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新专利自动给监控中的人脸打码,专家称很值得在民用市场推广

作者:南方都市报

商场、地铁、餐厅……如今,公共场所的摄像头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不断升级的各种数字屏,智能设备提供的人脸识别、沉浸式交互,逐渐完备的城市安全监控系统在监督社会治安和保卫人身安全的同时,也存在人脸信息泄露的风险。那么,是否有办法既实现公共场所的监控目的,实现智慧城市、智慧生活的便利,又充分保障人脸信息安全?

近日,广东智媒云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去年9月1日申请的一项名为“一种基于隐私保护的人体属性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的发明专利获得授权,申请公布号为CN114048489A。该专利能够在进行图像采集的同时执行人脸检测并对应去除人脸信息,实现视频图像原始输出时就已不包含人脸信息。

该公司研发此项专利是出于哪些考虑?是否有利于消除人脸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泽方誉航事务所合伙人,资深专利代理师陈照辉告诉南都记者,这项技术是从硬件层面采取措施,使摄像头原始输出的就是加密数据,并且在处理过程中无法对数据进行反向修复,“相当于从源头上降低了数据安全隐患”。

1

从源头降低人脸信息安全隐患

近日,南都记者获悉, 广东智媒云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智媒云图”)于去年9月1日申请的“一种基于隐私保护的人体属性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发明专利获得授权通知。

天眼查官网显示,该专利摘要写道:该技术方案用于摄像头。通过对图像数据进行内容识别,得到待统计的人体图像;再通过待统计的人体图像得到对应的人脸特征点,并根据人脸特征点确定对应的唯一编号标识。将唯一编号标识与人体图像进行关联,继而将对应的人体图像的隐私区域进行模糊化处理,生成模糊化后的人体图像。

新专利自动给监控中的人脸打码,专家称很值得在民用市场推广

运用该技术后的摄像头画面

据该专利的两位发明者,智媒云图CEO陈谷川和CTO邓立邦介绍,简单来说,该专利是通过将检测算法嵌入视频图像采集的硬件底层,在进行图像采集的同时执行人脸检测并对应去除人脸信息,从而实现视频图像原始输出时就已不包含人脸信息。这意味着,运用该技术后,人们被摄像头拍摄到的原始人脸信息会被自动进行匿名化处理,有效保障了人脸信息安全。

“你可以理解为芯片里面加了一个打‘马赛克’的算法——光学镜头刚采集到人脸信息,人脸就已经打好了‘马赛克’,从摄像头输出的直接就是匿名化数据。”北京汉华飞天信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根解释道。

事实上,智媒云图并非首个申请人脸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专利的企业。南都记者梳理发现,自2018年以来,已有数家企业申请了类似功能的专利,其大多显示可对公共区域识别到的人脸信息进行加密,实现在传输及使用过程中对人脸识别信息的保护——这与智媒云图所称在原始输出阶段就已不包含人脸信息不同。

在陈照辉看来,虽然此前在摄像头安防领域也有过针对摄像头加强隐私保护的技术,但智媒云图更具有先进性,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该技术是摄像头在硬件层面对外封闭的状态下对原始图像数据进行了隐私保护处理。“相当于从源头上降低了数据安全隐患。”

不仅如此,“其他对摄像头数据进行匿名化处理的技术,基本上都有接入到摄像头之后,从摄像头内部对匿名化处理过程进行破解的可能性。这意味着,如果有人能连接到摄像头完成破解,就能从其内部直接截取原始数据。然而,智媒云图这个专利方案直接封闭输入端口,让别人连接不进来,自然就无法获得数据了。”他说。

2

专家:在民用市场具备较高推广价值

如今,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张,质疑人脸识别被滥用的声音也越来越多。人们对该技术产生抗拒情绪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担心自己的人脸信息会被不当存储和使用,而人脸信息的泄露更是可能带来无法预料的损失。

去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正式施行。该规定针对人脸识别的适用规则、责任规定、应用场景等给出了具体的规范,尤其对公共场所的人脸信息采集等行为进行了约束。

虽然有了法律规定,摄像头拍摄后产生的人脸信息在存储、处理过程中仍面临种种泄露风险。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监控保护与信息安全之间的平衡?

对此,陈谷川、邓立邦表示,发明这项专利便是为了解决上述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问题。他们认为,该技术通过源头保护、机器执行,能较大提升公众的安全感和服务的满意度,从而减少纠纷及审理事项,提升社会治理效率。

同时,它还能很大程度地降低设备方、信息处理者、数据分析者、运营者的合规风险和合规成本,使信息处理者等各方在接触源数据时无法接触人脸生物特征信息,因此无需再为此数据安全提供额外的保护措施和成本。

彭根指出,这项专利或使人脸数据安全水平提高一个很大的数量级,具体体现之一便是其大大提高了黑客拦截和入侵网络设备的成本。“黑客及不法分子即使入侵了设备或网络,能拿到的视频图像数据都是无人脸生物特征的,不会造成公众的人脸信息泄露。”邓立邦补充道。

这项专利的主要应用场景有哪些?陈照辉直言,该技术在民用市场更具备应用的必要和明显的优势,有着较高的推广价值。

他解释,如今城市安全监控系统越来越发达,由于车站、地铁等场所涉及重大公共安全问题,一般是由国家对其监控数据进行高标准管理,而大多由私人安装在超市、餐厅等场所的摄像头,以及越来越广泛安装于各类户外空间、楼宇及电梯等场所中的数字屏上的摄像头,可能未对人脸信息保护予以足够重视。因此,这项技术能为安全措施相对薄弱的民用监控系统、数字屏交互系统提供强有力的数据保护支持,从源头上最大程度降低人脸信息安全风险。

众所周知,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技术。这项专利能在满足监控及人机交互需求的同时实现人脸信息保护,是否也会存在一些不足?

陈谷川坦言,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该技术可能存在两方面限制。一是更高的成本,二是监控的有效性可能遭到质疑。查监控是当前社会解决民事纠纷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监控中的人脸都打着“马赛克”,其证明力度可能会下降。因此,该技术现阶段对数字营销及人机交互的摄像头应用而言更具适用性。

另外,彭根指出,这项技术有利于短时间内消除人脸信息采集和处理过程中的隐私安全隐患。不过,“这种技术相当于通过算法给每个人的人脸信息标了一个编号、取了一个匿名。长远来看,如果它的应用面逐渐变得很广,慢慢地每个人的匿名都能和个人主体关联起来,这个效果可能就消失了。”

“这就是保护隐私、数据安全与实现共享、发挥价值之间的平衡,它首先确保了人脸生物特征永远不会成为‘明文’被泄露和滥用。”陈谷川回应道。

采写:南都记者樊文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