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学习篇) - analyzer

第18种习惯  耐心

    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柏拉图

    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爱因斯坦

    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罗蒙诺索夫

    无论何人,若是失去耐心,就是失去灵魂。——培根

    要有耐心!不要依靠灵感。灵感是不存在的。艺术家的优良品质,无非是智慧、专心、真挚、意志。——罗丹

    有句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正说明耐心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心理学上,耐心属于意志品质的一个方面,即耐力。它与意志品质的其他方面,如主动性、自制力、心理承受力等有一定的关系。

    齐白石是中国近代画坛的一代宗师。齐老先生不仅擅长书画,还对篆刻有极高的造诣,但他也并非天生具备这门艺术,他也经过了非常刻苦的磨炼和不懈的努力,才把篆刻艺术练就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年轻时候的齐白石就特别喜爱篆刻,但他总是对自己的篆刻技术不满意。他向一位老篆刻艺人虚心求教,老篆刻家对他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要刻了磨,磨了刻,等到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那时你的印就刻好了”。

    于是,齐白石就按照老篆刻师的意思做了。他挑了一担础石*,一边刻,一边磨,一边拿古代篆刻艺术品*对照琢磨,就这样一直夜以继日地刻着。刻了磨平,磨平了再刻。手上不知起了多少个血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础石越*越少,而地上淤积的泥浆却越*越厚。最后,一担础石终于统统都被“化石为泥”了。

    这坚硬的础石不仅磨砺了齐白石的意志,而且使他的篆刻艺术也在磨炼中不断长进,他刻的印雄健、洗练,独树一帜。渐渐地,他的篆刻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一位自考毕业的女孩去应聘一家外贸公司经理秘书。但是,公司却给她安排了一个行政部文员的职位。女孩想了一下,觉得只要自己耐心做好文员的工作,一样很好。于是,她就答应了。

    女孩的工作是负责接待客人和复印、打印等琐事。同事们总是把一些需要复印和打印的文件一股脑儿堆在女孩的桌子上,然后告诉她哪些需要复印、哪些需要打印、每种各需要多少份。女孩总是耐心地记录着各种要求,然后仔细地做。

    有好几次,女孩的认真检查避免了公司的损失。因此,女孩真的被提拔为经理秘书了。女孩是这样对人说的:“工作虽然简单,但是只要有超凡的耐心和细心,就会取得成功。”

    耐心被认为是一个人心理素质优劣、心理健康与否的衡量标准之一,也是孩子未*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培养孩子的耐心不仅对他在学习上有帮助,而且对他今后的人生道路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许多孩子都不够有耐心。只要想到了或者听到了,他们便要求立刻兑现。否则便不停地纠缠、吵闹,直到父母满足他们的要求为止。

    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孩子的耐心并不是与生俱*的,而是需要后天的培养。当孩子不停地用哭闹强迫父母满足他的要求时,父母要沉得住气,一定要注意对孩子进行耐心训练。只有父母付出耐心才会培养出孩子的耐心。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耐心的习惯呢?

    建议一:家长要做好榜样。

    许多孩子没有耐心,是因为家长自己做事也是虎头蛇尾。所以,要想让孩子有耐心,父母首先要有耐心地去做每一件事情。

    比如,晚上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学习。当孩子不断地起身、坐下时,做父母的要坚持看书,孩子见父母能够耐心地看书,也能受到一些感染。

    另外,父母在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之前,要先跟孩子约好这件事必须耐心地做完;如果没有完成不仅需要补上没做完的,而且还得再增加时间*处理相关的事情。这样,孩子就能够有计划地去做事,也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耐心地把事情做完。

   建议二:让孩子明白耐心的重要性。

    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耐心执着是成功的秘诀。著名生物学家童第*的父亲为了让童第*从小就明白耐心的重要性,让他能够执着地学习和做事,特意给他题了“滴水穿石”的条幅,告诫童第*世界上没有穿不透的顽石,只有没有耐心的人。

    父亲去世后,大哥安排童第*到宁波师范预科学校读书。只读了一个学期,童第*就提出要考当时全省著名的效实中学。哥哥对他说:“效实中学是用英语讲课的,你的英语根本不行,肯定考不上的。”童第*却认为“滴水能够穿石”,只要自己耐心学习,肯定能够考上的。

    为了准备考试,童第*坚持自学英语,每天除了吃饭外很少离开书房。终于,童第*考上了效实中学。在效实中学,童第*又用滴水穿石的精神,使自己的成绩从刚入学的倒数第一上升到了全班第一。这就是因为童第*对耐心学习有深刻的理解。

    家长要以身作则,教育孩子时就要有耐心。孩子做错了事,要给他讲道理,耐心地告诉他错在哪里。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就是拒绝他的不合理要求,也要让他心服口服。

    建议三:让孩子学会等待。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似乎没有多大的耐心,只要想到一件事情,他们总是希望立刻去做,否则便会不停地纠缠。

    妈妈正在厨房里做蛋糕,小慧心在一边看着妈妈不停地忙碌。看见妈妈拿出香香的巧克力和新鲜的水果。小慧心说:“妈妈,我要吃蛋糕。”

    妈妈说:“蛋糕还没做好呢,妈妈要把粉调好,再加入慧心最爱吃的巧克力和水果。”

    3岁的小慧心仍然纠缠妈妈:“我就想吃蛋糕!我就要现在吃!”

    妈妈有些不耐烦了:“蛋糕还没做好怎么吃呢?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呀?”

    小慧心开始讨价还价:“那我要吃巧克力,吃水果!”

    妈妈说:“你吃了巧克力和水果,妈妈还怎么做蛋糕呀?”

    “我不管,我现在就要吃!”小慧心开始耍赖起*。

    妈妈无奈,只好让小慧心先吃巧克力和水果。

    现在,慧心已经上小学了,但是,她做事似乎永远都是三分钟热度,想的时候好好的,真要做的时候,总也坐不住。

    事实上,父母如果从小教孩子学会等待,不事事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耐心就会慢慢被培养起*。

    刚刚吃完晚饭,妈妈正忙着收拾*西时,7岁的雨帆就开始叫道:“妈妈,我要到公园去玩。”

    妈妈说:“等一下,等妈妈收拾完*西一起去。”

    “不要,我要现在就去,你回*再收拾吧。”雨帆开始坚持。

    “不行,做事情就要一件一件做,妈妈要先收拾完才能跟你一起去。你先等一会,看一会今天的报纸,妈妈很快就收拾完了。”

    这时候,雨帆已经拿起报纸看起*了。等妈妈收拾完*西走到客厅的时候,发现雨帆已经看得津津有味了。原*,他看到了一篇自己喜欢看的小故事。

    可见,遇到孩子没有耐心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坚持,不能因为孩子的要求而作出让步。如果父母每次都是只要孩子一要求就作出让步,孩子得到的经验就是“妈妈总是听我的,我想怎样就可怎样”,那么,孩子就会越*越没有耐心。当然,父母也不可以用生硬的态度*命令孩子,如“不行,你给我等着”,这样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聪明的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等待是有原因的。

    建议四:从身边的小事*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任何小事情都可以用*培养孩子的耐心。例如,洗碗、擦桌子、收拾房间等。刚开始,孩子会漫不经心地边做边想玩,这时家长可以站在一边督促孩子,让孩子用心地去做,直到他把碗洗干净、饭桌擦干净、房间收拾整洁。要让孩子明白,任何事情都要耐心去完成。

    在经历过小事的锻炼后,家长应该再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点障碍,为孩子提供一些克服困难的机会。因为耐心是坚强意志磨炼出*的,越是在困难的环境中,越能锻炼孩子的耐心。这时,父母要鼓励孩子做事不半途而废。孩子经过努力完成一件事时,父母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强化孩子耐心做事的好习惯。

    建议五:三分钟耐性训练。

    如果孩子对学习没有耐性,总是沉迷于玩耍当中,父母可以试试其他的方法。

    安吉娜·米德尔顿在《美国家庭的卡尔·威特教育》一书中介绍了一种“三分钟”耐性训练法,这种方法被证明是训练孩子耐性的好方法。

    皮奈特是一个缺乏耐性的孩子,他只爱看电视和玩游戏,对书本不感兴趣。

    一天,父亲拿着个沙漏,告诉他说,这是古时候的钟表,里面的沙子全部漏下去时,整好是三分钟。皮奈特想玩玩这个沙漏,这时父亲说,以沙漏为计时器,你和爸爸一起看故事书,每次以三分钟为限。皮奈特很高兴地答应了。

    第一次,皮奈特果然静静地坐下*听爸爸讲故事。但事实上他根本没有留意看书,而是一直看着那个沙漏,三分钟一到,便跑去玩了。但是皮奈特的父亲没有气馁,他决定多试几次。这样数次之后,皮奈特的视线渐渐由沙漏转移到故事书上了。虽说约定三分钟,但三分钟过后,因为故事情节吸引人,皮奈特听得特别入神,他要求延长时间,但父亲坚持“三分钟”约定,不肯继续讲下去。皮奈特为了早点知道故事情节,就自己主动阅读了。

    在这里,皮奈特的父亲用了一种循序渐进的训练,对孩子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实际上是通过孩子感兴趣的*西,使孩子的注意力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某一对象,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习惯,也就提高了耐性。

    三分钟的时间,正好适合孩子注意力的特点,三分钟后立即打住,这样不仅使孩子觉得父亲守信,而且还利用了孩子的好奇心,引发了他主动学习的动力。当然,培养孩子的耐性父母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要试了一两次后觉得没效果就放弃了。

第19种习惯  专注

  天才就是不断的注意。——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库维

    注意是我们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

    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注意力很强的人,最好的方法是,无论干什么事,都不能漫不经心!——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拉托诺夫

    专注是指一个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一事物的能力。注意力的集中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某项工作或事业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学习专注是所有学者的共同特征。

    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就是个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

    牛顿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度过的。每次做实验时,牛顿总是通宵达旦,注意力非常集中,有时一连几个星期都在实验室工作,不分白天和黑夜,直到把实验做完为止。

    有一天,他请一个朋友吃饭。朋友*了,牛顿还在实验室里工作。朋友等了很长时间,肚子很饿,还不见牛顿从实验室里出*,于是就自己到餐厅里把煮好的鸡吃了。

    过了一会,牛顿出*了,他看到碗里有很多鸡骨头,不觉惊奇地说:“原*我已经吃过饭了。”于是,牛顿又回到了实验室工作。牛顿注意力高度集中到了做实验上,竟然会忘记自己有没有吃过饭。正是这种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使牛顿在科学的领域建立了丰硕的成果。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年轻时,没有静心读书的环境,他就在人声鼎沸的茶馆里找一个角落读书。开始,嘈杂的人声使他头昏目眩,但他强迫自己把思想集中在书本上。经过磨炼,再乱的环境也不能把他从书本上拉开了。

    一个人只有专注于一个目标,才能在这个目标上取得成功。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年轻的时候,曾经营出版、印刷业,但由于经营不善,他的企业破产了,并欠下了巨额债务。债权人经常半夜*敲他的家门,警察局发出通缉令,要立即拘禁他。那时的巴尔扎克居无定所,后*实在没有办法,在一个晚上,他偷偷地搬进了巴黎贫民区卜西尼亚街的一间小屋里。

    他隐姓埋名,躲进这间不为外人所知的小屋子里。*围的难民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位有些落魄,却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他终于从原先浮躁不安的心境中平静下*。他坐在书桌前,认真地反思着,多年以*,自己一直游移不定,今天想做做这,明天又想改行做别的,始终没有集中精力*从事自己最喜欢的文学创作。想着想着他顿悟,蓦地站起*,从储物柜里找出拿破仑的小雕像,放在书架上,并贴了一张纸条:“彼以剑锋创其始者,我将与笔锋竞其业。”拿破仑想用武力征服全世界,他没做到,而巴尔扎克却要用笔征服全世界。

    果然,巴尔扎克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因此,一个人做事一定要专注。今天想当银行家,明天又想做贸易家,后天又想成为艺术家的人,注定一生无所适从,一事无成。

    对于孩子*说,培养做事专注的习惯,也会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

    儿童教育专家M.S.斯特娜认为,孩子只有先形成一种专心的习惯,才有可能在日后对自己的事业全身心投入,不会被其他事情所干扰。

    注意力是人对一定事物指向和集中的能力,它在各种认识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注意听”是听觉对声音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看”是视觉对所观察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想”是思维活动对有关问题的指向和集中。不管做什么事,只有保持注意力,聚精会神,才能事半功倍。

    注意有四种品质,即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这是衡量一个人注意力好坏的标志。

  注意的广度也就是注意的范围,它是指人们对于所注意的事物在一瞬间内清楚地察觉或认识的对象的数量。例如,研究表明:在1秒钟内,一般人可以注意到4—6个相互间没有联系的字母,5—7个相互间没有联系的数字,3或4个相互间没有联系的几何图形。

    注意的稳定性指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比较稳定地把注意集中于某一特定的对象与活动的能力。例如,当孩子在看漫画图书时,可以连续1小时集中注意力,而对同学的干扰不放在心上。这就表明他看漫画时,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好。一般*说,只要一个人的目的性明确,对活动的重要性有所认识,注意的稳定性就会比较好一些。当然,这也需要这个人有相当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事实上,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克制自己、约束自己的人,比自由散漫、难于控制和约束自己的人更容易保持稳定的注意力。

    注意的分配是指一个人在进行多种活动时能够把注意力平均分配于活动当中。比如,你能够一边看书,一边记录书中的精彩语言;妈妈能够一边炒菜,一边听新闻。

    注意的转移是指一个人能够主动地、有目的地及时将注意力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调整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例如,在你看完一个有趣的电视节目后,隔壁的姐姐要给你*讲解数学的解题思路,如果你能迅速地把注意力从电视节目中转到解题当中,你的注意转移性就不错。

    每个少年的注意品质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注意广度比较好,有些人注意稳定性比较好,有些则是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比较好,这些差异都是因人而异的。良好的注意品质既要求我们能够持久地稳定注意,又要求我们能够主动迅速地转移注意。

    注意力分散是孩子的一个普遍问题。父母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孩子的注意力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注意力是不同的,同一年龄段的孩子的注意力也是不同的。一般*说,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孩子的年龄、性格和其他个性。例如,五六岁的孩子,其注意力只能维持15分钟左右。而八九岁的孩子则可以维持半小时左右。

    一般*说,孩子的注意力是不太稳定的,往往对什么事都感兴趣,注意力容易随兴趣转移;同时,孩子的注意范围较小,注意受情绪影响较大,注意分配能力也较差。针对孩子的这些特点,父母要帮助孩子克服这些困难。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十分重要,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把孩子的专注力激发出*。当孩子做某事时,应要求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帮助他排除外界的干扰;让孩子对感兴趣的问题不断寻根问底,深入思考;让孩子在兴趣广泛的基础上,选择最着迷的对象深入下去,父母应有意识地强化孩子这方面的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孩子专注的习惯呢?

    建议一: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孩子的注意力与*围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要孩子在学习时注意力集中,父母就应该给孩子一个安静的、无干扰的学习环境,孩子的房间布置不要有太多刺眼的干扰物,物品的摆放也要整齐有序。如,孩子的房间墙壁上除了张贴公式、拼音表格外,不应布置图画或照片等与学习无关的*西,以免使孩子被无关的刺激所吸引;书桌上除了摆放文具和书籍以外,不应摆放其他与学习无关的*西,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在孩子学习或做作业时,父母应拉上房间的窗帘,不要开电视或收音机,以免打扰孩子学习;在孩子学习时,家长之间最好也不要说话,以免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大人的对话上,而不专心学习。

    另外,一旦孩子开始学习,父母最好不要和他说话,也不要在孩子*围走*走去或者询问孩子学习进展的情况,这些都会干扰孩子的学习。

    许多父母常犯的错误便是要求孩子在房间里学习,自己却在客厅里看电视,并且将电视的声音开得很大;有些父母甚至自己还打麻将,这不仅会影响孩子学习时的专注程度,而且会给孩子带*其他不良的影响。

    有一位父亲的做法很值得家长们学习。

    这位父亲每天花1小时陪孩子学习。在这段时间内,父亲和孩子一起学习,孩子做作业时,父亲就阅读书籍。并且,父亲允许孩子在做作业时有不懂的问题请教父亲。久而久之,父亲不在的时候,孩子也会定时学习,并且非常专心。

    可见,只有父母尽力排除使孩子分心的因素,孩子才会集中精力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

    建议二: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

    一般*说,老师和父母严格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作业,孩子会集中精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因此,父母应该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认真完成作业,然后让孩子适度地放松。

    根据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注意力稳定时间是不一样的,5-10岁的孩子能集中注意力达20分钟;10-12岁的孩子能集中25分钟;12岁以上的孩子可以集中半小时以上。硬是要让一个10岁的孩子60分钟坐在那里去专注地完成作业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要求孩子在相应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力争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

    如果孩子的作业量超过了孩子注意力稳定的时间,应该让孩子分割作业,一部分一部分地*完成,这样不仅有利于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而且能够使孩子的学习有张有弛,提高学习效率。如果父母不允许孩子中途休息,长时间地让孩子做作业,甚至在孩子的旁边唠叨没完,容易使孩子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注意力自然也不能集中。

    研究表明,开始学习的头几分钟,一般效率较低,随后上升,15分钟后达到顶点。根据这一规律,可建议孩子先做一些较为容易的作业,在孩子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做较复杂的作业,除此之外,还可使口头作业与书写作业相互交替。

  建议三:给孩子玩的时间。

    8岁的小刚最近非常苦恼。原*,小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爸爸对他的管教就严格多了。由于一年级的功课较少,而且很简单,许多都是小刚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的,因此,小刚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总是做得很快,也不怎么出错。

    可是,爸爸却不这么想。每当小刚做完作业要出去玩的时候,总被爸爸一把抓住:“又要去玩了!作业做完了没有?”爸爸严厉的训斥让小刚很生气,他大声地叫道:“当然做完了,不信你看!”小刚把自己的作业递给了爸爸,但是爸爸并不看,他拿起作业本对小刚说:“这么多题目你一下就做完了?肯定会有许多错误,你好好检查一遍,半小时后再给我检查!”半个小时过去了,小刚根本没有检查他的作业,他认为自己做的肯定是对的。结果,爸爸检查的时候发现小刚在抄答案的时候居然把7抄成了2!

    爸爸生气地一把拽过小刚说:“你看看!这叫做好了?只知道图快,只知道玩!给我重抄一遍!”于是,小刚每天玩的时间就这样给剥夺了。

    这种情形经常发生在每个家庭里,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固定在书桌上认真学习,而且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越多越好。事实上,玩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的天性没有得到满足时,他是不可能专注地做其他事情的。事实证明,小刚在以后的日子中,慢慢学会了有意拖延时间,读书、做功课的时间故意拖得很长。明明半小时能够完成的功课,他要花上一个半小时甚至两个小时。为了取悦父母,他学会了在学习时走神、发呆、玩铅笔等。

    事实上,家长们也许误解了专注的含义,专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而不是必须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对于孩子*说,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并不是一件好事。

    比尔·盖茨的父亲威廉·盖茨就非常重视给孩子一定的游戏时间。他平时没有太多闲暇时间,因此,就让比尔·盖茨的外祖母陪他一起做游戏,尤其是做一些智力游戏,如下跳棋、打桥牌等。玩游戏时,外祖母总是对小比尔说:“使劲想!使劲想!”她还常常为比尔下了一步好棋而拍手叫好。这些游戏都极大地激发了比尔·盖茨的专注力。

   建议四: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

    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很重要,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往往并非智力落后,而是由于注意力涣散,精神集中不起*。我们知道,对于学生*说,听讲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在上学初期不能形成良好的听讲习惯,即他以后的学习生涯会遇到很大困难。因此,家长要在学前多与孩子一起看看书,下下棋,玩玩拼图游戏,这些活动都是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进行的,对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很有益处。

    例如老师上课的时候,孩子必须注意听老师所讲的内容。但是,许多孩子往往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因此注意力涣散,不能专心听讲。针对孩子的这种情况,父母要教育孩子听老师讲课的重要性,教孩子努力找出老师讲课有趣的地方,提高自己听课的兴趣。如果老师讲课确实不怎么有趣,很难提起孩子的兴趣,这时候,父母不妨教孩子从听课的目的性等方面去考虑。比如,告诉自己,听了这堂课,下次考试就能考得好一些,或者,教孩子告诫自己,如果今天能把这位老师枯燥的课认真听下*,表明自己的控制能力是非常强的。这都可以促进孩子的有意注意。

    少年大学生郭震是这样*控制自己的注意力的。他的方法就是“追老师”。郭震是这样解释的:“珠子穿成串,才能更好看,学知识也是这样。课堂上,老师讲课是一环扣一环的,有一环理解不好,课后就是花双倍的时间,也很难补上。长此下去,就会越*越落后。所以我要求自己做到思路跟着老师转,简单地说,就叫‘追老师’。”

    郭震举了个例子:“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同桌跟我逗着玩,抢走了我的钢笔,还扭我的手臂,我可真火了,正想回击,突然想起,不能打断思路。于是,我尽量忍耐住,没耽误听讲,也没有影响别人。由于课堂上听讲效果好,做作业很省力,我就有了很多时间自学。从初二开始,我自学高中的数学课程,提前考入了大学。”

    郭震这种“追老师”的方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有意注意的锻炼。

    许多父母给孩子交代事情时,生怕孩子没记住,总是重复好几遍,直至孩子感到厌烦,这就容易使孩子在听别人说话时漫不经心,无法一次性地抓住别人所讲的主要内容,习惯于不断重复。因此,父母对孩子交代事情时最好只讲一遍,让孩子在第一遍听的时候就集中注意力,抓住父母所交代的内容,这样不断的训练可以提高孩子集中注意的能力。

  建议五:与孩子一起玩注意力的游戏。

    游戏能够引起孩子极大的兴趣,能够让孩子的注意力在一定时间内保持高度集中。斯特娜夫人与女儿维尼夫雷特就经常玩“注意看”的游戏。游戏是这样的:

    斯特娜夫人一手抓住五六根彩色的发带,在女儿面前一晃而过,然后问女儿,自己手中的发带有几根。开始的时候,速度比较慢,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去注意看她手中的发带。后*,速度越*越快,到最后只是眨眼间的事。

    刚开始,女儿输的次数比较多,后*女儿猜对了,就反过*考妈妈,妈妈反而输得更多。

    这种注意看的游戏就是用*培养孩子的注意力的。因为孩子要在游戏中取胜,他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努力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上,克制着不让自己的注意力分散。

    那么,父母如何激发儿童游戏的兴趣呢?

    (1)兴趣是保持专心的首要条件,父母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有趣的游戏材料,激发儿童游戏的兴趣。

    (2)根据一定的目的,有计划地向孩子提供游戏材料,切忌把材料一古脑儿地堆在孩子的面前,让他们*抓抓西摸摸,缺乏游戏的目的性。

    (3)游戏内容要有梯度,由简单到复杂,满足孩子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

    (4)游戏时间不宜太长。适度地调换游戏内容,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专心,一次活动不要提供过多的玩具。

    (5)孩子游戏时不要有意干扰,不要在孩子玩得高兴时给他们吃*西,或要他们干些不相干的事,这样既扫了他们的兴,又中断了他们的活动,容易造成孩子的不专心。

    建议六:让孩子在一定时间内专心做好一件事。

    常听有些父母说:“我的孩子做事效率低,做作业动作慢,一边写一边玩。”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在某一时间内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对于家庭作业父母要帮他们安排一下,做完一门功课可以允许休息一会儿,不要让孩子太疲劳。有些父母觉得孩子动作慢,不允许孩子休息,还唠叨没完,使他们产生抵触心理,效果反而不好。

    孩子学习的最大“敌人”就是注意力涣散。有的孩子在做作业时,脑海里想到的是电视机里正在播放的他们最感兴趣的动画片。有的孩子做作业时,无意识地*张西望,心猿意马,摆摆这,触触那。有的甚至是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很多父母向老师抱怨,孩子只需十分钟完成的作业却两个小时还完成不了。

    因此,父母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让孩子一边学习一边做其他事情。

    建议七: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一般都不爱阅读,因为阅读需要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父母应该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这样可以让孩子在较长的时间内集中精力*阅读,有利于提高孩子注意力的稳定性。

    当然,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应该先让孩子多阅读他比较感兴趣的书籍,当孩子的注意力可以稳定在一段时间内了,父母再引导孩子阅读其他健康的有意义的书籍。只要孩子爱上了阅读,孩子就能集中注意力做其他事了。

    建议八: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比较专业的注意力练习就是玩“圈字游戏”。这种游戏可以训练孩子注意力的广度、稳定、分配和转移四个方面的品质。例如,请在下面给出的数字中,把4后面第二个数字全部打圈。

    295413358778964312557968312549755123565

    945641236346647596969524452596300255263

    359156936982452365023665253622602369500

    787943463216164620741852963596246897122

    456879854254845855678457845784585478744

    741849057695849284649221248749214159282

    546879887892702346598727602485976278732

    387807871729875787419986763543021512934

    596760988763543251724327098765436789087

    551223424221249563275621489632589631470

    758582890709170960874756515629561545656

    048657173279870907081728904217890135406

    132152165213221324868974563541205206206

    024895375684502189745123034658778965412

    258965412301894531269870258930545105789

    125420248521356779201021548105423635421

    488457295752648984095969628599258559365

    父母也可以自己制作几个这样的图表让孩子训练,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就会提高的。为了提高孩子玩这种游戏的兴趣,父母也可以准备两张一样的图表,与孩子一起玩,并计时计分数,这样孩子就会比较喜欢玩这种游戏,注意力也就不知不觉地提高了。

    如果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因为感觉综合失调引起的,父母就应该带孩子到专门的地方,通过特殊的运动器械和医疗器械,由专业人员指导孩子进行感觉综合训练。

第20种习惯  观察

  观察和理解的乐趣是自然界赐予的最美好的礼物。——爱因斯坦

    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巴斯德

    所谓天才,不过是一种以非习惯性的方式观察事物的能力而已。——詹姆士

    应当细心地观察,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为的是行动。——罗曼·罗兰

    罗丹告诫其学生、著名诗人里尔克的诀窍是这样一句话:“观察吧,除了观察还是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知觉。它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手触摸等去有目的地认识*围事物的心理过程。在这当中,视觉起着重要的作用,有90%的外界信息是通过视觉这个渠道进入人脑的。

    翻开名人传记,你会发现,人类历史上,尤其是科学发展史上的成功人物大都具备优良的观察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从孩提时代起就喜欢对各种事物进行仔细观察,力图透过现象看本质,把不懂的地方彻底弄明白。有一次,他在狂风中冲出门外,一会儿顺风前进,一会儿逆风行走,目的就是要实地观察顺风与逆风的速度差。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就是从观察教堂里吊灯的摇曳开始,经过实验研究,发现了摆的定时定律。

    英国发明家瓦特,从烧开的水顶动壶盖的观察中琢磨出蒸汽机的基本原理,引发了一场深刻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

    伟大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从小热衷于观察动植物,他曾注意过花的不同颜色,并试图用不同颜色的水去浇灌花以开出不同的花朵;他曾到南美观察那儿动植物的生长习惯,经过数年的积累和20年记观察日记,终于完成了《物种起源》。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警,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

    我国明代名医李时珍,幼年时就爱观察各种花卉、药草的生长过程,细致地察看它们如何抽条、长叶、开花,花草的每一处细微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这种细致的观察和记录,使他得以纠正古代药草书中的很多错误,而写出流芳百世的《本草纲目》……

    可见,人的智力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是智力活动的门户。一个观察力强的人能从一般人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奇迹。一个观察力弱的人即使进入宝山,也可能空手而返。苹果落地,火炉上的水壶盖被水蒸气掀开,这些都是人们十分熟悉的现象,但牛顿和瓦特却由此分别发现和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蒸汽机。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是最常见、最普通的现象,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是每个人整天接触的*西,但马克思却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构成了“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虽然这些伟大的发现和发明并不是这么简单,但是观察力强的确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正如国外一位科学家说:“一个观察力强的人步行两公里所看到的事物,比一个粗枝大叶、走马看花的人乘火车旅行两千公里所看到的*西要多。”

    观察力既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也就是孩子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孩子学习知识需要从观察开始,即使是间接地从书本上获得知识,也离不开眼睛、耳朵等感官的观察活动。许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就是观察力极差,从而导致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低下,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观察的习惯呢?

    建议一:指导孩子明确观察目的。

    孩子在观察当中,往往目的性不明确,喜欢凭自己的兴趣观察那些自己感到好奇的事物。事实上,孩子的观察任务,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观察目的越明确,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也就越细致、深入,观察的效果就越好。指导孩子明确观察目的,不仅要教育孩子树立观察的意识,认清观察对于发展自身智力的好处,而且要教育孩子在观察任何事物时,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即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

    例如,父母和孩子一起去公园,父母若没有要求孩子观察确切的*西,回*后问孩子,孩子往往回答得不如意;如果父母明确地要求孩子观察公园里的湖泊,孩子就会比较全面地描述湖泊,包括湖面的情况,*围的环境。因此,父母指导孩子观察事物时,可以随时指定一种观察对象,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对于幼小的孩子,可以通过看图说话*训练观察力。看图时不要仅仅让孩子自己去看,父母也要参与进*,与孩子一起观察,并指点讲解,让孩子随着父母的讲解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如,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事物,图中的人物在做什么,当时是什么时间,天气怎样,人物的神态怎样,为什么要做这些事等。通过这样的指导,孩子就能够得到观察目的性训练,更快地掌握观察的要素。

    对于年纪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让他观察做饭、做菜的全过程;观察公园的山水、花草等;观察居住地的环境等。为了提高观察效果,父母可以要求孩子边观察边用语言描述,父母则对孩子的描述进行评价,看观察得是否仔细、描述得逼真。这样让孩子有目的地去观察事物,定会提高孩子的观察力。

    建议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好奇心很重要,要搞科学离不开好奇。道理很简单,只有好奇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怕的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

    一个人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越强烈,就越具有探索的眼光。如果一个人对*围的事物都熟视无睹,就不可能发现新事物。正如爱迪生所说:“谁丧失了好奇心,谁就丧失了最起码的创造力。”

    一位男孩问父亲:“爸爸,为什么咱家阳台里的花和卧室里的花的叶子颜色不一样呢?”父亲为了让孩子更深刻地明白其中的原理,特地找*碘酒,给孩子做了一个实验。

    他把碘酒滴在经过光照的叶子上,叶子变成了蓝色。父亲对孩子说:“这是因为叶子上有个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然后,他把碘酒滴在没有经过光照的叶子上,叶子的颜色保持不变。父亲告诉孩子:“这就是光合作用,阳台上的花经过阳光的照射,叶子上产生了淀粉;而卧室里的花由于缺乏阳光的照射,就没有产生淀粉。对植物*说,空气、水和阳光都是必需的。”由此,孩子学到了许多知识。

    这位父亲的聪明就在于及时抓住了孩子的好奇心,通过实际行动让孩子感觉到观察的重要性。

    建议三:教孩子通过观察去验证所学的知识。

    在有些地方,传说蛇能够把青蛙吸进嘴里吃掉,到底是不是这种情况呢?吉林省永吉县口前镇某生物小组的同学们对这个情况进行了观察和验证。

    他们抓*了青蛙和蛇,在不让两种动物受惊吓的情况下将它们放在了一起,然后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同学们发现,蛇机敏地向青蛙靠近,在相距一尺左右时,蛇停住不动了,但是蛇的舌头却吐出了嘴外。青蛙像是发现了什么,直盯着蛇的舌头,当蛇再次把舌头伸出*的时候,青蛙立刻扑向了蛇。这时,蛇突然张大了嘴巴,把青蛙叼在了嘴里。

    原*,青蛙的眼睛善于看到闪动的*西,蛇不断晃动舌头让青蛙误以为是虫子在飞,于是扑向了蛇,正好上了蛇的当。同学们通过验证观察学到了许多课外的知识。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当孩子学了新的知识后,如果对某些内容持有怀疑的态度,父母这时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因为答案太死板,孩子接受起*比较机械。事实上,可以让孩子通过实验观察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力,而且孩子从中学到的知识会更多,记忆会更深刻。

    当然,在观察之前,父母应该教孩子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在观察的时候就会主动地去认识事物、观察事物。因此,在要求孩子观察某个事物时,可以让孩子先做准备,特别是知识上的准备,比如,在孩子观察猫的习性时,让他先看一些猫的相关资料,这样有利于孩子根据已有的知识去辨别事物,取得有效的观察效果。

    建议四:让孩子有计划地观察事物。

    父母要帮助孩子拟订观察的计划,让孩子明确观察的对象、任务、步骤和方法,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观察。

    焦涤非在念小学三年级时,一次跟父亲*到铁路边。平时很爱观察的焦涤非发现铁轨是一节一节连接在一起的,而且两节铁轨连接之处都有缝。他想,为什么不用一根长长的铁轨却在连接处留下一道道缝子呢?

    于是,他就问父亲,父亲答道:“因为钢铁会热胀冷缩,如果用一根长长的铁轨或接头处不留缝隙,那么铁轨在炎热的夏天就会膨胀变形,七拱八弯的,火车就会出轨。”焦涤非听后,仍感疑惑难解。于是父亲说:“若不信,可以自己测量测量。”

    在父母的支持和帮助下,焦涤非通过观察测量发现,温度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气温每下降11℃,间隙就增大一毫米。经过近一年的观察,他详细做了观察记录,同时还写出了铁轨热胀冷缩的观察报告,获得了全国征文比赛优秀奖。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年的观测活动,焦涤非不仅掌握了中学阶段的有关物理知识,而且对观察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大大增强了。

    让孩子观察的事物应该从简单到复杂、观察的范围从小到大、观察的时间从短到长,这样有计划地指导孩子观察事物,有利于逐渐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例如,父母可以鼓励孩子自己种一盆花或其他植物,每天观察其变化,并写观察日记,父母则不断给以指导。这样,孩子由于在观察过程中充满了兴趣,因此,往往可以观察到丰富的内容,效果很好。再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观察父母怎样做菜,然后让孩子一边观察,一边学着做。这样,孩子不仅提高了观察力,而且还锻炼了动手能力。

  建议五:在观察后对孩子进行提问。

    许多孩子观察后就把观察的过程放在一边,这时,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观察后进行提问,不但可以检查孩子观察的结果,而且可以促进孩子确定观察的内容和重点。

    有一个12岁的孩子非常喜欢养鸽子,父亲允许了。男孩非常高兴,从此他天天观察鸽子的习性。

    三个月后,父亲想对孩子的观察能力进行检查,于是,他问男孩:“你坚持每天在观察鸽子吗?”男孩说:“是的,爸爸。”“那么,你肯定观察了鸽子的生长发育过程,现在我*问问你。”“好的,爸爸。”男孩显然非常高兴,因为他观察的事物终于有人感兴趣了。

    父亲问:“你观察到鸽子每隔多少时间产一次卵?”

    男孩回答:“差不多一个月产一次卵。”。

    父亲问:“那么每次产卵产几个?”

    男孩回答:“两个。”

    父亲问:“鸽子产完卵要不要孵卵,一般是雌鸽还是雄鸽*孵卵?”

    男孩回答:“雌鸽*孵卵,不过,我好像看到雄鸽也孵过卵,是不是雌鸽雄鸽接替孵卵的?”

    父亲问:“孵卵一般需要多少时间?”

    男孩回答:“20天左右。”

    父亲问:“刚出壳的小鸽子有什么特点吗?”

    男孩回答:“小鸽出*的时候很弱小,闭着眼睛,羽*还没长好,走起路*摇摇摆摆的。”

    父亲问:“那小鸽子怎么进食的?”

    男孩回答:“小鸽子刚孵出*的时候,不会自己找食物吃,都是大鸽子喂给它吃的。”

    父亲问:“大鸽子是怎么喂的?”

    男孩回答:“大鸽子好像先自己嚼碎了再喂给小鸽子吃。”

    通过这种发问,父亲不仅检查了孩子的观察能力,而且启发了孩子应该观察事物的全过程,在观察过程中注意细节,讲究方法。

    建议六:教育孩子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观察力是感知与思考的结合,只观察而不思考是不会有新奇的发现的。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花了30年的时间*观察行星,他的观察非常精确,但是,由于思维能力不佳,他没有从大量的观察材料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做了第谷的助手,他经过严密的思考,从大量的观察资料中发现了行星运行的椭圆形轨迹。

    在培养孩子观察能力的同时,父母要引导孩子在观察中积极思考。只有在观察的同时积极地思考,孩子才会更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观察。

    下面是一位12岁的孩子写的一段观察砖头的内容:

    一块砖头,长不过一尺,宽不过半尺,厚不过二寸,有棱有角。建筑工作用它盖豪华的酒家,它不会趾高气扬;用它修厕所卫生间,它不嫌臭;把它铺在马路上,让汽车在上面行驶,人们在上面践踏,它从不喊苦叫累。……砖头是平凡的,是伟大的。

    这个孩子在观察的过程中是善于思考的,他把砖头比喻成了人,以评价一个人的眼光*评价这块没有生命的砖头,从而悟出了一个平凡的人也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的道理。可见,生活中,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提问,可以要求孩子问父母、问老师,甚至是问陌生人,然后通过不断的观察去找答案,并抓住事物的本质。父母要鼓励孩子在观察之后进行整理,把获得的材料做必要的分析和综合,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建议七:教孩子在观察的过程中记录观察结果。

    达尔文从小就对动植物很感兴趣,喜欢观察动植物。年幼的达尔文出于对观察的兴趣,已经对自己搜集的标本做了一些简单记录,有的还附有简单插图。有一天,舅舅看了达尔文的摘记后,对他说:

    “只做摘记是不够的,你要把自己当做一个画家,但不是用颜色和线条,而是用文字。当你描述一种花,一种蝴蝶,一种苔藓的时候,你必须使别人能够根据你的描述立刻辨认出这种*西*。为了搞好科学研究,你必须进一步提高你的文字表达能力,要像莎士比亚那样用文字描绘世界、叙述历史、打动人心。”

    听了舅舅的话,达尔文专门准备了一个记事本,在以后的观察中每次都把观察结果认真地记录下*,并加入了自己的想法。

    20年后,达尔文根据多年*的观察记录写出了进化论的著作,成为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

    观察后要对观察的结果有所记录,这不仅是对观察的总结,也是巩固知识点,积累知识的一种好方法。随着观察材料的不断积累和丰富,简单的随感式摘记显得过于简单,就需要写观察日记*总结观察结果。

    因此,父母要教孩子在观察的过程中记录相关情况,在一个阶段后,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整理,从而概括出观察的结论。记观察日记可长可短,字数不定,形式自由。

    例如,孩子观察养蚕时可以这样记录:

    ×年×月×日,小蚕破壳而出;

    ×月×日,第一次蜕皮;

    ×月×日,第二次蜕皮;

    ×月×日,身由黑变白;

    ×月×日,蚕身由白变亮;

    ×月×日,开始吐丝织茧;

    ×日茧成;

    ×日茧破蛾出;

    ×日雌雄蛾子交配,×日产卵。

    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事实上已经记录了蚕的生长发育过程,这是非常珍贵的观察材料。

    建议八:教给孩子一些观察的方法。

    正确的观察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观察的效果。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会获得不同的信息和感受。因此,父母要教给孩子一些观察事物必须掌握的方法。

    常用的观察方法有:

    1.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是让孩子亲自去观察,以获得第一手资料;间接观察是在他人直接观察所获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2.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全面观察是让孩子对某个事物的方方面面都进行观察,以求得比较全面的认识;重点观察是让孩子根据特定的目的和要求,对某个事物的某个方面做有针对的重点观察,这样可以对事物的某个方面有比较深入的认识。

    3.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自然观察是让孩子在自然的条件下观察事物;实验观察是让孩子在人为的实验条件下进行观察,如观察物理、化学等现象。

    4.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长期观察是让孩子在较长的时间内,对某个事物进行系统的观察;定期观察是让孩子在预定的时间内对事物进行间隔性的观察。

    观察对象不同,观察目的不同,都要求孩子事先考虑好用什么样的观察方法,有时则是几种方法同时使用。因此,父母要教给孩子一些观察方法,让孩子正确地观察事物。

第21种习惯  记忆

  注意某一方面的事物,就可以提高对这方面事物的记忆力。——秦牧

    应当用不断的复习*防止遗忘,而不是等到记忆以后再重新去记。——乌申斯基

    记得越多,记忆力就越强,你越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它就越可靠。——德·昆西

    小学生记忆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说在决定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在早期童年时代进入到意识中的语言的鲜明度和情感色彩程度。孩子接受这些印象的同时也就锻炼了记忆力。——苏霍姆林斯基

    许多著名的人物都有着非凡的记忆力。

    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小时候看爷爷抄古文《*都赋》,爷爷抄完,他就能够背出全文了。茅以升晚年的时候,还可以背出圆*率小数点后面百位精确的数字。

    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在十年动乱中,在缺乏资料和标本的情况下,全凭记忆力完成了近70万字的两部著作。

    拿破仑对于当时法国海岸所设置大炮的种类与位置,都能正确记忆,并且能轻而易举地指出部下报告中的错误。他甚至对各邮政驿站的距离也清楚记得,比当时法国的邮政大臣还厉害。拿破仑还可以记住见过的每一个士兵的名字和面容。他说:“没有记忆力的脑袋,等于没有警卫的要塞。”

    亚历山大是马其顿国王,在他33岁之前,就已经征服了大片土地,建立了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国。亚历山大的记忆力也非常好,他的老师就是有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对记忆力非常重视,他用各种方法教亚历山大增强记忆力。

    记忆是指人的大脑对经验过的事物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能力,通俗地说,就是把某*西记住,在某个时候想再次知道的时候就想起*。就好像把某件*西放在抽屉里,需要的时候再取出*一样。

    世界记忆力冠军佐治是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创造者,他的记忆力非常强。1989年,他在打破吉尼斯纪录后这样说道:“我记了30副牌共1560张。那些牌在证人面前洗了2个小时。我用20小时看了那些牌并记住次序。我可以记错8张,但我只记错了2张。我用了两个小时43分钟讲了1560张牌的点数。于是,我创造了吉尼斯纪录。”

    佐治的这种超强记忆力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有一次,佐治去听一堂课时,发现自己老是记不住。于是,他就去图书馆找*一些可以帮助记忆力的书*看,从中总结出了记忆规律,再通过训练,他才有这么好的记忆力。

    事实上,一个人的记忆潜力是非常大的。据美国科学家研究,如果一个人始终好学不倦,他的大脑所能储存的各种知识,将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量的50倍。而美国国会的藏书有一千多万册。可以想像一下,一个人的大脑能够装下多少知识呀!

    前苏联的一家杂志说:“如果我们能迫使我们的大脑达到其一半的工作能力,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40种语言,将一本苏联大百科全书背得滚瓜烂熟,还能够学完数十所大学的课程。”

    其实人脑就像是一个图书馆,一个人学习的、记忆的*西都会保存在这个图书馆内。当他需要用的时候,就可以用。但是,如果图书馆的书库中根本就没有进过那本书,怎么可能借给你呢?记忆就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一个人只有先去记,才可能在脑海中再现。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的记忆力是天生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每个孩子都是妈妈生的,但是,没有一个孩子在生下*的时候就认识他的妈妈。他之所以能够认识自己的妈妈,是因为妈妈经常和他在一起。因此,孩子记忆力的好坏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和记忆的条件、记忆的方法有关。许多父母以为孩子记忆力不佳是资质比较愚钝,其实不然,大多数孩子记忆力差,只是没有掌握记忆的规律,缺乏正确的记忆方法。只要家长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孩子是能够提高记忆力的。

    影响孩子记忆力的因素是很多的,如动机、兴趣、记忆方法、睡眠、情绪、疾病等,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记忆方法。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孩子擅长记忆的习惯呢?

  建议一:科学安排孩子的饮食起居。

    父母应该懂得,良好的记忆需要有发育良好的大脑和良好的环境。因此,要增强孩子的记忆力,父母要合理科学地安排孩子的饮食结构,安排好孩子学习的环境。

    在饮食方面,要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蛋黄、瘦肉、海鲜、豆制品等,同时,要合理搭配蔬菜、水果等。另外,要控制孩子的饮水。据科学家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大量饮水时,他血液中的水分就会增多,渗透压下降,血容量增大,从而会使下丘脑合成及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这是不利于记忆活动的。因此,父母让孩子保持平衡的饮食结构,保证大脑的营养供应,控制孩子饮水量。

    在起居方面,应该选择蓝色、灰色等色调*布置孩子的房间,这样可以让孩子的情绪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能够集中注意力去记忆事物。房间内*西的摆放要整齐,杂乱无章容易干扰视线,影响记忆。在为孩子选择台灯时,一定要注意不要选择灯泡太亮的,而且最好不要让灯光直接照射到桌面,可以使用间接照明,比如,让灯光照射到墙壁,然后再反射过*。这样,光线就比较柔和,不会刺激孩子的眼睛,有利于他集中精力学习。

    建议二:让孩子掌握记忆的规律。

    记忆的过程是识记、保持、理解、再认、再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识记是记忆的开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理解是保持的基本条件,再认和再现是记忆水平和质量的反映。

    记忆有自身的规律,这是由遗忘规律所决定的。专门研究记忆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的结果是:熟记13个无意义的音节后,仅过1个小时,就遗忘了7个;2天后,又遗忘了1个;6天后,虽然遗忘还在进行,但是速度更慢了。可见,当记忆过程一结束,遗忘就开始了。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记忆刚结束,在短时间内就会遗忘很多,越往后则遗忘越少。

    正是因为已经记住的*西在遗忘的时候有先快后慢的特点,所以父母要教育孩子掌握记忆的规律,针对遗忘的特点*进行复习。一般*说,刚学过的*西要多复习,以后的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时间可以逐渐延长。对于年级较低的孩子*说,最好间隔一天,如果孩子要准备考试,则父母要强调平时经常复习,多熟悉教材,进行有意识的背诵,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效果和对记忆的信心。

    建议三:帮助孩子找出最佳的记忆时间。

    每个人的最佳记忆时间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早晨和晚上睡觉之前是记忆效果比较好的时间。因为早晨头脑最清醒,记忆起*相对比较轻松;而根据心理学研究,在睡眠中的记忆力是不会下降的。因此,睡觉之前记忆材料,可以减少其他事物的干扰,从而减少遗忘。

    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出最佳的记忆时间,如果孩子在早上记忆效果好,可以让孩子在早上听一些英文歌谣、诗歌、散文等,然后引导孩子学习一些知识,但要注意引起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在晚上睡觉之前记忆效果好,可以让孩子在睡觉之前记忆一些内容,然后让孩子在第二天醒*后进行回忆,这样效果是比较好的。可以让孩子在他的最佳记忆时间里固定地识记、背诵、理解,直至完全记住。

    建议四:激发孩子对记忆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孩子对有兴趣的*西能表现出很强的记忆力。

    有位教师为了让孩子明白“笑嘻嘻”和“笑哈哈”的不同,故意在讲课时露出笑嘻嘻的表情,然后问学生:“你们学习很努力,老师很高兴,你们看老师的表情是怎样的?”

    学生们都说:“老师笑嘻嘻的。”接着,学生们也都笑嘻嘻的。

    老师看学生们高兴的样子,哈哈笑了起*:“老师说你们学习努力,你们很高兴吧?”

    学生们回答:“是的。”

    老师又问:“那老师刚才的表情是怎样的?”

    学生们说:“笑哈哈的,老师都高兴得笑出声了。”

    “是的,老师真的很高兴有你们这样努力学习的学生。”老师接着问,“那么笑嘻嘻和笑哈哈有什么区别呢?”

    一位学生回答:“笑嘻嘻是咧着嘴笑,主要表现在脸上,并不发出笑声;而笑哈哈就是高兴得笑出声*。”

    可见,老师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学生们在记忆这两个词语的时候肯定记得很牢。因此,要激发孩子对记忆的兴趣,父母首先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温馨的氛围,让孩子在心情舒畅中*记忆。孩子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进行记忆不仅记得快,而且记得牢。因此,父母应该想办法诱导孩子高高兴兴地去学习,而不要一边责骂孩子,一边呵斥孩子去学习,这时的记忆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同时,父母也可以教育孩子运用一些方法,把枯燥无味的知识进行特殊的加工,从而变成感兴趣的*西*记。

    建议五: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所谓“欲要记,先要懂”,说的就是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说:“感知的*西不一定能理解,但理解的*西则一定能更好地感知到。”理解记忆的基本条件是对材料进行感知和思维加工。有些材料,如概念、定理、法则、历史事件、文艺作品等,都是有意义的。记忆这类材料,最好让孩子先理解其基本含义,即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点和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使所要记忆的内容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保持在记忆中,而不要采取逐字逐句死记硬背的方式。孩子只有理解了学习过的内容,才能较快较牢地记住。

    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在充分理解学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如果孩子对所学材料不是很理解,父母应该担负起老师的职责,耐心给孩子讲解,及时帮助孩子弄懂。

    建议六:教孩子一些正确的记忆方法。

    父母应该有意识地教育孩子掌握一些正确有效的记忆方法。

    1.归类记忆法

    归类记忆法即把许多同类的事物归为一类,归类过程其实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本身就已经具有记忆的功能,孩子在边归类边理解的过程中,就已经在记忆了。

    2.协同记忆法

    协同记忆法即在记忆某种*西时,让孩子边读、边写、边听,让多种感官都参与到其中*,这样有利于增强记忆效果。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由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由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若把视觉与听觉结合起*,能够记住65%。协同记忆法就是通过动员孩子大脑的各部位协同合作,*接收和处理信息。如,让孩子上课记笔记,力求在听懂的基础上,边听边思考,总结出老师讲课内容的要点,记下几个关键的字或句子。

    3.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即让孩子在记忆时,发挥想像,根据材料的特点,形成记忆的组织。如:接近联想,即把时间、空间、状态、特点等比较接近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进行记忆;对比联想,即把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记忆。

   4.开头结尾记忆法

    从心理学*说,每一个人对开头有一种好奇感,对结尾有一种结束感,而对中间最容易出现松弛麻木的状态。因此,父母可以让孩子有意识地记忆事物的开头和结尾,同时注重两者之间的连接,把要记的*西连成一个整体。如果要记忆一整篇材料,可以先分割成若干部分,然后再运用开头结尾记忆法。

    5.歌诀记忆法

    可以让孩子把需要记忆的材料采用谐音、诗歌比兴的手法,制作成歌谣或口诀等形式*加强记忆。如把圆*率π=3.141592653589793284626用与数字发音相近的谐音字编成一首歌谣:山顶一寺一壶酒,你乐,苦煞我,把酒吃,酒杀你,不死,乐而乐。

第22种习惯  思考

  缺少知识就无法思考,缺少思考就不会有知识。——歌德

    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爱因斯坦

    一个人到学校里*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它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苏霍姆林斯基

    世界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写了一本名为《思考致富》的书。这本书出版后,重印了许多次,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因为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如何运用我们的大脑去获得成功。任何人要取得任何意义上的成功都必须运用我们的头脑去思考。

    拿破仑·希尔有一次去见一个专门以出售主意为职业的教授,结果却被教授的秘书拦住了。拿破仑·希尔觉得很奇怪:“像我这样有名望的人*见教授,也要挡驾的吗?”

    秘书回答:“这时候,教授谁也不见,即使美国总统现在*,也要等2个小时。”

    拿破仑·希尔犹豫了一阵,虽然他很忙,但他仍然决定等2个小时。2个小时后,教授出*了,希尔问他:“你为什么要让我等2个小时?”

    教授告诉希尔:他有一个特制的房间,里面漆黑一片,空空荡荡,惟有一张躺椅,他每天都会准时躺在椅子上默想2个小时。此时的2个小时,是他创造力最旺盛的2个小时,很多优秀的主意都*自于此时,所以这时他谁也不见。

    听着教授的讲述,拿破仑·希尔内心突然涌起了一股意念:运用思考才是人生成功的要诀。由此,拿破仑·希尔写下了使他名扬世界的著作《思考致富》。

    思维是人们思考问题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思维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让我想一想”,“我再考虑考虑”中的“想”、“考虑”指的就是思维。

    拿破仑·希尔说:“思考能够拯救一个人的命运。”事实正是如此,有思考力的人才会有创造力,才会掌握自己的命运。据说,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森和欧内斯特·卢瑟福一共培养出1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天才们不仅懂得如此去思考,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而且为我们的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英国剑桥大学的迪·博诺教授说:“一个人很聪明或智商很高,只是说明他有创造的潜力,但并不说明他很会思考。智力和思考的关系,就好比一辆汽车同司机驾驶技术的关系,你可能有一辆很好的汽车,但如果驾驶技术不好,同样不能把车开好。相反,你尽管开的是一辆旧车,然而驾驶技术高超,照样能把车开好。很显然,这里在智商高和会思考之间画上了不等号。”

    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

    孩子的思维发展趋势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以前的孩子,他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动作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完成的。他们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思维。比如,婴幼儿常常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3岁后,孩子的思维就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他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思维,他能摆脱具体行动,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思考问题。但他的思维活动必须依托一个具体形象*展开。5岁后,孩子的形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并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孩子能够从理解事物个体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能够从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过渡到主要依靠语言*理解;能够对事物进行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比如,五六岁的孩子在看电视时,可以说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还会用各种理由*说明他的看法。

    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有一句话是这样的:“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孩子学习有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二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只注意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此出现了许多学习成绩较好,但思维能力较差的“高分低能”的孩子。可见,培养孩子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孩子的智慧极为重要。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爱思考的好习惯呢?

  建议一: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许多孩子在遇到疑难问题时,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如果父母对孩子有问必答,虽然解决了孩子当时的问题,但从长远*说,孩子会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遇到问题时不会独立思考,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这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

    前苏联女英雄卓娅的母亲在《卓娅与舒拉的故事》一书中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卓娅的学习成绩很好,虽然某些功课她学得很吃力。有时候她做数学和物理学功课做到深夜,可是始终不让舒拉帮助她。有很多次都是这样的:舒拉早已准备第二天的功课了,可是卓娅仍然伏在桌上。

    “‘你做什么哪?’舒拉问。

    “‘代数。算不出这道题。’

    “‘*,我算给你看。’舒拉说。

    “‘不用,我自己想想吧。’

    “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舒拉生气地说:‘我睡觉去了!答案就在这里。你看,我放在这里啦!’

    “卓娅连头也不回。舒拉遗憾地挥了挥手,离去了。卓娅又做了很长时间。在十分困倦时,她就用冷水洗脸,洗完后仍然坐在桌旁。算题的答案就在旁边放着,伸手就可以取*,但是,卓娅连往那边看上一眼也不肯。

    “第二天,她的数学分数得了‘优’,这事并不使班上任何人感到惊异。可是,我和舒拉都知道这个‘优’的代价是什么。”

    这个代价就是付出努力去独立思考。因此,聪明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会启发孩子去想,去分析,去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看书,查参考资料等,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孩子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如果孩子实在无法独立解决问题,父母可以示范,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等方法,让孩子学习思考的方法,这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建议二:善于对孩子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如果孩子经常面对各种问题,大脑的思维就会比较活跃。因此,父母要想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就要多向孩子发问。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费曼获得了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父亲就非常善于向孩子提问。为了引导孩子思考关于地球的问题,父亲让费曼设想自己遇见了火星人,而火星人肯定要问费曼许多关于地球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人要在夜晚睡觉呢?”“地球为什么会有引力呢?”父亲甚至把自己扮演成火星人,与孩子一起*讨论这些问题。

    当费曼长大一些时,父亲就带他去博物馆参观,引导孩子对博物馆的事物产生好奇,父亲则通过提问*激发孩子的兴趣。后*,父亲还让儿子读《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然后再向儿子提问,对于儿子没有理解的,父亲再用自己的语言耐心地解释。后*,费曼愉快地说道:“没有压力,只有可爱的、有趣的讨论。”这些提问和讨论极大地激发了费曼的兴趣,费曼对百科全书上的科学和数学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快就开始自己学习《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了,他还找到一本旧的课本,自己学起了几何。

    这些使费曼在24岁时获得了博士学位,28岁时担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47岁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有一天中午,北宋著名哲学家邵康节与12岁的儿子邵伯温正在院子里乘凉。这时,院墙外边突然伸出一个人头,朝院子中瞅了一圈,又缩了回去。

    邵康节问儿子:“你说这个人在瞅什么?”

    儿子说:“八成是个小偷,想偷点*西,看见有人就走了。”

    邵康节却说:“不对。”然后,他启发儿子道:“如果这个人是小偷,他见到院子里有人,肯定会立刻缩回头去。但是,他明明看到院子里有人,却还是瞅了一圈,这说明什么呢?”

    儿子想了一会说:“哦,他恐怕是在找*西吧。”

    邵康节又问道:“是的,但是他只瞅了一圈,那是找大*西,还是找小*西。”

    儿子回答:“是在找大*西。”

    邵康节又启发儿子道:“那么,什么大*西会跑到我们院子里*呢?那个人又是农民打扮,他会*找什么*西呢?”

    这回,儿子坚定地回答:“他肯定是*找牛的。”

    邵康节满意地点头道:“说得对,他是*找牛的。以后,你要多动脑筋才是。”

    向孩子发问,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答案不是惟一的开放性问题,如:回形针有些什么用途?如果让你去郊游,你会选择哪里?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地方?可见,向孩子发问还要有一定的技巧。

    台湾学者陈龙安认为良好的发问应该掌握十个方面,他总结的“十字诀”就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发问时以“假如……”开头,让孩子进行思考;

    “例”:就是让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多举例子;

    “比”:就是让孩子比较两件事物的异同;

    “替”:就是让孩子思考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就是多问孩子“除了……还有什么”;

    “可”:就是让孩子思考可能的情况;

    “想”:即让孩子想像各种情况;

    “组”:教孩子把不同的*西组合,并思考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

    “类”:让孩子类推各种可能性。

    建议三: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

    调查显示,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思维比较活跃,分析问题也比较透彻。而在专制的家庭气氛中成长的孩子,则不敢畅所欲言,容易受家长的暗示而改变主意,或者动摇于各种见解之间,或者盲从附和随大流,这就影响了其思维独立性的发展。

    绘画神童*小松有一次跟着爸爸一起去看石鲁的山水画展。事先,爸爸并没有告诉小松这是一个个人画展。小松看了一圈后对爸爸说:“这好像是一个人画的,每幅画都好。”

    爸爸有些奇怪地问小松:“是吗?你觉得好在哪里呢?”

    小松回答:“布局好,气魄大,大胆,用笔也好。”爸爸满意地笑了。

    一般的孩子往往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小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跟爸爸平时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大胆表述是分不开的。

    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哪怕是错误的,父母也应让他说完,然后再给予恰当的指导。对于孩子的正确意见,父母应该肯定、表扬,让孩子增强发表意见的信心。

    建议四: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许多孩子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每当见到一个新事物,总想更深入地去了解,往往会不自觉地摸一摸、问一问、拆一拆、装一装。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很是烦恼,经常批评孩子甚至恐吓孩子,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喜欢探究和旺盛求知欲的表现,父母的呵斥会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并启发孩子“异想天开”。例如,让孩子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孩子就会发现平时盛饭的碗可以用*当乐器,平时装热水的暖瓶还可以用*煮粥,这就是“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这种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时不盲目听信,解决问题时善于从多方面考虑,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建议五:让孩子*处理问题。

    孩子的学习、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孩子的问题,父母不要一味地包办,应当与孩子一起讨论、共同设计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分析、归纳,需要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15岁就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施展从小就受到了父母的这种培养。

    从咿呀学语时起,父母就很注意培养施展动脑的习惯。

    父母去商店买油盐,就带上了小施展,让他去看售货员打算盘,做计算。很快,施展对奇妙的阿拉伯数字感到了兴趣。回到家,父母便教他学简单的加减法。

    过春节,父母忙着做汤圆,母亲问施展:

    “数一数,做了多少个?”

    “28个!”施展一一数完了,响亮地回答。

    “再做几个,每人才能吃到10个汤圆呢?”母亲启发他。

    “再做两个就够了!”

    当施展再长大一些,父母就让施展独自到店里买油打醋。每次买*西回*,施展报账一清二楚。就是这种让施展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了他的思维习惯,并使他顺利地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了一名15岁的大学生。

  建议六:丰富孩子的知识与经验。

    许多孩子之所以不能很好地思考,不是不知道思考的方法,而是在逻辑思考或者推理的时候,孩子们往往因为知识和经验有限而无法得出准确的结论。因此,父母要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与经验,让孩子拓展思维的领域。

    著名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因制定了元素*期表而对化学研究的发展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但他不仅仅是懂化学,还对物理、气象等科学领域都有涉及,这些知识帮助他制定出元素*期表。

    孩子的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越活跃,因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使孩子产生广泛的联想,使思维灵活而敏捷。

    建议七:培养孩子的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是思考能力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推理需要对概念等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进行。父母平常要对孩子解释一些概念性的事物。

    有一则笑话是这样的:

    有个爸爸问儿子:“儿子,你长大了想当什么呀?”儿子神气地回答:“我要当兵!”爸爸问:“为什么要当兵?当兵会被敌人打死的呀?”儿子一听,就说:“那我就当敌人!”这个孩子就是由于搞不清楚敌人的概念,作出了错误的推理。

    要培养孩子的推理能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孩子多做一些有意思的推理题目。推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父母可以多举一些类似的例子让孩子*做。这几种模式是:

    一切生物最终都要死亡,

    人是生物,

    结论:人都要死亡的。

    现在不是白天,就是晚上,

    太阳还照着美丽的校园,

    结论:现在不是晚上。

    妈妈的年龄比我大,

    姥姥的年龄比妈妈大,

    结论:姥姥的年龄比我大。

    铅笔、钢笔、圆珠笔都可以用*写字。

    结论:铅笔可以用*写字。

    我有一副太阳眼镜,

    妈妈有一副太阳眼镜,

    爸爸有一副太阳眼镜,

    我家只有爸爸、妈妈和我,

    结论:我们家每人都有一副太阳眼镜。

   建议八:与孩子玩一些思维游戏。

    一条鱼咬住了一个小孩子,孩子的妈妈哭泣着恳求鱼放了她的孩子。

    鱼说:“你猜我会吃了你的宝宝吗?如果你答对了,我就放了他。”

    妇人思考了一会儿说:“你想吃掉我的孩子!”

    鱼兴高采烈地说:“如果我把孩子还给你,你就说错了,所以我可以吃掉你的孩子。”

    孩子的妈妈立刻说:“不!如果你想吃掉我的孩子,就表示我说对了,你该信守诺言将孩子还给我。”

    被搞得糊里糊涂的鱼只好松了口,妇人抱起了孩子,飞快地逃走了。

    这个女人的聪明就在于她发现鱼思考的前提与她思考的前提是不一样的,然后抓住鱼在逻辑思考上的破绽,救出了自己的孩子。

    这种关于思维的故事能够训练孩子的逻辑推理,父母不妨在生活中给孩子也创造一些类似的游戏*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有一个淘气的小男孩,他的父亲为了让他保持安静,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父亲把他叫过*,拿出100元钱,对他说:

    “只要你能猜中我心里在想什么,我就把这100元给你。”

    “真的吗,爸爸?”小男孩高兴地问。

    “当然是真的,只要你能猜中。”父亲得意地说。

    父亲心想,这下孩子可以安静一段时间了。果然,接下*的几天里,小男孩安静地想着这个问题。

    第三天,小男孩认真地对父亲说:

    “爸爸,我猜到你心里在想什么了!”

    父亲有点惊讶地问:“我在想什么呀?”

    男孩说:“你不想把这100元钱给我。”

    真是个聪明的男孩,他的推理是正确的,父亲只好把100元给了男孩。

第23种习惯  想像

  想像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黑格尔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想像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高尔基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

    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常被采访的记者围住,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刁钻古怪的问题, 显示了非凡的智慧与幽默。

    一次,有人问他是否需要给某个修建中的教堂安装避雷针。爱迪生回答说:“一定要装,因为上帝往往是很大意的。”

    记者问他是如何想像上帝的,爱迪生回答:“没有重量,没有质量,没有形状的*西是不可想像的。”

    想像也是人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再创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像不是凭空产生的,想像所需要的材料都*自生活,*自人的经验。无论多么新奇、多么古怪的想像,都建立在已有的信息基础之上。想像在发明创造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是惊人想像的实现。这个惊人想像的实现,使得航行在惊涛骇浪中的船只一旦遭受到灾祸,便可利用无线电,发出求救信号,由此拯救万千生灵。

     电报在没有被发明之前,也被认为是人类的想像,但摩尔斯竟使这想像得以实现了,电报一旦发明,世界各地消息的传递,从此变得便利。

    斯蒂芬孙通过想像发明了火车机车,使人类的交通工具大为改观,人类的运输能力也得以空前地提高。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盖尔曼说:“作为一个出色的理论物理学家,想像力很重要。一定要想像、假设,也许事实并不是这样,但是这样可以使你接着往前研究。但是想像力需要可信*作支撑,他们需要确立大家已经接受的公理,然后悄悄地溜进这些公理中去,然后寻找新的发现,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进步。同时,理论科学家也必须忍受你当初假设的理论不能获得论证的结果,这样你就要怀疑过去的事情。创造力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样你才可以有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重新*创立一些*西。要让你的思想摆脱以前创立的理论,这才是最重要的。”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孩子在学习各门课程中都要借助想像力,没有良好的想像力,就无法正确理解教材的内容。而且,想像力还直接关系着孩子创造力的发展,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想像开始的。

    一般*说,想像包括无意想像和有意想像。无意想像是没有自觉目的,不需要付出努力的一种想像,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意义不大。有意想像是有自觉目的,需要孩子做出一定努力的想像,它是孩子智力的一部分,能直接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会想像没什么意义,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鲁迅是这样评价孩子的想像的:“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们想飞上太空,他们想潜蚁穴……”事实上,孩子的想像力有时候是足以让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成人感到惊叹的。曾经有一位6岁的小姑娘因为作出一幅畅想未*到月亮上荡秋千的美术作品而荣获了联合国举办的世界儿童绘画比赛一等奖。因此,父母一定要重视培养孩子想像力的好习惯。

    那么,有什么好方法*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吗?以下是一些好建议。

    建议一:丰富孩子头脑中的表象。

    人的想像总是以自己头脑当中的表象为基础。表象是外界事物在孩子头脑中留下的影像,它们是很具体的、很形象的,是想像的基础材料。想像就是大脑在外界条件的刺激影响下,对头脑中所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比如,当老师朗读一篇优美的风景散文时,每个孩子的脑子里就会出现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但是,每个孩子脑子里的画面是各不相同的。这是因为,每个孩子在想像的时候,需要借助各自存储在脑子里的表象进行加工和创造。如果头脑中的表象积累越多,孩子能够用*进行想像的资源就越多。

    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导孩子多观察、多记忆形象具体的*西。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和生活环境,经常利用节假日,带着孩子去接触新鲜的事物。例如,带领孩子去博物馆参观,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带领孩子去郊外游玩,指导孩子观赏各种事物,仔细观察各种事物,都可以让孩子记住许许多多的表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村的父母要多带孩子到城市去,让孩子认识城市的建筑、交通设施等;城市的父母要多带孩子到农村去,让孩子认识农作物,欣赏美丽的田园风景,了解花鸟虫草的生活习性等。

    199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克莉斯蒂安·福尔哈德由于小时候经常到乡村的外祖父家度假,而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外祖父住的那个乡村,克莉斯蒂安·福尔哈德认识了许多好玩的事物。

    回到自己家里后,克莉斯蒂安·福尔哈德非常想念外祖父那个乡村,但是,她知道自己不可能一直呆在乡村。幸运的是,她家屋后有一个相当大的花园,于是,克莉斯蒂安·福尔哈德把业余时间花在了这个花园里。她观察着花园里的一草一木,并把每一种植物的名称及其生长情况都记录在自己的记事本上,包括什么时候抽芽、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凋谢,等等。她还对花园里的各种动物包括蜗牛、蚂蚁、蜜蜂和蝴蝶等进行了观察。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生物,克莉斯蒂安·福尔哈德制定了一个研究计划,努力去寻找答案。

    事实上,孩子认识的事物越多,想像就越广阔。如果父母只指望孩子通过课本*学习,是无法养成良好的想像习惯的。为了让孩子记得又多又准确,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用语言描述出*,或者以日记的形式记下*,这些都是孩子进行想像的重要资源。

    建议二:让孩子积累词汇。

    想像虽然以形象形式为主,但是需要用语言将想像的内容表述出*,词汇在这时起重要作用,词汇量大的孩子能很顺利地表述一件事情,词汇量贫乏的孩子则常常由于找不到合适的词汇而中断想像。如,一个孩子如果词汇量不大,他在自己极度兴奋的时候,只知道用“高兴”*表达,再也找不到其他的词语了。

    因此,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有意识地积累词汇。比如,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富有幻想色彩的书籍,如童话、科幻作品、神话、寓言等。父母可以让孩子准备一个专门用*记录文学名句、名段的摘记本,随时把阅读中遇到的名句、名段摘抄下*,在空余时间多翻阅摘记本,巩固这些词汇。这样,孩子的词汇量就不知不觉扩大了,在想像时就可以顺利表述心中的想法,从而促进想像力的发展。

    在家庭中,可以搞一些诸如故事接龙之类的游戏。美国著名儿童智力发展研究专家简 · 海丽认为,鼓励孩子编故事不仅是一种语言训练,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运用自己的想像与推理能力,得到出乎意料的结论。家长给孩子讲故事时,不妨在讲到一半时,让孩子根据前面的情节续接故事。父母要鼓励孩子编故事,并把故事记录下*。这种海阔天空的想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也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想像能力。

    建议三:鼓励孩子讲故事,读故事,记日记,画画。

    讲故事能促进孩子的想像能力。父母要从小就鼓励孩子自己编故事、讲故事。可以讲给同学听,也可以讲给爸爸妈妈听,这样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促进了孩子想像力的发展。父母也可以引导孩子按照某个主题想像,并适时地给孩子以赞扬,提供一些建议。

    如果孩子已经识字,父母要重视让孩子自己去阅读,这对孩子想像力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因为,依靠父母讲解,想像的余地总归有限,自己阅读则可以主动地进行再造想像的训练。因此,只要孩子达到一定的识字量,能够自己阅读了,父母就应该指导孩子阅读,并给孩子购买一些童话、神话、民间故事书等能够启发孩子想像力的作品。

    父母也应该鼓励孩子记日记,把好的故事记录下*,不断修改。通过不断想像,孩子的想像能力就能不断提高。

    图片很能激发孩子的想像能力,父母就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多接触各种图画。例如,父母可以购买一些景色优美的风景图片和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图片,让孩子认真观看,并在此基础上画出*。当然,孩子画什么,父母不应该限定,应该让孩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这样,孩子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想像能力。通过不断的锻炼,孩子的想像能力必定有所提高。

    建议四:用游戏启发孩子的想像力。

    爱做游戏是儿童的本能,对于孩子的自发游戏,父母应该给予关注,善于引导孩子通过做游戏*发展想像力及其他能力。

    据说,犹太人家庭中最常用的游戏就是让孩子玩圆豆。这种方法是把小豆、黄豆、大豆或其他圆形的、体积小的、颜色不同的植物混合在一起放在一个盘子里,再准备四至五个不同颜色的小碗,让孩子从大盘里面取出豆子或其他植物,并将它们分类后分别放入不同颜色的杯子里。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通过辨别各种颜色和形状大小*激发想像力。

    一位老师在给一群9岁的学生们讲解轮船的发明时,也充分运用了游戏*启发孩子的想像力。老师先问孩子们有没有见过轮船,孩子们都说见过。老师再问孩子们:“那么你知道轮船有什么用吗?”孩子们回答:“可以载*西。”

    然后,老师端*一盆水,并把一只鞋子放到装满水的盆子里,鞋子漂了起*。老师问孩子们:“如果我们把水盆看成大河、大江和大海,那么鞋子就是什么?”孩子回答:“轮船!”老师又问:“你们知道古人是如何发明轮船的吗?”孩子们都摇了摇头,于是,老师给孩子们讲了古人如何看到漂浮在水上的木板后,想到用木板*制作小船,并由此发明了轮船。后*,人们又学会了运用钢板*制造轮船。

    孩子们在老师的讲解中,想像力也随着老师的讲解而调动起*,这对他们想像力的培养也是非常有利的。

    建议五:积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性思维是想像力的基础。父母要积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父母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让孩子敢于打破陈规,敢于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其次,父母要鼓励孩子提问,碰到自己无法解答的问题,要努力弄懂,或者向其他的人请教,然后再向孩子解答。

    再次,父母要鼓励孩子求异思考,比如,当孩子在做数学题时,父母可以问孩子:“除了这种做法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阅读文学作品时,鼓励孩子不断问“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可以是那样?”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像力。

    建议六:鼓励孩子幻想。

    爱因斯坦13岁的时候对光速问题十分着迷。有一次,爱因斯坦躺在一个小山头上,他眯起眼睛向上看,这时,有千万道细细的阳光穿过了他的睫*,射进了他的眼睛。

    爱因斯坦好奇地想,如果能乘一条光线去旅行,那将是什么样子呢?

    他想像着自己在做一次宇宙旅行。想像力把他带进了一个神奇的场所,这个场所无法用经典物理学的观点*解释。

    回到家里,爱因斯坦对舅舅说:“我努力想像自己在追赶一束光线,如果能追上,我想看看这种波是什么样子的。”

    在这个想像的指引下,爱因斯坦发现了接近光速运动的物体在空间上缩短和在时间上变慢的效应,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以解释他的想像。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广义相对论。

    幻想是创造想像的特殊形式,它往往脱离现实,能跨越时空创造出未*事物的新形象。幻想越大胆,可能出现的错误也越多,但是其创新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其实,幻想是十分可贵的。正如郭沫若在《科学的春天》一文中指出的:“科学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

    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进行幻想,哪怕有时候孩子的幻想具有常识性的错误,例如,孩子想让鱼在天空飞翔,让人在海底生活等,父母没有必要非要去纠正孩子,因为,孩子正是受缺少常识的限制才可以想出一些成人想不出的想法*。

第24种习惯  创造

  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就不会有技术。——高尔基

    父母应该做的是给孩子看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真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但父母不应该说,天上你应该往北飞,海里你只能往*游。——陈小薇

    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要是你果真弄到了无法可想的地步,那也只能怨自己是笨蛋,是懒汉。——爱迪生

    德国哲学家*斯特·卡西尔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行动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的本质体现于人不断创造文化的辛勤劳动之中。

    天才都具有非凡的创造力。

    托马斯·爱迪生拥有1093项专利,他给自己和助手确立了提出新想法的定额,以此*保证自己的创造力,他的个人定额是每天一项小发明,每半年一项大发明。达·芬奇一生创作了无数的绘画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莫扎特一生创作了600多首乐曲,不管在什么时候,他都具有创作的欲望和灵感。巴赫每星期都要创作一首合唱曲,即使在他生病的时候,他也具有极大的创作欲望。

    人们总是认为只有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才具有创造力。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具有极大的创造力。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所说,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头脑和身体资源中极少一部分”。每一个人的创造力宛如大海底下的冰山,有时候你只可以看到它隐隐约约露出*的一角,有时甚至看不到,但是,冰山却是存在的,创造力也是存在的。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充满信心,有意识地去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创造力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

    创造力是一个人智力的重要方面,实际上,创造力是一种思维能力,但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想法,而是一种发现新问题、创造新方法、帮助人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能力。

    有创造力的人肯定是聪明的人,他能够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创造出新的*西。创造、创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说尤其重要,父母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取得成功,就要重视培养孩子的创造习惯。

    儿童处在创造力的萌芽阶段,他们好动、好问,对*围的环境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创造力主要取决于后天的培养,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关键时期,现在很多家长都注意发掘孩子的智力,事实上,如果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孩子的智力也能极速提高。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习惯呢?

    建议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调查显示,处于宽松、和谐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处于专制、压抑或者过分溺爱的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缺乏创造力。这是因为,在专制的家庭中,孩子往往没有发言权,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也就缺乏创造力;在过分溺爱孩子的家庭中,由于父母都围着孩子转,孩子怎么说,父母就怎么做,也不利于孩子形成创造力。

    在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孩子的人格受到尊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有什么事情,父母与孩子一起商量,共同想办法。如果孩子的意见比较中肯,父母就应该听从孩子的意见,这样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开动脑筋,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1941年,休伯尔家的院子里传*一声巨大的爆炸声。爆炸惊动了四邻,警车呼啸而至。

    经过调查,原*15岁的休伯尔想用砂糖等原料造一颗“炸弹”。他担心会把实验室炸坏,特意在院子里进行试验,果然产生了巨大爆炸力,还把他击倒在地,幸好没有受伤。

    休伯尔从小就喜好做化学实验,并把家中的地下室变成了小实验室。爆炸发生后,休伯尔非常担心受到父母的责骂。出乎意料的是,父母并没有处罚和责骂他,更没有禁止他做实验,而是对他说:“既然是做科学实验,就必须要讲科学,要严谨,容不得半点侥幸和想当然。”父母的话极大地激发了休伯尔的创造信心。后*,休伯尔专心于科学研究,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荣获了诺贝尔奖。

    199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克莉斯蒂安·福尔哈德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里。她的父亲总是耐心认真地听取她的意见,对于女儿不拘一格的独特想像力与创新思维,父亲给予了最细心的呵护,每次听完女儿的新想法,父亲都会给予一定的肯定及最大的鼓励。父亲的赞许给了克莉斯蒂安·福尔哈德极大的信心,使得她无论做什么,都试图用自己的新的观点去做。每当冒出什么新想法时,她首先想到的便是告诉父亲,父亲一直都是她的“忠实听众”。在父亲的鼓励下,克莉斯蒂安保持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大胆的怀疑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克莉斯蒂安·福尔哈德在科学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事实上,许多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少年时代都不是“安分守己之辈”,他们经常会冒出一些奇思怪想,有时还会闯祸,因为他们总是喜欢去做一些别人没想到的实验。由实验导致的爆炸也非常多。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克里克,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库柏,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休伯尔,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斯等人,都曾是爆炸事件的“肇事者”。令人费解的是,这些科学家的父母并没有如我们想像的那样去呵斥孩子,而是采用一种宽容的态度,既使孩子从中接受了教训,又保护了孩子的科学爱好与创新意识。

    由此可见,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父母一定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容忍孩子作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允许孩子坚持自己的“奇谈怪论”,因为这些正是孩子创造力的*源。

    建议二:鼓励孩子的探索活动。

    好奇是孩子进行创造活动的动力,好奇心愈强,想像力愈丰富,创造性就愈高。孩子通常对许多事情都感到好奇,凡事都想弄个明白,他们是无所畏惧的,他们喜欢冒险,做危险的游戏,并能从中获得乐趣。父母不要抑制孩子的探索活动,而应该引导孩子大胆去想,允许他们创造性地尝试。

    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鲍林从小就非常喜欢到从事药剂师工作的父亲的实验室里去玩。他非常崇拜父亲调配药物,非常想亲自动手做实验。

    父亲很早就注意到儿子对实验的浓厚兴趣,慢慢开始教鲍林怎样调配药品,怎样做实验。鲍林高兴极了,每天放学后就到父亲的实验室去做实验。这段时间里,他学到了许多知识,更重要的是,父亲教给他自己去探索的精神。

    鲍林9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鲍林一度陷入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当中。后*,他从消沉中走了出*,重新走进了实验室。当他知道好友杰弗里家有个小实验室时,就经常到好友家的实验室去。有一天好友的父亲做的“高锰酸钾产生气体”实验,让鲍林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鲍林迷上了化学。他一直在做各种各样的实验。正是父亲的鼓励让鲍林走上了探索科学的道路,后*鲍林在化学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说:“人应该有探索,有追求。这些都要从幼小时培养独立性和主动性做起。”家长们总是对孩子说:“太危险了,你可不能玩呀!”“这么可怕的事情你想参加吗?”“我看你还是在家看看动画片算了,这种危险性太大的活动不要参加了。”

    事实上,孩子们在探索活动中得到的不仅是乐趣,还有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创造力的发展。美国幼儿教育就非常注重让孩子们在各种冒险活动中去体验各种情境,探索新奇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和生活环境,经常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接触各种新鲜事物。认识事物越多,想像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那种只想把孩子关在家里,只想让孩子写字、画画的方法,只会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绝不可能培养成有创新能力的人。

   建议三:正确对待孩子各种各样的提问。

    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面目。提问就是一种思考和钻研,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孩子从会说话起,就开始会提问。由于年幼,所提的问题往往十分荒唐,有的可能无法回答,但不管问得怎样,说明孩子是在思考和探索。如果成人用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对待,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就会被逐渐扼杀。

    爱因斯坦从小就是一个喜欢问“为什么”、喜欢刨根究底的人,他经常会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天气情况提出疑问,问父母“风是怎么*的?”“为什么会下雨?”“雪为什么是白的?”“太阳为什么总是从*边升起*?”“月亮为什么会时而圆时而不圆?”对于爱因斯坦的各种疑问,父母并没有嫌烦,而是尽可能地回答他。这些给了爱因斯坦极大的求知欲和创造激情,他的一生中取得了很大成就,这也许正是从小善于提出问题,善于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结果。

    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心平气和地、认真地对待孩子的各种问题,不能因为有的问题显得太幼稚而一棍子打死,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这样,孩子提问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建议四:启发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

    天才往往善于从他人想不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他人没有发现的办事角度。达·芬奇认为,为了获得有关某个问题的构成的知识,首先要学会如何从许多不同的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他发现自己看待某个问题的第一种角度太偏向于自己看待事物的通常方式,他就会不停地从一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随着视角的转换而对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从而理解得更加深入,最终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经常引导孩子多角度看待和分析事物,逐渐养成换一个角度想问题的好习惯。例如,纸张除了写字外,还有别的用途吗?椅子除了可以用*坐,还有什么作用吗……其实,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事物,都可以作为启发孩子多角度思维的内容。

    事实上,多角度思考是一种发散性思维。科学家哈定说:“所有创造性的思想家都是幻想家,而幻想主要是靠发散性思维。”确实,发散性思维是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扩散,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的方法,它是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解决办法。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加强对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比如,回形针的用途有哪些?回形针的用途非常多:可以用*把纸和文件别在一起;可以用做发夹;可以代替别针;可以拉直了用作粗织工的织针;可以当鱼钩等。

    比如,怎样才能达到照明的目的?方法有许多,可以开电灯;也可以点蜡烛;还可以用镜子反射太阳光以及用手电筒、点火把等。

    比如,折叠桌子给我们带*了很大方便,那么这种折叠的结构可以运用在其他哪些事物上呢?可以是折叠椅子;折叠床;折叠自行车等。

    经常性地培养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他就能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创造力。

    建议五:多带孩子走向大自然。

    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玩,去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感觉大自然的美,另一方面,大自然能教给孩子无穷无尽的知识,激发孩子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一家人住在慕尼黑郊区,那里浓林茂密,绿茵环抱。爱因斯坦的父亲非常喜欢带一家人出去郊游。

    小爱因斯坦对于父亲的这种安排非常喜欢,他经常瞪着两只好奇的大眼睛,紧闭嘴巴,默默地注视着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大自然的静谧养成了爱因斯坦沉思的思维习惯,也给了他无穷的灵感和启迪。爱因斯坦日后的无与伦比的创造性思维,正源自于他对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的感应和醒悟。直到以后,爱因斯坦在思维枯竭的时候,总是喜欢寻求远离繁华都市的乡村作为居住地。

    一位父亲是这样评价大自然的:

    “我认为森林对孩子*说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游玩场所,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天地里,孩子想怎样玩就怎样玩,在草地上、在阳光下,他会感到自由自在。我经常带孩子到这样的地方去,告诉他各种各样的树木和鸟类的名称。我们经常会摘一朵昙花,共同研究花朵的构成;我们还会敲下一颗成熟的果子,与孩子一起解剖果子;我们经常砸下一块岩石进行观察;我们经常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惯,窥视鸟类在树上做巢;我们经常拍摄一些孩子未曾见过的花草、树木和风景等。这些都启发了孩子的好奇心,锻炼了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创造性思维。”

    建议六:有意识训练孩子的想像能力。

    想像是创造之母,没有想像能力就没有创新能力。

    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喜欢“说谎”的人,当他捡到一块形状奇怪的石头,他就会煞有介事地对同学们说:“这是一枚宝石,可能价值连城。”同学们往往哄堂大笑。

    有一次,达尔文在泥地里捡到一枚硬币,他神秘地对姐姐说:“这是一枚古罗马的硬币。”姐姐接过*一看,发现这分明是一枚十分普通的18世纪的旧币,由于受潮生锈,显得有些古旧。姐姐非常恼火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希望父亲教训达尔文,让他改掉说谎的坏习惯。谁知,父亲听了以后,若无其事地对女儿说:“这怎么能算是撒谎呢?这正说明了他有丰富的想像力。说不定有一天他会把这种想像力用到事业上去呢!”结果,达尔文真的把他的想像力用到了事业中,完成了《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想像力的训练方法有:

    1.无尾故事训练法

    父母可以讲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让孩子把结尾续上。例如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故事,第一次乌龟赢了,兔子很不服气,于是,他们又比了一次,结果呢?可以让孩子自己*讲故事的结尾。

    这类训练适合于从低年龄到高年龄的几乎所有孩子,它能够有效地开启儿童想像的翅膀,培养儿童的构思能力、表达能力,锻炼儿童的创造力。当然,父母在选择这类故事时要选择趣味性强或推理性强的,那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2.无题故事训练法

    父母先讲一个故事,然后让孩子加上题目。这个训练也适合于几乎所有年龄的儿童。

    加上题目实际上是一个命名的过程,这个活动能够锻炼孩子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普通中小学的语文和数学课中有相当的时间是进行这方面的训练的。父母可选取孩子熟悉的故事让他加题目。

第25种习惯  勤奋

  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门捷列夫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爱迪生

    “天才就是勤奋”,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如果这话不完全正确,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李卜克内西

    有一次,一家中国的报社的记者采访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

    记者问:“美国大学要读4年,研究生院要读5至6年,才能取得博士学位,据说您总共只用了5年左右的时间,是吗?”

    丁肇中答:“确实是这样。在那样困难的逆境中读书,就得用功。”

    记者又问:“您取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丁肇中说:“成功的秘诀只有三个字:勤、智、趣。”

    这里的“勤”指的就是勤奋。丁肇中认为获得成功的第一个秘诀就是勤奋。中学时代的丁肇中就是一个以勤奋学习而出名的学生。读大学后,无论是在哪里,他都是以勤奋而闻名。

    居里夫人说过:“懒惰和愚蠢在一起,勤奋和成功在一起,消沉和失败在一起,毅力和顺利在一起。”丁肇中选择与勤奋在一起,他就选择了与成功一起。

    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柏格森也是一个勤奋的人。他师范学院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在教学的同时,他花了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哲学著作,不断思索着,并进行着哲学研究工作。在几年的时间里,他完成了《论意识的即时性》及其他论文。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柏格森非常勤奋。他曾经对朋友说:“近15年*,我从*没有真正休息过一天或半天。”长期的劳累使柏格森在66岁时就瘫痪了。

    由于病情严重,柏格森不得不辞去教职。为了继续自己的研究事业,他与病魔顽强地搏斗着。他坐在写字台前,为了防止自己从座位上跌下*,他用一条绳子把自己系在椅子上。他的动作十分困难,连吃一顿饭都得进行几个小时。然而即使这样,柏格森也从不放弃工作。晚年,他的右手几乎僵硬,但他还是坚持完成了最后一部著作。

    美国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也是一个勤奋的人。每天,天刚刚亮,斯蒂芬·金就伏在打字机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刚开始写作时,斯蒂芬·金非常穷困,甚至连电话费也交不起。但是,他每天坚持写作,一年当中只休息三天,那就是自己的生日、圣诞节和美国的独立日。其余的时间,他都在不断地写作,以至于他的灵感从*没有枯竭过。他说,“我从没有过没有灵感的恐慌”。我国的学术大家季羡林老先生曾经说过:“勤奋出灵感。”缪斯女神对那些勤奋的人总是格外青睐的,她会源源不断给这些人送去灵感。

    爱因斯坦说:“在天才与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事实上,一个勤奋的人,他能够取得的成就必然比其他人要多。因此,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勤奋的习惯。

    勤奋不仅包括了学习时的态度,也包括学习专业知识时注重的深度和广度,还包括广泛涉猎教科书以外的知识。一个勤奋的孩子能够自觉地去学习他想要的知识。

    据美国《行列》*刊报道,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查维斯夫妇的5个孩子先后考入了著名的哈佛大学学习,其中大儿子马蒂在哈佛大学读完了生物化学学士和计算机学硕士后,又在斯坦福大学读完了医疗信息学博士;大女儿安德烈娅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又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了计算机硕士和法律方面的学位。

    虽然查维斯夫妇的文化程度只有高中,父亲雷·查维斯的职业是技术讲解员,母亲罗丝曾经担任过法庭文书,现在是办公室的行政人员,但是,查维斯夫妇对教育孩子十分在行。他们认为,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热爱,对学习的勤奋精神以及能够接受一流的教育,是最重要的。事实上,一个孩子掌握知识的多与少,完全取决于他的勤奋程度。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勤奋的习惯呢?

    建议一:严格要求孩子。

    侯宝林对孩子的要求十分严格,在两个儿子的专业上更是严格。他常说:“相声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不是消遣解闷耍贫嘴,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多种知识,是干不好这一行的。”因此,尽管两个儿子很小就表现出在相声表演上的才能,但侯宝林却极力反对两儿子荒废学业去学相声。

    侯耀文8岁就迷上了相声,由于父亲反对,侯耀文就偷偷地学,并学习了父亲的相声风格。初中的时候,铁路文工团向社会公开招考相声演员,侯耀文被同学拉去应考。他表演的是刚在北京市中学生文艺汇演中获得优胜奖的段子《学校采访记》,结果被主考员一眼看中。

    当侯耀文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父亲时,侯宝林却坚持说:“相声从街头撂地摊,到现在登了大雅之堂,它不再是生活的小丑、生活的调料,而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相声演员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要有相当的文化水平。你初中还没毕业,不适宜当演员。”后*,文工团的负责同志答应帮侯耀文学习文化课,侯耀文也向父亲表示:自己将先当好学生,再当好演员。侯宝林这才同意侯耀文当相声演员。

    正是父亲的严格,让侯耀文在学习上非常勤奋,这也奠定了他在相声事业上成功的基础。

    建议二:对孩子循循善诱。

    现代著名画家徐悲鸿是个非常勤奋的人。他的勤奋更多地*自父亲对他的循循善诱的教育。

    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是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他不慕功名,从*不与官场中人*往。徐悲鸿6岁那年,就开始跟着父亲学读书了。虽然年幼的徐悲鸿对画画也表现出了学习的欲望,但是父亲当时并不打算教儿子学画画。

    喜欢画画的徐悲鸿总是有绘画的冲动和欲望,他总是跃跃欲试,想画出一幅好画让父亲欣赏,并能够教自己绘画。

    有一次,父亲给徐悲鸿讲述了《论语》中的勇士庄子一人擒住两只老虎的故事。徐悲鸿边听边想:“老虎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我要把老虎画下*!”

    于是,徐悲鸿找到一位会画画的大人,请他画了一只老虎。回到家后,徐悲鸿照着画上的老虎的样子,细细地描了下*。画完后,他高高兴兴地把自己的画拿给父亲去看。父亲看到徐悲鸿的“大作”后,笑着问他画的是什么,徐悲鸿自豪地回答说:“是老虎呀!”

    父亲故作惊讶地瞪大眼睛:“这是老虎吗?我看像一只狗嘛!”徐悲鸿被父亲泼了一盆冷水,心里很难受。

    这时,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画画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实物。你没有见过真的老虎,就不可能画出逼真生动的老虎*。现在你还小,应该首先发奋读书,打下扎实的文化根底,只有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学习绘画才算有了根基。所以,爸爸希望你现在勤奋读书,绘画以后再学不迟。”

    听了父亲的话,徐悲鸿从此就在父亲的谆谆教诲下勤奋读书了。9岁时,他已读完了《诗》、《书》、《礼》、《易》、《四书》、《左传》等启蒙读物。

    父亲看时机渐渐成熟,便开始指导徐悲鸿学习临摹。同时,他对徐悲鸿说:“画画是生活的再现与浓缩,要想学好画,必须以生活为本,多多把眼光投向社会与人生。”

    父亲还想方设法教徐悲鸿观察、欣赏大自然,大自然优美的景色让徐悲鸿深深地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他迫切地渴望把自然之美用自己的画笔更好地表现出*。

    徐悲鸿在父亲的教育下,更加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孩子的意志和毅力总是不如成人,为了让孩子养成勤奋的习惯,父母不妨采用循循善诱的办法——就是有步骤地引导孩子去学习。循循善诱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注意培养孩子在学习方面的基本功,比如一定的知识面;二是要注意适时教育,引导孩子勤奋学习要抓住孩子有学习欲望的时候;三是要注意适量,孩子毕竟是孩子,不要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不能越过孩子所能承受的范围;四是父母态度要平和,引导孩子勤奋学习应该怀有一种平常心,不要急于求成,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建议三:对孩子的要求要根据孩子的表现而提升。

    ***的儿媳邵华上中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很不错。一天,学校刚刚考完中考,她的数学考了100分。当天下午,邵华去中南海玩,她兴高采烈地把自己的成绩单拿给***看,高兴地等着他的表扬。

    谁知,***看后,说:“数学虽然考了100分也不能算学得好。要在所学的功课上下工夫,花气力,有所见,有所创,努力超出老师所教的水平。”

    在主席的高要求下,邵华更加努力学习,终于把其他各科的成绩也提高上去了。

    又有一次,邵华的考试成绩都非常出色,当她把自己的成绩单拿给***看的时候,主席却问道:“你身体锻炼得怎样?”邵华回答:“就是跳绳不行,没有通过劳卫制。”***微笑地说:“就一项通不过也不好。‘三好’才算好。”在父亲的要求和鼓励下,邵华加紧锻炼,不久就通过了劳卫制。

    孩子总是比较容易满足于当前的成绩,在取得成绩后容易不思进取。这时候,父母应该及时根据孩子的表现而提出高一点的要求,让孩子永远有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建议四:通过劳动促使孩子勤奋。

    勤奋不仅表现在学习,更表现在工作和劳动上。当孩子走上社会后,他的勤奋就直接表现在工作中。因此,父母要有从小就通过劳动*培养孩子勤奋工作的好习惯。

    首先,父母要树立勤奋工作的榜样,许多时候,父母会做一些艰辛的工作,例如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地从事体力劳动,做一些又脏又累的活等。如果父母咬紧牙关,认真地去做这些事,孩子也会学到父母的这种勤奋。

    其次,父母可以在家庭中设立劳动付费项目,比如拖地1角、收拾自己的房间5角、洗碗1元等。同时,告诉孩子要零花钱就得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挣,如果孩子想要更多的零花钱,他就得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干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懂得,只有努力干活才可以有收获,懒惰的人是什么也得不到的。这样,等孩子长大后,他就能够勤奋地工作了。

    建议五:用立志激励孩子勤奋。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如果孩子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他就能够用这个志向去激励自己勤奋,从而实现自己的志向。

    有一次,李云经带着儿子李嘉诚到了汕头的海边。他一边指着港口*往如梭的巨轮,一边给李嘉诚讲生活的道理。但是,年幼的李嘉诚对父亲讲的生活道理并没有放在心上,反而对停靠在码头的巨轮产生了兴趣。

    他觉得这么大的轮船可以稳稳当当地在海上航行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于是,他指着大船对父亲说:“爸爸,我将*也要做大船的船长!”

    父亲高兴地对儿子说:“好孩子,真有志向!但是,做一个船长非常不容易,他必须考虑很多问题,思考必须很全面。”父亲把手放在李嘉诚的肩膀上,说:“你看,现在天气很好,船只在海中航行就比较安全。但是,如果出海后,风暴*了怎么办?做船长的人,就得提前想到这种情况,提早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其实,做任何事情都要像做船长一样,预先考虑*全,随时准备应付一切问题。”

    李嘉诚从小就树立了做船长的意识,并向着这个目标而不断努力。虽然,他最终没有做成船长,但是,他一直以船长的意识去经营他的公司和人生。他喜欢把自己的人生比做一条船,喜欢把自己的李氏王国比作一条船。他曾经自豪地说:“我就是船长,我就是这条航行在波峰浪谷中的船的船长。”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父母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志向,帮助孩子明确自己的志向,然后指导孩子树立志向,并向着志向而不断努力。

第26种习惯  预习

  学习要抓住基本知识,即不好高骛远,而忽略基本的*西。喜马拉雅山是世界著名的高山,因为它是建立在西藏高原上,是盘基广大的高原之上的一个高峰;假如把喜马拉雅山建立在河海平原上,八千公尺的孤峰是难以存在的,犹如无源之水易于枯竭的。  ——徐特立

    有一个孩子,上课总是不带课本,只听老师讲课,考试成绩却比认真做课堂笔记的同学要好得多。老师和同学们觉得非常奇怪。

    有一次,老师到这个孩子家里去家访,这才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原*,这个孩子从小就喜欢看姐姐的课本,在不知不觉中,他不仅学习了许多知识,而且学会了主动预习的习惯。

    他上学后,不像其他同学那样一边看课本一边听老师讲课,还得把老师讲课的内容都记下*,而是抬着头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同时,他的脑海中浮现出自己已经学过的内容,这样一堂课听下*,老师讲的内容他就基本掌握了。回家再看一下课本,就完全掌握了内容。所以他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好。

    正如教育学家叶圣陶所说:“预习的事项——做完了,然后上课。上课的活动,教学上的用语,称为‘讨论’,预习得对不对,充分不充分,由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求得解决。”事实上,预习是孩子对学习内容的初步学习,这当中必然会有正确的见解,也会有错误的见解,有全面的认识,也有片面的认识。但是,如果他能够在别人讲解的时候认真去听,发现自己的错误与片面性并及时纠正过*,这就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预习是一个人自己学习的关键,只有会预习的人,才能渐渐培养起自我学习的能力,才能够进行自我教育。

    预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如果孩子能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就能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学习效率和听课效率。预习虽然是按照书本上的内容进行,但是主要是通过自学*掌握关键内容、思考难点,尝试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是对思维的一种有效的锻炼。有效的预习能够使孩子带着问题听课,对自己不懂的相应内容会特别注意,如果发现老师讲的和自己想的不一致,就会认真听老师讲解,直到弄懂为止。

    那么,应该怎样让孩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呢?

    建议一:教孩子控制预习的内容。

    预习主要是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熟悉,在老师教学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一些自己不太明白的地方,从而在课堂上有效解决疑问。因此,预习的目的是了解这课的基本内容,包括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新的知识点,需要巩固哪些学过的知识,通过这课能够延伸学习哪些内容,等等。

    嘉明快要上小学一年级了,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掌握学习的内容,妈妈对嘉明说:“明明,我们*做一个有意思的游戏好不好?”

    嘉明一听游戏就*劲了,高兴地说:“好呀,什么游戏呀?”

    妈妈拿出一本书对嘉明说:“妈妈听你们老师说,你比较喜欢看故事。现在妈妈要考考你。”听到考考他,嘉明更有劲了,说:“好呀,怎么考呀?”

    妈妈说:“妈妈手里有一本书,这是一本小学生看的书,不知道我们的嘉明有没有这个水平,能不能够看懂这本书?”

    嘉明怀疑地看着妈妈,接过书一看,原*是小学语文课本。他顺手就翻开看起*了,里面还真有一些故事吸引了嘉明的注意力。

    妈妈说:“这样吧,你每天只要看一个故事就行了,看完一个故事,就跟妈妈讲讲故事是说什么内容的,你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有没有你不认识的字或者词语什么的。”

    “好的。”嘉明高兴地看起*,看完后,他就把自己的想法跟妈妈说了,妈妈再根据孩子的理解补充一些内容。而且,妈妈还为嘉明准备了一本漂亮的小本子,专门让嘉明记录不懂的字和词语,还有一些不太懂的句子。后*,嘉明渐渐又开始预习起数学等其他课程,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

    对于不擅长预习的孩子*说,刚开始预习时,内容不要太多,最好选择一两门比较薄弱的科目进行。在获得一定的经验以后,如果时间允许,再对其他的课程进行预习。

    建议二:教孩子合理控制预习的时间。

    预习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应该根据学习计划中可以提供的实际时间*安排预习活动,而不能因为预习时间过长而挤掉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

    一位妈妈是这样要求孩子的:

    她首先让孩子回家后花半小时左右快速地复习一下当天所学的内容,然后再花半小时至一小时的时间做当天的作业,最后再花半小时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

    而且,三个环节的程序一定是这样的。她要求孩子宁可做不完作业,也一定要复习;宁可不能预习,也一定要把作业做完。

    事实上,孩子在掌握学习的流程后,反而能够较好地把握学习的这三个环节,每次都能够保质保量完成。

    告诉孩子,预习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基础性的知识,熟悉教材,在听课时能够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对于一时看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做个记号,留到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解,不需要将所有的问题都在预习中弄懂,那样浪费的时间太多,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建议三:合理分配预习时间。

    预习的时间本*已经不多了,怎样合理分配时间,让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应该教孩子把预习的重点放在自己比较薄弱的学科上,对于自己擅长的学科,可以酌情减少预习。因为预习的目的是达到更高的目标,如果付出了一定的时间,某个自己比较擅长的学科的成绩提高却并不显著,就要相应缩短预习的时间,将时间用于比较薄弱的、收效明显的科目,这样有利于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

    预习可以分为学期预习、*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孩子们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好奇的情况下进行,一般由父母*指导。针对课本(主要是英语、数学、语文)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预习,则需要孩子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孩子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如果*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30分钟即可。

    建议四:采用合理的预习方法。

    预习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可以采用阅读法与回顾法。

    阅读法的具体做法是:预习开始时,首先从头到尾朗读或者默读一遍,对新内容进行简单的浏览,了解知识脉络和基本内容,扫清字词障碍,确定基本内容、思路。然后再读一遍,以圈、点、勾、画的方式做批注、摘抄,使预习过的内容重点突出,一目了然,有利于听课时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同时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思考,争取有一定的理解,减轻听课时的压力。最后把一时无法理解的地方记录在预习笔记本上,留到听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解,直到弄懂弄通。这种预习方法,不但对新知识进行了预习,而且还可以理出一条自己知识的水平线,看看自己能独立掌握多少内容。上课的时候,孩子将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做一下比较,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如果出现错误,就及时找出错误的原因,这样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

    回顾法的具体做法是:在预习新课文的时候,首先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以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然后在已经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在遗忘规律的作用下,学过的知识很可能记不清楚或者忘记了,这样会有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如果缺乏一定的知识基础,对课堂上老师讲的新课就很难迅速理解,进而影响对后面知识的掌握,所以,预习时要先回顾相关的旧知识。

    当然,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孩子的具体情况,也可以吸取两者之长而自己创造一种独特的方法,总之,只要是孩子比较喜欢运用而且效果比较明显的都是好方法。

    建议五:对于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要认真解决。

    预习的时候必然会碰到一些不容易明白的问题,这时候应该先仔细想想,看能不能自己弄明白。如果无法弄明白也不要担心,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自己弄明白各种问题。这时候,父母要建议孩子制作一套预习符号。比如,“?”表示疑问,“﹏﹏”表示不太清楚,“『』”表示不懂的词语等。制作好预习符号后,父母要教孩子采用合适的预习方法。比如,先通读全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新词语,看看字形,想想意思,遇到不懂的在课文旁边打上问号;然后,对于自己不太明白的内容重点学习,还不明白的,就用着重号或自己设定的符号表示出*,在老师讲解的时候认真听,直到弄懂为止。

    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是这样说的:“在预习新内容的时候,往往不可能完全弄懂知识的内在关系。我的方法就是把不懂的问题提前勾画出*,这样下次听老师讲课时,我就能心中有数了。当老师讲到那些不懂的问题时,我就会特别细心地听,所以学习起*就会比较轻松。”

第27种习惯  复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陶铸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一个善于复习的人往往能够学到其他人无法学到的知识。

    王和是个奇怪的人。刚进大学的时候,同学们对他的印象并不深刻,只知道王和是一个爱玩、爱开玩笑、爱睡觉的人。

    每天晚上,当其他同学都在埋头做题目、学习的时候,王和总是一个人回宿舍钻到蚊帐里睡觉。

    一个学期下*,同学们发现王和每科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许多同学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王和在别人学习他睡觉的情况下还能够取得好成绩呢?

    其中有一个同学忍不住给《中国青年报》写了封信,希望能够听听专家的意见。《中国青年报》的主编也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就把这封信转给了王和。

    王和收到信后,对同学们说:“我钻进蚊帐不是在睡觉,而是在思考,在回想当天学习过的内容。”

    原*,王和有一个自觉复习的习惯。他在睡觉之前,总是要总结一下自己当天的学习情况。比如,今天新课主要讲了什么?哪些已经弄懂了,哪些还没有弄懂?没有弄懂的明天继续学习。王和把当天学过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并用一条主线把它们联系起*,这样,他就能够在想到某一点的时候,把所有当天学习的内容全部回想起*。除此之外,他还把当天学习的内容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找出内在的联系,也串起*。这样,通过一番回想,王和把当天所学的知识基本上都消化了。

    复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复习可以使孩子学过的知识得到巩固、加深和充实,使孩子的知识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正如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在复习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并提高对知识运用的技巧,进而使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系统化。这样,才能使知识真正为自己所有。

    那么,怎样让孩子养成复习的好习惯呢?

   建议一: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英国剑桥大学有史以*最年轻的中国籍博士生张驰从小就有一个良好的复习计划,这使张驰在学习上非常轻松。

    张驰的妈妈是一位老师,她非常清楚复习对孩子意味着什么。从张驰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妈妈就要求张驰一定要先复习当天学过的内容,再做功课,然后预习第二天要学的课程。

    同时,妈妈又根据人的遗忘曲线给张驰制定了一个复习计划。这个复习计划就成了张驰学习的指导表,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张驰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整个学习的过程和节奏。

    复习的时间是相当重要的,根据遗忘的“先快后慢”的规律,父母应该让孩子及时复习,使所学知识得到有效的巩固。每天放学后,就应该让孩子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每个*末可以让孩子进行小结性复习;一个单元学习完了,就进行单元复习。这样经常性地复习可以让孩子及时巩固所学知识,避免临考前的突击。

    单元复习是比较重要的复习,要求达到对知识透彻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的目的。进行单元复习时,重点要领会各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要抓重点和难点,并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当然,复习时间不能过长,反复的次数也不要过多,不然会造成孩子产生厌倦的情绪,影响复习的效果。复习的时间应该合理安排,做到侧重重点和难点问题,兼顾其他问题,同时,让孩子交叉复习文科和理科,这样,可以让孩子有张有弛,提高复习效果。

    建议二:采用恰当的复习方法。

    按照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孩子在记忆或学习了一些内容之后,应在当天或第二天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复习。因此,首先应该要求孩子及时复习,避免知识很快被遗忘。

    具体的复习方法有很多,包括阅读、背诵、做各种各样的练习以及动手操作等。具体采取哪一种方法应该根据孩子的不同偏好进行。有些孩子偏好视觉记忆,复习的时候就以默读为主;有些孩子偏好朗读记忆,复习的时候就以大声朗读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科目应该采用的复习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应该让孩子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例如对于整体性、连贯性较强的内容可以采用集中复习的方法,即把所学的内容放在一起复习,比如英语的语法,语文的语法规则等;对于内容比较分散,连贯性不强的内容可以采用分散复习的方法,比如语文的词语、英语的词汇记忆等;对于思考性较强的内容可以以习题的形式加强巩固,比如数学、物理等。

    同时,要让孩子学会根据具体条件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比如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运用分散复习的方法,学习一些连贯性不强的内容;如果时间和环境比较好,没有干扰,就可以对整体性、连贯性较强的内容进行复习。

    建议三:注重多感官复习。

    复习是对信息的重新编码,机械的阅读、背诵往往比较乏味,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疲劳,降低复习的效果。父母可以指导孩子运用多感官进行复习,采用看、听、记、背、说、写等多种形式复习整理知识。比如,一边看、一边读、一边用手比划等,也可以借助录音带促进学习。有些父母购买一些教育软件让孩子使用,这事实上也是一种良好的复习方法。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孩子复习的效果,而且可以让孩子在复习中得到乐趣,促进孩子的学习兴趣。

    建议四:让孩子保持良好的状态。

    良好的状态对保证孩子复习的效果有很大的作用。父母要帮助孩子消除不良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进行复习。当孩子心烦意乱时,父母要让孩子进行恰当的休息和活动,做到劳逸结合,调节孩子的身心状态;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及时鼓励孩子,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孩子在复习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以免孩子心理压力太大而影响复习。

    建议五:注意运用复习的技巧。

    良好的复习应该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和系统性。父母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复习的技巧,在复习的时候首先要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应该把每天所学的知识纳入到已经学过的知识体系中,

    其次是运用一些形象的提纲和图表*促进复习的条理化和系统化。比如,让孩子把数学公式整理出*,看看其中有什么联系,这样有助于孩子全面把握公式,灵活运用公式*解题。

    第三是让孩子学会把回忆与复习相结合。即让孩子先尽量回忆已学内容,回忆出*的表明还能记住,记不住的,就去翻书复习。例如让孩子背一篇课文,孩子读几遍之后,就让他合上书,从第一句开始让他尽量回忆,实在回忆不出时再翻书看。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对于总结性的复习特别有效。比如在期末考试前,让孩子手捧教科书,先把一个学期或一个单元学习内容的大标题回忆出*,实在回忆不出*时再看书,然后,看着书的目录回忆每个标题后的主要内容等。这种边回忆边复习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复习的效果,而且可以让孩子明确知道哪些内容是自己已经掌握的,哪些内容还需要加强复习。

   建议六:假期不忘复习。

    假期是孩子闲暇时间较多的时期,父母可以要求孩子在完成作业外,适当复习以防止知识遗忘。当然,孩子在假期还可以适当阅读课外书,加深和拓宽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千万不要在假期放纵孩子,这样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容易让孩子在开学的时候无法收心。

第28种习惯  阅读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郭沫若

    每一本书是一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牲面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高尔基

    每当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伏尔泰

    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我不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位不爱读书的国王。”

    阅读对于一个人*说是非常重要的。正如爱迪生所说:“读书之于思想犹如运动之于身体,运动使人健壮,读书使人贤达。”高尔基说:“我读的书愈多,书籍就使我同世界愈*愈接近,生活对于我也就变得更加光明,更有意义……几乎每一本书都轻轻地发出一种声音,扣人心弦,使人激动,把人吸引到奇妙的地方去。”

    因此,高尔基发出这样的呼吁:“热爱书籍吧,书籍能帮助你们生活,能像朋友一样帮助你们在那使人眼花缭乱的思想感情和事件中理出一个头绪*,它能教会你们去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它将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的感情*鼓舞你们的智慧和心灵。”

    基于阅读对人的重要影响,父母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在我小时候,父亲就当着我看书,他使我养成了一个阅读的习惯,这个阅读实在是一个好习惯。你养成一个阅读的习惯,不管什么时候都喜欢看书、看报纸、看刊物,或者包括现在的在网上阅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如今由于电视和网络的影响,孩子们降低了对阅读的兴趣。事实上,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缺乏阅读,使孩子无法深入去理解一些问题从而缺乏深刻的思考能力,也缺少广博的知识。因此,父母要加强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父母对孩子读书寄予过高的期望,期望孩子通过阅读能迅速提高思想觉悟、学习成绩和修养等。所以,父母在读书的问题上特别容易与孩子发生冲突。比如,孩子总喜欢看轻松的卡通书,而父母则希望他们看有教育意义的书。谈到读书,父母大多谈的是“教育功能”,谈的是“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但如果我们能冷静地面对现实,我们就会发现,“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是一个神话。我们可以想想,是哪一本书就使我们成为现在的自己,现在又有哪本书能改变你的孩子的一生呢?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多元化、信息开放的时代,他们面临着比我们当年多得多的媒介选择。除了书,他们可以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机,听录音带,甚至可以进入计算机网络。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降低对读书的期望值。然后,才*引导孩子们阅读。那么,怎样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呢?

    建议一:营造一个阅读的环境。

    哲学家波普尔的父母非常注重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在波普尔的家里,除了餐厅外,其他地方几乎全是书。在那间特大的藏书室里,放满了弗洛伊德、柏拉图、培根、笛卡儿、斯宾诺莎、康德和叔本华等名家的上万册著作。

    波普尔后*回忆道,在他还未能读懂父亲的这些藏书前,它们就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波普尔说,给他童年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就是母亲读给他两个姐姐听的瑞典作家赛尔玛的《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在以后的许多年里,波普尔每年至少要重读一遍这本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止一遍地通读了这位伟大作家的全部作品。

    因此,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给孩子提供一些他喜欢的、高趣味性的阅读材料,这样可以放宽孩子的阅读范围,让孩子自由地阅读自己喜欢的内容,自由地发挥他的阅读天性,从而爱上阅读。

    其实,只要有条件,孩子是喜欢存书的。因此,父母可以为孩子建立一个小书架,摆上孩子自己的图书,例如童话传说、儿童画报、名著等。一旦有了自己的书架,孩子就会愿意在自己的书架下停留更长的时间。能够拥有自己藏书的孩子在以后有可能成为一辈子热爱图书的人。

  建议二:和孩子一起阅读。

    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要帮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父母最好能够和孩子一起阅读,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果没有时间,也可以比如每*进行一次。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仅能营造读书的气氛,让孩子愿意跟随父母阅读,而且父母能够提前看看孩子要看的书,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提高孩子阅读的目的性。对于一些优秀的作品,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让孩子发表意见和观点,这样培养孩子的理解力,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父母可从孩子可塑性、模仿性强的特点出发,着力营造家庭的读书氛围。古训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家庭中,必然要受到家人有意无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希望孩子爱读书、知勤奋,当家长的只有身体力行地带头读书看报、着力营造家庭的读书氛围,方可对孩子产生有效的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今天,谁也不能再希望自己的青年时代就有足够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识宝库,因为社会的迅速发展要求不断地更新知识……今后,整个一生都是学习的时间。”

    英国的勃朗特三姐妹在文学史上颇有成就。小时候,父母就经常陪她们阅读。冬天,她们围坐在熊熊的炉火前,共同阅读优美、抒情的作品;春天,她们常常到野外郊游,朗诵自己或别人的诗作。文学的种子就这样在她们幼小的心灵播种了,这也正是她们能写出《简·爱》和《呼啸山庄》的源泉。

    美国总统G.W.布什(小布什)的母亲非常注重与孩子共同阅读。她说:“我总是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们一起读书,有时,我也让他们读给我听。我的孩子直到很大后,还保持着与我共同读书的习惯。当他们放假或有空闲的时候,我们就会轮流地读一本名著。有时,还会就精彩的部分进行讨论。”

    父母不妨每天晚上或节假日里,读一些书、报或当孩子安静的时候,耐心地在他身边富有感情地朗读一首儿歌,一个故事,这将比一味地督促、强制有效很多。

    建议三: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孩子积极阅读的意识倾向。有阅读兴趣的孩子往往会集中精神阅读书籍。但是,阅读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孩子通过不断的阅读逐渐形成的。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比如,给孩子介绍书籍时先描述其中吸引人之处,或者和孩子一起收藏书籍等。要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应该从孩子最喜欢的书籍入手。比如,有些孩子比较喜欢科普读物,父母就可以先让孩子阅读科普书籍,让孩子在其中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科普书籍的过程中,孩子会发现自己知识的欠缺,父母就可以引导孩子从教科书中去汲取知识,以弥补这一欠缺。

    从朗读、讲故事入手,及早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美国教育家杰姆·特米里斯认为,0~3岁是形成孩子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关键阶段。父母应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养成每天为孩子朗读的习惯。每天20分钟,持之以恒,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便在父母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渐渐地产生了。他认为孩子坚持听读可以使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扩大词汇量,并能激发想像,拓宽视野,丰富孩子的情感。在每天的听读中孩子会渐渐领悟语句结构和词意神韵,产生想读书的愿望,并能初步具备广泛阅读的基础。这里还特意提示父母,为孩子选取的朗读内容应生动有趣,能吸引孩子,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内容可逐渐加深。

    有些父母为了提高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往往只讲一半,正当孩子对这个故事入迷的时候,父母就停止了,然后递给孩子一本书,对孩子说:“这个故事就在这本书里,你想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局吗?自己看书吧。”于是,孩子就会不知不觉不捧起了书本。

    上面说到美国总统小布什的母亲非常重视孩子们的阅读。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布什的母亲想了很多方法。如每隔一段时间,全家就会选一位孩子最喜欢的作家,在这个作家生日的那天和孩子一起为作家庆祝生日;或是全家人一起阅读一本书,然后每人选择一个角色,把故事转化为戏剧,全家人一起表演。

    布什的母亲还常常在固定的时候送书给孩子。每个月的某一天,孩子们总会在自己的枕头底下找到自己喜欢的图书。母亲更会在孩子生日的时候送书给孩子;全家出去旅游的时候,也总不忘带一本孩子心爱的图书;外出就餐的时候,也会带一本精美的图书。这些行为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建议四:给孩子介绍好书。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说,他们喜欢不同题材的图书。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开始萌发对文学书籍的阅读兴趣;初中以后开始对报纸、杂志产生兴趣,也有的孩子对自然科学书籍产生兴趣。因此,父母要是能帮助孩子选择各种各样的好书,就能拓宽他们的阅读范围,丰富知识,童话、民间故事、小说、科普读物、报告文学、杂文、名著,甚至杂志、报纸都是孩子阅读的好材料。

    父母可以从孩子的认知特点出发,帮助孩子选择图书。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不同年龄的孩子阅读能力有差异。3岁以前的孩子大多爱看色彩艳丽、形象逼真的动物或物品的图画书;3~6岁的孩子爱看童话、幻想故事以及有关动物、日常生活行为的图画书;7~10岁的孩子爱看有一定情节的神话、童话及令人惊奇、富于冒险性的儿童图书;10~13岁的孩子爱看富于幻想、探险、神秘色彩的图书;14~16岁孩子的阅读倾向于思维、发明、论证、推理及人物传记类图书。父母在为孩子选择材料时,应该注意循序渐进,并对具体的图书种类加以鉴别和选择。

    总之,为孩子介绍好书一定要重内容,不要只重图书的装帧或其他一些外在的因素。

    建议五:教给孩子基本的阅读方法。

    阅读有许多方法,父母应该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

    1.精读和略读

    精读和略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法。

    精读比较注重理解与领会,要求孩子善于分析相关内容。在精读的过程当中,父母可要求孩子大声朗读,而且要求孩子不可少读一个字,不可多读一个字,不可错读一个字,也不可颠倒字词的次序。这对孩子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当然,父母一定要表示出对孩子朗读的欣赏,鼓励孩子多多朗读。

    略读则注重快速地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某些关键部分。对于孩子要学习的科目,应该运用精读的方法,反复钻研文章;其他的书籍则可以采用略读的方法,让孩子扩大知识面就行了。

    叶圣陶先生常常说,“书先看序文,是一种好习惯”,因为“序文的性质常常是全书的提要或批评,先看一遍,至少对于全书有个概括的印象或衡量的标准;然后读全书,就不至茫无头绪”。不管是精读还是略读,先看序是一种良好的阅读方法。

    2.边读边记忆

    可以有选择性地为孩子挑选一些古文或古诗词*背诵,当然,对于孩子*说,这些书最好是加注释的,比较通俗的。如果孩子能够背诵下*,对他以后会有很大的帮助。比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类经典的句子也许孩子一时无法理解,但是,他记住以后就可以反复品味。

    建议六:教孩子边读书边记笔记。

    有些孩子可能会问父母:“读书就是用眼睛看的,为什么还要记笔记呀?”事实上,记笔记对于阅读有很大的帮助。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华裔教育家林家翘先生在上大学的时候就非常重视记读书笔记,整理读书笔记。他除了每天晚上整理一遍读书笔记并经过自己的思考写出摘要外,每个月还要把当月的笔记再进行一次专门的整理,把所学的内容用自己的思路综合起*,整理成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在期末复习的时候,他只要认真看这份笔记,一边看一边思考,就能使每次考试的成绩都十分优异。可见,边阅读边做笔记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整理读书笔记更加能够提高阅读效率。

    一边动笔一边看书,可以延长集中精力的时间,同时可以促进思维,增强记忆力。因此,父母要教孩子边读书边记笔记,可以用线段或者符号把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也可以教孩子有选择地摘抄自己感兴趣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段落和语句;还可以摘录书本的梗概提纲、简短书评乃至心得体会,甚至在书本的空白处加上自己的批注,如“精彩的描述!”“这句话非常出色!”“这个词语用得很好!”“这里比较让人费解。”这样可以加强孩子读书时的思考深度。

    同时,要教孩子整理自己的笔记,并把作者的姓名、书名或篇名、出版的时间地点记清楚,以便日后查找。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想到了什么,不妨随时提笔把它记下*,这就是读书笔记。想的时候往往比较杂乱,比较浮泛;写下*就非有条理不可了,非切切实实不可了,所以读书笔记是督促自己认真阅读的一个好办法。”

第29种习惯  质疑

  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苏格拉底

    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培根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为什么可以如此出色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他说:“在科学的研究中,发现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难得多,意义也大。解决问题只是实验手段的问题,提出问题则需要改变思维方法,有创造能力才行。”

    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伟大发现应归功于为什么,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认为,“学问”这两个字中,第一个字“学”和第二个字“问”,意思就是一定要学着怎样去问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学问。

    古人云:“学贵多疑。”不疑不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多疑好问,通过思考解决了问题就获得了知识,就增长了学问。

    质疑就是对于各种问题都要持怀疑、好奇的态度进行思考。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思考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当感到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该怎么办”时,思维才是主动的,才能真正深入思考。两千多年前,伟大的诗人屈原曾面对长空,发出著名的《天问》,他问天地变化,问世间冷暖,这些问题促进了科学家、哲学家们深入思考,唐代柳宗元则专门写了一篇《天对》*回答。

    喜欢质疑的人总是能够取得成就的。著名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就是这样。希尔伯特是一个想像力异常丰富、善于提出问题的人。在1900年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他做了题为《数学的问题》的报告,一举提出了当时数学领域中的23个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后*被称为“希尔伯特问题”。它们的提出,有力地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为此,希尔伯特总结道:“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中止。”

    李政道先生在与中国科大少年班师生谈话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同学们在一些观念问题上有没有提出疑问?比如对牛顿软科学会不会问:我为什么要学习它?为什么它不可能是不对的呢?……你的老师讲牛顿软科学,为什么是对的呢?根据是什么?这样的年纪还没有这样的态度,将*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

    事实上,质疑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对于一切总是不经思考而继承,把自己的大脑作为装知识的篓子,这样的孩子是无法独立思考的。

    因此,父母应该注意培养孩子质疑的习惯,对孩子的质疑应该持鼓励的态度。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提出疑问是故意刁难自己;许多父母出于保护自己的自尊,竟然一口回绝了孩子的提问,甚至训斥、恐吓孩子。这其实是非常不明智的。那么,父母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培养孩子质疑的习惯呢?

    建议一:认真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

    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孩子质疑一切的习惯,就是要顺应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是孩子探究世界未知事物的心理动力。事实上,提问是孩子的天性。而且,孩子由于思维的不成熟或者某方面知识的欠缺,提出的问题在成人看*往往很可笑。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嘲笑孩子的幼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正是因为怕麻烦或其他原因,不愿意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或者敷衍了事,孩子善于质疑的好习惯就慢慢失掉了。高尔基曾经说过:“对儿童的问题,如果回答说等着吧,长大了就会懂,这等于打消了儿童的求知欲。”

    孩子能够提出问题,表明他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北宋学者程颐说过:“学者先要会疑。”意思就是,学习首先要会提出疑问。不管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多么天真幼稚,多么搞笑、不可思议,我们也要抱以鼓励的态度,保护孩子这种用心思考的精神。

    有一次在飞机上,一位妈妈与她的两个孩子一直在讨论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飞机怎样飞,飞机在飞的时候为什么“不会动”,飞机上的窗户为什么不能够打开,这么大的飞机是怎么飞上天的,为什么人不会飞,等等。对于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母亲总是耐心地回答。当然,母亲并不能准确回答每一个问题,那她就和孩子热烈地讨论着,孩子的兴趣越*越大。

    当然,父母应该区别对待孩子的问题,对于孩子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父母最好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这样,不仅解决了孩子的问题,也可防止孩子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如果父母也不好回答的,要引导孩子进一步学习知识,自己去寻求答案。

   建议二:给孩子一个准确答复。

    对于孩子的问题,父母要明确的是,一定要给孩子正确的回答,千万不能胡编乱造蒙骗孩子。一旦孩子发现父母是在糊弄他,他就再也不会有质疑的习惯了。

    卡尔·威特在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时,总是给予鼓励并耐心回答。卡尔·威特认为,再也没有比教给幼儿错误的*西更为可恶的了。因此,他在回答孩子的提问时,总是充分考虑到孩子的现有知识水平,考虑到孩子是否能够接受。

    当卡尔·威特被问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时,他总是对儿子说:“这个问题爸爸也不懂。”于是,卡尔·威特带着孩子去图书馆查资料,坚持找出问题的答案。

    事实上,父母不可能知道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对于孩子所提出的较深奥的问题,父母不知道怎么回答,或者有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不健康,或不便于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办呢?遇到这种情况,也要正确处理。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孩子看书,可以谦虚地告诉孩子:“你提的问题真好,但这个问题我也不懂,等我查完书再回答你,或者你自己查书找答案,好吗?”当然,父母最好亲自与孩子一起去找答案,这表明了父母对孩子疑问的重视,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提高了孩子提问题的兴趣。

  建议三:父母要善于问孩子。

    父母要经常性地给孩子提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从而引导孩子积极思考。孩子只有经常性地处于被提问的情境中,才会形成经常性思考的习惯,才会经常性提出自己的疑问。

    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布朗说:“我的祖父常常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总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

    每一个父母都要做一个善于向孩子提问的父母,善于提问题的父母可以给孩子一种示范,即“父母经常会提出一些问题,我也应该多提提问题”。父母们还可以与孩子比赛提问,通过竞赛的形式,提高孩子们提问的兴趣,进而养成质疑的习惯。当然,我们在向孩子提出问题时,内容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和知识范围,不能提得过难或过易,不然都会挫伤孩子思考的积极性。

    建议四:鼓励孩子通过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有一次,英国科学家亨特去公园看鹿,看着每个鹿都有漂亮的鹿角,亨特突然对鹿角发生了兴趣。他摸了摸鹿角,发现鹿角是热的。为什么鹿角是热的呢?亨特很好奇,他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鹿角里布满了血管。

    亨特想,如果将鹿角的侧外颈动脉系住一段时间,会怎么样呢?

    后*,他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一个鹿角的侧外颈动脉系住,发现鹿角顿时冷了下*,在一段时间内不再生长了。

    过了几天,鹿角又变暖了。亨特发现并不是系带松动了,而是附近的血管扩张,输送了充足的血液。于是亨特发现了侧支循环及其扩张的可能性。

    在这个发现的指引下,进而产生了外科学上的亨特氏手术法。

    与亨特相似,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瑞利也是个喜欢思考又善于动手的人。

    有一天,家里*了客人。母亲端茶出*的时候,由于碟子光滑,茶碗在上面滑动了一下,结果茶泼出*一点在碟子上。

    这件小事引起了瑞利的思考:为什么在光滑的碟子上茶碗很容易滑动,当母亲洒了点热茶在碟子上后,茶碗纹丝不动了呢?

    瑞利想:这太有意思了,我一定要弄清楚这是为什么。

    于是,瑞利进行了反复的试验和分析,最后,他得出这样的结论:茶碗和碟子表面总有一些油腻,使它们之间的摩擦减少,所以容易滑动。等洒上热茶后,油腻溶解了,摩擦加大,所以不容易滑了。

    接着,他又开始研究油在固体物摩擦中的作用,提出了润滑油减少摩擦力的理论。后*,润滑油被广泛应用,瑞利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对事物产生疑惑,再根据疑惑进行仔细观察或亲自动手做实验,在此基础上继续思考,这样就能够发现事物的真相。

    建议五:教孩子敢于标新立异。

    著名的作曲家莫扎特小时候曾师从于伟大的作曲家海顿。有一次莫扎特对海顿说:

    “老师,我能写一段曲子,您肯定弹奏不了。”

    海顿不以为然地说:“怎么可能呢?”

    莫扎特将自己写好的曲谱递给了海顿,海顿弹了一段时间后惊呼起*:

    “这是什么曲子啊?当两只手分别在钢琴两端弹奏时,怎么会有一个音符出现在键盘中间呢?看*这个曲子是无法弹奏了!”

    莫扎特却对老师说:“老师,让我试试。”

    只见莫扎特在遇到键盘中间的音符时,便俯下身体,用鼻子弹了出*。海顿对此感慨不已。

    每个孩子的思维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思维并不代表就是不对的,其实,人云亦云的人才是没有思考能力的。

    国家总督学柳斌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柳斌先生到北京光明小学去检查工作,他突然想听一堂课。在校长的安排下,他走进了一个四年级的教室,正好这个班级在学习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

    《麻雀》主要讲的是:一个猎人带着一条猎狗走在森林里,这时,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不小心从窝里掉了下*,猎狗一见,就要吃那只小麻雀。于是,猎狗匍匐着向小麻雀靠近。在这危急关头,一只老麻雀“呼”的飞了下*,它一边发出凄惨的叫声,一边用身体挡住了小麻雀。麻雀样子非常威猛,与猎狗展开了*旋。猎狗被老麻雀给吓着了,居然倒退了好几步。猎人也产生了同情心,于是把猎狗给牵走了。

    讲完课,老师问学生们:“同学们,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什么精神?”学生们都机械地回答道:“表现了伟大的母爱。”这个答案就是课文的标准答案。

    这时,有个男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我不同意这个答案!”

    老师问:“为什么?”

    男同学说:“怎么知道这只老麻雀是母麻雀呢?这篇课文我从头看到尾,没有一个地方说明它是一只母麻雀,怎么能说这是表现了母爱而不是父爱呢?”

    老师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于是表扬道:“对,你非常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应该把答案改成老麻雀表现了伟大的亲子之爱,包括母爱与父爱。”这个男孩的聪明就在于敢于质疑标准答案,敢于提出与他人不一样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说出与他人不一样的想法时,父母千万不要呵斥孩子,相反,要鼓励孩子,既使孩子提出的想法不完全正确,也要充分肯定他的这种精神,鼓励孩子提出与他人不一样的想法。

第30种习惯  自我激励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凡是自强不息者,最终都会成功。——歌德

    凡是那些成功的人,都是经过长期的计划和小心安排的。——大仲马

    当你看到有多少人跑在你前面的时候,不妨再看看又有多少人随在你的身后。——辛尼加

    1949年,一位24岁的年轻人充满自信地走进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应聘做会计工作。这位年轻人*通用应聘只是因为父亲告诉他,通用汽车公司是一家经营良好的公司,同时,父亲建议他可以去看看。于是,这位年轻人就*了。

    在面试的时候,这位年轻人的自信给面试他的助理会计检查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通用公司只有一个会计的名额,面试官告诉这个年轻人,竞争这个职位的人非常多,而且,对于一个新手*说,可能很难立即胜任这个职位的工作。但是,这个年轻人根本没有认为这是一个困难,相反,他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胜任这个职位,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善于自我激励、自我规划的人。

    正是由于年轻人具有自我激励和自我规划的能力,他被录用了!录用这位年轻人的面试官这样对秘书说:“我刚刚雇佣了一个想成为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的人!”

    这位年轻人就是罗杰·史密斯,从1981年以*,他一直担任通用汽车公司的董事长。

    罗杰在通用汽车公司的一位同事阿特·韦斯特这样评价他:“在与罗杰合作的一个月当中,他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他将*要成为通用的总裁。”

    德国人力资源开发专家斯普林格在其所著的《激励的神话》一书中写道:“强烈的自我激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著名宗教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过:“世界上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抱着希望而做成的。”事实上,正是这种高度的自我激励精神使罗杰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而且,他确实实现了他的目标。

    美国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即一个人在通过充分的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至4倍。

    1991年,一个名叫坎贝尔的女子徒步穿越非洲,不但战胜了森林和沙漠,更通过了400公里的旷地。当有人问她为什么能完成这令人难以想像的壮举时,她回答说:“因为我说过我能。”问她对谁说过这句话,她的回答是:“对自己说过。”

    圣女贞德说:“所有战斗的胜负首先在自我的心里见分晓。”确实如此,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存在着需求激励的欲望,只有激励才能激起他的激情和热情。因此,如果一个人在其他方面都具备的条件下,又善于自我激励,他的成功率就会高得多。

    对孩子而言,通过自我激励可以提高自我形象,从而使他能够有良好的表现,而良好的表现反过*又促进孩子作出自我激励。“我今天的表现真不错!”将会演变成“我的表现总是不错!”从而促进孩子不断进步。

    在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激励,教孩子通过自我激励*激发自己的潜能,一步步迈向成功。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自我激励的习惯呢?

    建议一:父母要及时激励孩子。

    一个人潜在的能量是巨大的,只要及时得到鼓励性的建议和表扬,他就有可能鼓足能量去做事。

    曾经有一位优秀的教师,他在一个学期内就把一个全校成绩最差的班级带到了全校第二名的好成绩。当有人问他是怎样教这些所谓的差生的,这位教师是这样回答的:“事实上,我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补习,我只是每天上课前对我的学生们说‘你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取得好成绩,只要你每天督促自己多做一道题,多背一个单词,多考一分。’事实上,我的学生们每天就向着这个小小的目标不断前进,一个学期下*,成绩自然就上去了。”确实如此,激励孩子其实很容易,只要适时鼓励孩子,让孩子产生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孩子的自我激励也就产生了。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尼尔斯· 玻尔的父亲为了激励儿子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良好的行为,常常给儿子提供一些有意思的激励方法。

    有一次,小玻尔帮助邻居修好了自行车,父亲专门摆了一桌“庆功宴”以示激励。

    还有一次,玻尔与父亲争论关于水的张力问题。这对于物理学家的父亲*说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但是玻尔并不服从父亲的讲解。为了激励孩子自己探索的精神,父亲与儿子达成了一项协议,即由儿子去父亲的实验室做实验,让实验的结果*说明问题。在这项协议中,父亲要求玻尔自己动手制作仪器,而玻尔则要求父亲担任仪器制作和实验的顾问。结果,玻尔的实验成功地证实了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

    玻尔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灵巧地制作各种各样的仪器,研究出其他著名科学家没有获得的成果,父亲对他的激励是非常重要的。正因为父亲的激励,玻尔学会了自我激励。

  建议二:鼓励孩子自己表扬自己。

    1972年,在墨西哥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出现了一个感人的场面:一位黑人选手在左膝盖受伤的情况下,凭着坚强的意志力跑完了全程。当他到达终点时,比赛的名次早已排满了记录板。事实上,对他*说,他跑不跑到终点,都已经没有名次了。但是,他还是坚持跑完全程。当他跑到终点的时候,一位记者问他:“什么力量让你坚持一定要跑到终点?”他回答:“我只是不断告诉自己,一定要跑完!”这种自我鼓励的精神让他赢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

    我们可以从早到晚告诉孩子我们是多么为他们骄傲,但孩子们迟早总要依靠自己内心的动力前进。有些孩子完全依赖成年人的赞许,连怎样认可自己都不知道了。帮助他们的一个简单办法是指出他们做得正确的事,然后提醒他们从内心承认自己。

    比如,孩子在做了一件错事后主动承认错误,这时,父母可以告诉他:“你这样做需要非常大的勇气,你应该对自己说:‘我做了一件正确的事,一件了不起的事’。”

    可以教孩子玩一个自己跟自己谈心的游戏:让孩子给自己起一个名字,一个爱称,并且在心里这么称呼自己。这可以是一个显赫的头衔,比如“××总统”,也可以是一个甜甜的昵称,如“小甜心”。

    告诉孩子,当他们感觉疲倦、烦躁、懒惰的时候,就对自己说话:“*吧,小机灵鬼,只剩最后一道题了,我们一起把它做完吧,我知道你一定行!”告诉孩子,当他们已经尽了自己的努力,不管最后的结果怎样,他们都应该在心里赞赏自己:“哦,××,我知道你已经做了你应该做的,而且做得不错。我知道你下次会做得更好。”

    建议三: 教孩子设定目标。

    有这样一句谚语:“一个确定的目标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只有确定了目标,才有一个奋斗的方向,才不会在执行中迷失自己。善于自我激励的人必然有自己的目标,他会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

    拿破仑就是一个梦想家,他总有自己的梦想。他率军入侵其他国家时曾经翻越阿尔卑斯山。据说在俯瞰远近山峦时,拿破仑激昂地对士兵说:“我们已经把整个欧洲踩在脚下了!”正是这种目标,使拿破仑在战争中屡战屡胜。

    ***在*山学堂读书时,就立下“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愿;***同志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可见,目标和梦想是一个人自我激励的内因。

    一名小赛车手在比赛中得了第二名,他非常兴奋地跑回家,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妈妈。他一冲进家门就叫道:“妈妈,有35辆车参加比赛,我得了第二名!”

    “这值得高兴吗?要我说——你输了!”母亲回答道。

    “妈妈,你不认为第一次就跑第二名是很了不起的事吗?而且有这么多辆车参加比赛。”他抗议着。

    “你用不着跑在任何人后面。如果别人能跑第一,你也能!”母亲严厉地说。

    这句话深深刻进了儿子的脑海。

    接下*的20年中,他称霸赛车界,成为运动史上赢得奖牌最多的赛车选手——他就是理查·派迪。

    理查·派迪的许多项纪录到今天还保持着,没人能打破。二十多年*,他一直未忘记母亲的责备——你用不着跑在任何人后面!母亲的这句话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人要不断地鼓励自我:“我是最棒的!我要做第一!”

    一般*说,孩子的目标应具有下面几个特点。

    1.具有明确性,以数量、质量或时间*表明目标。

    在孩子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父母要鼓励孩子树立自己的目标。如果孩子经常谈论他的梦想或者目标,聪明的父母不要嘲笑孩子的梦想,而是应该鼓励孩子说出*,同时引导孩子向着自己的目标去做。例如,一个8岁的孩子会说自己的目标是当个科学家,这时,父母要引导孩子把这个目标写下*,并把它当成行动的计划,去做一些能够实现目标的事情,这样才能把目标变成现实。比如,父母要教育孩子好好学习科学知识,可以让孩子在一年内学习两册科学知识读本。当然,并不一定是要树立当科学家、政治家之类的远大目标才有意义,实际上,目标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孩子的目标是什么,只要父母善于引导都是好目标。

    2.有一定难度,具有挑战性。

    父母要引导孩子树立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不要太低,也不要太高,应该是孩子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尤其要引导孩子确立他自己感兴趣的目标,比如,许多男孩喜欢玩电脑,父母可以引导孩子通过电脑*学习英语或者其他电脑程序等。

  3.目标具有系统性,不仅有大目标,而且有完成大目标的一系列小目标。

    孩子的目标往往会定得不切实际,过于遥远或者不太容易实现,这时,父母要教孩子把目标分割成小目标,鼓励孩子分阶段去实现小目标,直到实现大目标。

    事实上,在孩子制定目标的时候,不妨叫孩子把要求定得低一点,以增强取胜的信心,然后教孩子努力实现每一个小目标。例如,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可以教孩子从不及格向及格再向更高分迈进,千万不要一下子就把高分定为目标。

    建议四:鼓励孩子迈出第一步。

    凡事开头难,孩子在做事的时候往往是说的多,做的少。这时,父母要鼓励孩子迈出勇敢的第一步。不管这第一步是多么艰难,只有迈出第一步,行动才能真正开始。

    美国作家希尔博士在著作《人人都能成功》一书中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63岁的老太太菲莉皮亚夫人决定从纽约市步行到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去。两地之间的路程相当于从北京到香港的距离。

    当菲莉皮亚夫人到达迈阿密市时,记者问她是如何鼓起勇气徒步旅行的。菲莉皮亚夫人回答:“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我就是迈出一步,再迈一步,不停地迈,就到这里了。”

    正如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所说:“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于能知,乃在于能行。”坚定地迈出第一步,就有可能不断地迈出更多的步子。

    建议五:给孩子找一个学习的榜样。

    物理学家赫兹的母亲在赫兹很小的时候就把他送到了叔父那里学习。赫兹的叔父是19世纪有名的电磁学家。每天叔父在繁忙的研究工作外,总是抽半个小时对小赫兹进行教育。小赫兹从小就把叔父当成了自己心中的榜样。

    在赫兹8岁那年,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年仅37岁的叔父英年早逝了!

    出殡那天,许多著名的学者和科学家不远千里前*吊唁,甚至连国王和王后也*了。母亲拉着赫兹的手,指着长长的送殡队伍对赫兹说:“你叔叔献身科学事业,受到了全世界人们的无限敬仰,你一定要向你的叔父学习呀!”

    赫兹深深地铭记住了母亲的话。后*,赫兹拜读了叔父遗留下*的全部书籍和日记。每当遇到了挫折和困难,他总是用叔父的日记*鼓励自己。后*,赫兹真的成功了!

    榜样是学习、生活各方面的优秀典型。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总是喜欢拿自己与优秀的人相比,希望自己能够像优秀的人一样。父母可以抓住孩子的这种崇拜心理,帮孩子选择一个优秀的榜样,让孩子运用榜样*激励自己。

    建议六:教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期望。

    伦敦大学的罗勃·博哈利博士在教弱智孩子学习时说:“想一个你认识的很聪明的人,然后闭上双眼,想像你就是那个聪明人。”孩子们照做后,接下*的测试结果显示孩子们的分数都有显著提高!

    为什么会如此神奇呢?因为你如果调动了全部身心,投入到非常生动的想像中去,大脑的潜意识便分辨不出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想像。然后大脑就会按照你在想像时创造的记忆线路,自动下达行动指令,引导你走向你强烈设想的情境。风行全球的《超级学习法》说:“如果你预演想像,你的生活可以彻底改变。”

    当孩子参加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时,如重要的考试、竞赛前,或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父母要教孩子在心里暗暗地提醒自己:沉住气、别紧张,胜利一定是属于自己的。这样增强了自信心,情绪就会冷静,就能遏制冲动,避免不良情绪造成不良后果。

    孙老师的女儿孙冉考大学前的第一次模拟考试考得很不理想,孙冉心里很不好受。考完后的孙冉给妈妈打电话的时候是哭着打的,回到家后,孙冉依然挂着泪水,神色黯然。这时,孙老师对女儿说:“没事,你考得不错,你现在这个成绩上大专够了,又不是不上线,没问题。现在离高考还有两个月,只要你努力,是有可能发生奇迹的。”

    然后,孙老师让孩子做了一件自我激励的事情。他从复旦大学买了一本报考手册,手册上面印着这样几句话:“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自己选择的成功的人生!”孙老师让女儿每天早晨起*在阳台上把这几句话大声地喊三遍。第一天,女儿喊的时候声音非常小,只有她自己一个人听得见。孙老师对她说:“你这样是不行的。你这样就是不相信自己,要大声地喊,使劲地喊。”

    后*,女儿真的放开嗓子喊了,结果,女儿发现自己的心态非常好,精神抖擞。这种自我激励一直坚持到高考。结果,孙冉高考成绩比第一次模拟考试的成绩提高了100分!

    这不是奇迹,正是自我暗示的作用。

    自我暗示和激励要用正面积极的语言,比如,说“我一定成功”,而不说“我不可能失败”;说“学习对我*说很容易”,不说“学习并不难”。因为前者在你自己的大脑中种下的是成功的因子,潜意识会指挥你去“成功”;而后者种下的是失败的因子,大脑的潜意识会指挥你去给自己设置“失败”的栏杆。决不能低估消极心态的排斥力量,它能阻止人生的幸运,不让你受益。如果你相信你能读得快、记得快,你就可以那么快。能用健康的、积极的暗示*帮助你自己,也能阻止有害的、消极的暗示。

本文转载自『左岸读书_blog!』

http://dhlmtzx.edudh.net/oblog/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访问左岸读书_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