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雨停了,水在退,留给城市三个问号

作者:中国青年报
雨停了,水在退,留给城市三个问号

22日,郑州市街道水量逐渐退去,市民日常生活慢慢恢复,郑州市防洪将防洪I级应急响应降至III级。

这是一场罕见的暴雨,打破了记录,但当水退去时,人们仍然想问:为什么风暴造成了如此大的破坏?是否有任何不应该支付的价格?

降雨预报能更准确吗?

7月20日晚,郑州地铁5号线,腰深的水在地铁车厢内成为网络上的热点形象,不少网友惊讶:为什么这么大雨,地铁还在运营?乘客还打算骑车吗?

事实上,20日,当全国舆论聚焦河南省郑州市时,这里的雨已经下了三天。

引起公众质疑的是,由于如此大的降雨,气象部门之前的预测是否准确。

事实上,19日上午11点.m郑州市气象局发布天气预报称,郑州市19日至21日,有大雨。当天中午,分别发出大雨黄色预警信号和闪电黄色预警信号。

.m 19点13分,风暴警告升级为橙色,两个多小时后,再次升级为红色。20日红色警戒继续发出。

尽管如此,大雨的强度还是远远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从20日16:00到17:00,郑州的降雨量在一小时内达到201.9毫米,超过了该市7月份的年降水量。

拥有37年工作经验的郑州国家基础气象站站长于翔用"从未见过""满怀疑惑""不敢相信"来形容,天气监测仪连暴雨数据都不敢相信,最后选择手工校对......

考虑到降雨量,以前的天气预报会更准确吗?

20日晚,郑州市气象局官方微博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就大雨而言,它是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空间尺度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提供的暴雨观测数据和信息主要针对天气尺度,而对暴雨直接原因的中小尺度观测不足甚至非常缺乏。

因此,在大雨的预报中,经常出现"局部"一词,正是由于目前的预报能力,往往只能提前预测强天气可能发生的程度,也无法提前预测其发生的确切位置。

风暴预报的准确性一直是世界级的挑战。即使在美国等发达国家,24小时暴雨预报的准确率也只有22%~23%。

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原所长程晓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气象部门在预报大雨时,初步预测降雨中心将处于慢跑状态, 但最后在郑州,有点偏差。这是现有气象科学技术中不可避免的错误。

7月22日,中国阿能武汉救援基地水上搜救队15名士兵携带2名儿童和2名儿童型"龙吸水器"以及两台综合泵

应急机制能否跟上步伐?

一场大雨,让一个城市在短时间内处于"湿透"状态,气象部门发出预警后,其他应急措施要及时跟上吗?

20日下午,郑州市防洪应急响应等级提高到5.2小时3级。当天16时30分,最高防洪一级应急响应启动。

然而,该市的晚高峰时段在大雨中继续,最终一条移动的地铁在洪水中被关闭,数百人被困在隧道中。

郑州早在19日就发布了红色预警大雨是什么意思?

根据《河南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释放和传播办法》,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对应的防卫指引包括: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做好应急救灾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做好应急救灾工作;做好应急

显然,在气象部门发出预警后,应急响应措施更为重要。

国务院2010年发布的《气象灾害防治条例》明确规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应急组织的指挥制度和职责、防范预警机制、应急措施和保障措施。

此外,地方各级气象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气象灾害防治工作。

在同年发布的《河南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中,明确气象等部门必须首先将天气预警告知社会。

针对大雨,上述应急预案也明确,气象部门要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发布预警信号和相关防御指引,及时增加预测期密度。公安交通部门应当制定水损、积水路段绕行路线,实行交通疏导、控制。

在轨道交通方面,《郑州市轨道交通条例》提出,当轨道交通安全受到自然灾害、恶劣气象条件或重大安全事故的严重影响,安全运行无法得到保证的,轨道交通业务单位可以暂停运营,及时向市交通管理部门报告, 并向公众公开宣布。

相关专家分析,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级别最高,但问题是我国尚未形成一套气象预警应急机制。

天气预警后,在什么情况下停产?各部门应如何协调?如何调度各类救灾资源?需要采取的真正紧急行动是什么?一系列问题尚待澄清。

郑州地铁5号线事故发生第二天,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切实做好城市轨道交通防洪工作的应急通知》。

《通知》指出,运营单位应充分吸取近期雨水暴发事件的教训,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应急预案、过度设计风暴强度等非常规情况,采取停车、疏散旅客、关闭车站等应急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能缓解洪水吗?

在这场罕见的暴雨中,有网友翻出了一个关于"郑州要建海绵城告别'看海'"的"老故事"。

近年来,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在全国很多城市,那么,这场极端暴雨能不能归咎于"海绵城市"建设呢?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城市发展和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农奴70%的降雨将消除和利用。

据媒体报道,目前,我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出台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海绵城市建设。

河南省的情况如何?

2016年5月,河南省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确定郑州、许昌、濮阳、卓等8个城市为省级海绵城市进行探索和试点。

为了更好地建设海绵城市,郑州发布了《郑州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7-2030年)》,提出郑州市在主城区规划191条溢水通道;

《规划》还提到了建设目标,到2030年,郑州市主城区要满足海绵城市建设面积的要求,约占总建成区面积的88.7%。

那么这样的海绵城市能承受大雨吗?有业内专家认为:郑州市洪灾给海绵城市建设,是对海绵城市的误解。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水安全研究所所长夏军对媒体表示,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在其分散和集中的储水和排水能力内减缓超标准洪水。然而,超标特大自然灾害的损失是无法消除的。

夏军强调,当发生超标自然灾害时,人类能做的就是预报预警调度,运用可能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前预防,尽可能减少或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

"风暴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我相信它和郑州一样,但破坏的可能性较小。中国水利学会减灾专业委员会特聘专家、华南理工大学水电工程系教授黄国如评论道。

目前,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仍在进行中。

洪水退去,但留给郑州和其他中国城市的教训是永远的。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到2020年,18个城市的常住人口将超过1000万。在极端天气下,任何城市都面临着同样的严峻考验。

我们如何防止悲剧重演?这是所有地方政府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资料来源:China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