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学了很久,你知道“引导”和“教练”的深入连接和迥然不同吗?

作者:克克谈管理

“引导是对一群人的教练,教练是对一个人的引导”这是克克对二者的关系的一句话说明!

既了解引导又了解教练的同学,不免会心生疑问,这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又像又不像,如何避免学习上的困扰,又能彼此借力,事半功倍的学习和精进呢?

接下来,我们先抛开团队教练不谈,以个人教练和团队引导来做个比较说明。

学了很久,你知道“引导”和“教练”的深入连接和迥然不同吗?

四大共通之处

第一点:二者四大共通之处

  1. 假设和信念:二者都相信对方底层的意愿和动力,并据此调动和激发。并假设对方具有解决其问题能力和智慧。
  2. 目的性:都可以进行基于目的目标为前提的对话,也可以进行目的不明的对话探索。对话内容可以针对过往、未来以及当下关注的议题进行对话或解决。
  3. 工作方式:二者都采取中立的立场来带领对方进行探索,解决其自己的问题,找到答案,助去自助,而不是给予解决方案,更不是强加指导和命令。
  4. 提问和聆听:技巧上,二者都会以强有力的问题以及聆听,借以发现和探寻、同理深入、连接生发。这需要高超的提问和聆听,以及临场的应变。
学了很久,你知道“引导”和“教练”的深入连接和迥然不同吗?

第二点:二者九大不同之处

1.关注对象

  • 教练:主要针对个体,有时会有几个人的小团队,但也是以个体为焦点来进行工作。
  • 引导:完全针对群体,少则4-5人,多则几百以上。取决于议题的深度和目的。

2.时间周期

  • 教练:典型的专业教练周期是6个月,可能是6-12次的面对面或者是电话的教练沟通。前面重在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
  • 引导:常规来讲现场引导时间为1-3天,取决于议题的复杂和深入程度,以及产出颗粒度的要求。有些大的议题,比如完整的战略引导,可能要经过3-5次的工作坊才能有效完成,这样的跨度可能要2-3个月。
学了很久,你知道“引导”和“教练”的深入连接和迥然不同吗?

议题焦点不同

3.核心议题

  • 教练:针对个体的工作、情感、自我发展等相关议题,总体偏“人”一些。
  • 引导:针对团队的目标、问题解决、流程、机制等等,但也会涉及到团队融合、冲突解决、信心激发等议题。总体来讲偏“事”一些。

4.对话方式

  • 教练:比较灵活,面对面最好,电话或者网络也有其特有的优势
  • 引导:因为涉及到多人彼此之间思维、情感的互动、碰撞和有效生发,面对面是最好的方式。当然,如果议题简单,而且人数较少,网络也可以支持。

5.关系建构

  • 教练:教练的关系处理往往与客户要深度连接、构建信任。
  • 引导:

1) 引导者与客户关系的处理上比较复杂,往往客户是“一组人”,涉及到联系人、决策人、利益相关者。

2) 复杂的引导甚至需要事前访谈十几个相关方,在沟通当中建立专业感、中立感以及信任感,以利于工作坊的展开。

3) 工作坊的开启阶段,是引导者在场上与参与者建立信任的关键时期,需要很好地把握。

学了很久,你知道“引导”和“教练”的深入连接和迥然不同吗?

关系是基础

6.过程展开

  • 教练:教练的核心是以有力量的发问来激发过程的。“冲浪”是指,教练是贴着对方的话题和感受来展开对话,而不是按照自己预设的问题和路劲展开对话。
  • 引导:往往是进行充分的流程、焦点问题和对话工具,按照预定的日程和流程展开。但实际上,很少有任何一场有效的引导是100%按照预设的流程来进行的,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根据实际的现场动态,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来达成或者超出预期目的的。甚至,在过程之中,也可能与客户沟通,在目的目标和产出上做出必要的调整,以取得最好的临场效果。

7.提问方式

  • 教练:教练的提问是生发式的。“生发”是指有力量的问题,好的回应都是现场生成的,但又是连续的。
  • 引导:引导的提问分为两种,一种是预先设计并验证过的焦点问题,用以引导每一个环节对话的,当然也需要临场做必要的调整。另一种是实际引导当中的临场提问,用以激发探寻、对话、连接、生发,以取得对于焦点问题更好的回答。
学了很久,你知道“引导”和“教练”的深入连接和迥然不同吗?

聆听提问为主

8.聆听区分

  • 教练:有两种聆听,教练和客户的彼此聆听,以及激发客户聆听自己。
  • 引导:有四种聆听,引导者和参与者之间的彼此聆听,更加重要的是参与者的彼此聆听,议题的整体性聆听,以及参与者对于自己的聆听和反思。当然这些聆听都是在引导的支持下完成的。

9.场域氛围

  • 教练:空间场地要求并不高,特别取决于客户,只要客户觉得舒适、安全即可。
  • 引导:引导对于场域空间的要求很高。
学了很久,你知道“引导”和“教练”的深入连接和迥然不同吗?

场域氛围

1) 体感舒适:由于“一众人马”要在同一空间高能量地进行长时间的研讨,所以在空间的面积、光线、空气等的选择上要求比较高。

2) 氛围营造:要在激发好奇、参与、连接、开放、信任的角度做特别的设计和布置,以符合一些特别的议题。比如关于创新的议题,现场要有灵动、激发、愿景感;关于团队融合的议题,现场要有放松、融入、连接感。

3) 适合流程:特别是对于引导过程和产出有更加透明、全局的要求,需要不断回顾反复思考的议题,现场需要有大面积的空白墙面,或者布置大量的大型“蜂窝纸板、软木钉板、黏贴墙”,以保证流程的有效展开。如果是以对话沟通软性目的为主,那么现场的空间打造就相对灵活一些。

学了很久,你知道“引导”和“教练”的深入连接和迥然不同吗?

教练和引导的九大不同

第三点:引导对一群人的教练,教练是对一个人的引导

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把一个团体当成一个人来看待,那么二者的关系会变得更加有意思。

1、引导是对一群人的教练

当把一群人当做整体的一个人时候,就相当于教练在和一个人进行对话。基于目的目标,运用提问和聆听进行引导。

但由于这“一个人”的大脑中有着很多并行的、冲突、隐藏的想法和情绪,需要运用必要的流程带领他们以统一的节奏往前行进,所以对于流程和大的焦点问题的设计需要更加用心,对于能够激发“一个大脑”中的不同“思维”进行交流、碰撞、生发需要特别的对话工具来辅助发生。

学了很久,你知道“引导”和“教练”的深入连接和迥然不同吗?

一个团队整体来看就是一个人

2、教练是对一个人的引导

当教练面对一个人时,有效的引导技巧也基本够用啦。与客户共同构建目标和目的、探寻现状、寻找解决方案、并激发其做出决定、推动第一步行动发生,这就是基于GROW模型来进行的对话。

GROW模型就相当于引导中的流程,只不过在一对一的教练之中,模型和流程是隐性的,显性看到的是提问、聆听、同理移情,以及更加感性的部分。

总结下来,一个好的引导者,做一些基础的训练和学习,可以做个基本的教练。但一个好的教练要学习引导,则相对来讲路径会长一些。当然,引导者要做特别深入的教练,也需要更多的学习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