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40分钟的课安排5次探究,这样的课堂育人了吗?

作者:上观新闻

“我曾经去学校里听过一节初中历史课,老师在40分钟的一节课里,安排了5次探究,最短的一次1分25秒,几乎刚提出问题就让学生汇报成果。‘探究’的环节确实是有了,但这样的‘探究’育人了吗?这里面是否包括课程的核心素养呢?”

11月19日,“创造•探究•实践: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主题研讨会暨《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新书发布会”举行。

在发布会上,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崔允漷直指上述“虚假探究”问题,多位教育专家聚焦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共同探讨“新课标”如何落实到具体而真实的学校场域,为理解和落实新课标提供理论视角与实践指南。

“虚假探究”不可取

崔允漷是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核心成员,也是此次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组组长,他说,此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以深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强化学科实践,推进育人方式变革。

40分钟的课安排5次探究,这样的课堂育人了吗?

义务教育新课标为什么要强调变革学习方式?二十多年来,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极大地推动了课堂转型,攻破了过去“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形态,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

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探究缺乏严谨性与学科典型性,存在“虚假探究”的现象,“这样的课堂小探究很多,但思维含量少,探究学习的质量无法保证,真正指向素养和能力培育的环节难以展开。”崔允漷说。

崔允漷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提出了学科实践,所谓学科实践就是让学生学习“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和实践”,在教学情景中,运用该学科的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老师教下去的是知识技能,给学生留下的是核心素养。”

让学生创造着长大

作为《让学生创造着长大》一书的作者,教育部课程标准修订专家指导组成员,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张华同样提到了学科实践,他表示,新课标确立了核心素养观,素养导向下的新课标课堂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大观念教学。大观念教学以学科实践为主要过程,以发展学生概念性理解与核心素养为目标。

40分钟的课安排5次探究,这样的课堂育人了吗?

张华认为,在大观念教学中,一切知识、技能都成为发展概念性理解的工具。概念性理解或概念性思维是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唯有大观念教学才能把这三种“高阶思维”汇合并发展起来。

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标准

如何推动育人方式的变革,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修订指导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主任、教授杨向东表示,此次修订的课程标准在2001年、2011年课程标准之上,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

40分钟的课安排5次探究,这样的课堂育人了吗?

学业质量标准指学生在修习完特定学段的课程之后,应该具备的学习结果,此次的新课标围绕“核心素养”,又明确指向核心素养以及这些素养的具体水平和表现特征。这既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又阐明了智能时代儿童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实质内涵。

杨向东认为,以核心素养为纲,结合重构的课程内容,才能明确阐述各学段的学业质量,“每门课程应首先反思该学科或该课程的学科本质,在此基础上思考其作为一门中小学课程,应该具有哪些持久性的育人价值,进而凝练出该课程所能承载的核心素养构成,明确每个构成的内涵及其主要表现,由此实现总体目标与学科目标在核心素养上的内在统一和连贯。”

课程改革应该是新常态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指导组、综合组成员张民生表示,此次新课标重要突破无疑指向从核心素养体系到学科核心素养的细化,使得学科核心素养可教、可学、可评、可测,并得以真正落实。

40分钟的课安排5次探究,这样的课堂育人了吗?

张民生曾以管理者和专家的身份,参与了上海的两期课改,同时还参与了全国中小学课改,是上海和全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亲历者。

他说:“我们要面对昨天尚未解决的老问题,以及由今天的多种变化及明天的高度不确定引发的新问题。而这些都要靠人去解决,而人要靠教育培养。从前面20年的课程改革可以看到,从推进素质教育到培育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的发展),课程改革在不断进化,所以课程改革应该是新常态。”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主持了以“‘新课标’如何落实到具体而真实的学校场域?”为主题的圆桌论坛。

40分钟的课安排5次探究,这样的课堂育人了吗?

他表示,面对新课改艰巨的任务,在实践中会有许多问题,老师都有自己原来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和能力,面对新时代、新任务和新问题,专家的报告可以提供大家要学习的新观念,并通过观念更新转换成新的行动和新的能力,正如“学习是一种创造”,这个学习的过程也一定是创造的过程,“我希望我们一起投入今天的教育改革,有更多的创造,从而让我们的教育充满着创造,充满着希望。”

40分钟的课安排5次探究,这样的课堂育人了吗?

本次活动由伊顿纪德《優教育》、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基础教育管理专委会联合主办。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