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mimo雷达信号处理_MIMO概要:发展历程与技术内涵

mimo雷达信号处理_MIMO概要:发展历程与技术内涵

MIMO(多输入多输出)的发展历程与技术内涵可以简要概括为下图。

mimo雷达信号处理_MIMO概要:发展历程与技术内涵

MIMO 发展概要

MIMO是来自

阵列信号处理

通信信号处理

的贡献。

相控阵、自适应天线、智能天线,其原理属于阵列信号处理,最本质的技术特征是“

波束形成

”。

相控阵

原来用于雷达,概念出现在上世纪30年代,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了实际系统。

自适应天线

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是高速发展时期,主要考虑应用于抗干扰系统;后来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中获得应用,扩展为“

智能天线

”。

多天线

接收分集

在上世纪50年代就得到了足够的研究,选择分集、等增益分集和最大比分集的理论和方法在那个年代就已经形成。

1998年提出了在发射端采用多天线进行

发射分集

,随后

空时编码

迅速发展,把传统的

空间分集

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过去都设法避免和对抗多径衰落,而现在有了利用多径的技术。1996年、1998年这段时间,提出了分层空时结构,也就是分层空时码,利用多径环境形成多个独立的空间信道,实现并行数据的传输,这就是

空间复用

空间分集和空间复用构成了早期MIMO系统的基本技术内涵。

另一种抗衰落技术,叫

自适应均衡

,它是在接收端实现,在1971年和1972年,将判决反馈均衡DFE的反馈部分放在了发射端,形成了

预编码

的概念。

2001年到2004年这段时间,预编码被用于多天线系统,逐步形成了MIMO预编码技术。预编码可以作为实现空间复用的一个手段,也可以用来增强空间分集,同时还是干扰管理的重要技术。

在5G的研究中,MIMO发展为

大规模MIMO

,传统阵列信号处理中的波束形成被引入进来,以实现波束空分和移动跟踪,这个想法和第三代移动通信时期智能天线的想法是相同的,只不过在3G时代只考虑方位也就是平面上的波束形成,而在5G大规模MIMO中,考虑了3维空间也就是3D信道,是方位角和俯仰角两个维度上的波束形成。

最初考虑的MIMO都是每个天线分别连接一个射频前端,这样当天线数目很多时,需要的射频前端就很多。2001年,提出了

空间调制

的概念,它使用的天线数目可以很多,但使用的射频前端可以很少。

最近几年,由波束形成和预编码结合的“

混合波束形成

”或者“

混合预编码

”,成了5G毫米波通信的一个研究热点。

上面这些,就构成了当前MIMO系统的技术内涵。

不过,有一个容易引起混淆的说法:有些文献在说到“空间复用”和“预编码”时,也把他们称作“beamforming”(波束形成),但事实上并不是阵列信号处理中所说的波束形成。空间复用和预编码并不涉及物理波束的概念,它们只是与波束形成在数学表示上看起来很相似而已。

MIMO新的发展和应用有: MIMO雷达-通信

,包括雷达与通信的共存、雷达与通信的合一;

MIMO太赫兹通信

,类似毫米波通信,波束形成会扮演重要角色;

MIMO可见光通信

,例如LED阵列等。

本文原载:“临菲信息技术港”微信公众号;

扩展讲解视频:临菲学堂公开课“技术关联与5G应用——相控阵、自适应天线、智能天线和MIMO”,https://edu.lynchpi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