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读书笔记7573-大西洋

作者:对潇潇雨幕

大洋洲 Oceania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读书笔记7573-大西洋

由澳大利亚与介于澳大利亚大陆、南极洲、南北美洲和亚洲之间广阔的太平洋上的众多岛屿构成的地理区域。面积897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陆地面积的6%,系七大洲中最小的一个。

主体部分为澳大利亚大陆。西、南濒印度洋,东、北面对西南太平洋。包括附属的塔斯马尼亚岛及附近其他岛屿在内,面积769.2万平方千米,占全洲的85%。

系一孤立的岛屿状大陆,轮廓较为整齐、海岸线平直。位于其西海岸外、东经113°处的德克哈托格岛,为大洋洲最西点。地处澳大利亚大陆与南极大陆之间、南纬54°处的麦夸里岛,为大洋洲最南点。与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隔塔斯曼海相望的新西里北岛、南岛及附属岛屿,面积约为27.05万平方千来。人们一般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相似性,将其与澳大利亚大陆归入同一个地理单元。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读书笔记7573-大西洋

岛群部分包括25000余个岛屿,习惯上被称作太平洋岛屿。散布在太平洋中部和西部,东西长1.29万千米、南北宽7500千米的水域中。面积133万平方千米,占全洲的14.8%。以澳大利亚大陆东、北两侧分布最为集中。

大部分岛屿由西北向东南呈弧状排列。最东至西经124°48′的迪西岛,最北至北纬28°2′的库雷岛。大致可以分为3层岛弧。

内层岛弧,即美拉尼西亚岛群。靠近澳大利亚大陆。西起与东南亚的马鲁古群岛相望的新几内亚岛,经过所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喀里多尼亚岛,东到180°经线附近的斐济群岛。

外层岛弧,即波利尼西亚岛群。位于大洋洲东部,隔着宽阔的太平洋与美洲大陆遥遥相对。由北向南依次可分为5组,即中途岛-夏威夷群岛、巴尔米拉环礁-马克萨斯群岛、托克劳群岛-社会群岛、萨摩亚群岛-土布艾群岛、土阿莫土群岛以及西部的图沉卢群岛。

中层岛弧,即密克罗尼西亚岛群。介于内外两层岛弧中间,西北部的马里亚纳群岛与日本的小笠原诸岛十分接近。西部的加罗林群岛与菲律宾群岛和马鲁古群岛隔海相望。向东经马绍尔群岛和瑙鲁岛,终至吉尔伯特群岛。

1.自然地理

1.1.地质和地形

大洋洲最古老的地质构造单元是位于澳大利亚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前寒武纪古陆,为冈瓦纳古陆组成部分之一。远在太古宙,这里已成为陆地,地壳一直比较稳定,其中西部是从未被海水侵入过的地盾区,地表由太古宇至元古宇花岗岩组成。

古生代石炭纪末,古陆东面发生大规模造山运动,形成北起新几内亚岛,南到塔斯马尼亚岛,长达3000多千米的海西褶皱山系,并伴有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和局部地区的岩浆喷出形成的玄武岩。

中生代自垩纪,海水侵入大陆中部,将其分隔为东西两部分。新生代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时期,大陆中部在海水退出后又重新成为陆地。已经准平原化的东部地区再度抬升成为山地,其南北两端则发生了不均匀沉降,形成了巴斯海峡和托雷斯海峡,使塔斯马尼亚岛和新几内亚岛与澳大利亚大陆分离。造山运动同时还在大陆东北海岸外形成了一系列呈弧形排列的岛屿。其中大部分岛屿的地壳目前仍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由于新生代造山运动不甚强,大洋洲大部分地区地势低缓。除少数山地海拔超过2000米外,一般都在海拔600米以下。自西向东、自南向北可分为5个地形区: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读书笔记7573-大西洋

麦克唐奈山脉

①大陆西部高原区,由占据澳大利亚大陆西部2/3地区的侵蚀高原与位于其沿海的狭长平原所组成。基底为前寒武纪最古老的花岗岩构成,平均海拔450~500米,地势平坦,属剥蚀低高原。东侧蚀余山脉、麦克唐奈山脉和马斯格雷夫岭均为东西走向,平均海拔约1000米,最高点齐尔山海拔1510米。两山脉之间的洼地中有著名的阿马迪厄斯大盐湖。

②大陆中部平原区,介于大陆西部高原和东部山地之间的沉降平原。平均海拔不到200米。自北到南被两条低矮的分水岭隔为3部分。北部卡奔塔利亚平原为低平的冲积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中部澳大利亚大盆地为一构造盆地,其中北艾尔湖附近湖底位于海平面以下16米,为大洋洲最低处,南部的墨累-达令河平原,为墨累-达令河水系冲积形成。

③大陆东部山地区,纵贯大陆东部的断块山地。一般海拔800~1000米,东坡陡峻,西坡平缓。北段主要为低山丘陵,只有少数由花岗岩、玄武岩侵入体构成的山峰,海拔1000米左右。中段为受到流水切割作用的高地,多在海拔1000~1500米。南段地势最高,海拔2228米的科西阿斯科山为大陆最高点。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读书笔记7573-大西洋

盐湖

④大陆型岛屿区,包括美拉尼西亚岛群的新几内亚岛、新不列颠群岛、所罗门群岛、新喀里多尼亚群岛以及新西兰的北岛和南岛。大洋洲面积较大的岛屿多分布在这里。其中面积78.5万平方千米的新几内亚岛为世界第二大岛。以丘陵、山地为主,山势高峻,最大高度普遍在海拔2000米以上。其中新几内亚岛的查亚峰海拔5029米,为大洋洲最高点。平原狭小,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

⑤海洋型岛屿区,包括美拉尼西亚岛群东部的新赫布里底群岛和斐济群岛,以及波利尼西亚岛群和密克罗尼西亚岛群的全部岛屿。主要为海底中脊的熔岩喷发物和珊瑚礁构成的火山岛和珊瑚岛。远离大陆,面积较小。火山岛围绕着高耸的火山锥形成,主要为玄武岩山地,在海岸处多呈现为陡峻的悬崖。个别岛屿的沿海部分有海水侵蚀或熔岩流动形成的平原或平坦的台地。珊瑚礁岛地势一般比较低平,多呈不连续的环状分布。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些环礁瀉湖大多分布在这里。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读书笔记7573-大西洋

大堡礁

1.2.矿藏

大洋洲的矿藏以澳大利亚大陆最为丰富。在中部和西部前寒武纪地台和地盾地区、分布着一些规模巨大的原生的或变质形成的金属矿床,西澳大利亚州的铁矿和镍矿、阿纳姆地和金伯利高原的铀矿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读书笔记7573-大西洋

澳大利亚铁矿

在东部海西褶皱山系地区,分布着一些大型的成煤构造,煤炭储量居南半球各国之首,并拥有许多由变质作用和沉积作用形成的金属矿床,芒特艾萨和布罗肯希尔附近的铅锌银共生矿、维多利亚州的金矿都是世界著名。

大陆北部约克角半岛、阿纳姆地和西南部达令山脉地区,有在第三纪湿热气候作用下形成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铝土矿。澳大利亚大陆的部分大陆架上,还分布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读书笔记7573-大西洋

澳大利亚铝土矿

在美拉尼西亚岛群的部分大陆岛上,也分布有一些规模较大的变质型金属矿床,如布干维尔岛的铜矿,新喀里多尼亚岛的镍矿和铬矿。三大岛群其余大部分岛屿上的矿藏较少,仅个别较大的火山岛上有少许金矿,珊瑚岛上的主要矿藏为鸟粪堆积形成的磷酸盐。

1.3.气候

大洋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和亚热带。澳大利亚大陆位于中低纬度,南回归线从中部横贯而过。深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南信风影响,炎热干燥。降水从北、东、南沿海向大陆中部及西部递减,气候带呈半环状分布。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读书笔记7573-大西洋

澳大利亚沙漠

沙漠半沙漠地区占60%。西部高原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平均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北部沿海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可达450~1000毫米。东南部新英格兰山地以南至塔斯马尼亚岛属温带阔叶林气候,年降水量500~1200毫米。墨累河下游及大陆西南角属地中海型气候,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

三大岛群大多介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气候暖湿,多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一般在26~28℃。终年多雨,平均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面迎东北信风的山坡可达2000~4000毫米。夏威夷群岛的考爱岛东北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平均年降水量11684毫米。

1.4.水系

大洋洲河流稀少且短小,水量不丰、季节变化较大。河水补给主要是雨水,几乎终年不冻。

墨累-达令河是全洲唯一发育成熟的水系。河流长3750千米,流域面积106.1万平方千米,河口年平均径流量236亿立方米。雨季时洪水暴涨,枯水期水量很小,甚至出现断流。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读书笔记7573-大西洋

墨累-达令河

塞皮克河和弗莱河分别长1127千米和约1200千米,是新几内亚岛两条最长的河流。新西兰北岛的怀卡托河,长425千米,为新西兰最长河流。三大岛群其他岛屿上的河流,均由岛屿中部高地向四周辐散入海。

大洋洲湖泊数量较少。面积较大的湖泊多为季节湖,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大陆中部和西部。南澳大利亚州的北艾尔湖是世界上湖盆面积最大的季节湖之一。湖底在海平面以下16米,为大洋洲最低点。雨季时湖水面积可达到9500平方千米。新西兰的主要湖泊,如陶波湖和蒂阿瑙湖,均属冰蚀湖,面积较小。三大岛群湖泊较少,但有由珊瑚礁环绕而形成的瀉湖。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读书笔记7573-大西洋

新西兰陶波湖

澳大利亚大陆中部地区由于地质构造特征和雨水补给的关系,形成了若干水量比较丰富的地下潜水分布区,总面积达260万平方千米,占整个大陆面积的1/3。其中澳大利亚大盆地面积175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面积的1/5,年可供水量1.99亿立方米,为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盆地中多为含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镁和氯化钠的热水井,不适于农业灌溉,但为昆士兰州、南澳大利亚州、北部地区的干旱牧区提供了充足的牛羊饮用水源。

1.5.土壤、植被和动物界

大洋洲土壤的分布大体与气候、植被分布相一致。在澳大利亚大陆上呈半环状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自北而南主要分布着红壤、砖红壤、红棕色森林土及褐土,向内陆逐渐过渡为红壤、红棕壤,中、西部内陆地区荒漠土广布。新几内亚岛中央山地以北及三大岛群属热带雨林区,主要分布有砖红壤。新西兰南、北岛及塔斯马尼亚岛为温带森林区,发育着微酸性的棕壤和灰棕壤,一般土层深厚,肥力较高。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读书笔记7573-大西洋

新几内亚

澳大利亚大陆除中、西部属热带荒漠,其植被受干旱缺雨的抑制外,其余广大地区都适宜于各种植物生长,植被带呈半环状分布。东部沿海以森林为主,向内陆和西部地区依次过渡为稀树草原、半荒漠和荒漠。三大岛群中的大陆岛和火山岛一般也都有较为密集的植被。而珊瑚岛礁由于土壤层瘠薄,并且容易受到飓风袭击,往往只有少量的椰子树。

澳大利亚大陆和新几内亚岛、新西兰等地与其他大陆长期隔绝,形成许多特有种植物。其中澳大利亚共有植物12049种,约3/4为特有种。新几内亚岛的9000余个植物物种中,约

有95%为特有种。新西兰的1843种植物中,特有种占78%。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读书笔记7573-大西洋

袋鼠

桉树属是澳大利亚特有属,有600多种。在澳大利亚的森林与热带稀树草原中,约95%的树木为桉树,为世界各地桉树的原产地。三大岛群中的大部分岛屿因面积狭小、长期孤立于大洋中而植物种类很少,尤其是珊瑚岛上最少。

大洋洲的陆生动物具有独特性和古老性。缺乏胎盘类哺乳动物及食虫目、食肉目、奇蹄目、偶蹄目等类别的动物,而且连淡水鱼、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种类都很少,但有不少待有种动物,包括古老的澳大利亚肺鱼、针鼹、鸭嘴兽和中生代的斑点楔齿蜥等活化石,世界唯一的卵生哺乳动物鸭嘴兽,翅膀完全退化了的新西兰几维鸟等。特别是有袋目的所有种类都分布在这里。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读书笔记7573-大西洋

桉树上的考拉

2.政区和居民

2.1.政区和对外关系

除新几内亚岛西部属印度尼西亚伊利安查亚省和夏威夷群岛属美国夏威夷州之外,大洋洲共有14个国家和10个未独立的领地(不含由美国和其他国家管辖、无常住居民的岛屿)。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的国家之一。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新西兰的面积在大洋洲各国中居第二、第三位,分别为46.28万平方千米和27.05万平方千米。所罗门群岛、斐济群岛和瓦努阿图的面积在1万~3万平方千米。分属密克罗尼西亚岛群和波利尼西亚岛群的其余8个国家几乎都是“袖珍”国家,面积均不足3000平方千米。其中图瓦卢和瑙鲁的面积分别只有26平方千米和21平方千米,仅大于梵蒂冈和摩纳哥。

大洋洲的10个未独立地区,包括3个法国海外领地(新喀里多尼亚、法属波利尼西亚、瓦利斯和富图纳),3个美国属地(关岛、美属萨摩亚、北马里亚纳群岛),3个新西兰属地(库克群岛、纽埃、托克劳),1个英国属地(皮特凯恩)。

大洋洲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美国在夏威夷群岛、关岛等地设有海、空军基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和英联邦成员,与英、美、日等发达国家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并在大洋洲的区域事务中起重要作用。

澳大利亚在国防、外交上一直与美国十分接近。新西兰外交的自主性较强,强烈反对区域以外的国家在太平洋岛屿试验核武器。太平洋各岛国与原先的宗主国仍然保持着特殊的关系,并从它们那里得到大量的财政援助。太平洋理事会等区域性组织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近年来,大洋洲国家和地区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的联系越来越广泛。

2.2.居民

大洋洲的人口是有人类定居的六大洲中最少的一个,人口密度远远低于其他各洲。

在大洋洲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中,澳大利亚人口最多,为2081.19万(2007),占全洲人口的60%多。次为巴布亚新几内亚约630万(2006)和新西兰引416.6万(2006)。这3个国家的人口加起来约占全洲人口的90%以上。具余人口则分散在各岛群上,所罗门群岛、斐济群岛、瓦努阿图等11个岛国人口占7.0%,新喀里多尼亚等10个未独立地区人口占2.3%。

占人口绝大部分的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出生率较低,大洋洲的人口增长比较缓慢,并不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但在一部分面积狭小、资源贫乏的珊瑚岛礁上,人口增长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且引发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洋洲的城市化水平位居各大洲前列。澳大利亚的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阿德莱德、珀斯5大城市的人口即占到全洲的1/3左右。在其他人多数国家,人口主要集中于首都或首都所在的岛屿,外岛的人口普遍比较稀少。

大洋洲70%以上的居民是欧洲移民的后裔,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大陆和新西兰南岛、北岛。当地土著居民约占人口的20%,主要为美拉尼西亚人、密克罗尼西亚人、巴布亚人、波利尼西亚人及其相互之间的混血人种。他们构成了三大岛群居民的主体,而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则主要分布于一些土著居民保留地。印度移民后裔约占人口的1%,在斐济群岛构成了第二大族群,并居住在澳大利亚的一些城市中。此外,还有欧洲人与当地居民的混血人种、华裔、日本人等,多散布在各主要城市中。

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并通用当地语言。新喀里多尼亚、法属波利尼西亚等法国领地则以法语作为官方语。居民多信奉基督教,亚洲移民及其后裔分别信奉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和犹太教。

3.发展简史

3.1.古代文明

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大洋洲的土著居民主要生活在发展水平不同的部落社会群体之中。在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土著居民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在新西兰,毛利人除了采集和狩猎外,已经开始从事农耕活动。在三大岛群,美拉尼西亚人、波利尼西亚人和密克罗尼西亚人都是具有远航能力的航海者,主要从事采集、捕鱼和农耕活动。部落居民发展了具有澳大利亚大陆和太平洋岛屿特色的文化,其中密克罗尼西亚岛群和美拉尼西亚岛群的文化与东南亚地区有一定的联系。

3.2.开发史

16世纪20年代麦哲伦等葡萄牙和西班牙舫海者先后经过南太平洋航行到此,激起了西方国家对“南方大陆”澳大利亚和“大洋中的陆地”太平洋岛屿的兴趣。

到1788年,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英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的殖民地。19世纪中叶后,又遭到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美国、日木等帝国主义几次重新瓜分。

在殖民统治时期,随着欧洲移民的大量到来,一些地区土著居民遭到屠杀,塔斯马尼亚人等一些部族甚至被灭绝。

在土地辽阔的澳大利亚大陆和新西兰南、北岛,欧洲移民及其后裔建立了与旧大陆地区相类似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并使之成为英国的羊毛、粮食和铁矿石的供应地。在斐济群岛,英国殖民者建立了许多甘蔗种植园,并从印度运来了大量的契约劳工。

而一些地理位置重要的太平洋岛屿,则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的重要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英国和法国又分别把核试验场放在了太平洋中部人烟稀少的珊瑚岛上,比基尼环礁、穆鲁罗瓦环礁和圣诞岛都曾经遭受多次原子弹和氢弹爆炸的破坏。

3.3.政治地图变化

在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增加的背景下,已经建立了自治政府,并且具有良好经济基础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率先于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后期脱离英国独立。

进入60年代,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和非殖民化运动的兴起,西萨摩亚、瑙鲁、汤加、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图五卢、基里巴斯、瓦努阿图等一些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国的殖民地和托管地先后独立。

80年代,美国的4个太平洋群岛托管地中的3个,密克罗尼西亚群岛、马绍尔群岛、帕劳,也都在联合国托管理事会和美国政府的安排之下分别成为独立国家。而新几内亚岛的西部和夏威夷群岛,则已经分别成为印度尼西亚领土和美国领土的一部分。

4.经济

4.1.经济发展概况

大洋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殊悬殊。澳大利亚、新西兰两国属于发达国家,居民收入水平很高,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政府有较为充足的则政收入。其他国家和地区均属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较多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属于最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刚刚起步。斐济群岛的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相对丰富,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大多数面积较小的国家由于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贫乏,经济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国家的生存和持续发展主要依赖于外部援助。

4.2.产业活动分布

大洋洲的现代化农业、采矿业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制造业主要集中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澳大利亚东南部、东部和西南部是农业活动十分密集的地区,也是南半球工业最为发达的地区。采矿业遍布于澳大利亚许多地区。新西兰的农业和工业也比较发达,水力资源和地热资源等可再生能源已经得到较好开发。

大洋洲其他岛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很低,粮食一般不能自给。大部分国家没有采矿业,工业以农产品加工和手工艺品生产为主,多集中在首都附近。各国之间的货物运输主要依靠水运,悉尼、墨尔本、奥克兰、苏瓦和火奴鲁鲁是大洋洲最主要的国际空港。

4.3.地区经济结构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0%,农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很小。在其他一些岛国、农业(包括渔业和林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工业所占的比重普遍较低。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洋洲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已经成为一些岛国的重要经济部门。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第4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