并入俄国,共计25万多平方公里;

但泽、托伦两个城市,波兹南省、格涅滋诺省、卡利什省、显拉兹省、英洛弗罗兹瓦夫省、库亚维亚一布列斯持省、普沃茨克省、拉夫斯克省的一部分和玛佐夫舍一部分并入普鲁士,共计5.8万多平方公里;

奥地利以俄普两国支持收复比利时、再用比利时交换巴伐利亚为条件,于1795年1月30日加入该协定。

俄普两国用武力第二次瓜分了波兰,但还要波兰国会批准割让的领土,盖上“法律”的遮羞布。

18世纪欧洲强国波兰,为何13年内,3次想有所作为,却被3次瓜分?

1793年6月17日,俄国大使西维尔斯动用军队包围了在格罗德诺强行召开的波兰贵族共和国最后一次国会,要求波兰国会批准俄普对波兰的第二次瓜分。

议员们无言静坐。有20名议员因表示抗议遭到沙俄军队逮捕。直至8月17日,国会才以沉默即表示同意的方式完成了这一“法律”程序。

沙皇俄国通过两次瓜分波兰,不但割走了大部分波兰领土,而且同年10月14日迫使波兰订立俄波条约,把仅存的波兰变成它的附庸。

5、俄、普、奥第三次瓜分波兰

1794年3月,当第一次反法联盟同法国交战正酣的时候,波兰爆发了科希正什科领导的克拉科夫起义。起义的口号是“保卫民族疆界、国家完整、重获主权和奠定普遍的自由”。矛头所向直指沙皇俄国的占领军。18-28岁的波兰男性公民踊跃参战,为驱逐沙俄侵略军而斗争。4月18日,华沙被解放,4000多名沙俄军队被消灭,俄国大使被赶出华沙。

4月23日,维尔诺也举行起义。波兰革命吓坏了叶卡捷琳娜二世,她不甘心自己瓜分波兰的计划付诸东流,与普鲁士签订了“联合行动”的秘密协定。俄普集中优势兵力扼杀波兰起义军。

18世纪欧洲强国波兰,为何13年内,3次想有所作为,却被3次瓜分?

6月15日,克拉科夫失守。退守到华沙的起义军内部矛盾激化。在1794年7月俄普军队猛攻华沙的时候,奥地利也出兵波兰,占领了卢布林。叶卡捷琳娜二世开始就最后瓜分波兰同普奥谈判。普奥双方都要得到波兰的古都克拉科夫。双方已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

俄国因要借助奥地利的力量反对法国、共同对付土耳其,支持奥地利对克拉科夫的要求。普鲁士因而退出反法联盟,率先同法国媾和。从1795年起,英国不再对普鲁士提供经济援助。

1794年11月6日,华沙失陷。科希丘什科领导的民族起义终于被俄、普、奥的优势兵力血腥镇压下去。

1795年1月3日,俄国首先同奥地利签订了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协定。普鲁士面对俄奥联合,陷于孤立,只好承认既成事实。1795年1月30日,俄普两国也达成协议。10月24日,俄、普、奥三国代表最后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的条约。

根据该约:

俄国得到了立陶宛、库尔兰、西白俄罗斯和沃伦西部领土,共计12万多平方公里,沙俄将边界推进到涅曼河和布格河一线;

奥地利得到了连同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地这和一部分玛佐夫舍地区,共计4.7万多平方公里;

普鲁士得到了其余的西部领土,包括华沙和玛佐夫舍的其余部分,共计5.5万平方公里,至此,波兰被瓜分完毕。

第三次瓜分波兰正值第一次反法联盟干涉法国革命之时。科希丘什科领导的民族起义牵制了以俄国为首的欧洲反动势力,减轻了对法国革命的压力。

18世纪欧洲强国波兰,为何13年内,3次想有所作为,却被3次瓜分?

对1793年和1795年两次瓜分波兰,恩格斯说:

“由于对波兰的掠夺也分散了1792一1794年同盟的力量,使得同盟进攻法国的力量削弱了,法国在这时就得以巩固起来,以至完全独立地取得了胜利。波兰倒下了,但是它的反抗拯救了法国革命…”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