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手机依赖问题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社会功能方面的消极影响

作者:霍妮教育
手机依赖问题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社会功能方面的消极影响

文|小鱼

编辑|知文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加入手机使用的队伍。

01

新奇、丰富的手机内容吸引着小学生的目光,也使得该群体手机使用的时间增加,甚至部分小学生出现了手机依赖问题。

手机依赖问题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社会功能方面的消极影响

据相关报告表明,城市地区小学生群体存在手机依赖问题以及手机依赖倾向的比例为11%,农村地区为17%。

同时较多研究表明手机依赖问题会给小学生群体带来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功能方面的多种危害。

因此为帮助小学生群体克服手机依赖问题,学者们研究高年级小学生的手机依赖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有针对性的设计小组介入方案。

研究发现有大部分高年级小学生存在手机依赖问题。其次,结合对部分手机依赖者及其家长的访谈发现,该群体产生手机依赖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对于手机使用存在认知问题、自制力问题以及父母引导方式问题等。

并在生态系统理论、认知行为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主要从改变认知、提高自制力以及获得父母合理引导三个方面,设计并实施“克服手机依赖”小组活动。

研究发现小组工作对于改善高年级小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服务成效显著,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手机依赖问题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社会功能方面的消极影响

同时,还对此次小组介入服务进行了反思,并就高年级小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解决从多个维度提出了相应建议。

大陆未成年群体上网人数将近两个亿,对于该群体而言,手机是其上网设备的首选,且对手机的使用比例达到92.2%。

当前科技飞速进步,智能手机基本上实现了普及,几乎人手一部,越来越多的小学生群体接触到了手机等电子产品,并且当前的手机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功能。

主要有通讯、娱乐及学习功能等,手机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和乐趣,同时手机也受到了小学生群体的青睐。

02

丰富的手机内容代替了小学生群体很多现实活动,增加了其使用手机的时间和频率,也导致了部分小学生出现沉迷手机的问题。

据研究,相较于年龄偏大的青少年群体而言,高年级小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其自制力较差且好奇心理较重,相对而言更容易出现手机依赖问题。

手机依赖问题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社会功能方面的消极影响

手机依赖问题会对儿童青少年群体的成长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危害,导致个体出现手指、脖子、脊椎疼痛等生理问题,还会形成焦虑、抑郁以及认知错乱等心理问题。

此外,手机依赖还会对小学生群体的人际交往、学习成绩等带来不良影响。高年级小学生群体的手机依赖问题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其健康成长发展带来很大危害。

基于此,研究人员对高年级小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手机使用及手机依赖情况,分析手机依赖的危害以及导致高年级小学生群体产生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

并从主要影响因素入手,使用小组工作方法进行介入,以帮助该群体改善手机依赖问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手机依赖概念的界定,仍缺乏统一的看法,多数学者从医学角度、心理学角度以及社会学角度等对手机依赖的概念进行定义。

首先是在医学角度,学者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医学上的疾病症状,会对存在手机依赖行为的个体造成生理以及心理等各方面的损害。

手机依赖问题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社会功能方面的消极影响

手机依赖是一种神经疾病,手机依赖问题形成的主要根源是个体大脑海马体连接功能失常。个体长期、过度使用手机,表现为痴迷状态,对其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功能方面造成损害。

其次是在心理学角度,较多学者认为手机依赖问题属于心理疾病范畴,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导致手机依赖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

有学者将手机依赖定义为个体过度沉迷于以手机为媒介的各种活动,对手机使用产生强烈、持续的渴求感与依赖感,并对心理健康与社会功能造成危害。

03

手机依赖主要是由于个体对手机反复过度使用,进而形成的一种精神方面的依赖行为。相对而言,目前学术界对于手机依赖的此定义使用较多。

最后是在社会学角度,有少部分学者认为手机依赖属于社会现象的范围。

研究发现手机依赖者自控能力很低,并且在做其他事情时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并且会出现较多的社交矛盾。

手机依赖问题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社会功能方面的消极影响

手机依赖是个体对手机使用没有节制的一种现象。

国内学者根据研究得出,手机依赖指个体将手机用于社会交往的一种工具,并对该工具形成心理及行为的依赖,进而认为该行为是一种社会现象。

手机依赖的危害

当前,手机依赖不断向小学生等低龄群体扩展,手机依赖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多种不良影响,国内外学者就手机依赖问题的危害展开了深入研究,其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危害。

首先是在生理方面,手机依赖问题会对个体的身体产生多方面的危害,包括对眼睛、脊椎、精神等方面。个体过度使用手机会对其手指、手臂、脖子、脊椎等关 节造成伤害,出现多见的关节炎症问题。

而且长时间使用手机还会对使用者造成辐射,导致使用者出现紊乱、内分泌失调,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产生问题,从而影响到身体健康。

手机依赖问题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社会功能方面的消极影响

除此之外,青少年群体的手机依赖问题还会致使个体的睡眠质量下降,并导致长时间使用手机的青少年群体出现头疼症状。

其次是在心理方面,在当前的新媒体社会中,手机会给人们带来生活中的各种便利,但是手机依赖问题也会导致个体出现多种心理方面的问题。

还会致使手机依赖者出现焦虑、抑郁以及认知错乱等情况,以及对个体的睡眠等造成危害。

此外,青少年群体的手机依赖问题还会导致其出现孤独感与疏离感。

最后是在社会功能方面,手机依赖问题会对个体的人际交往造成影响,由于个体依赖于手机进行社会交往,会使得个体出现社交回避化,导致其出现人际交往困难,而且手机依赖还会对个体的家庭和谐造成影响,影响其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同时,在校学生群体的手机依赖问题,还会对其学习成绩造成严重影响。

手机依赖问题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社会功能方面的消极影响

此外,如果该群体长时间使用手机,则会导致存在手机依赖问题个体的注意力不集中,对其学习效率与学习状态造成负面影响,并且学生过度使用手机还会降低其阅读能力,对其学习能力造成危害。

还有研究发现存在手机依赖问题的大学生群体, 在学习上更容易出现拖延行为、倦怠以及厌学情绪。

04

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

当前,国内外学者从多个方面对儿童及青少年群体手机依赖问题的成因进行研究,总的来说,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

(1)个体因素

个体的人格特质、心理动机、情绪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等都和手机依赖问题存在较大关系。

国内外研究发现,首先在人格特质方面,相对自卑、内向、自尊程度较低的个体更容易出现手机依赖问题。

手机依赖问题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社会功能方面的消极影响

个体的性格与手机依赖问题存在密切关系,性格内向的个体出现手机依赖问题的可能性更大,其更倾向于生活在网络虚拟世界,包括网上聊天等。

此外,个体如果存在强迫行为,会引导其反复检查手机,相对容易出现手机依赖行为,还有学者研究得出个体的性格越冲动,就越容易出现手机依赖问题。

其次,个体情绪与手机依赖存在密切关系,孤独感强、情绪稳定性差的个体,为了减少孤独感,其出现手机依赖问题的可能性更大。

大学生群体的社交焦虑水平越高,出现手机依赖的可能性就越大。

(2)社会环境因素

此外,有学者指出个体疏离感也是导致个体产生手机依赖的主要原因之一,疏离感高的个体更易产生手机依赖问题。

再次,在心理动机方面,根据国外学者Walsh对儿童及青少年群体手机使用的调查显示,有85%的儿童及青少年使用手机是出于与他人进行交往的目的,且手机是该群获得自我认同感的重要工具。

手机依赖问题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社会功能方面的消极影响

抑郁也是导致青少年手机依赖的重要因素。

同时,国内学者通过对中学生群体研究调查发现,存在手机依赖问题的中学生群体对手机使用存在四种方面的心理需求,心理需求是导致中学生群体产生手机依赖问题的重要因素。

最后,在个体自制力方面,研究表明儿童及青少年群体的自制力相对于成年人群体而言较差,而且好奇心理较重,相对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问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