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linux mdadm 脚本,Linux下用mdadm实现软件RAID

实现过程

-:配置RAID1

第一步:以root用户登录系统,对磁盘进行分区。

#fdisk /dev/sdb

将设备/dev/sdb上的全部磁盘空间划分给一个主分区,建立/dev/sdb1分区,并修改分区的类型标识为fd(linux raid auto),然后对剩余的磁盘做同样的操作。创/dev/sdb1,/dev/sdc1,/dev/sdd1三个分区。

第二步:创建RAID阵列

#mdadm -Cv /dev/md0 -l1 -n2 -x1 /dev/sd{b,c,d}1

# mdadm --create --verbose /dev/md0 --level=1 --raid-devices=2 \

/dev/hda1 /dev/hdc1

小提示:-C参数为创建阵列模式。/dev/md0为阵列的设备名称。-l1为阵列模式,可以选择0,1,4,5等多种不同的阵列模式,分别对应 RAID0,RAID1,RAID4,RAID5。-n2为阵列中活动磁盘的数目,该数目加上备用磁盘的数目应该等于阵列中总的磁盘数目。-x1为阵列中备用磁盘的数目,因为我们是RAID1所以设置当前阵列中含有一块备用磁盘。/dev/sd{b,c,d}1为参与创建阵列的磁盘名称,阵列由三块磁盘组成,其中两块为镜象的活动磁盘,一块备用磁盘提供故障后的替换。

第三步:查看RAID阵列情况

创建RAID过程需要很长时间,因为磁盘要进行同步化操作,查看/proc/mdstat文件,该文件显示RAID的当前状态和同步完成所需要的时间。

#cat /proc/mdstat

系统会显示——

personalities:[raid1]

read_ahead 1024 sectors

event:1

md0:active raid1 sdb1[0] sdc1[1] sdd1[2]

18432000 blocks [2/2] [UU]

unused devices:

出现上面的提示后就表示创建的RAID1已经可以使用了。

第四步:编辑阵列的配置文件

mdadm的配置文件主要提供人们日常管理,编辑这个文件可以让RAID更好的为我们工作,当然这个步骤不是必须的。不经过编辑配置文件也可以让RAID工作。

首先扫描系统中的全部阵列

#mdadm --detail -scan

扫描结果将显示阵列的名称,模式和磁盘名称,并且列出阵列的UUID号,UUID也同时存在于阵列的每个磁盘中,缺少该号码的磁盘是不能够参与阵列的组成的。

接下来编辑阵列的配置文件/etc/mdadm.conf文件,将扫描的显示结果按照文件规定的格式修改后添加到文件的末尾。

#vi /etc/mdadm.conf

添加以下内容到mdadm.conf文件中

device /dev/sdb1 /dev/sdc1 /dev/sdd1

array /dev/md0 level=raid1 num-devices=2 uuid=2ed2ba37:d952280c:a5a9c282:a51b48da spare-group=group1

在配置文件中定义了阵列的名称和模式,还有阵列中活动磁盘的数目与名称,另外也定义了一个备用的磁盘组group1。

第五步:启动停止RAID1阵列

启动和停止RAID1阵列的命令非常简单。启动直接执行“mdadm -as /dev/md0”即可。执行mdadm -s /dev/md0将停止RAID1阵列。另外在rc.sysinit启动脚本文件中加入命令mdadm -as /dev/md0后将设置为阵列随系统启动而启动。

总结:配置RAID1的步骤相对RAID5来说不是很烦琐,不过在使用mdadm时应该注意就是不要在一块硬盘上划分多个分区,再将多个分区组成阵列,这种方式不但不能提高硬盘的访问速度,反而会降低整体系统的性能。正确的方法是将一块硬盘分成一个或多个分区,然后将多块不同硬盘的分区组成阵列。另外系统目录如/usr最好不要放在阵列中,因为一旦阵列出现问题系统将无法正常运行。

二:配置RAID 5

1.创建分区

五块SCSI磁盘分别对应/dev/sda、/dev/sdb、/dev/sdc、/dev/sdd、/dev/sde。其中第一块磁盘/dev/sda分两个区,用于安装RedHat AS 4和做交换分区,其他四块磁盘每块只分一个主分区,分别为/dev/sdb1、/dev/sdc1、/dev/sdd1、/dev/sde1,并且将分区类型指定为“fd”,这将使Linux内核能将它们识别为RAID分区,且在每次引导时自动被检测并启动。创建分区使用fdisk命令。

# fdisk /dev/sdb

进入fdisk命令行后,使用命令n创建分区,命令t改变分区类型,命令w保存分区表并退出,命令m为帮助。

2.创建RAID 5

这里使用了/dev/sdb1、/dev/sdc1、/dev/sdd1、/dev/sde1四个设备创建RAID 5,其中/dev/sde1作为备份设备,其他为活动设备。备份设备主要起备用作用,一旦某一设备损坏可以立即用备份设备替换,当然也可以不使用备份设备。命令格式如下:

# mdadm -Cv /dev/md0 -l5 -n3 -x1 -c128 /dev/sd[b,c,d,e]1

#mdadm --create --verbose /dev/md5 --level=raid5 --raid-devices=3 --chunk=32 /dev/hda3 /dev/hdb3 /dev/hdc3

parity-algorithm left-symmetric

parity-algorithm表示raid5的奇偶效验的运算法则,可用选择有:

left-symmetric left-asymmetric right-symmetric right-asymmetric

最佳性能的是:left-symmetric

命令中各参数分别表示如下作用:“-C”指创建一个新的阵列;“/dev/md0”表示阵列设备名称;“-l5”表示设置阵列模式,可以选择0、1、4、 5、6,它们分别对应于RAID0、RAID1、RAID4、RAID5、RAID6,这里设为RAID5模式;“-n3”指设置阵列中活动设备的数目,该数目加上备用设备的数目应等于阵列中的总设备数; “-x1”设置阵列中备份设备的数目,当前阵列中含有1个备份设备;“-c128”指设置块的尺寸为128KB,缺省为64KB;“/dev/sd[b, c,d,e]1”指当前阵列中包含的所有设备标识符,也可以分开来写,中间用空格分开,其中最后一个为备份设备。

3.查看阵列状态

当创建一个新阵列或者阵列重构时,设备需要进行同步操作,这一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可以通过查看/proc/mdstat文件,来显示阵列的当前状态以及同步进度、所需时间等。

# more /proc/mdstat

Personalities : [raid5]

md0 : active raid5 sdd1[3] sde1[4] sdc1[1] sdb1[0]

75469842 blocks level 5, 128k chunk, algorithm 2 [3/2] [UU_]

[>....................] recovery = 4.3% (1622601/37734912) finish=1.0min speed=15146K/sec

unused devices:

当新建或重构完成后,再次查看/proc/mdstat文件:

# more /proc/mdstat

Personalities : [raid5]

md0 : active raid5 sdd1[2] sde1[3] sdc1[1] sdb1[0]

75469842 blocks level 5, 128k chunk, algorithm 2 [3/3] [UUU]

unused devices:

linux mdadm 脚本,Linux下用mdadm实现软件RA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