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暴雨倒灌致12人死亡,郑州地铁何以至此?

作者:财经杂志

进水口、车站由排水、地铁防洪两道防线在罕见的极端强降雨前损失

暴雨倒灌致12人死亡,郑州地铁何以至此?

|财经记者 王静义 齐占宁 郭宇为刘东峰对本文有贡献

编辑|史志良

7月20日,郑州下大雨,雨水倾泻进地铁地下隧道和车厢,一列火车被迫停下隧道,造成12人死亡,郑州地铁网络暂停。

郑州市委宣传部通报,强降雨造成郑州地铁5号线五龙口停车场及其周边地区严重积水现象,7月20日18时,水冲出入口线水墙进入正线区间,导致郑州地铁5号线列车在海滩庙街站和沙口路站隧道暂停。

7月20日18时10分,郑州地铁发布全网停运令。同时,组织部队疏散群众,共有500多人撤离,其中12人获救无效死亡,5人受伤,死伤人员已被送往医院。

"郑州的这场强降雨已经超过了一般城市的应急响应能力。一位隧道工程师告诉《财经》,隧道的设计通常以50年的大雨为设计值,这将成为隧道的排水能力,超过这个值,隧道就会被淹没。为什么不把百年一遇的雨水作为设计价值呢?除了安全之外,还应考虑隧道建设的成本,设计价值越大,成本就越高,几何形状越高,隧道寿命结束时可能不会有这样的大雨。

郑州市气象局统计,7月17日20点至7月20日20点,三天降雨量617.1mm,接近年平均降雨量;

"三天的强降水不一定是最严重的,关键是几个小时的高降水导致严重的洪水。一位研究城市洪水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学者向《财经》解释说,由于郑州的大雨是台湾风雨,台风轨迹不确定,因此天气预报和降水预报难以预测。

当大雨落在繁忙的地铁线路上时,就会发生灾难。郑州轨道交通5号线于2019年5月20日正式开通,里程40.7公里,全区最长线路,日客运量约50万,是最繁忙的线路之一。

据当地媒体《大河日报》报道,5号线被许多人称为"健康线,生命线",因为32个地点中有6个位于医院旁边,即郑州市人民医院,省人民医院,儿童医院,省骨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截至2021年5月19日,5号线累计运营约894万公里,累计客流量2.48亿人次。

事发后7月21日,交通运输部发布紧急通知,要求经营者充分吸取近期倾雨事件的教训,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应急预案、过度设计风暴强度等非常规情况,采取停乘列车、疏散旅客、关闭车站等应急措施。

副标题1:第一道防线:进水防水

根据微博-郑州的新闻稿,积水隧道段位于郑州地铁5号线的滩庙站和沙口站之间。

除了当天极端的暴雨天气外,隧道的低洼地区也是积水的重要原因。据公开消息,滩庙站和沙口站之间的隧道位于郑州北站附近,地铁在两条火车轨道下经过。郑州北站早早建成,位置不高,后来从下面把地铁建得低。此外,地铁车辆在紧急停靠期间位于两个车站之间,并且低于站台。

上述研究城市防洪监测预警预报学者告诉财经记者,水是从地铁进出口的,所以施工现场会选择较高的位置,遇到大雨天气,地铁站一般会从进出口开始防水,通过放置沙袋,打开闸门,高度到一米左右不容易入水。"郑州的大雨来得太快,太快,工作人员可能无法放置防洪设备,水进入隧道,只能通过自己的排水系统和应急泵排出。

如果隧道的一端或两端都有一个与陆地相连的出口,水也可以通过两端排出。但郑州地铁5号线是一条环线,不能从港口排水,只能依靠自己的排水系统。

地铁站一般分为地铁站、地面站和高架车站,其中地下车站是地铁防洪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防止无屋顶或屋顶漏出入口,而且防止站外更多的水没有通过入口台阶,即雨水倒入车站。

超过5号线,正在建设的地铁也面临洪水泛滥的危险。7月20日,郑州市在建地铁12号线龙子湖地铁站周边道路坍塌,道路坍塌造成市政自来水、雨水管道断裂,道路自来水和自来水进入施工坑,施工单位人员全部安全撤离,无人员伤亡。以上信息显示在郑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的通知中。

公开资料显示,郑州地铁在7月20日早高峰时段已启动防洪应急预案、恶劣天气应急预案。措施包括组织客运、车辆、施工等应急救援队驻扎在车站和相关安全重点,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加大车站内外巡查力度;

地铁站作为开放的入口,通过加高障碍物等物理措施来防止雨水进入是防洪的优先事项。例如,石家庄地铁北国贸站站长郭峰以地为例,地铁站地面入口台阶高60厘米,加上路面约80厘米,以上也可随时添加55厘米防洪挡板和水泥沙袋,防止雨水进入地铁站。

据《财经》报道,从7月20日15时40分开始的三小时内,郑州地铁官方微博共发布了21条关于地铁站出入口暂时关闭的通知。

天津地铁运营有限公司陈波在《地铁车站防污染措施探讨》一文中指出,地下车站是防洪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需要重点关注出入口(特别是出入口建设)、应急疏散通道、风亭、风井、电梯地面出口等部位, 雨水很容易从车站附近的这些区域倾泻而下。

事发前7月20日下午16点-17点,据郑州市气象局统计,一小时降雨量达到201.9mm,是郑州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一。7月20日17时起,郑州市防洪指挥部将二级防洪应急响应升级为一级。

副标题2:第二道防线:排水站

防止雨水进入车站是第一道防线,车站内的排水措施是第二道防线。

郭峰介绍,一般来说,地下站围墙沟,会将收集的雨水输送到整个站的污水泵房,污水泵房可以自动启动水泵,内部水位达到一定水平,会自动启动排水,保证站内不积水。地铁的水最终进入市政网络。

"太重了。"中铁隧道局负责建设高铁地铁的一名员工告诉《财经》,地铁的防洪设计主要由地铁出入口防水板、集水坑、地下车站大厅漏地、隧道泵房等组成。地铁入水后,流入下水道,集中排出。但当时的地铁里没有电,如果有电,通过水泵排水会好一点,只能说雨太大了。

大雨倾泻到地铁站,以前也发生过。2012年7月21日,北京有79人在大雨中丧生。其中,五条地铁线路中有12个车站因漏水或进水而暂时关闭,机场线路从东直通闸至T3航站楼暂停。2016年6月3日,广西南宁遭受持续大雨的困扰,由于短时间内河水量巨大,大量雨水倾泻到未完工的百花岭地铁站,车站洪水严重,车站成为"地下河"。

地铁水会带来各种风险,包括硬件损坏、触电和密闭缺氧。隧道工程师向财经解释说,地铁进水时,火车和车站设施会被气泡水损坏,车站还有各种供电系统,如果太晚切断可能会对人造成触电。而一旦地铁站切断电源,车站内的通风系统可能无法正常运行,部分隧道通风由列车运行驱动,正负压由通风楼排出空气,车站停电后,隧道将成为密闭空间, 氧气浓度降低使内部员工缺氧。同时,高水位引起的水压会使人员呼吸困难,人员可能因水冷而失去体温。

根据交通运输部2019年发布的《城市轨道交通组织管理办法》第32条,因雨水、积水等原因车站被淹,严重影响旅客服务的,交通调度员可以按照车站申请,发布车站停运令,组织列车过车站。当线路在轨道表面上有水时,火车不得通过。

事发后7月21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应急通知,要求做好城市轨道交通防洪工作,从安全隐患排查、调整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处置等方面开展工作。

具体而言,重点调查低洼站、过渡段、生长区等重点区域排水设备设施容量、容量不足,要及时加强,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处理,检查在建线路与现有线路连接的堵塞情况,防止雨水流过在建线路浇筑站区域, 加强地面高架沿线的边坡检查,针对疏松土体、山体滑坡等风险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核查沙袋、挡泥板、排水泵等各类、数量的应急物资,弥补相应设备设施的补充。

7月21日,郑州地铁官网改为黑白。

副标题3:大雨,大于应急响应能力

就地铁隧道而言,它们的洪水能力通常只够应付两三百年一次的大雨。"广州的地铁通常能够在两三百年内防止大雨,有些达到500年,而深圳计划到2025年能够在三小时内防止200毫米的降水。郑州这次遭遇大雨,比深圳2025年规划标准都高。上述研究城市洪水监测预警预报的学者告诉《财经》。

这还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300毫米-2500毫米,而在郑州,年平均降水量只有600毫米以上,暴风雨天气更是出乎意料。罕见的极端降雨无疑超出了郑州地铁常规排水和应急计划的容量。

中国民大学公共行政学院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卫生应急响应系统建设专家王宏伟告诉《财经》:"应急预案不是针对非常规事件,主要是基于过去的经验和未来的预测。郑州暴雨太极端,超出了过去的经验和未来的预测,所以应急预案没有完全奏效。"

同时,王宏伟认为,事情非常复杂,不仅要考虑应急预案,还要考核应急规律、应急资源调度和综合应急响应能力。

工程师告诉《财经》,这样的暴雨已经超过了一般城市的应急响应能力,但一些常年遭受暴雨和暴风雨袭击的城市,长期以来一直用海绵城市的概念来改变城市的排水系统,比如上游洪水(修建多条直径达4米的雨水排水隧道), 中游蓄洪(建设蓄洪池)和下游改善排水(定期维护和改善排水系统)。

海绵城市的概念并不新鲜,早在2012年4月,海绵城市就在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上提出。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在《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指导意见》中对海绵城市进行了界定:利用渗流、停滞、蓄水、净、使用、排水等措施,消除和利用70%的硫化蓄降雨。

郑州市又称2016年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并于2018年初发布了《郑州市总体规划(2017-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投资534.8亿元建设海绵城市项目。但隧道工程师黄本对规划的评价是,工程规模小,效果有限。

根据规划,到2020年,郑州市主城区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面积将占建成区总面积的22.5%左右。到2030年,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主城区面积将占建成区总面积的88.7%左右。

作为河南省海绵市的试点城市,郑州已建设了近五年。公开资料显示,自海绵城市建设实施以来,郑州市共淘汰了125个易受洪点,消除率为77%,截至2020年7月,郑州市已完成项目107个,在建项目42个。那么,郑州的海绵城市建设为什么不能防灾呢?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7月,郑州已完成项目107个,在建项目42个。其中,郑州市中心已完成海绵城建设面积110.8平方公里。但面对这场风暴,郑州市的海绵城市项目似乎全是"失败"了。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大雨的降水和强度远远超过计划范围。根据规划,城市区域和航空城市防洪防控设计重新出现周期为50年,其他规划区域的防洪控制标准为20年一次,海绵城市规划区域防洪标准为200年。

虽然郑州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在2019年公布了金水区海绵城市示范区,距离地铁隧道水直线不到4公里,仍难以承受大雨。

暴雨倒灌致12人死亡,郑州地铁何以至此?

资料来源:郑州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网站

该隧道工程师告诉财经,大型基础设施的排水系统应根据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对超过设计荷载的后果(包括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进行风险评估,从而平衡经济与安全考虑,如隧道通常以50年的暴雨为设计价值, 也就是说,隧道排水能力,超出设计负荷只能根据应急预案排空,如沙袋和泵。

"为什么不设计更高的排水能力呢?"由于考虑到了施工成本,设计价值越大,成本将是几何形状越高,并且在隧道寿命结束时可能不会有这样的大雨。"

不会有这么大的雨。"

继续阅读