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平民教育的拓荒者|陶行知诞辰130周年

作者:Beiqing.com

今年10月18日是陶行志诞辰130周年。

尽管有种种种迹象,陶行志的名声依然在世上,从未被遗忘:他作为教育家的成就和贡献享誉全球,他创办的小庄师范和重庆育才学校还活着,他的著作至今已出版,百多个版本,光是他的《中国教育改革》一书, 在过去的20年里,已经出版了十几个版本,被公认为中国教育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中国平民教育的拓荒者|陶行知诞辰130周年

陶行志木雕。(美健鹰/雕刻)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陶行志曾经清晰的脸庞正在逐渐模糊,渐渐淡成淡淡的痕迹。他的思想已经沦为"乡村教育"和"平民教育"的专有名词,但现在除了教育研究者在专业著作中反复咀嚼之外,他真正的核心几乎听不到。人气爆,只有少数名人轶事等传闻,在脑海中不时出现鸡汤阅读。

其中最流行的,当"四糖"的故事。在故事中,当校长的陶行志有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个男孩试图用砖头打同学,于是他拦住了他,叫他放学后去校长的房间。放学后,陶行志来到校长室,看到男孩一直在校长室门口等着训练。但见面时,陶行志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对他说:"这糖是准时来这里的奖励,我迟到了。当男孩起了疑心时,陶行智拿出第二颗糖放在手里,对他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对你的奖励,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马上就停了下来,这说明你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男孩的眼睛睁得很大,不想递第三颗糖果,陶行志对他说:"我调查过了,你想用砖头打男孩,因为他欺负女孩。这说明你有正义感,有勇气与坏人作斗争,所以你应该得到奖励。男孩感动得热泪盈眶地说:"陶校长,你打了我两次,我知道我错了,不应该打他们的同学......"陶行智却递上第四颗糖果,说道:"因为你能正确理解自己的错误,所以我奖励你第四颗糖果。我的糖没了,谈话应该结束了。"

这个故事是如此动人,以至于它经常出现在不同的教育书籍和鸡汤书籍中,并被一些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引用为经典例子。但这个故事最传奇的事情是,它不是真的。据研究员张创刚在《陶行志》"四片糖"教育故事中介绍,故事出现的时间并不早于2000年,真正的来源是1999年播出的八集电视剧《陶行志》中的一个情节。

中国平民教育的拓荒者|陶行知诞辰130周年

陶行志送书给育才的孩子们。

这些貌似合理的陶行志故事流传开来,即便是在陶行智教育模式的形象中,也让真正的陶行之和今天的人渐渐渐渐离去,他以前的真谛教义,却鲜为人知。他的形象也被框定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却忽略了他专注于教育的意图,这一直是他所期待的社会改革和进步,特别是农村社会的改善,这是公众非常感兴趣的。这一点,任何看过陶行志的人,哪怕是第一次见面,都能深深感受到陶行志以教育为手段,转变社会各界的热情。

1926年12月,一位名叫白薇的年轻学生怀着钦佩的心情来到陶行志,因为他在月刊《乡村教育丛书》上看到了一篇关于陶行志创办农村教育的报道。在南京和平门外的延子吉村小学,他遇到了这位全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并表示希望加入他们。陶行志的回答是:

"太好了,你来了,我们欢迎你,我们试试这所学校,努力改变中国的道路。

"说话又笑,穿着蓝色丝绸长袍,黑色的马,围着皮脖子,头上戴着帽子,拿着一根文明的棍子,那副金边眼镜,特别显明了他的荣誉。虽然不是西装革履,还是不脱大学教授的头,"这是白对陶行志的第一印象,但也让他产生了怀疑:"这个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回来的绅士教授,居然可以放下架子,到农村办一所学校改造农村?但三个月后,在3月15日的开幕式上,白先生又见到了陶行志,但他已经穿着朴素的衣服,穿着草鞋,在牛吧旁边摆放了几张八美分的桌子,招待客人,吃着青豆腐。他借了地方,"三草屋,东边先住主人,中间放农具和杂物,会在客厅里吃饭,西头绑着一头大水牛,堆满了牛粪,陶先生借来住的第一头牛大哥。长袍、文明棍、金杯拼凑在一起的高贵线头,却用绅士的高薪支付了必要的衣着,脚上穿草鞋,和村民吃的是同一种农村人,才是文职教师和社会改革家的本色。

"他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家或事物的发起者,他经常喜欢用自己的行动来引导别人。改造社会的宏伟意志是愿意的理想,最终必须转化为脚踏实地耕种的田地。通过改造社会,他推动了农村教育和平民教育,凭借自己的身体实践,深深扎根于最基本的社会,那就是他的学校,他的学生,永远是那些最朴素、最普通的农业工人和孩子。

或许正因为这个原因,陶行志今天的声誉,完全无法与蔡元培、张伯辉、梅伟——后者是中国最著名的高等院校校长,生活在学术界,自己的声誉,他们的学生都是通过大量的选拔,其中最好的,这些学生毕业后还是高位的, 或职业成功,站在社会金字塔的顶端。当那些社会人才由莹莹的教育培养,用他们的名气和地位来尊崇同一名誉的校长,陶行志的学生,而只是最普通的工农,他们的悼念和赞美并没有冠冕堂皇的修辞,那些简单而真诚的语言却不是一系列报纸愿意出版的。

这就是莹莹教育与平民教育最大的区别:是教人做人,还是教人做好人?

陶行志的答案是做你自己。这段话对很多人来说很熟悉,却如此受欢迎,以至于很少有人知道它来自陶行志的《自力更生之歌》:

"放下自己的汗水,

吃自己的食物。

他们自己的生意,

自己动手;

由人,由天空,由祖先,

不是一个好人!"

中国平民教育的拓荒者|陶行知诞辰130周年

陶行志在前往美国的途中与同学们在邮轮甲板上合影,前排向陶行志。

少年即将旅行。

1914年8月15日,一艘名为"中国"的游轮从上海招商局的码头启航前往美国。船上近100名中国学生对即将到来的新大陆充满了渴望。其中一位国际学生形容这次航行,"船越来越远,乘客和护卫人员纷纷拿出雪白的毛巾互相挥手,上百条雪白的手巾像上百面小旗在空中飘扬,多么美丽啊!"

对于这些年轻的留学生来说,船上的生活也充满了幸福。"一日六餐:三餐三点,我们一百多人吃胖,有点像小猪......让我们先吃汤,然后再吃混合汤。吃鱼和虾。吃猪排和牛排。吃国鸡,吃野鸡。我吃了蛋糕和冰淇淋。我喝了茶和咖啡。除了丰盛的饮食,船上的娱乐活动也让这些年轻的中国少年玩得很辛苦,"白天在板上可以扔绳环,扔圆板。晚上,弹钢琴唱歌,真的很热闹。

但在喧嚣中,一名24岁的男子独自走在船上的机器之间。他记得教科书提到船只是由蒸汽驱动的,所以他想看看船只旅行的机制。但当他走到负责向机器之间的蒸汽机供应燃水燃料的消防室门口时,他看到了一个他永远不会忘记的场景:

"几个像天津鸭这样赤裸胸的活人在那里烤,烤了一具黑油!"身体,脸,手和他们燃烧的煤一样黑!这是我第一次与消防员见面时得到的印象,它就像刻在我心里的硝基水。我明白了,乘着长风破浪,代价就是火的泪血!"

这个少年就是陶行志。

"我是中国平民。

1891年10月18日,陶行志出生于安徽省陆仙县一个贫困的读者家庭。虽然他的童年充满了艰辛,但他总是为可怜的孩子感到骄傲。多年后,主持人孙明勋在广西桂林的一次演讲中对听众说:"陶先生在中国安徽省的农村,一个富裕的农民之家长大。陶行志立即纠正了他的说法:

"我对孙先生的介绍非常满意。但是我强调,我的房子里只有两英亩的土地 - 当我年轻的时候,它每天都在下降,而不是一个富有的农民。"

十几岁时,陶行志经常和父亲一起采摘蔬菜到城里卖,帮妈妈做家务。因为手脚勤奋、聪明、善于学习,所以要得到崇阴学校校长唐金贤的赞赏,就让它免费阅读吧。在上学的路上,他曾经是穷人。在多年后写给年轻一代李楚才的一本书《破晓》的序言中,他还特别提到他"在我十八岁的时候,在苏州,我和表弟一天都脱了衣服"。也就是这一年,他再次被唐金贤推荐,考入金陵汇高等专科学校。

中国平民教育的拓荒者|陶行知诞辰130周年

徐国璋,陶行志,十几岁时喜欢去的地方。

1910年,金陵回纸学院更名为金陵大学。作为当时中国最负盛名的高等学府,金陵大学不仅才华横溢,其文凭也得到美国的认可,毕业生持有此文凭,可以不经考试,直接进入相应的国外大学科研院所作进一步学习。1914年,陶某毕业于金陵大学,获得伊利诺伊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1915年秋,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开始学习人体学,1917年9月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专职教员,后任东南大学教授,教育与教育系主任。

中国平民教育的拓荒者|陶行知诞辰130周年

金陵大学陶行志。

如果按照这条路发展,陶行志可以像民国时代学术界的精英一样,走上一条通往社会上层阶级的道路。然而,1922年2月,陶行志被任命为中国教育提高会理事长,1923年5月参加了中国公民教育促进会的成立,同年7月辞去东南大学教职,从此将兴趣和精力转向更直接的社会活动,以促进平民教育和农村教育, 试图通过人民教育来传播他对国家的热爱,他称之为"中国人的性,平民"。今年11月13日,在前往武汉的途中,陶行志的心中准备投身于平民教育。在给妹妹的一封信中,他描述了自己从一张桌子到另一张桌子的转变:

"志航最近买了一件棉絮,一条棉裤,一顶西瓜皮帽子,戴在身上,戴在头顶上,感觉完全是中国人,感觉和一般人很像。我是一个中国平民。无助的十几年学校生活,渐渐把我推向了外国贵族的方向。学校生活对于我的修炼来说当然有不可磨灭的好处,但这种外国高贵的作风,却是一个很大的劣势。幸运的是,我的中国本性、平民本性非常丰富,我的同事说我是一个"最中国化"的学生。经过一番启蒙,我就像黄河折断了河岸,跑回了中国平民身边。"

陶行智说,"平民性爱"主要指的不是着装风格,而是指社会平等,用教育在普及百姓中构建一个顺畅的社会流动的环境,用他的话说,就是"用全线教育,创造一个紧密相连的社会"。

在推进平民教育的过程中,陶行志越来越意识到农村教育对社会转型和社会平等的关键意义,意识到十分之九的人生活在农村,平民教育是"一场向农村的运动",即"到处读书,人人理性",创造了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并最终"通过统一教育促进统一国家"(《平民教育导论》,1924年)。他非常激动,提出"我们的新使命是招募一百万同事,创建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村庄"。他认为,农村教育不是教农民跑到城市,而是要改变农村生活,发展科学和农业经济,造福农民,让普通农民有尊严地像其他人一样生活,把无数新村子联合成一个新的国家。

陶行志一生最引以为傲、最充实、最能体现他的教育思想的小庄实验村师范学校,始建于1927年(1928年改名为小庄学校),1930年被蒋介石夺取,陶行志本人被通缉。1932年,小庄学校再次被查封,直到1951年才重新开放。1931年被蒋介石逮捕期间,他以莎士比亚戏剧的名义写了《一部历史戏剧的开场》,抗议蒋介石的轻率:

老子也被杀了,这一天懒得不敢动。谁要大胆的举动,我就破他就是反动!"

中国平民教育的拓荒者|陶行知诞辰130周年

陶行志(右一)和胡石(右三)。

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开始有明显的激进社会思想,胡朔的品味和思想倾向开始出现明显不同。陶行志和胡世通都来自安徽,都曾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1927年,胡适为上海市青年会写了一篇题为《黄金崇拜》的文章,其中胡石赞同吴志轩的"黄金崇拜"信条:

"首先,你必须自己挣钱。

第二,不要抢别人的饭。

第三,要想办法打开生育之路,让别人有机会賺取食物。"

胡石的"金崇拜"当然不是鼓励贪婪,而是要提倡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办职业学校,让人民有谋生之道。但这篇文章却表现出对底层被困和极度贫困者的蔑视和漠不关心,展现了一种脱离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精英领袖:"一个老妇人,背着竹镐,拿着铁镐,每天去捡垃圾堆,找半个垃圾堆不烧煤球, 一寸脏兮兮的破布。因此,胡石断言:

"这种人连半个未烧焦的煤球都放不下,还有什么能有'道德'、'牺牲'、'干净'、'无路可逃'呢?"

陶行志写了一封信来反驳胡石:

"这位老妇人很体面。她可以使用废物。她的能力很小,只能救出半个不烧煤球,救一半不烧煤球。你有能力拯救一半的国家而不侵略,你必须拯救这一半的国家而不侵略啊!"

他还用一种语气对胡适说道:"如果胡世志先生真的成为神的'金拜',那么富豪陶志航听到'请进来'肯定是有福的,没有钱的陶志航会尝到'不在家'的味道。

陶行志在信中也提到了自己"黄金崇拜"反对的观点:"自我崇拜"。人们真正应该"崇拜"的不是金钱,而是自己动手的能力。他在1931年的童歌"儿童工作之歌"中写道:

"我是一个小工人,

我有两只手。

我想创造一个"富裕的社会",

不要创造"富人"。

中国平民教育的拓荒者|陶行知诞辰130周年

宋庆龄的题目是《万物大师的餐桌》。

"我吃了一碗老沈的面条"

创造"富家",而不是创造"富家",陶简明扼要的表述,准确地指出了贫富社会鸿沟的深远原因:正是因为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富家"手中,用一双手多合一创造劳动群众的社会财富, 但不能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对穷人的强烈、真诚、发自内心的同情,对强国帝国主义侵略的欺凌的不满,是陶行志一生的态度,一直没有改变。这也是他与鼓吹"为穷人说话"的马克思主义者产生情感共鸣的最重要原因。

1936年秋,陶行智访问了伦敦。10月23日,他特别访问了伦敦的赫加特公墓,向马克思的坟墓致敬。之后,他又四次参观了马克思的坟墓。他的朋友李新会回忆起陶行志崇拜马克思墓葬的场景,他们坐地铁走了很多路去海格特陵园,陶行志特别对李新辉说:"马克思的墓碑很难找到,好在我过去和吴玉章先生一起来,现在是老马要知道路。"

中国平民教育的拓荒者|陶行知诞辰130周年

陶行志年轻时。

他们"走过许多好坟墓,找到一个小广场",陶行志给他看了马克思和他的家人以及他忠心耿耿的女仆海伦的坟墓,对他说:

"他的坟墓代表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利益的斗争中生活,死后与他们同床共枕的意义。

还有一次,他还写了一首油诗,表达了他对这位共产党创始人的崇敬和感情:

"光芒无时无刻不在闪耀,

宏观理论唤醒了世界。

'24748',

小坟墓很棒。"

陶行志和中共在关心广大人民爱国事业方面有着共同的感受和语言。与他一起参观马克思墓的吴玉章说,陶行志的评价是众所周知的:陶行志的立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因为他的思想是知识分子"站在人民群众中间,为人民群众服务,做'群众中的人民',而不是站在群众的头上, "成为人民的思想",他的教育不是为师父小姐,为群众,是解放群众的"革命教育"。

"解放群众"的"革命教育",对陶行志来说,不是一种咄咄逼人的理论,而是要实事求是,是要扎根于人民,一点一点地感受平民生活,真正感受到什么是"贫困"的本质。在1925年的一首诗中,陶行志描述了一个贫困家庭的困境:

"可怜的儿孙后代,睡觉抢被子,吃饭打锅,姐姐娶了其他姐姐,哥哥结婚了其他兄弟。

从表面上看,这首儿歌只是几幅穷人的白色素描,但背后却是陶行志对贫困的深入思考。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口过剩不仅会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而且会给整体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沉重压力。陶行志在《走出中华民族的出路,走出中国教育的路》一文中,以一位拥有30亩土地的自营农民为例,指出了生育对家庭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影响:

"如果他有两个孩子,他很富裕,孩子也可以接受小学教育;如果你有三个孩子,我们一起成为文盲,不知道什么是科学,连小学都进不去;如果我们有四个孩子,我们不得不穿旧衣服,冬天很难避免结冰,雨水房漏水只是洗雨浴,疾病不能看医生;如果一个,一起五个孩子,我们一起去饥饿监狱。他说,去饥饿监狱,他受上帝的怜悯。"

人口数量和质量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之间的矛盾是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贫困在社会中也有更深层次、更难以察觉的结构性因素。貧窮還可能強加蒙眼的法律,使人很容易將赤裸裸的極端貧窮視為貧窮的唯一標準,而沒有注意到那些看似擁有食物,衣服和工作的人實際上承受著巨大的貧窮壓力 - 他們隱藏在貧窮中,但在紅酒和綠燈熙熙攘攘的城市的黑暗中, 所以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中国平民教育的拓荒者|陶行知诞辰130周年

《陶行志编年史》,王文玲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

陶行志本人也被脱贫法蒙蔽了双眼。1930年的一个下午,他去上海新艾伦剧院看戏。饿了,所以趁着剩下的十分钟去门口,找个面条摊在碗底下吃。"煮了十四个铜板,只煮了五分钟,这相当经济。现场还剩下五分钟,于是陶行智与摊贩们聊了聊,趁机询问摊位的经营情况。了解到"小贩姓沈,整套电器价值18元,材料成本二元计算,每月考房便条会捐二元,每月可赚30元。

听完老沈算账后,陶行志对他说:"你的钱比村里的老师好一点。"不想老沈却回答说:"苦涩,每天晚上四点钟回家,早上7点出来买材料,准备卖一天的面条饺子。否则,家庭将无法生活。"

听完这些话,陶行志只是仔细看了看老沈的脸,发现他"脸黄瘦了,确实是太辛苦的结果"。十四个铜盘一碗面条,虽然是平民午餐,但却是另一个平民健康换来的。像许多人一样,他只看到像老沈这样的城市贫民似乎有生计和比较可观的收入,却没有看到这个收入不仅仅是为了养活他一个人,而是为了养家糊口,这个可观的收入平均到每个家庭成员的头上,都会捉襟见肘;这一切都是为了透支你的健康和生活 - 所谓的"贫困",不仅仅是物质匮乏,还有劳动和收入之间的严重不平等。

无限情感的陶行志写了一首诗,讲述了他与小贩老沈的不寻常和不寻常的经历:

"新艾伦门前的一个碗,

它花了十四个小铜板。

供应商的名字是老沈,

做你自己的家伙和老板。

我一个月可以赚三十元。

教师最好设置摊位。

他说,'苦涩,

每晚只睡三点钟;

为了多睡一会儿,

谁的孩子被冻得饿死了?'

从他的脑底看他,

一株干燥的植物为秋风奠定了基础。

我知道价格,

不是铜,而是血!"

当陶行志想把这首诗送给老沈时,他发现自己迷路了。

中国平民教育的拓荒者|陶行知诞辰130周年

陶行志手抄本。

"创建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村庄"

改变中国人民贫困的面貌,在陶行志看来,加强国民教育,特别是提高平民教育水平,是最重要的手段。教育不仅使人们获得知识,而且使工人能够实现他在社会中的价值,使人们意识到他作为一个国家人民的义务和权利。早在1914年陶行智在金陵大学学习时,他就明确表达了用教育改造社会的理念:

"人民是贫穷的,没有受过教育的,富有的;自由是平等的,人民站起来,名字清晰。要同心同德,在教育中发展;"

民间教育在20世纪20年代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陶行智当时负责中国教育提高会的工作,在工作中有自己的观察、经验和思考,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生命教育"理论。他接受过西方教育和社会科学的正式培训,但他最初的想法来自他的社会经验和实践。

1924年春,他和后来创办小庄学校的赵书友教授参观了南京郊区的燕子寺国立学校,并多次将其视为他理想的学校,并写下了"半年历史的燕子吉国立学校,一所钱少的生活学校"。在陶行志看来,国立学校的使命,不仅是教和传授知识,更是改造周围的小环境。他对农村教育的社会使命的理解非常微观,目标"小",与村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那里的小学校长和教师扮演的角色类似于助理村长或村长秘书,有点像法国大革命后形成的现代西方农村教育体系。首先,他对燕子校长丁超先生的评价是:"他有事实的理想,有事实的理想。他在一切事情上都以身作则。他是老师的领袖,学生的领袖,逐渐成为社会的领袖。"校长经常手里拿着锤子和扫帚,不断修理、打扫卫生,鼓励师生各司其是,改善学校环境。比如,学校建在关帝庙里,丁校长带领同学们洗了雕像,散落了一些雕像搬到隔壁的寺庙,清理了一间明亮干净的教室。

中国平民教育的拓荒者|陶行知诞辰130周年

小庄学时期的陶行志。

至关重要的是,丁校长还带领学生改善学校周围和整个村庄的环境,不仅在学校附近,而且在周围的群山中种植树木,清理村庄山坡上的垃圾。村民们一把票转回来,他就把它扫了回来。然后邻居们渐渐站出来指责垃圾收拾者,燕子从现在开始清理它。学校务实经济,没有便秘和杂工,卫生和制茶在师生之间共享,省钱,可以在更重要的地方使用。村民务实体贴的态度也帮助学校赢得了当地乡绅和公众的信任和支持。陶行智还特别提到,就是农村小学老师的夫妻合作。他认为,丁校长能把工作做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得到了妻子的帮助,而身为教师的妻子,帮助学校招收更多更好的女学生,促进村里社会的改善:"她在这里服务,有一半的义务性。他们组织的节俭家庭也是农村家庭的榜样。他甚至建议"未来的乡村学校最好由一对夫妇经营。如果男普通生和女普通学生结婚,共同承担一个小村庄的改造,也是人生的极大乐趣,是国家的主图。

作为夫妻共同组织乡村小学的成功范例,陶行志于1924年写了一首著名的《乡村灵魂之歌》,由赵元仁先生作曲,并广为流传。"村里灵魂"的表述表明,Sir先生对农村小学作用的理解不仅限于教书知识,而是具有社会提升的意义:

"男学生,女学生,已婚,先生,在哪里当绅士?东村或西村。去老村子,一起建新村。老村魂,新村魂,一对夫妇的灵魂。"

后来,由于小庄学校的一些学生结婚并共同创立了工程组——小庄学校模式的改变和提升,陶行志也写了一首祝贺诗,上面写着:

"寺庙的小活佛,

事情太忙了,不能吃。

幸运的是,他们俩都来了,

这个负担被两个男人挑走了。"

中国平民教育的拓荒者|陶行知诞辰130周年

电视剧《陶行志》(2011)。

毕业于金陵大学并在美国学习的陶行智是一名"外国学生",但对留在国外并不迷信。他觉得,留学生统治国家,粗心大意的言辞容易从现实中走出来,就像邀请乡下人吃西餐:"乡下人,吃大菜,刀子如筷子。哦,我的上帝!舌头伸向一大块。"他的教育思想经常被称为'人生就是教育'或'社会就是学校',他关于它的理论陈述并不总是很清楚,但他的榜样给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与小庄学校关系密切的南京和平门小学,村里有水难,所以打井了,要求村民们公开,但遇到了两个困难。一是水不够,大家来得很早,然后就打不出水了;于是学校和村民们召开了一次会议,讨论好这个问题,并选举了一名十几岁的学生担任主席。经过七张嘴,我们达成了四个意见,立即实施,没有人违反:

"(a) 井每天休息十个小时。从7点.m到5点.m,不取水,违规者因修井被罚款;

(2)每次取水,先取,后取,违规者以修井为目的,处小洋陆角;

(三)选举刘俊师侯为监察员,负责履行职责;

(4)龚推磊老先生为开京委员会主任,筹募资金开一口井。茶馆和豆腐店应该支付更多。富人建议他们多出柜。在最短的时期内,村民团结的力量打开了这口井。"

在陶行志对这一事件的总结和他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农村教育与社会改善计划:学校是一个小单位,在教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需要融入周围的环境,让师生了解生活和社会,造福于人民, 让人民进入学校,学校和人民融为一体,从而产生了"一个新的生命细胞的村庄的转变"(生活就是教育,1930年;

萧庄学校关闭十年后,陶行志倡导创办工程团体和教育学校,通过教育积极支持艰苦的抗日战争,支持中共的革命斗争。但小庄学校和小庄学校作为教育模式,提高农村社会的理想,一直是先生思想和实践活动的核心和重点,也可能是我们今天在加强基层治理的新时代社会建设,以及在改变文化知识转移的过程中是片面的, 特别值得思想和实践的反思和借鉴。

在小庄师范学校开学期间,陶行志在校园里贴出了许多自己的著作,最有名、流传最广,已经成为中国经典,即"捧着一颗心,不用半草去"。先生一生的奋斗,经历了各种艰辛,得到了人们的热情支持,也引起了争议,遭遇了冷眼和不公平的待遇。但他一向乐观,经常面带微笑,一向有平民的谦逊和真诚的生活激情,所以他能够成功,在中国的社会建设和教育上留下持久的印记。1924年,陶行志写了一首油诗《新年酒》,这或许是他作为平民教育家和社会改革家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既不高尚,也不虚假,如此具体,如此真诚。这是一个世纪前陶行志送给他所爱的老百姓的祝福:

"三杯绍兴酒,

一碗红肉,

在你的肚子里吃,

享受无限优惠。"

作者|彭晓宇

编辑|李尚 李永波清清子

校对|王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