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信息化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究

作者:光明网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互联网技术开始在大陆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其开始在社会大范围发挥价值。对于高校教育领域而言,信息技术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使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得到了新的发展方向,还为高校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对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效率与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化时代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是高校教育管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不仅能顺应高校教育发展要求,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习效率得到增强,对推动素质教育在高校的全面落实具有关键意义。因此文章对信息化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展开探究,希望能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人员提供有益的建议与参考。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对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展开创新能够顺应高校教育发展要求。对于高校而言其内部教育管理质量与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具有直接联系,因此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推出新型教育管理模式,并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时展开分析与总结,发现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与技术,以此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使高校教育管理能够顺应其发展趋势,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求。

信息化时代对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展开创新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校教育形式与小学和中学阶段存在明显区别,高校阶段的教育不再以文化课教育为主,在这一阶段学生可以根据兴趣或就业方向选择专业课程,学校会依据学生所选择的专业为其进行课程体系配置,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全面根据自身兴趣所向进行专业选择,向着内心追求的目标不断发展,学习感兴趣的专业知识,不断强化自身综合素养。若学校能为学生建立更加合理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就能为学生提供发展方向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信息化时代对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展开创新,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素质教育,对推动综合素质教育全面落实意义重大。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对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阶段学习压力不大,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学习,培养自身综合素质。高校也可以适当为学生举办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时间,而合理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能使各种活动的建设质量更高,对弥补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全面对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还能使大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高校阶段的学习模式相较中学发生明显变化,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大多是通过班主任与各科教师制定学习计划展开的,而在大学阶段学生主要学习模式需要依靠自主学习能力展开,学生需要依据自身学习目标自行分配学习时间,并根据自身学习能力进行学习计划制定,这也是对学生自控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考验。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实践能使学生学习目标具体化,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学习计划的制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化时代对于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主要是对高校教育管理展开信息化建设,首先数据共享原则是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必要遵循原则,未来大陆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将持续向着信息化管理模式方向发展,而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各项先进信息技术将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若想使这些技术能在高校信息化教育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价值,就必须充分遵循数据共享基本原则。高校应要求教育管理系统针对不同的管理功能展开有效衔接,充分实现系统间的信息传递与共享,使高校教育管理能够形成统一的体系,实现统一管理与监督。为充分保障校内各项数据的安全,高校可以对信息系统与数据库进行加密,从而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效率质量,降低高校内部各项数据的受损概率。

伴随科技水平与信息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也应随之进行改革与创新,不仅需要在教育管理相关系统进行新功能模块的建设,还应充分落实教育管理平台的开放。首先对教育管理相关新功能模块的增加能使教育管理平台与系统得到二次开发与利用,使教育管理平台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其次,教育管理平台的开放能使各种管理信息模块遵循开放性原则,实现学生个人信息查询、考试成绩查询、教学任务传递、排课等多种功能的开放,为校内各项信息的传递提供便利条件,增强信息传输的及时性,提高教育管理效率。

一致性原则也是信息化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基本原则之一,一致性原则主要是为了实现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规范性与标准性,充分遵循一致性原则展开高校教育管理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其对于提升高校整体教育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在展开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时,应注意对内部各项信息的统一命名,这些信息数据的命名应保证其唯一性,以此体现这些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防止出现信息混淆与重复现象,增强高校教育管理的针对性。

若想推动信息化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首先应积极展开高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互联网技术开始在教育领域发光发热,而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也应结合信息化平台展开,未来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将会持续向着信息化发展,这也成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高校应积极响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校内展开信息化建设,整合校内教育管理相关的各项资源,在校内建设能够满足高校自身教育管理发展的信息化平台,使管理系统、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各项先进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校内人员的有效联系,推动信息共享的落实。

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在信息化时代的创新与实践需要有高素质的教育管理队伍作为支撑,除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与管理工作的创新基础以外,高校还需组建高信息素养的教育管理队伍,以此保证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实践能在高校内部得到全面落实。首先高校需要对内部师资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提高内部教师的信息素养,尤其对于负责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学校可以定期为相关岗位教师组织信息素质培训。为其设置考核体系,以考核标准约束教育管理教师信息技术的学习状况,保证其学习质量。其次高校还应积极向校内引进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技术人才,对内部教育管理团队进行结构优化,使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得到增强。最后还要强化校内教育管理教师之间的良好配合,推动教育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高校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这也使高校传统的教育管理制度逐渐被淘汰,为了实现信息化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实践,高校需在内部建设健全的教育管理制度,对已有的教育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与调整,强化教育管理力度,从而保证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满足高校教育管理需求。在进行教育管理制度建设时,高校应充分考虑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建设能够符合自身发展的教育管理制度,以此约束各岗位管理人员行为,从而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效率与质量。管理制度建设还能使信息化建设水平得到加强,对教育管理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化时代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与实践还需积极落实多元化教育管理模式,首先高校应注重对多元化教育管理模式的选择与应用,强调多元化教育管理模式的灵活性,积极转变内部教育管理岗位工作人员思想,做到与时俱进。引进先进的教育管理模式,结合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的优势进行教育管理创新,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进行调解,促进二者的有效沟通,从而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其次,高校还应充分在教育管理岗位引进互联网技术,使校内全体人员共同参与到教育管理工作中,为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与改革提供合理建议,积极展开沟通与交流,从而增强高校教育管理有效性,推动新型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顺利开展。

想要全面推进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还需使高校全面认识到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高校对教育管理工作的认识也是十分关键的。信息化时代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模式逐渐发生变化,大陆部分高校开始不断扩大各专业招生人数,但这种行为并不是有效增强高校竞争力的正确途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高校发展趋势发生变革,校内学生与教师的质量相较数量更为重要,高校与中小学校园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不仅蕴涵着校园风光也蕴涵着一定的社会性质,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不仅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素质与成绩,还需为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认知。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人员需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以为学生建立自我认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欲望为目标进行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从而实现学生的素质培养,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得到体现。

总之,时代的飞速进步使大陆社会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近几年高校扩招政策的持续落实使高校学生数量相较过去大幅度上涨。这种现象虽然能使大陆国民文化素质水平得到增强,但也会使大学生就业困难现象不断增多。因此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下高校应积极主动对教育管理模式做出创新与改革,以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原则调整教育管理模式,积极展开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打造高素质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与完善高校内部教育管理各项制度,充分落实多元文化教育管理模式,提高高校内部教育管理工作人员对教育管理创新的认知,使教育管理创新价值在高校全面发挥,为高校培育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夯实基础。

(作者:郭志银,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

来源: 光明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